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志芳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40405511
  • 页数:51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篇 框架与走向 10

第一章 公共关系心理学概论 10

第一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定义 11

一、对公共关系学诸多定义的评定 11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定义 13

第二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对象、目的、性质、方法 27

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7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目的 30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34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 38

第三节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 48

一、学科地位 48

二、学科结构框架 51

三、本书的发展脉络 62

提要及思考题 64

第二章 公众心理鸟瞰 71

第一节 个体心理现象 73

一、认识过程 73

二、情绪、情感过程 78

三、意志过程 82

四、个性 84

第二节 公众团体心理现象 94

一、团体的定义与特征 95

二、团体的分类 97

三、交往与关系 100

四、相符行为与公众心理 103

第三节 其它心理现象 108

一、心理历程 109

二、性差心理 113

三、意识层面 117

四、综合心理现象与行为 119

五、变异和健全的现代人性 121

第四节 公众心理基本规律 122

一、主观反应 122

二、意识源流 124

三、人与社会 125

提要及思考题 126

第二篇 灵魂与表征 131

第三章 团体形象总论 131

第一节 团体形象概述 132

一、团体形象定义与特点 132

二、团体形象的心理意义 136

三、团体形象立论的心理基础 138

第二节 团体形象的建构 143

一、形象的基本要素 143

二、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 148

三、形象建立的心理原则 153

第三节 团体形象树立的心理策略 158

一、CI战略——价值行为的设计 159

二、CI战略——价值行为的实施 160

三、CI心理战 161

四、CI功能的心理评定 167

提要与思考题 171

第四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一——公关管理 175

第一节 团体形象与管理风格 176

一、公关管理功能 176

二、公关管理风格 178

第二节 人性选择与公共关系 181

一、经济人——X理论 182

二、社会人、自我实现人——Y理论 183

三、复杂人——Z理论 184

第三节 公关管理法则 186

一、心理认同原则 186

二、心理投射原则 187

三、心理驱动原则 189

四、心理平衡原则 190

五、心理相容原则 191

六、心理调控原则 192

提要及思考题 193

第五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二? 195

第一节 团体心理气氛 196

一、定义 196

二、内容 196

三、类型 197

四、研究 198

第二节 团体文化与心理气氛 200

一、团体文化定义 200

二、团体精神与心理气氛模式 200

三、团体心理气氛与公关策略 203

四、团体心理气氛实现主体意识 204

第三节 公关活动强化团体心理气氛 205

一、日常公关活动的强化 206

二、专门性公关活动的强化 208

三、特殊公关活动的强化 209

提要及思考题 210

第六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三——公关激励 212

第一节 激励与欲望 212

一、激励之源 212

二、欲望层次 213

三、激励——保健 217

四、其它欲望形态 220

一、激励过程模式 221

第二节 激励机制 221

二、激励与期望——期望理论 224

三、激励与情感——公平理论 225

第三节 挫折与公关心理指导 226

一、了解挫折及其防卫 227

二、公关心理指导 234

提要及思考题 236

一、决策与主体意识的生命力 239

第七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四——公关决策 239

第一节 决策与主体意识 239

二、决策是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242

第二节 公共关系实务的决策心理 244

一、形象反馈 244

二、行为设计 245

第三节 决策是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47

一、问题生成 248

二、问题剖析 248

三、决策假设 249

四、决策验证 255

第四节 影响公关决策效果的心理因素 257

一、认知风格因素 258

二、心理价值因素 259

三、心理准备因素 262

四、思维品质因素 264

提要及思考题 266

第八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五——心理定势 268

第一节 公众心理定势 268

一、定势界定 268

二、定势特征 270

三、定势功能 272

四、定势结构 272

第二节 定势心理机制 274

一、意识与下意识共存法则 274

二、心理共有法则 276

第三节 定势研究及其规律 277

一、定势标尺 277

二、定势流动趋势 278

三、信息处理分析 279

提要及思考题 281

第九章 团体形象基础之六——公众态度 283

第一节 团体形象实现的机制 284

一、态度界定 285

二、态度要素 286

三、态度特征 291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心理分析 295

一、态度的建构过程 295

二、态度心理战 300

第三节 失衡与和谐 304

一、不和谐的反应 304

二、消除不和谐的心理策略 306

提要及思考题 312

第三篇 网络与环境 314

第十章 公共关系网络概述 314

第一节 公共关系网络 315

一、公共关系网络界定 315

二、公共关系网络特征 316

四、公共关系网络功能 319

三、公共关系网络形式 319

第二节 公关网络运转的心理原则 320

一、互利互惠原则 320

二、开放信任原则 321

三、横向沟通原则 321

四、对抗心理原则 321

第三节 公关网络的分析 322

一、状态分析 322

五、连续畅通原则 322

二、内容分析 323

提要及思考题 329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模式之一——广告与推销 331

第一节 广告模式 331

一、广告界定 331

二、广告功能 332

三、广告特性 334

四、广告战术 336

五、广告参数分析 341

第二节 推销模式 344

一、形象代表模式 344

二、购销活动模式 346

三、推销战术 348

四、综合模式 360

五、购买行为定量分析 362

提要及思考题 366

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运转模式之二——公关交往 369

第一节 交往与关系 370

一、人际交往 370

二、人际倾向 371

三、交往类型 373

四、人际沟通 376

五、人际关系 379

一、社会交换 382

第二节 交往心理机制 382

二、心理归因 384

三、角色心理 384

四、象征作用 387

第三节 交往心理策略 390

一、最佳交往时机 390

二、语言交往魅力 391

三、非语言交往功能 393

一、第一印象效应 396

四、形式互动奥秘 396

第四节 人际关系心理策略 396

二、角色协议 397

三、强化原则 398

四、邻近原则 398

五、相似原则 399

六、互补原则 400

七、对等原则 400

九、个性原则 401

八、得失原则 401

提要及思考题 402

第十三章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模式之三——公关传播 405

第一节 传播心理定性分析 406

一、传播心理分析意义 407

二、传播心理分析脉络 410

三、传播信息内容分析 416

四、成功与失败心理分析 417

第二节 传播心理过程 418

一、引起注意 418

二、激发情感 421

三、促进行为 424

第三节 传播心理设计 426

一、反应性设计 426

二、认知性设计 427

四、针对“沉默多数”的设计 428

三、情感性没计 428

提要及思考题 430

第十四章 公共关系网络运转模式之四——社会影响 431

第一节 宣传、谈判 431

一、宣传、谈判作为载体 431

二、宣传、谈判的心理策略 438

第二节 相符行为 441

一、时尚及公关策略 441

二、暗示及公关策略 444

三、归因及公关策略 446

四、心理感染及公关策略 447

五、竞争及公关策略 449

六、民意舆论及公关策略 452

七、流言、谣言 459

八、模仿心理与公关战术 463

提要及思考题 465

第十五章 主体意识的价值评定之一——公关人员心理评定 467

第四篇 人格与人性 467

第一节 心理素质 468

一、生存使命感 469

二、人性完备度 470

三、角色扮演力 471

四、移情渲泄力 474

五、心理防卫圈 476

六、稳定快乐感 477

七、同理共鸣性 478

第二节 选拔与培养 482

一、两种考查模式 482

二、工作素质分析 485

三、现场情景模拟 486

四、心理测量 487

第三节 培养与训练 495

一、强化公关意识 495

二、丰富概念格局 496

四、从事心理训练 497

三、完善人性层面 497

提要及思考题 499

第十六章 主体意识的价值评定之二——公众心理评定 501

第一节 当代人性 501

一、人性至上 502

二、“比较”泛滥 502

三、竞争的渗透 504

四、困境与出路 504

五、首次体验效? 505

六、重视“心理象征” 505

第二节 人性差异 506

一、内导和他导 508

二、情性和理性 511

三、适应和焦虑 511

四、传统与现代 514

五、内向与外向 514

提要及思考题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