目 录 1
第一编税收理论与新税制 1
第一章 税收概论 3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 3
1.税收的一般概念 3
2.税收定义的不同观点及评述 4
3.税收范畴的要素 5
2.税收产生的原因 6
1.税收起源的过程 6
第二节税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6
3.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7
4.关于税收产生的不同观点及简单评述 8
第三节税收的本质 8
1.税收体现特定的分配关系 8
2.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9
3.国家征税的唯一依据是凭借政治权力 10
1.税收形式的特征 11
第四节 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 11
2.税收形式特征的共性 14
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14
第五节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必然性 16
1.税收存在的几种观点 16
2.税收存在的必然性 18
第六节我国学者对税收概念的表述 21
1.关于手段论的观点 21
2.关于关系论的观点 22
3.关于收入论的观点 22
4.关于活动论的观点 23
5.我国台湾省经济学者对税收定义的表述 23
第七节外国学者对税收概念的表述 23
1.外国学者对税收概念的不同表述 23
2.对外国学者各种税收概念的评述 25
2.税收发展状况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29
1.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税收发展的状况 29
第一节税收在经济中的地位 29
第二章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29
第二节税收分配与利润分配、财政发行、国家信用、罚没收入、费的关系 30
1.税收分配与利润分配 30
2.税收分配与财政发行 30
3.税收分配与国家信用 31
4.税收分配与罚没收入 32
5.税收分配与费 32
第三节税收与生产的关系 33
1.对生产课税的必要性 33
2.对生产课税的可行性 34
第四节税收与交换的关系 34
1.对商品和货币都可课税 34
2.对商品和货币课税的可行性及不同税种的作用 35
第五节税收与消费的关系 36
1.税收与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36
1.税收分配与信贷分配 37
第六节 税收分配与信贷分配、价格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37
2.对消费课税的种类 37
2.税收分配与价格分配 38
3.税收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 38
第三章 税收的职能作用 39
第一节税收职能作用的概念 39
第二节税收职能与作用的决定因素 39
1.税收职能的决定因素 39
2.税收作用的决定因素 40
第三节税收的职能 41
1.税收的财政职能 41
2.税收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 42
3.税收的监督职能 42
4.税收的社会政策职能 43
5.税收职能之间关系的认识 43
第四节税收的作用 44
1.税收作用通论 44
第七章 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45
2.税收效应 46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作用 47
1.为实现四化筹集资金 47
2.合理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间接控制国民经济运行 48
3.对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违法活动进行监督 55
4.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发展国际间经济和贸易往来 55
5.当前我国税收的职能作用被弱化的主要原因与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5
第四章 税收的数量界限 58
第一节税收收入数量界限的概念 58
1.研究税收收入数量界限的意义 58
2.税收收入的数量界限的概念 60
第二节税收收入在国民收入比例中的决定因素 62
1.对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现状的分析 62
3.增加税收收入数量的途径 62
2.如何确定合理的税负水平 63
3.税收负担 65
4.税收负担的评测 66
5.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8
6.对宏观税负的适度性的理论研究 69
7.影响税收数量的因素 71
第八章 税收分类 72
8.决定税收收入数量界限的因素 73
第三节税收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合理区间 74
1.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理论 76
2.关于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数量界限 79
3.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合理区间 81
4.提高宏观税负或增加收入的途径 85
第五章税收法律关系 86
第一节税法的概念 86
1.税法的创立形式和表现方式 86
2.税法的构成要素 87
3.税法与税收的关系 87
4.税法的作用 88
5.税法的本质 90
6.我国社会主义税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税法的区别 91
7.税法的效力 91
第二节税法的特征 95
1.我国税法的建立原则 95
2.我国税法的特征 96
第三节税收法律关系的含义 97
1.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 97
2.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98
第二章 对流转额的征税 99
第一节概述 99
3.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103
4.违反税法行为与制裁措施 104
第四节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06
1.税法的地位 106
2.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07
第五节我国税收法律建设的现状 109
1.税收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 109
2.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112
3.新税收法规的内容 113
第六章 税收制度要素 116
2.我国税收制度建立原则 116
第一节税收制度 116
1.税收制度概念 116
1.纳税义务和纳税义务人 117
2.代扣代缴义务人、代征人、纳税担保人、税务代理人 117
3.税收制度的核心——税法 117
第二节纳税人 117
3.负税人 118
第三节课税对象 118
1.课税对象在税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8
2.与课税对象有关的概念 119
3.按课税对象划分的税种类型 120
第四节税目 121
1.设计税目所要遵循的原则 121
2.设计税目的基本方法 121
第五节税率 122
2.比例税率 122
1.税率及其意义 122
3.累进税率 123
4.定额税率 125
6.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126
5.累退税率、负税率、零税率 126
第六节纳税环节 127
1.纳税环节选择的原则 127
2.纳税环节的选择 127
3.税收按课征环节分类 128
第七节纳税期限 128
1.纳税期限 128
1.增值税的计算 129
2.与纳税期限有关的概念 129
第八节税款的计算 129
3.营业税的计算 130
2.消费税的计算 130
4.盐税的计算 131
7.资源税的计算 131
5.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131
6.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131
10.土地使用税的计算 132
11.遗产税的计算 132
8.车船税的计算 132
9.房产税的计算 132
12.城乡维护建设税的计算 133
第九节减税和免税 133
1.减免税的概念 133
2.减免税的形式和分类 133
3.与减免额相关的其他税收优惠措施 134
4.加成和地方附加 135
第十节起征点和免征额 135
1.起征点 135
2.免征额 136
1.纳税的一般程序 136
第十一节税款的缴纳 136
2.税款缴纳的方法 138
2.违章行为的内容及处理措施 141
1.违章处罚的原则 141
第十二节违章处罚 141
3.行政复议与诉讼 143
第一节税收原则的概念 145
1.税收原则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45
2.税收原则问题的重要性 146
第二节几种主要税收原则 146
1.资本主义初期的课税原则 146
2.当代资本主义税收原则理论 149
3.资本主义国家税收原则综述 153
4.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趋向 154
5.国际税收负担原则 156
第三节我国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159
1.效率原则 159
2.公平原则 162
3.财政原则 165
4.法治原则 167
5.税收诸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169
6.我国涉外税制所依循的原则 170
第一节税收分类的概念 172
1.税收分类的意义 172
2.税收分类理论的历史沿革 172
3.税收的分类方法 172
4.OECD和IMF的税收分类 173
第二节按课税对象分类 174
1.流转课税 174
2.增值课税 175
3.所得课税 178
4.资源课税 180
5.财产课税 181
6.特定行为课税 184
2.实物税和货币税 185
第三节税收其他分类 185
1.直接税和间接税 185
3.一般税和特定税 186
4.经常税和临时税 186
5.从量税和从价税 186
6.价内税和价外税 187
7.定率税和配赋税 187
8.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187
9.工商税收、关税和农业税 188
10.累进税、累退税和比例税 189
11.正税和附加税 189
第九章 税制结构 191
1.税制结构的定义 191
第一节税制结构的概念 191
2.税制结构理论的沿革 191
3.决定税制结构的条件 192
4.税制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 192
第二节税制模式 194
1.税制模式的定义内容 194
5.税制结构的变迁 194
2.税制模式的决定因素 195
3.税制模式的类型 196
4.我国现阶段的税制模式 200
第十章 税负的转嫁和归宿 202
第一节税收负担 202
1.税收负担的含义及分类 202
2.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203
3.总体税负的影响因素 204
4.税负的公平 205
5.我国的税收负担状况 207
第二节税负转嫁和归宿的概念 210
1.西方学者有关税负转嫁的理论 210
2.税负归宿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11
3.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的联系与区别 212
第三节税负转嫁的一般形式 212
1.前转 212
2.后转 212
3.旁转 213
4.散转 213
5.消转 213
6.税收资本化 213
第四节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214
1.商品价格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214
2.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217
3.市场结构和税负转嫁的关系 218
5.课税范围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219
4.税种性质和税负转嫁的关系 219
6.各相关经济主体的地位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220
7.经济发展水平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221
8.国际贸易和税负转嫁的关系 221
9.影响税负转嫁的其他因素 222
第五节税负转嫁的影响 222
1.税负转嫁的双重作用 222
2.税负转嫁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 224
第六节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税负转嫁的问题 225
1.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税负转嫁论 225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税负转嫁论 226
3.社会主义社会税负总体不转嫁、局部转嫁论 226
第十一章 税式支出 228
第一节税式支出的概念 228
1.税式支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28
2.税式支出的定义 228
3.对税式支出含义的正确认识 229
5.税式支出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230
4.税式支出的实质 230
第二节税式支出存在的必然性 231
第三节税式支出的特点 234
第四节税式支出的原则 235
第五节税式支出的形式 237
1.减税、免税 237
2.优惠退税 238
3.亏损抵冲 238
4.加速折旧 239
5.税收抵免 240
1.按税种分类 241
第六节税式支出的分类 241
8.税收延递 241
7.税收饶让 241
6.优惠税率 241
9.税收还贷 241
7.按税式支出时间长短分类 242
9.按税式支出的经济内容分类 242
8.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 242
2.按税式支出对税金收入的影响划分 242
6.按税式支出的形式分类 242
5.按税式支出方对税式支出形式的主观取向划分 242
4.按税式支出的表现形态划分 242
3.按照税制构成要素划分 242
10.按税式支出性质分类 243
11.按税式支出在法律程序上的分类 243
12.按税式支出形式可涉及到税种数量来划分 243
13.按税式支出效果来划分 243
14.按功能及子功能来划分 244
第七节税式支出的规模 244
第八节税式支出的管理 245
1.减税免税的管理 245
2.出口产品退税的管理 247
3.税收还贷的管理 249
4.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税式支出的预算制度 249
第十二章 税收学说 251
第一节税收学说概论 251
1.税收的基本概念及其定义和形式特征 251
2.税收理论体系 252
3.我国古代赋税思想 253
4.西方税收学说简介 254
第二节税收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64
1.税收学的研究对象 264
2.税收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64
3.税收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关系 264
4.税收学的研究方法 266
1.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修正阶段 271
第一章 中国新税收制度概论 271
第二编 新税制结构与税种 271
第一节中国税制改革的沿革 271
2.1958~1978年的税制改革 273
3.1979年以来的全面税制改革 275
第二节进一步改革税制的必要性 281
1.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税制改革 281
2.税改前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 281
3.税收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82
第三节 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新税制结构 283
1.税制改革的原则 283
2.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84
3.我国现行税制的基本结构 289
4.关于税制改革以后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290
2.流转税的产生与发展 292
3.流转税的特点 292
1.流转税的概念 292
4.流转税的效应 293
5.流转税要素的设计 293
6.税改前我国流转税的布局 295
7.我国流转税存在的问题 296
8.改革我国流转税制的指导思想 296
9.流转税改革方向及模式 297
10.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 298
1.增值税的基本原理 299
第二节增值税 299
2.增值税的形成与发展 303
3.我国增值税的建立与发展 304
4.我国现行增值税征收制度 305
第三节消费税 313
1.我国消费税的产生、特点及其作用 313
2.消费税的纳税人 314
3.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314
6.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15
5.消费税的纳税环节 315
4.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 315
7.消费税的减税及免税规定 317
8.消费税的纳税地点、期限及缴纳方法 317
第四节营业税 317
1.营业税的特点 317
2.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318
3.营业税的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 318
4.营业税的税目和税率 319
5.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321
6.营业税的减免税 322
7.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323
8.营业税的纳税期限 323
9.营业税的纳税地点 323
10.新旧营业税的区别 324
第五节关税 325
1.关税的一般概念 325
3.关税征收制度 327
2.关税的作用 327
4.我国关税的发展方向 328
第三章 对所得额的征税 329
第一节所得课税概论 329
1.所得课税的概念 329
2.所得课税的特点 330
3.所得课税的效应 330
4.所得税的种类 330
5.所得税的税率选择 331
6.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 332
7.所得税的征收办法 332
第二节内资企业所得税 332
1.内资企业所得税概述 332
2.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内容 333
3.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337
4.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征缴 337
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概述 338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内容 338
第三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338
3.预提所得税 344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 345
1.个人所得税概述 345
2.个人所得税的内容 346
第五节 土地增值税 350
1.土地增值税概述 350
2.土地增值税的内容 351
第四章 财产税的行为税 354
第一节 财产税和行为税概述 354
1.财产税的种类 354
2.财产税的特点 354
3.财产税的作用 355
4.我国财产税制的选择 355
5.建立完善的财产税系的必要性 355
1.行为税的特点 356
6.我国财产税的完善及改革趋势 356
第二节行为税 356
2.实行行为税的意义 357
3.新税制改革前我国行为税的格局 357
4.改革前我国行为税系存在的问题 358
5.新税制确立的行为税体系 358
第二节房产税 358
1.房产税的特点和作用 358
2.房产税的内容 359
第三节车船使用税 362
1.车船使用税的意义 362
2.车船使用税的内容 362
3.车船使用牌照税的内容 365
第四节印花税 366
1.印花税的意义 366
2.印花税的内容 367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368
1.固定资产调节税的意义 369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内容 370
第六节城市维护建设税 372
1.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意义 372
2.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内容 374
3.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的构想 375
第七节屠宰税 376
第八节遗产税与赠与税 377
1.遗产税与赠与税的意义 377
2.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377
3.我国开征遗产税与继承税的构想 379
第九节 证券交易税的设想 381
1.证券市场的出现及其发展 381
2.关于证券市场的税收问题 381
3.我国证券市场税种的设置 382
4.关于对有价证券收益额征税的争论 383
5.证券转让行为课税的特点 384
第五章资源税 385
第一节概述 385
1.资源税征收的范围 385
2.对资源课税的意义 386
第二节资源税 388
1.开征资源税的目的 388
2.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388
3.资源税的纳税人 389
4.资源税采用以量定额的办法征收 389
5.资源税的税额 390
6.税额计算 390
7.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 390
8.资源税的纳税时间和纳税地点 391
9.纳税期限与征收管理 391
10.资源税税额的调整 391
1.开征土地使用税的意义 392
2.土地使用税征税制度 392
11.资源税的减税、免税 392
第三节土地使用税 392
3.计税依据和税率 393
4.税收减免 393
5.征收管理 394
6.土地使用税改革前后收入变化分析 394
第六章 农业税 395
第一节概述 395
1.农业税的产生和发展 395
2.农业税的实质 395
3.农业税的特点 395
4.农业税的作用 396
5.农业税的政策原则 396
6.农业税制的改革问题 397
第二节农业税 398
1.农业税的历史发展 398
7.农业税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 398
2.现行的中国农业税征收制度 399
3.农业税的征收管理 401
第三节农业特产税 402
1.农业特产税的产生和发展 402
2.农业特产税的目的、意义和特点 403
3.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制度 403
4.农业特产周转金的使用管理 405
1.牧业税的立法精神和政策原则 406
第四节牧业税 406
2.牧业税的征收制度 407
第五节耕地占用税 408
1.开征耕地占用税的意义 408
2.耕地占用税的特点 409
3.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制度 409
4.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410
1.契税的产生和发展 411
2.契税的意义和特点 411
第六节契税 411
3.契税的征收制度 412
第三编 新税务征管实务 415
第一章 税务管理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415
第一节税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415
1.税务管理的概念 415
2.税务管理的意义 416
1.税务管理的内容 417
第二节税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417
2.税务管理的形式 418
第二章 税务管理的原则和体制 420
第一节 税务管理原则 420
1.从经济到财政的原则 420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420
3.坚持专业管理和群众协税护税相结合的原则 421
4.坚持以法治税的原则 422
5.有效管理的原则 423
3.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 426
2.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 426
第二节税收管理体制 426
1.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426
4.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 428
5.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 429
第三章 中国的税务管理机构 432
第一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的意义及原则 432
1.设置税务管理机构的意义 432
2.设置税务管理机构的原则 433
第二节我国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434
1.我国税收管理机构的沿革 434
2.现行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434
3.税务管理机构的改革 436
第四章 税务立法 437
第一节税收立法的概念 437
1.税收立法的概念 437
2.税收立法的指导思想 437
1.税务立法的基本原则 438
2.税收立法工作中的具体指导原则 438
第二节税务立法的原则 438
第三节税务立法的权限和程序 440
1.税务立法的权限 440
2.税收立法的程序 441
第五章 税务司法 443
第一节税务司法的概念和作用 443
1.税务司法的概念 443
2.税务司法的作用 443
第二节 税务司法的原则 444
1.税务司法的原则 444
2.税务司法的职责 445
第六章 纳税辅导 446
第一节纳税辅导的概念和作用 446
1.纳税辅导的概念、必要性 446
2.纳税辅导的意义和作用 446
2.纳税辅导的具体内容 447
1.纳税辅导的一般方法 447
第二节纳税辅导的方法和内容 447
3.纳税辅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450
第七章 税款征收 451
第一节方式方法 451
1.查帐征收 451
2.查定征收 451
3.查验征收 451
6.代征 452
5.三自一审 452
4.定期定额 452
7.代扣代缴 453
8.扣缴税款 453
9.定率带征 454
第二节滞纳行为及纳税担保 454
1.滞纳行为 454
2.纳税担保 455
2.做好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56
1.做好纳税宣传工作 456
第三节税款征收的工作程序 456
3.及时办理错缴税款的手续 457
4.办理预缴纳税保证金的手续 457
5.建立税款征收记录 457
第八章 纳税检查 458
第一节纳税检查的意义和作用 458
1.纳税检查的概念 458
2.纳税检查的意义 458
3.纳税检查的作用 459
第二节纳税检查的主要内容 460
1.纳税检查的主要内容 460
2.各税种检查的基本内容 460
3.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的规定 461
第三节纳税检查的形式和基本程序 461
1.纳税检查的形式 461
2.纳税检查的基本程序 462
1.查帐的技术方法 464
第四节纳税检查的一般方法 464
2.调查方法 466
3.分析方法 466
4.盘存法 467
第五节报表、帐簿、凭证的审查 467
1.报表的审查 467
2.帐簿的审查 469
3.凭证的审查 471
第六节增值税的检查 472
1.增值税的基本内容 472
2.增值税的计算、缴纳和会计处理 473
3.增值税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482
4.增值税检查的案例与分析 488
第七节营业税的检查 490
1.营业税的基本内容 490
2.营业税的计算、缴纳和会计处理 493
3.营业税的检查 496
4.营业税检查的案例与分析 499
1.消费税的计税依据的检查 502
第八节消费税的纳税检查 502
2.消费税适用税目税率的检查 508
3.对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检查 510
4.消费税缴纳的检查 512
5.消费税减税免税的检查 514
6.消费税检查的案例与分析 515
7.小结一谈谈消费税改革要点 518
1.工业企业所得税检查的意义 520
第九节工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检查 520
2.工业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521
3.工业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缴纳与会计处理 523
4.工业企业所得税检查的方法与技巧 524
5.工业企业所得税检查的案例与分析 540
第十节商品流通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547
1.商品流通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547
2.商品流通企业所得税检查的方法与技巧 548
3.案例分析 558
1.资源税的检查 562
第十一节其他税种的检查 562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检查 566
3.房产税的检查 569
4.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检查 570
5.车船使用税的检查 572
6.印花税的检查 573
7.城乡维护建设税的检查 574
1.编写查帐报告的要求 575
8.屠宰税的检查 575
第十二节查帐报告的编写 575
2.查帐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576
第十三节纳税检查的结束工作 576
1.清结税款 576
2.调整帐务 576
3.违章处理及制度建设 579
2.发票的分类 581
1.发票的内容 581
第九章 发票管理 581
第一节发票的内容和分类 581
第二节发票监制章、印制与供应的管理 582
1.发票监制章的管理 582
2.发票印制的管理 582
3.发票供应的管理 583
4.发票印制与供应违章处理 584
第三节发票使用与税务机关内部发票的管理 584
1.发票使用的管理 584
2.税务机关内部发票管理 585
第四节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587
1.专用发票的领购和印制 587
2.专用发票的使用 587
3.专用发票的保管 589
4.发票的检查与违章处理 590
1.税收信息的特征 593
第二节税收信息的特征和作用 593
2.税收征管信息 593
1.信息的意义 593
第一节税收征管信息 593
第十章 税务信息 593
2.税收信息的作用 594
第三节 税收征管信息方法 595
1.信息获取 595
2.信息传输 596
3.信息处理 597
4.信息存贮 598
5.信息反馈 599
第四节税收信息系统 599
1.税收信息系统的意义 599
2.如何建立科学的税收信息系统 601
第十一章 电子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 602
第一节现代税务征管电脑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02
1.税务征管电脑应用的必要性 602
2.税务征管电脑应用的可行性 603
1.现时税务征管电脑应用模式 604
第二节税务征管电脑应用的发展模式 604
2.逐步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税务征管电脑应用模式 605
3.现代税务征管电脑应用效果 605
第三节建立微机税收征管系统 605
1.建立微机税收征管系统的设计原则 605
2.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功能和性能的需求规定 606
3.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开发设计步骤 607
2.税收征管电算化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08
第四节税收征管电算化系统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608
1.电算化是现代化征管的必然趋势 608
3.税收征管电算化系统开发中的探索 609
第四编企业纳税制度 613
第一章 企业纳税制度 613
第一节税企联系制度 613
1.税收与企业的关系 613
2.税企联系制度 614
第二节办税人员责任制度 614
1.纳税计算制度 615
第三节纳税制度 615
2.纳税复查制度 616
3.备税制度 616
4.税务登记制度 616
5.纳税申报制度 617
第四节发票管理制度和纳税自查制度 617
1.发票管理制度 617
2.纳税自查制度 618
第五节代扣代缴税款制度和其他制度 619
1.代扣代缴税款制度 619
2.其它企业纳税制度 620
第二章 税务登记 621
第一节税务登记的意义和范围 621
1.税务登记的意义 621
2.税务登记的范围 621
第二节税务登记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622
1.税务登记表的内容 622
2.税务登记的要求 626
第三节税务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626
1.纳税人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626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627
4.增值税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 627
2.税务机关审批税务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627
第四节税务登记证的使用规定 629
第三章 纳税申报 630
第一节纳税申报制度的形式及意义 630
1.纳税申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630
2.纳税申报的意义 630
2.纳税申报审核 631
1.纳税申报的要求 631
第三节纳税申报的要求和内容 631
1.办理纳税申报的程序 631
第二节纳税申报的程序和审核 631
2.纳税申报的内容 633
3.纳税申报的方法 643
第四节代理纳税申报制度 643
1.制定代理申报办法,建立代理申报工作制度 643
2.确定代理申报业务范围、对象及形式 643
3.确定收费标准、明确工作程序 644
第四章 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 645
第一节税务行政复与诉讼的概念与作用 645
1.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概念和原则 645
2.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作用 646
第二节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原则 647
1.税务行政复议的原则 647
2.税务行政诉讼的原则 648
第三节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受理 651
1.属于必经复议范围的具体行政行为 651
2.属于选择复议范围的具体行政行为 652
第四节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管辖及其机构的设置 654
1.税务行政复议管辖及机构设置 654
2.税务行政诉讼管辖 655
1.复议参加人 656
第五节 复议参加人与诉讼参加人 656
2.诉讼参加人 657
第六节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程序 658
1.税务行政复议的程序 658
2.税务行政诉讼的程序 661
第七节 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其它内容 662
1.税务行政复议的期间与送达 662
2.税务行政复议使用的文书 662
3.法律责任 662
1.案例一 663
第八节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案例与分析 663
5.诉讼费用 663
4.税务行政诉讼的期间和送达 663
2.案例二 664
3.案例三 665
4.案例四 666
5.案例五 666
6.案例六 667
7.案例七 667
9.案例九 668
8.案例八 668
10.案例十 669
第五章 税务代理 670
第一节税务代理概述 670
1.代理的基本特征和适用范围 670
2.税务代理的概念 670
3.税务代理与税务咨询、纳税申报和税务管理的关系 671
4.税务代理产生的条件 672
5.实行税务代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673
1.税务代理的特性 674
2.税务代理制度的内容 674
第二节税务代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674
第三节 日本的税理士制度 681
1.日本税理士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681
2.日本税理士制度的内容 682
3.对日本税理士制度的评价 687
第四节 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 688
1.我国建立税务代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88
2.我国试行税务代理制度的难点 688
3.我国税务代理制度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89
4.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难点的对策 690
2.税收计划的特点 695
1.经济税源调查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695
第二节经济税源调查与分析 695
3.税收计划的作用 695
第五编 税收计划、统计、会计和审计 695
1.税收计划的概念 695
第一节税收计划的特点和作用 695
第一章 税收计划 695
2.经济税源调查的方法 696
3.经济税源调查的程序 697
2.税收计划的编报程序和方法 698
1.税收计划编制的原则 698
第三节税收计划的编制 698
3.税收计划的调整 700
第四节税收计划指标的计算方法 700
1.增值税收入计划指标的计算 700
2.所得税收入计划指标的计算 700
第五节税收计划的执行检查分析 701
1.税收计划的执行 701
2.税收计划的执行检查与分析 701
1.税务统计的特点 704
2.税务统计的任务和要求 704
第一节税务统计概述 704
第二章 税务统计 704
3.税务统计的方法和程序 705
4.税务统计工作的工作内容 705
第二节税务统计调查 705
1.税务统计调查的分类和基本要求 705
2.原始记录 706
3.税务统计报表 707
3.税务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708
2.税务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 708
第三节税务统计资料的整理 708
1.税务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 708
4.税务统计表与税务统计图 709
第四节税务统计分析 710
1.税务统计分析概述 710
2.统计指标 710
3.税收统计分析报告及运用 711
1.税收会计的作用 713
2.税收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713
第一节税收会计的概念 713
第三章 税收会计概论 713
3.税收会计概念 714
第二节税收会计的对象和特点 715
1.税收会计的对象 715
2.税收会计的特点 716
第三节税收会计的管理体系 716
1.税收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716
2.税收会计的凭证、帐薄和报表 716
3.税款的征收、报解和退库 720
4.滞纳欠税的掌握控制 720
1.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 721
2.税收会计的主要任务 721
第四节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任务 721
第五节设置帐户 722
1.什么是帐户 722
2.帐户的一般结构 722
3.企业会计帐户(科目)的设置 722
第六节审核和填制凭证 724
1.会计凭证的填制 724
2.会计凭证的审核 727
第七节复式记帐 727
1.复式记帐的基本内容 727
1.帐簿的概念 728
2.记帐规则 728
2.借贷记帐法 728
第八节登记帐簿 728
3.结帐和对帐 729
第九节成本计算 730
1.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 730
2.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730
第十节财产清查 731
1.财产物资的清查 731
1.纳部申报方法 732
第十一节纳税申报 732
2.货币资金的清查 732
3.往来款项的清查 732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733
第四章 税收的核算 734
第一节增值税的核算 734
1.增值税的核算方法 734
2.增值税的计算 736
1.消费税的核算方法 740
2.消费税的计算方法 740
第二节消费税的核算 740
第三节营业税的核算 741
1.营业税的核算方法 741
2.营业税的计算 742
第四节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742
1.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742
2.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742
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743
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743
1.个人所得税概述 744
第六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744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744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745
第七节土地增值税的核算 746
1.土地增值税的核算 746
2.土地增值税率 746
第八节 资源税的核算 746
1.资源税的计算 746
4.工业企业关税的核算 747
3.船舶吨税的计算 747
2.进口调节税的计算 747
1.关税的计算 747
第九节关税的核算 747
2.资源税的核算 747
5.外贸企业的关税核算 748
第十节 房产税的核算 748
1.房产税的计算 748
2.房产税的核算 748
第十一节 车船使用税的核算 748
1.车船使用税的计算 748
2.车船使用税的核算 748
1.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计算 749
第十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核算 749
第十二节印花税的核算 749
1.印花税的计算 749
2.印花税的核算 749
1.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算 750
1.农业税的计算 750
第十六节农(牧)业税的核算 750
4.耕地占用税的核算 750
2.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核算 750
3.耕地占用税的计算 750
第十五节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及其核算 750
2.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核算 750
1.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算 750
第十四节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核算 750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核算 750
2.农业税的核算 751
第十七节 契税的核算 751
1.契税的计算 751
2.契税的核算 751
2.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752
1.审计 752
第一节 税务审计概述 752
第五章 税务审计 752
3.审计的特点 753
4.税务审计的概念 754
5.税务审计的依据 754
6.税务审计的范围 754
7.税务审计的基本职能 755
8.税务审计的作用 755
9.税务审计的任务 755
12.社会审计 756
11.内部审计 756
10.国家审计 756
13.审计人员 757
14.审计人员守则 757
15.审计人员的权利与职责 757
16.审计师事务所 757
17.会计师事务所 758
1 8.国际审计标准 758
19.税务审计的程序 759
24.审计决定 760
23.审计结论 760
21.审计通知书 760
22.审计评价 760
20.税务审计的方法 760
25.审计报告 761
26.审计档案 761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762
28.审计制度 762
1.内部审计的特点 763
第二节税务机关内部审计 763
32.审计案例 763
31.审计工作底稿 763
30.审计工作记录 763
29.审计工作日记 763
2.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的意义 764
3.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的任务 765
4.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 765
第三节流转税的审计 766
1.增值税审计 766
2.营业税的审计 769
3.消费税的审计 769
1.企业所得税的审计 770
第四节所得税的审计 770
2.个人所得税的审计 771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审计 772
第五节 资源税的审计 773
1.资源税审计的意义 773
2.资源税审计的主要内容 773
3.资源税审计的方法 773
第六节土地增值税的审计 773
第一节 国际税收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背景 777
1.国际税收的概念 777
第六编国际税收 777
第一章 国际税收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 777
2.国际税收的产生背景 779
第二节 国际税收的特征 782
1.国际税收纳税主体的跨国性 782
2.国际税收研究对象的特点 782
3.国际税收研究范围限于所得税和财产税 783
1.税收管辖权的定义 784
2.税收管辖权的确立原则 784
第一节税收管辖权的定义,确立原则及类型 784
第二章 税收管辖权 784
3.税收管辖权的基本类型 785
第二节 国际税收法律关系 785
1.国际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785
2.国际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785
3.国际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785
第三节 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786
1.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786
2.所得来源地税收的确认标准 786
1.居民税收管辖权 787
第四节 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 787
2.公民税收管辖权 789
第五节 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概况 789
第六节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约束规范 790
1.对非居民纳税人跨国经营所得征税的约束规范 791
2.对非居民纳税人跨国劳务所得征税的约束规范 793
3.对非居民纳税人跨国投资所得征税的约束规范 794
4.对非居民纳税人跨国财产所得征税的约束规范 795
第七节 居民税收管辖权的约束规范 795
1.世界主要国家实行的居民判定标准简介 795
2.约束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规范 797
3.重复征税与国际税收的关系 799
2.重复征税的类型 799
第三章 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免除 799
第一节重复征税与国际重复征税 799
1.重复征税的概念 799
4.国际重复征税 800
第二节 国际双重征税的定义 800
1.狭义的国际双重征税 800
2.广义的国际双重征税 800
第三节 国际双重征税的产生原因 801
1.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外部因素——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801
2.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内部因素——税收本身 802
3,国际双重征税有碍于国际资金的充分利用 805
4.国际双重征税不利于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 805
第四节 国际双重征税的影响 805
2.国际双重征税削弱了跨国投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805
1.国际双重征税有违于税收理论中的公平原则 805
第五节 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原则和范围 806
1.国际双重征税所要免除的是税不是费 806
2.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是对所得的征税 806
第六节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方式和方法 807
1.单边方式 807
3.多边方式 808
2.双边方式 808
第一节抵免法 809
第二节直接抵免 809
1.直接抵免的适用范围 809
第四章 国际双重征税的免除方法 809
2.直接抵免的计算方法 810
3.全额抵免 810
4.普通抵免 811
第三节间接抵免 812
1.间接抵免法的适用范围 812
5.直接揿免的效果 812
2.间接抵免法的含义 813
3.间接抵免的计算方法 813
4.间接抵免的限制条件 816
第四节抵免限额 817
1.一国抵免限额 817
2.直接抵免限额 819
3.间接抵免限额 824
4.超限额结转抵免 825
2.关于税收饶让的不同态度 826
1.税收饶让产生的背景 826
第五节税收饶让 826
3.税收饶让的范围 827
4.税收饶让的方式 827
5.税收饶让下的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 829
6.对税收饶让的评价 830
第六节免税法和扣税法 830
1.免税法 830
2.扣税法 831
1.抵免法 832
第七节抵免法、免税法和扣税法的分析比较 832
2.免税法 833
3.扣税法 833
第八节 其他缓解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 833
1.低税法 833
2.延期纳税 834
3.投资抵免 834
4.区域性减免税 834
2.跨国法人的收入和费用 835
1.跨国自然人的收入和费用 835
第五章 国际收入和费用的分配 835
第一节跨国纳税人的收入与费用 835
第二节 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意义 836
1.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的意义 836
2.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原则 838
第三节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的标准 844
1.市场价格标准 844
2.比照市场价格标准 844
3.组成市场价格标准 845
4.成本标准 846
2.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 848
4.国际税收协定的目的和作用 848
3.国际税收协定的产生原因 848
第六章国际税收协定 848
1.国际税收协定的意义 848
第一节国际税收协定的意义 848
5.国际税收协定的性质 849
第二节国际税收协定的产生 849
1.早期的国际税收协定 849
2.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的产生 849
1.两个协定范本的结构和内容 851
2.两个协定范本的比较 851
第三节两个协定范本的比较 851
第四节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853
1.确定适用的范围 853
2.协调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 853
3.确定免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 853
4.坚持税收无差别待遇 853
2.税收协定谈判前的准备 854
1.签定协定应掌握的原则 854
第五节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 854
5.明确进行国际税务合作的要求 854
3.税收协定的签订程序 855
第六节我国的对外税收协定缔结现状 855
1.我国签订对外税收协定的过程 855
2.我国对外税收协定的原则 856
3.我国对外税收协定的内容 856
4.我国对外税收协定中部分重要问题的比较 857
4.涉外税收负担的意义 861
3.涉外税收负担的比较 861
2.涉外税收负担的含义 861
第一节涉外税收负担的含义及其原则的意义 861
第七章 涉外税收负担原则 861
1.税收负担的含义 861
第二节从重负担原则 862
1.贯彻从重负担原则的做法 862
2.选择从重负担原则的目的 862
2.选择平等负担原则的依据 863
1.贯彻优惠原则的做法 863
第四节优惠原则 863
1.贯彻平等负担原则的做法 863
第三节平等负担原则 863
3.从重负担原则的效果 863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优惠原则的不同态度 865
3.优惠原则的选择 865
4.税收优惠的实现 865
第八章 国际避税和反避税 867
第一节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 867
1.逃税 867
2.避税 867
3.逃税和避税的区别和联系 867
5.国际避税 868
6.国内逃避税与国际逃避税的关系 868
4.国际逃税 868
第二节 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 869
1.跨国纳税人追求最大利润的强烈欲望是产生国际避税的内在原因 869
2.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性是产生国际避税的外部条件 869
第三节 国际避税的方法 870
1.关于税境 870
2.人的流动 870
3.人的非流动 871
4.物的流动 871
5.物的非流动 872
1.国际避税地的定义 873
2.国际避税地的类型 873
6.流动与非流动的结合 873
第四节 国际避税地的定义及其类型 873
第五节 国际避税地的成因及特征 874
1.国际避税地的成因 874
2.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876
第六节 国际避税地的功能作用及评价 876
1.国际避税地的功能 876
2.国际避税地的作用 877
3.对国际避税地的评价 878
1.基地公司 879
第七节国际避税地的避税手法 879
2.信托 880
第八节国际反避税措施 880
1.国际反避税的必要性 880
2.国际反避税的一般形式 881
3.国际反避税的具体措施 882
附件1: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884
附件2:OECD组织《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891
2.美国税制的特点, 899
1.美国税制的发展演变 899
第一节美国税制概况 899
第一章美国税制 899
第七编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税收制度 899
第二节美国现行税制 900
1.主要税种及税制结构 900
2.主要税种介绍 900
第三节美国税制改革 904
1.里根税收改革法案 904
2.1990年收入法案 905
3.克林顿的财政税收政策 905
3.对税改的评价 906
2.战后英国税制的变革 906
第二章 英国税制 906
1.英国税制的历史演变 906
第一节英国税制的历史沿革 906
第二节英国现行税制 907
1.现行税制概况 907
2.主要税种 907
第三节英国税收管理 911
1.英国税收管理体制 911
2.税收征收管理 911
3.税务干部的培训 912
第三章 法国税制 913
第一节法国经济概况与税制建设 913
1.经济概况 913
2.计划经济及为之服务的税收制度 913
第二节法国现行税制 914
1.现行税制概况 914
2.主要税种 919
第三节法国的税收管理 919
3.产业结构迅速变化 920
4.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920
2.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920
第二节瑞典现行税制 920
1.税制概况 920
1.税收管理体制 920
1.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920
第一节 战后经济发展特点 920
第四章瑞典税收制度 920
3.征收管理 920
2.税收机构 920
2.税制结构 921
3.税收管理体制 925
第三节社会保险费 925
第四节瑞典税制特点及改革动向 926
1.税制特点 926
2.瑞典税制改革动向 926
1.税收在财政中的地位及税制结构 928
第二节 澳大利亚现行税制 928
第五章 澳大利亚税制 928
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 928
2.主要税种 929
第三节澳大利亚的税制改革 931
1.调整税率 931
2.实行税款完全抵免制度 932
3.推行小额福利津贴税 932
4.开征资本利得税 932
第一节 日本税制的历史沿革 933
第六章 日本税制 933
第二节 日本现行税制 934
1.现行税制概况 934
2.主要税种 934
第三节 日本税收管理 939
1.管理机构 939
2.日本国家税法实施的特点 939
1.直接税系 940
第二节韩国现行税制 940
第七章 韩国税收制度 940
第一节韩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940
2.间接税系 941
第三节韩国税制特点及改革动向 942
1.韩国税制特点 942
2.韩国今后税制改革的动向 942
第二节意大利现行税制 943
1.意大利现行税制概况 943
第一节意大利经济概况 943
第八章 意大利税制 943
2.主要税种 944
第九章 德国税制 948
第一节德国税制的发展演变 948
第二节 主要税种 948
1.个人所得税 948
2.公司所得税 949
3.预提税 949
4.净资产税 949
5.遗产和赠与税 949
11.教会税 950
第三节税务管理 950
10.不动产交易税 950
1.管理机构 950
2.管理体制 950
8.营业税 950
7.增值税 950
6.贸易税 950
9.不动产税 950
3.评税及上诉制 951
4.罚款及罚息 951
5.法定时效期 951
第四节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与税收调节 951
第二节荷兰现行税制 953
1.荷兰税制概况 953
第一节荷兰经济概况 953
第十章 荷兰税制 953
2.主要税种 954
3.税务机构及人员 956
4.税收管理与征收 957
第八编 现行税制法规与条例 9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9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963
增值税部分货物征税范围注释 965
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967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 968
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970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旧税制计算申报货物或应税劳务税额的规定 973
关于对明年实行增值税的企业期初存货已征税款的处理意见 979
关于商业企业明年期初存货己征税款的处理问题 980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 981
电力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具体规定 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988
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 990
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994
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999
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 1002
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1005
关于流转税新老税制衔接的几个问题 1005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 1006
暂行条例的决定 1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1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1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029
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1043
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1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 1045
关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几个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 1046
关于城市保护建设税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 10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1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0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1059
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1059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 1061
关于车船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10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10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1065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0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 1068
屠宰税暂行条例 1068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069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1073
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 1078
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 10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1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1082
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1085
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 1089
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实施细则 1091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征集办法 1092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征集办法实施细则 1094
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1095
关于修改《征收教育费附加暂行规定》的决定 10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1097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1099
契税暂行条例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 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1107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