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建置沿革 60
第一章 置县 60
第一节 建置前 60
第二节 建置后 60
第二章 境域 县城 66
第一节 境域 66
第二节 县城 67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8
第一节 清代 68
第二节 中华民国 6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
第四章 镇乡 74
第一节 镇 75
第二节 乡 76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90
第一节 地质发育简史 90
第二篇 自然地理 90
第二节 地层及岩性 91
第三节 地质构造 94
第四节 地貌 98
第二章 气候 104
第一节 气温 105
第二节 降水 107
第三节 日照和湿度 111
第四节 风 112
第一节 水系和水文特征 113
第五节 气候资源 113
第三章 河流 113
第二节 干流青衣江 114
第三节 青衣江支流 115
第四章 土壤 119
第一节 成土母质 119
第二节 类型及分布 120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2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21
第二节 水资源 124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25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 127
第五节 自然旅游资源 131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33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133
第二节 泥石流及滑坡 135
第三篇 人口 139
第一章 变动 分布 139
第一节 人口变动 139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43
第一节 性别与年龄构成 145
第二章 人口结构 145
第二节 民族构成 148
第三节 职业构成 149
第四节 婚姻构成 150
第五节 文化程度 151
第三章 统计 普查 151
第一节 人口统计 151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53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54
第一节 机构 154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54
第三节 计划生育法规 155
第四节 计划生育措施 156
第四篇 国民经济与管理 160
第一章 经济发展 160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61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 162
第三节 “三年困难”及调整时期 163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164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165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66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166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69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71
第一节 城镇 171
第二节 农村 172
第四章 经济管理 173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73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 176
第三节 统计管理和审计监督 178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180
第五节 物价管理 185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 190
第五篇 农业 192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193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193
第二节 农民所有制 193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194
第一节 耕地 196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196
第二章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196
第二节 土壤 198
第三节 气候 199
第四节 劳动力 200
第三章 种植业 200
第一节 作物结构 200
第二节 肥料 207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08
第四节 种子 209
第五节 栽培 210
第六节 植物保护 212
第四章 农村经营管理 214
第一节 管理组织 21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14
第三节 劳动管理 215
第四节 财务管理 216
第五节 收益分配 219
第一节 农业机具推广使用 221
第五章 农业机具 221
第二节 农机经营管理 223
第三节 农机修造 223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23
第一节 产业结构 225
第二节 经济效益 226
第六篇 林业 228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28
第一节 资源调查 228
第三节 植被类型 229
第二节 森林蓄积 229
第四节 珍稀古树 232
第五节 林副产品资源 232
第二章 植树造林 233
第一节 造林组织 233
第二节 林木种苗 234
第三节 造林绿化 237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38
第一节 森林防火 239
第二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40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 241
第四章 林政管理 243
第一节 山林权属 243
第二节 落实林业“两制” 243
第三节 采伐调运管理 245
第五章 林产品经营 247
第一节 经营机构 247
第二节 木材采伐加工 248
第一节 引水 250
第一章 水利建设 250
第七篇 水利 水电 250
第二节 蓄水 253
第三节 提水 258
第四节 水利工程管理 262
第二章 水电开发 262
第一节 水能资源 262
第二节 电力开发 264
第三节 供电用电 267
第四节 电力管理 268
第一节 防洪工程 269
第三章 防洪 水土保持 269
第二节 山地灾害防治 270
第三节 水土流失治理 271
第四章 渔业 271
第一节 渔业资源 272
第二节 渔业生产 273
第三节 渔政管理 275
第八篇 茶业 276
第一章 茶叶种植 276
第一节 茶园 276
第二节 茶树品种 278
第三节 茶树栽培 279
第四节 改造低产茶园 280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280
第二章 茶叶加工 281
第一节 边茶制作 281
第二节 细茶制作 284
第三章 茶叶经营 285
第一节 经营机构 287
第二节 收购 288
第三节 销售 290
第九篇 畜牧 兽医 293
第一章 畜牧 293
第一节 家畜和家禽 293
第二节 良种繁育 300
第三节 饲草饲料 301
第二章 兽医 302
第一节 兽医组织 302
第二节 疫病防治 303
第一节 畜牧科技 304
第三章 科技推广 304
第二节 兽医科技 305
第十篇 工业 306
第一章 工业结构 310
第一节 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310
第二节 工业产业结构 312
第二章 工业生产 312
第一节 电力 312
第二节 矿冶 314
第三节 建材 315
第四节 机械工业 316
第五节 电子电器 仪表仪器 318
第六节 汽车及航空工业 319
第七节 化工 321
第八节 皮革 323
第九节 造纸 印刷 324
第十节 服装 织染 326
第十一节 食品 饮料 328
第一节 行政管理 331
第三章 工业管理 331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32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333
第一章 道路 333
第一节 古道 333
第二节 公路 334
第二章 河道 341
第一节 渡口 341
第二节 桥梁 343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350
第三章 运输 350
第二节 人力车运输 351
第三节 机动车运输 352
第四节 水上运输 354
第四章 管理 356
第一节 公路管理 356
第二节 运输管理 360
第五章 邮政 363
第一节 业务 364
第二节 邮路 365
第三节 投递 367
第六章 电信 368
第一节 电报 368
第二节 电话 369
第十二篇 城建 环保 372
第一章 城市建设 372
第一节 街道 372
第二节 房屋 378
第三节 桥梁 379
第四节 市政设施 381
第二章 市政管理 3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3
第二节 城市建设资金管理 384
第三节 城市规划管理 386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387
第三章 村镇建设 388
第一节 农村建设 388
第二节 建制镇 389
第三节 赶场集镇 390
第一节 污染 392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92
第二节 治理 393
第五章 建筑业 394
第一节 古建筑 394
第二节 近代建筑 395
第三节 现代建筑 396
第四节 建筑队伍 396
第五节 建筑管理 397
第一节 私营 399
第一章 所有制 399
第十三篇 商业 399
第二节 集体 403
第三节 供销合作 403
第四节 国营 405
第二章 收购 407
第一节 农副产品 407
第二节 地方工业品 409
第三节 日用杂品 410
第一节 生产资料 412
第三章 销售 412
第四节 废旧物资 412
第二节 生活资料 415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422
第一节 饮食业 422
第二节 服务业 423
第五章 贸易网点 425
第一节 城关 426
第二节 乡镇 427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429
第一节 田赋 432
第十四篇 粮油贸易 432
第一章 粮食征收 432
第二节 公粮 433
第二章 粮食收购 435
第一节 计划收购 435
第二节 合同订购 436
第三节 市场收购及换购 437
第三章 粮食供销 438
第一节 市镇粮食供应 438
第二节 行业和军需及补助用粮 440
第三节 农村返销 442
第四章 油脂和油料购销 444
第一节 食用油脂和油料收购 444
第二节 食油销售 446
第三节 非食用油(料)购销 447
第五章 粮油储运 448
第一节 调拨 448
第二节 运输 449
第三节 仓储 450
第六章 经营管理 4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1
第二节 经营网点 452
第三节 粮油价格 454
第四节 支援农业 456
第十五篇 财税 459
第一章 管理体制 459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59
第二章 财政 461
第一节 财政收入 461
第二节 税收体制 461
第二节 财政支出 465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70
第四节 公债和国库券 472
第三章 税收 474
第一节 农业税 474
第二节 农林特产税 476
第三节 工商税收 476
第四章 财税监督检查 480
第一节 财政监督 480
第二节 税利检查 481
第十六篇 金融 482
第一章 货币 482
第一节 流通 482
第二节 管理 483
第二章 机构 485
第一节 票号 银号 485
第二节 银行 486
第三节 信用合作组织 488
第四节 保险公司 489
第一节 存款 490
第三章 信贷 490
第二节 工商贷款 492
第三节 农业贷款 494
第四节 固定资产贷款 495
第五节 民间借贷 495
第四章 储蓄 496
第一节 城镇储蓄 496
第二节 农村储蓄 497
第五章 结算 498
第一节 同城及县内结算 499
第二节 异地结算 500
第六章 保险 501
第一节 承保 501
第二节 防灾理赔 502
第七章 拨款监督 代理业务 503
第一节 拨款监督 503
第二节 代理国库 504
第三节 经理债券 50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506
第一章 党派 506
第十七篇 党派 群团 506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及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517
第三节 其他党派 519
第二章 群众团体 525
第一节 工会 525
第二节 农会 527
第三节 青年团 少先队 528
第四节 妇女组织 530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531
第一节 县议事会及参事会 533
第二节 县参议会及国大代表 533
第十八篇 政权 政协 533
第一章 议事会 参事会 参议会 53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535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35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 537
第三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38
第四节 县(市)人大常务委员会 541
第一节 知县公署 知事公署 县政府 543
第三章 地方政府 543
第二节 县、市人民政府 548
第三节 基层政权 552
第四章 政协 554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555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工作 559
第十九篇 劳动 人事 563
第一章 劳动 563
第一节 就业安置 563
第三节 工资 保险 566
第二节 劳动调配 566
第四节 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 568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70
第二章 人事 571
第一节 干部队伍 571
第二节 干部来源 574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75
第四节 干部福利 577
第五节 机构编制管理 578
第一节 军事机关 580
第二十篇 军事 580
第一章 军事机关及地方武装 580
第二节 地方武装 581
第二章 民兵 58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83
第二节 军事训练 585
第三节 政治教育 586
第四节 武器管理 587
第五节 作用及贡献 588
第一节 制度 机构 590
第三章 兵役 590
第二节 征(募)兵 591
第三节 招飞 选滑 593
第四节 预备役 594
第四章 驻军 595
第一节 四川(川边)陆军 595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 保安部队 596
第三节 解放军 武警部队 597
第一节 保路同志军围攻雅州城 599
第五章 战事 599
第二节 “三、边两军”之战 601
第三节 民国剿匪 601
第四节 二十四军、二十三军争夺雅安 602
第五节 刘文辉败退雅安 602
第六节 红军困敌雅安城 603
第七节 截击“反共救国军 604
第八节 收复五家口 604
第九节 解放初期剿匪 605
第二节 人民防空 607
第六章 防空 607
第一节 抗日防空 607
第二十一篇 民政 609
第一章 民政业务 609
第一节 优抚 609
第二节 安置 612
第三节 社会救济 613
第四节 社会福利事业 614
第五节 婚葬改革 616
第二章 地名管理 617
第一节 地名普查及补查 618
第二节 地名命名及更名 618
第三节 地名建档及服务 618
第二十二篇 司法 619
第一章 公安 61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19
第二节 整顿社会治安 621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623
第四节 治安管理 624
第五节 交通管理 630
第六节 消防管理 632
第二章 检察 63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3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35
第三节 法纪检察 636
第四节 经济检察 637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37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38
第二节 民事审判 639
第三章 审判 63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39
第三节 刑事审判 640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42
第五节 复查申诉 642
第六节 陪审员制 64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4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44
第二节 律师工作 644
第三节 公证 645
第四节 调解 646
第五节 法制宣传 647
第二十三篇 科技 649
第一章 科技机构 64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649
第二节 科研机构 649
第三节 科技推广机构 651
第四节 学术团体 653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56
第二章 科技服务 656
第二节 科技情报 学术交流 657
第三节 科技培训 658
第四节 气象 地震 沼气 659
第三章 科技成果 662
第一节 引进推广 662
第二节 获奖项目 665
第四章 科技管理 671
第一节 课题管理 671
第二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672
第三节 经费管理 673
第二十四篇 教育 675
第一章 学校教育 675
第一节 私塾 义学 675
第二节 学前教育 676
第三节 小学教育 677
第四节 中等学校教育 680
第五节 高等学校教育 687
第二章 业余教育 689
第一节 扫盲 689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690
第二节 文化补习 690
第四节 函授 691
第五节 自修自考 691
第三章 教学 692
第一节 学制 692
第二节 课程 692
第三节 教学改革 695
第一节 管理体制 697
第四章 教育行政管理 697
第二节 教育及教学管理 699
第三节 教育经费管理 702
第五章 教师 705
第一节 任用 705
第二节 待遇 706
第三节 福利 708
第二十五篇 文化 709
第一章 群众文化 709
第一节 文化馆(宫、站)俱乐部 709
第二节 图书馆 710
第三节 书店 711
第二章 文学艺术 712
第一节 文学 712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713
第三节 戏剧 曲艺 714
第四节 书画 摄影 雕刻 716
第三章 民间文艺 719
第一节 民间文学 719
第二节 民间歌舞 720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 722
第四章 新闻 广播 电影 电视 722
第一节 新闻 722
第二节 广播 723
第三节 电影 723
第四节 电视 724
第五章 档案 修志 725
第一节 档案 725
第二节 修志 726
第一节 地面文物 727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727
第二节 馆藏文物 732
第三节 名胜 733
第七章 管理机构 735
第一节 文化局 735
第二节 广播电视局 735
第三节 档案局(馆) 736
第四节 市志办公室 736
第一节 市(县)以上医院 737
第一章 医疗单位 737
第二十六篇 卫生 体育 737
第二节 区乡卫生院(所) 740
第二章 中医 西医 741
第一节 中医 741
第二节 西医 74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42
第三章 卫生防疫 743
第一节 公共卫生 743
第二节 卫生监测 744
第三节 传染病管理和防治 746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750
第四章 妇幼保健 752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52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52
第五章 医药 753
第一节 药品生产 753
第二节 药品经营 754
第三节 药政管理 755
第一节 学校体育 756
第六章 体育 756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57
第三节 运动员培养 759
第七章 体育竞赛 762
第一节 运动会 762
第二节 竞赛成绩 763
第二十七篇 社会风土 767
第一章 社会组织 767
第一节 宗族 767
第二节 家庭 768
第三节 行会 768
第四节 帮会 770
第五节 一贯道 774
第二章 宗教 775
第一节 佛教 775
第二节 道教 776
第三节 伊斯兰教 776
第四节 天主教 777
第五节 基督教 778
第三章 民俗 779
第一节 婚丧 779
第二节 饮食 服饰 781
第三节 居宅 行路 784
第四节 祭祀 庆典 庙会 785
第五节 节日 787
第六节 禁忌 789
第七节 劣俗 790
第四章 方言 791
第一节 语音 791
第二节 词汇 793
第三节 谚语选 796
第四节 歇后语选 798
一、传略 800
高颐 800
古维哲 800
人物 800
黄云鹄 801
李景复 801
杨联陛 801
李明智 802
贾鸿基 802
余良选 802
韩炳 803
罗曰增 803
陈文高 804
王嘉猷 804
罗西玲 804
余彦良 806
高南斗 806
罗良君 807
李廷俊 807
但秀孚 808
赵存善 808
张祉滋 808
杨致中 809
穆金华 809
刘文辉 810
胡有明 812
施成信 813
陈珠珊 813
陶春轩 813
彭海清 814
叶宗陶 814
郑成级 815
张朝全 815
孙盛辅 815
杨联鉴 816
潘行之 816
欧阳枢北 817
陈强立 817
楚禅 818
秦世馀 819
郭和卿 819
周岐昌 820
二、烈士英名录 820
土地革命 820
抗日战争 821
解放战争 821
抗美援朝 821
剿匪 民改 822
其他 823
对越自卫反击战 823
附录 824
一、重要文告 824
二、诗词文存 834
(一)诗词 834
(二)文选 838
(三)杂记 841
三、旧志序跋 843
四、新志文存 851
后记 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