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小安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0029759
  • 页数:262 页
图书介绍:《通货紧缩论》是第一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论述通货紧缩的著作,作者以近200多年来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对通货紧缩的本质特征、产生原因、形成影响、治理方略、防范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货紧缩论》提出的再膨胀政策以及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制度等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言 1

前言页 1

1. 2 通货紧缩的含义 6

4.4.1 金本位制度 6

第一章 介绍 6

1.1 引言 6

1.3 通货紧缩的原因 9

1.4 通货紧缩的危害 12

1.5 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14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概念 20

2.1 通货紧缩 20

2.2 资产价格通货紧缩 23

2.3 通货紧缩的期限 24

2.4 容易误导的几种观点 26

第三章 通货紧缩的历史发展 30

3.1 世界通货紧缩鸟瞰 30

3.2 美国内战后的通货紧缩 32

3.3 美国30年代的通货紧缩 33

3. 4 英国的通货紧缩 34

3. 5 阿根廷的通货紧缩 35

3. 6 新加坡的通货紧缩 37

3. 7 日本的通货紧缩 41

3.8 德国和法国的通货紧缩 43

3.9 瑞典的通货紧缩 44

3.10 香港的通货紧缩 46

3.11 90年代末美国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47

3.11.1 观点一:美国处于通货紧缩边缘 48

3.11.2 观点二:美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压力 50

第四章 通货紧缩的原因 53

4.1 货币政策因素 54

4.1.1 货币政策紧缩 54

4.1.2 金融体系效率较低 56

4.2.1 投资与消费预期下降 57

4.2 有效需求不足 57

4.2.2政府支出缩减 58

4.3 生产力提高 60

4.3.1 生产力提高导致物价下跌 60

4.3.2 过剩生产能力 62

4.3.3 放松管制 63

4.4通货紧缩的外部输入 64

4.4.2 汇率与价格传导 66

4.4.3 资本流动 68

4.4.4 关税 73

4.4.5 货币危机分析方法 74

4.5 3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失误 75

4.5.1 对金本位的错误认识 75

4.5.2 限制投机导致借人储备不足 76

4.5.3 30年代股市暴跌源于货币政策紧缩 79

4.6 中国1998——1999年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82

4.6.1 两种有害的论段 82

4.6.2 中国通货紧缩的“三性” 85

4.6.3 中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 87

4.6.4 货币主义解释失效 89

第五章 通货紧缩产生的影响 91

5.1 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1

5.1.1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 92

5.1.2 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 93

5.1.3 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 94

5.1.4 收益加速与经济波动 95

5.2.1 通货紧缩与投资倾向 97

5.2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97

5.2.2 通货紧缩与资本形成 98

5.2.3 通货紧缩与“自然利率” 99

5.2.4 静态与动态分析 100

5.3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101

5.3.1 通货紧缩与消费意愿 101

5.3.2 通货紧缩会加大支出成本 103

5.3.3 通货紧缩与投资组合 103

5.4.1 通货紧缩与分配不公 105

5.4 通货紧缩对再分配的影响 105

5.4.2 通货紧缩与工资调整 106

5.5 通货紧缩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107

5.5.1 债务一通货紧缩陷阱 107

5.5.2 债务一通货紧缩造成银行困境 108

5.5.3 通货紧缩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 110

第六章 通货紧缩的治理方略 112

6.1 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政策约束 112

6.1.1 货币政策低效率 112

6.1.2 中央银行控制名义利率的局限性 114

6.1.3 金融中介功能弱化 116

6.1.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 117

6.2.1 再膨胀政策 120

6.2 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方法 120

6.2.2 增加公共支出 122

6.2.3 削减税率 123

6.2.4 引导预期行为 125

6.2.5 鼓励消费 126

6.2.6 废弃僵硬的汇率制度 126

6.2.7 健全金融体系 128

7.1.1 阿根廷货币制度变化 130

第七章 各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130

7.1 阿根廷治理通货紧缩 130

7.1.2汇率、价格和利率的VAR模型 133

7.2 罗斯福“新政” 137

7.2.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37

7.2.2 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 138

7.2.3 再膨胀政策 139

7.3 日本治理通货紧缩 141

7.3.1 再膨胀政策 141

7.3.3 重组微观经济 143

7.3.2 增加货币发行 143

7.3.4 日本经济和日本银行业 144

7.3.5 日元贬值 145

7.4 治理中国通货紧缩的对策 147

7.4.1 积极的财政政策 148

7.4.2 稳健的货币政策 150

7.4.3 灵活的汇率制度 152

7.4.4 安全的存款保险 153

8.1 适当的货币政策 154

8.1.1 杜绝温和的通货紧缩 154

第八章 防范通货紧缩及对策 154

8.1.2 零通货膨胀串不可取 156

8.1.3 不偏不倚的货币政策目标 157

8.2 宏观调控的背景 158

8.2.1 过剩生产能力 158

8.2.2 工资刚性 159

8.2.3 钉住汇率制度 160

8.3 合理的宏观调控目标 161

8.3.1 货币政策平衡棒 161

8.3.2 谨防通货紧缩 162

8.4.1 货币贬值与“零和效应” 163

8.4 灵活的汇率政策 163

8.4.2 回归金本位的讨论 164

8.4.3 货币贬值 165

8.5. 瑞典银行防止通货紧缩 166

8.5.1 放弃金本位制度 166

8.5.2 实行价格稳定目标 167

8.5.3 货币政策规划 169

8.5.4 规避通货紧缩 170

8.6 美国防范通货紧缩 171

8.6.1 美国经济面临四大威胁 171

8.6.2 1987年美联储发挥最后货款人作用 172

8.6.3 提前实施再膨胀政策 173

8.6.4 投资导向型的美国经济 174

第九章 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制度 176

9.1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 176

9.2 货币政策的制约 178

9.2.1 有效货币政策的前提 178

9.2.2 权衡货币政策目标与汇率目标 180

9.3 通货膨胀的相关指标 181

9.3.1 各种价格指标的关联性 181

9.3.2 通货膨胀的变式 182

9.3.3 核心通货膨胀的意义 183

9.3.4 核心通货膨胀与总体CPI的关系 186

9.4 显性通货膨胀目标的借鉴 188

9.4.1 瑞典银行最早采取价格目标 188

9.4.2 价格稳定指标选择 189

9.4.3 货币政策工具 191

9.5 完善中国金融中介功能 192

9.5.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192

9.5.2 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198

9.5.3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00

9.5.4 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对 202

9.6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影响 205

9.6.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205

9.6.2 完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209

参考文献 211

英文目录 221

英文梗概 229

索引 254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