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 楚文化探踪》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巫瑞书著
  • 出 版 社:长沙:岳麓书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5206481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2

一、楚及楚文化的渊源 2

二、楚文化流播及其社会基础 6

1.楚文化的流播 6

2.楚文化流存的几个主要地区 10

三、楚文化的宽广领域与研究任务 18

1.楚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18

2.楚文化的研究任务 19

神话传说编 23

第一章 洪水神话 23

一、洪水神话的流布及其型式 23

1.洪水神话的流布概况 23

2.洪水神话的几种型式 24

二、洪水神话蕴含的主要内容 31

1.人与自然的矛盾 31

2.婚姻形态的演化 33

3.人类繁衍的强烈愿望 36

三、湖南及湘鄂川黔桂滇边界洪水神话中的楚文化色调 38

1.巫风、巫教方面 38

2.道教方面 41

3.巫学、道学与楚文化学 42

第二章 盘瓠神话 44

一、盘瓠神话的流变 44

1.盘瓠神话及其典籍载述 44

2.盘瓠神话演变为传说及其标志 47

二、盘瓠神话的楚文化色彩 51

第三章 巴陵神话传说 61

一、神话史影 61

1.部族之间的盛衰变迁 64

2.人的思想意识的觉醒 65

二、传说春秋 66

1.吕洞宾“落籍”岳州及其原因 67

2.吕洞宾形象的二重性 70

三、童话世界 71

1.龙女故事及其型式 73

2.《柳毅传书》的童话情趣 74

四、或现或隐的楚文化色调 77

一、“桩巴龙”传说一瞥 80

第四章 洞庭湖桩巴龙传说 80

1.一个流传甚广、扎根颇深的奇特传说 81

2.善龙与孽龙 82

二、“桩巴龙”与“秃尾巴老李”之异同 84

三、两个传说异同的原因探讨 87

1.民族族源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87

2.流传地区各自习俗、风物的迥异 91

〔附录一〕湖南桩巴龙及孽龙传说故事一览表 96

第五章 澧州孟姜女传说 99

一、澧州孟姜女传说特点之一——望夫泪竹 101

1.以望夫为中心的故事情节 102

2.“望夫”的艺术渊源 103

二、澧州孟姜女传说特点之二——寻夫“负骨” 106

1.寻夫的缘起及浪漫主义情调 106

2.“负骨归乡”及其流俗 109

1.澧州孟姜女传说情节结尾的特殊之处 110

三、澧州孟姜女传说特点之三——家乡保护神 110

2.“保护神”的社会根源 111

第六章 荆楚传说特色探讨 116

一、楚文化色彩 117

1.爱国主义基调的楚人楚事传说 117

2.巫风楚俗的民间传说 120

3.仙道人物传说 122

二、湖湘文化风采 124

1.政治斗争英豪 124

2.军事外交奇才 125

3.文化艺术俊杰 126

1.奇丽山水的蒶蕴 127

三、潇湘风情 127

2.古朴风俗的积淀 129

史诗歌谣编 135

第七章 荆楚史诗古歌 135

一、史诗古歌的流传及其生态 135

1.史诗古歌的流存 135

2.中国史诗流存的若干“色块” 136

二、荆楚史诗古歌生态 139

1.闭塞的自然环境 140

2.庄严的民族祀典 142

3.古朴的人生礼俗 143

4.繁杂的生活应酬 144

三、荆楚史诗古歌类型 146

1.创世史诗 147

2.英雄史诗(多为片断) 150

3.综合性史诗古歌 151

四、荆楚史诗古歌特色 152

1.发育不大平衡 152

2.巫文化(艺术)色调甚浓 154

3.科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155

第八章 荆楚歌谣源流 159

一、轫始于远古“南音” 159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歌 162

1.萌芽阶段 162

2.成熟阶段 163

三、南朝乐府民歌“西曲歌” 166

1.“西曲歌”内容及其“楚人”特性 167

2.形式上与楚歌、楚辞的关联 168

四、唐宋时代“竹枝歌” 169

1.《竹枝词》与竹枝歌 169

2.竹枝歌形式上的特点 170

五、明清时期的“五句歌” 172

1.“五句歌”的出现及流传 172

2.“五句歌”的楚味以及民歌地方风味问题 173

六、近现代湘鄂川黔边界少数民族民歌 174

1.不同程度地保存了楚歌、楚辞的体式 174

2.表现性爱的作品不少 175

3.巫歌情调甚浓 177

第九章 荆楚歌谣特色 179

一、楚巫遗风 180

1.在重大的民族祀典及其史诗古歌中的表现 181

2.诸种还愿仪式里唱诵的民间韵文中的闪露 183

3.某些日常歌谣中的巫风因素 184

二、道家风情 185

1.道家与巫的关联 185

2.道家风情在荆湘歌谣中的反映 186

三、楚辞余韵 190

1.骚体形式流存的体式 190

2.湖北流行的穿插体民歌 191

3.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中楚辞体式余迹 192

4.湖南歌谣风格韵味上的楚辞余韵 194

第十章 楚湘傩戏的萌芽、形成 199

巫舞傩戏编 199

一、傩与巫风 201

1.关于巫风 201

2.楚湘巫风盛行的原因 203

二、从巫舞到傩戏 205

1.傩 206

2.傩舞(巫舞) 207

3.傩祭(傩仪) 207

4.从傩仪到傩戏经历了漫长时期 208

三、湘傩流存鸟瞰 212

1.湘西北及湘西一带 213

2.湘南及湘西南一带 215

3.湘中一带 216

一、楚湘傩俗 220

第十一章 楚湘傩俗及傩戏特质 220

1.还傩 221

2.渡关 222

3.红白喜事 224

4.民族祀典 225

5.庆坛 226

二、楚湘傩戏的特质 228

1.神秘奇丽的幻想 230

2.“亵慢淫荒之杂” 231

3.原始的民主意识的遗存 232

第十二章 楚湘傩神探幽 237

一、傩公傩母 237

1.苗族 239

2.土家族 240

3.白族 241

4.侗族 241

5.瑶族 242

6.汉族 242

二、张五郎、白娘娘 243

1.有关“仙话” 243

2.傩神意蕴 244

三、孟姜女、范喜郎 246

1.“武陵大傩”中孟姜女的突出地位 246

2.傩神中的妇幼保护神 247

四、张巡、南霁云 248

1.湘北“游傩演剧”习俗 248

2.傩神中的战神 249

五、湘傩傩神的历史轨迹及其特点 251

第十三章 傩戏的文艺价值 255

一、保留了从民间说唱过渡到民间小戏的痕迹 256

1.民间小戏形成的两条途径 256

2.从具体作品看傩戏形成的过程 258

二、塑造了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260

1.主人公身上蕴藏着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 260

2.主导方面思想意识的发展 262

3.美好性格的升华 263

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64

1.异于同一题材传说故事悲剧情调的傩戏 264

2.傩戏《孟姜女》富于浪漫主义的原因 265

〔附录二〕傩戏《姜女下池》唱词选录 269

第十四章 傩戏的民俗学价值 280

一、古老的风俗习惯 281

1.还傩愿的习俗 282

2.“渡关”的习俗 282

3.某些婚俗 284

4.关于浴俗 285

二、原始宗教的质素 286

1.巫教的质素 286

2.与道教、佛教比较 291

三、傩戏、傩文化的深层蕴含 293

1.关于傩戏的思考 293

2.傩戏与傩文化的区别及其蕴含 294

一、武陵山区的开辟及有关族源的反映 299

1.武陵山区开辟与苗蛮集团有关 299

第十五章 傩戏的民族学价值 299

2.洪水神话长期流播的中心地带及与傩戏(巫歌)的关系 301

3.研究西南(含湘西)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302

二、武陵山区傩戏中的原始遗风及现实生活投影 303

1.远古风俗的群体记忆的残存 303

2.封建时代苦难生活的投影 306

三、武陵山区诸民族对傩戏的贡献 307

1.苗族 308

2.土家族 309

3.侗族 310

4.瑶族 311

5.白族 311

6.汉族 312

〔附录三〕民间唱词《姜女下池》片段 316

余论 319

一、楚文化的绵延及演化 319

1.汉魏至明清楚文化的绵延 319

2.绵延的楚文化至近代的演化——湖湘文化 320

二、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321

1.湖湘文化与楚文化之异 321

2.湖湘文化与楚文化之同 324

三、从楚文化转化为湖湘文化的社会条件 326

1.农业重心及文化重心的转移 326

2.地理形势及交通状态的改变 328

3.思想意识的巨大变化 329

跋 333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