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文集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望道著;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3074·522
  • 页数:64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美和美学 3

一、美底要求 3

美学概论 3

二、美底种类 4

三、美学底问题对象及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美意识概说 10

一、美意识之客观的方面 10

二、美意识之主观的方面 12

三、审美的态度和别种的态度 15

一、美与感觉 19

第三章 美底材料 19

二、感觉底种类 20

三、视觉——色和形 22

四、听觉——音 31

五、视听以外的感觉 37

第四章 美底形式 40

一、形式底意义 40

二、反复与齐一 41

8.异分同全不定过 42

三、对称与均衡 43

2.基本单位 46

四、调和与对比 46

五、比例 48

六、形式原理 50

一、内容底概念 56

第五章 美底内容 56

二、自然和人生 57

三、知的内容 58

四、联想内容 59

六、象征内容 62

五、类型内容 62

七、情的内容 66

八、感情移入 67

第六章 美的感情 70

一、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内容 70

二、材料感情 71

三、形式感情 72

四、内容感情 74

甲、崇高 75

五、美的情趣底种种形相 75

乙、优美 77

丙、悲壮 79

丁、滑稽 81

第七章 美的判断 84

一、理解判断与价值判断 84

二、美的印象与美的判断 85

三、个人的趣味与社会的情形 86

编完之后 88

重印前言 91

因明学概略 91

例言 92

第一篇 概说 93

一、何谓因明 93

二、因明的新古 94

三、新古因明不同的大概 95

四、因明和逻辑的不同 105

五、因明的八门 108

1.真能立 109

3.真能破 110

4.似能破 110

5.真现量和似现量 110

2.似能立 110

6.真比量和似比量 111

六、论法的种类 111

1.辩论形势上的区分——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 111

2.言语形式上的区分——表诠、遮诠 113

3.言语分量上的区分——全分、一分 114

4.言语意义上的区分——有体、无体 115

一、真能立的地位 116

二、宗的建立 116

1.宗依和宗体(即别宗和总宗) 116

第二篇 真能立 116

2.前陈和后陈的三重关系 118

3.宗体的别择 119

4.宗体的特性 120

三、因的陈示 121

1.因的三相 121

2.言三支和义三相 123

7.所别不极成过 124

3.六因 125

四、喻的称引 126

1.喻的意义 126

4.同喻异喻的二条件 127

3.先因后宗和先宗后因 127

2.合作法和离作法 127

5.同喻和异喻的地位 128

1.现量相违过 129

一、谬误论一——宗过 129

第三篇 似能立 129

2.比量相违过 130

3.自教相违过 130

4.世间相违过 131

6.自语相违过 132

6.能别不极成过 133

8.俱不极成过 134

9.相符极成过 135

二、谬误论二——因过 135

1.两俱不成过 137

2.随一不成过 137

3.犹豫不成过 138

4.所依不成过 139

5.共不定过 139

6.不共不定过 140

7.同分异全不定过 141

9.俱分不定过 142

10.相违决定过 143

11.法自相相违过 144

12.法差别相违过 145

13.有法自相相违过 147

14.有法差别相违过 149

三、谬误论三——喻过 150

1.能立不成过 151

3.俱不成过 152

2.所立不成过 152

6.倒合 153

4.无合 153

6.所立不遣 154

7.能立不遣 154

8.俱不遣 155

9.不离 155

10.倒离 156

四、三十三过类别 156

第四篇 余论 159

1.五问四记答 159

2.七因明 160

作文法讲义 163

小序 163

第一章 导言 165

第一节 文章底原素 165

第二节 作文的态度 165

第三节 今后的问题 166

第四节 文章底构造 167

第二章 文章底构造体制和美质 167

第六节 文章底美质 168

第五节 文章底体制 168

第三章 选词 170

第七节 词底辨别 170

第八节 词底蓄积 174

第九节 词底数量 175

第四章 造句 177

第十节 句底长短 177

第十一节 句底骈散 178

第十二节 句底张弛 179

第十三节 句底宾主 180

第十四节 句底断续 181

第五章 分段 183

第十五节 段底实质 183

第十六节 段底形式 184

第十七节 附答两个疑问 185

第六章 记载文 186

第十八节 记载文底旨趣 186

第十九节 记载文和绘画及雕刻 187

第二十节 记载和观察 188

第二十二节 文学的记载文 189

第二十一节 科学的记载文 189

第二十三节 记载底中心点和停留点 190

第二十五节 纪叙文与记载文底糅杂和转变 192

第七章 纪叙文 192

第二十四节 纪叙文底旨趣 192

第二十六节 纪叙文底要素及问题 194

第二十七节 纪叙文底主旨 194

第二十八节 纪叙底停留点 195

第二十九节 主旨和停留点底关系 197

第三十节 纪叙文底流动 198

第八章 解释文 201

第三十一节 解释文底旨趣 201

第三十二节 解释文底效用 202

第三十三节 解释文底条件 203

第三十四节 解释文底组织 206

第三十五节 解释文底明晰 207

第九章 论辨文 209

第三十六节 论辨文底旨趣 209

笫三十七节 论辨文和记载文纪叙文及解释文 209

第三十八节 论题和判断 210

第三十九节 引论和解释 211

第四十节 证明责任和证据 213

第四十一节 证明法式 216

第四十二节 论辨文底统一 218

第十章 诱导文 220

第四十三节 诱导文底趣旨 220

第四十四节 诱导文底分布 220

第四十五节 诱导文底条件 221

第四十六节 关于文体的两件事 221

第十一章 文章底美质 223

第四十七节 文章美质底意义及种类 223

第四十八节 明晰 224

第四十九节 遒劲 226

第五十节 流畅 227

第十二章 余言 229

第五十一节 标点 229

第五十二节 书法 230

修辞学发凡 235

第一篇 引言 235

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235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237

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239

四、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243

五、修辞的技巧和修辞的方式 245

六、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 248

七、修辞学的功用 251

一、修辞和语言 254

第二篇 说语辞的梗概 254

二、“态势语” 255

三、声音语 258

四、文字语 260

五、声音 263

六、形体 265

七、意义 266

八、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268

九、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 270

一、形式和内容 273

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 273

二、内容上的准备 275

三、两种表达的法式 277

四、语辞的三境界和修辞的两分野 279

五、两大分野的概观 281

六、两大分野的概观二 284

第四篇 消极修辞 287

一、消极修辞纲领 287

二、意义明确 288

三、伦次通顺 294

四、词句平匀 296

五、安排稳密 300

一、积极修辞纲领 304

第五篇 积极修辞一(甲类 材料上的辞格) 304

二、辞格 305

三、譬喻 306

四、借代 314

五、映衬 326

六、摹状 329

七、双关 330

八、引用 337

九、仿拟 342

十、拈连 348

十一、移就 349

第六篇 积极修辞二(乙类 意境上的辞格) 351

一、比拟 351

二、讽喻 353

三、示现 358

四、呼告 360

五、夸张 362

六、倒反 366

七、婉转 369

八、避讳 371

九、设问 374

十、感叹 377

一、析字 379

第七篇 积极修辞三(丙类 词语上的辞格) 379

二、藏词 393

三、飞白 397

四、镶嵌 400

五、复叠 403

六、节缩 411

七、省略 417

八、警策 421

九、折绕 422

第八篇 积极修辞四(丁类 章句上的辞格) 423

十、转类 424

十一、回文 428

一、反复 433

二、对偶 436

三、排比 437

四、层递 439

五、错综 441

六、顶真 450

七、倒装 453

八、跳脱 455

第九篇 积极修辞五 463

一、辞趣 463

二、辞的意味 463

三、辞的音调 468

四、辞的形貌 473

第十篇 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 476

一、格局无定 476

二、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 478

三、修辞现象常有上落 480

四、修辞现象也常有生灭 483

五、适应更是形形色色 486

六、变化的统一 488

第十一篇 文体或辞体 490

一、文体或辞体和文体或辞体的分类 490

二、简约繁丰 491

三、刚健柔婉 493

四、平淡绚烂 497

五、谨严疏放 505

六、语文体式的繁复情况 509

一、从修辞学术萌芽时期说起 511

第十二篇 结语 511

二、修辞文法混淆时期 512

三、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 513

四、结语 516

一九七五年重印前言 518

一九六二年重印前言 520

1.首先,应该肯定,文法是语文上的 521

初版刘序 522

初版后记 527

第一章 文法是什么 531

文法简论 531

一、文法是语文的组织规律 531

2.其次,要明确文法讲究的只是语文上的组织 532

3.文法是语文的组织规律 532

二、“文法”一语的历史演变 533

三、“文法”一语所标指的方面 537

四、文法学的体制 538

五、关于建立汉语文法学体系的问题 538

六、文法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541

七、文法和修辞 542

1.组织的形成 544

2.组织和结构 544

一、组织 544

第二章 组织,组织的成素 544

二、组织单位 545

1.几种单位 545

3.词——语言组织的材料的基本单位 546

4.词素 547

5.句—一语言组织的陈述的基本单位 548

6.词组 549

7.词串 550

三、组织的两条线——配置和会同 551

四、组织(配置)的两个方面——接连和通贯 551

1.句子成分 555

二、句子成分、成分关系 555

一、基本法式释义 555

第三章 组织(配置)的基本法式 555

2.成分关系 557

三、三种基本法式 558

四、串合法式 558

九、连词 559

五、附加法式 559

六、穿插法式 561

第四章 词类区分的准据 563

一、词类是词的文法分类 563

1.词的种种分类 563

2.词的文法分类 563

3.词的功能、意义和形态 564

二、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 565

1.功能释义 566

2.词类区分的原则 567

3.词类区分的方法 568

4.从配置求会同,从会同定词类 568

5.对功能分类的几点说明 571

三、关于依据意义区分词类的问题 572

1.三种意义 572

2.意义不是区分词类的准据 574

四、关于依据形态区分词类的问题 576

1.形态的含义 576

2.形态和功能 577

3.形态也不是区分词类的准据 577

五、关于依据多标准区分词类的问题 579

六、词的分类和词的归类、变类 580

1.词的归类 580

2.词的变类 581

第五章 汉语的词类区分 583

一、词类概况 583

二、实词和虚词 583

三、体词——名词、代词 585

四、用词 589

1.动词 589

2.形容词 589

3.断词 590

4.衡词 591

五、点词 593

1.数词 593

2.指词 594

3.点词的附类——单位词 595

六、副词 597

七、四类实词之间的关系 598

八、介词 598

十、助词 600

1.助词的功能 600

2.助词的区分 601

十一、感词 605

1.呼词 605

2.叹词 606

十二、衬素 606

十三、汉语词类体系表 608

第六章 句子和句子的种类 609

一、句子 609

二、句子的种类 611

1.平白句和特表句 611

2.直陈句、询问句、期使句、感叹句 613

3.简单句、包孕句、搭配句、并列句 616

4.叙述句、描记句、诠释句、评议句 618

三、复合谓语 620

1.四种复合谓语 621

2.提带复合谓语 622

第七章 文法的研究方针 627

一、确立文法的研究方针 627

二、研究文法必须从语文事实出发 628

三、研究文法必须抽象概括 630

四、研究文法必须扣住组织和功能 633

五、研究文法必须有发展的观点 635

六、文法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637

后记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