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最高奖赏 1
一次“特殊”的外交活动 1
蒙古国家宫 1
授勋仪式 2
第二章 儿时回忆 5
老家佛山 5
黄家大宅 6
家中的“老疙瘩” 7
我的兄姐 8
念“门牌” 9
小伙伴 10
二小、三中和一中 11
多彩的梦 12
第三章 北上求学 14
向往首都 14
命运的转折 15
同蒙古语亲密接触 18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 19
一次“出洋相”的翻译 21
第四章 外交战士 23
入外交部 23
在翻译“仓库”里 24
“四清”工作队员 25
翻译“红宝书” 25
在农药厂当工人 27
第五章 初进蒙古 29
乘“小列”赴乌兰巴托 29
离开国境 30
大使馆馆员 31
当头一棒 33
第一项工作 34
耐得住寂寞 35
“和尚庙”的生活 35
掏锅炉和造冷库 37
扫雪、植树和迎送战友 38
初次上阵 40
第六章 边界联检 42
边界沿革 42
寸土不让 43
“准测绘专家” 45
谈判期间小儿子呱呱落地 45
欢声笑语和摔跤比赛 46
第七章 二进蒙古 48
大使翻译 48
关于苏联从蒙古撤军的交涉 49
一幅地图引起的麻烦 50
解冻从文化学术部门开始 51
忠孝不能两全 52
十年磨砺 53
第八章 外交译员 55
翻译是交流的“桥梁” 55
前人的教训值得记取 56
给副外长当译员 57
副委员长访蒙 58
接待奥其尔巴特主席 59
再次给江总书记当翻译 61
第九章 三进蒙古 63
熟门熟路再“出山” 63
职务的变动 64
重签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65
第十章 四进蒙古 67
时刻听从党召唤 67
“后勤部长” 68
大使的助手 69
第十一章 出使蒙古 71
任命通知 71
赴蒙古履新 72
递交国书 73
到任拜会 75
出席人革党的宴请 78
国庆50周年活动 79
中蒙建交50周年 81
活跃的蒙古外交 83
近距离接触蒙古领导人 85
抓好经贸这一环 88
第十二章 捍卫尊严 90
就台在蒙设“代表处”进行交涉 90
台北“主任”的喧嚣 92
达赖7次窜访蒙古 93
关于口蹄疫“从中国传入”的猜测 95
第十三章 增信释疑 97
所谓“中国威胁论” 97
交媒体朋友 98
把青年学生请到使馆来 100
“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提法的由来 101
第十四章 友好邻邦 104
半个世纪的中蒙关系 104
中国人民的“礼物” 107
友谊的纽带 108
两国“国门” 109
内蒙古和“外蒙古” 113
“桑斯尔”和《索伦嘎》 115
第十五章 接待元首 118
邻居需要互访 118
慈祥的老人 118
当主席联络员 120
全程陪同胡锦涛主席访蒙 123
第十六章 祖国亲人 127
一次严格的“中考” 127
“中国政协是什么团体?” 129
何副委员长来到蒙古草原 130
三任外长做客蒙古 132
和著名作家谈天 135
“军民一家亲” 137
老家来的“父母官” 140
来自内蒙古的亲人 143
第十七章 蒙古风情 146
蒙古人不是匈奴人或突厥人 146
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 147
热情好客的蒙古人 149
绿地毯上镶嵌的白珍珠——蒙古包 150
蒙古人离不开羊肉和奶食品 151
“那达慕”大会 154
蒙古民风点滴 157
第十八章 千里巡访 160
寻找“蒙古海” 160
“大蒙古国”遗址——哈拉和林 163
“总统的摇篮”探秘 164
走访林彪折戟沉沙的地方 167
像是到了另一个国家 170
重访达尔汗乌拉省 173
三访“铜城” 175
第十九章 蒙古友人 179
我的“珍贵财富” 179
职务最高的“赛乃兹” 180
友协主席额奈比希 181
“巴特”老友 183
“金刚石”阿勒玛斯 186
测绘局长拉格查 188
蒙古的“赵忠祥” 189
“中国通”尼玛苏伦 191
学者外交官楚龙·达赖 192
蒙古“体育之父”玛格旺 194
同行“老普” 196
我们的朋友遍蒙古 197
第二十章 故地重游 199
一个创意的诞生 199
我的老前辈 200
回“娘家” 201
与媒体接触 203
难忘的相聚 205
高规格的接待 206
第二十一章 接受采访 208
频繁出镜的“明星” 208
《我想当演员》 209
《我对中蒙关系的前景充满信心》 211
《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繁荣发展》 214
《让我们携手共同发展》 217
《蒙古是我常驻的唯一国家》 219
《蒙古国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221
《二十年》 226
第二十二章 再见蒙古 229
接到调令 229
辞行道别话友谊 230
主持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 235
惜别依依 237
再见,乌兰巴托!再见,蒙古国! 239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