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函授自考主干课教学辅导》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孟君,彭楚湘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561112
  • 页数:675 页
图书介绍:中医函授自考精品辅导书:本书内容包括中医九门主干课程:《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每门课程按“绪言”、“课程辅导”、“综合复习”三部分编写。

《医古文》教学辅导目录 3

第一部分 绪言 3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辅导 5

(一)文选部分 5

第2课 秦医缓和 5

第3课 《素问》三则 6

第9课 扁鹊仓公列传 6

第10课 华佗传 7

第11课 郭玉传 9

第15课 丹溪翁传 9

第16课 李时珍传 10

第17课 徐灵胎先生传 11

第20课 养生论 12

第23课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 14

第26课 赠医师葛某序 14

第28课 与薛寿鱼书 15

第27课 赠医师何子才序 15

第29课 大医精诚 16

第30课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17

第35课 不失人情论 18

第36课 病家两要说 19

第38课 用药如用兵论 20

第40课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21

第41课 《伤寒论》序 21

第42课 《脉经》序 22

第43课 《甲乙经》序 23

第45课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24

第46课 《良方》自序 25

第47课 《本草纲目》原序 26

第48课 《类经》序 27

第49课 《医方集解》序 28

第51课 《串雅》序 29

第52课 《温病条辨》序 30

第二章 泻下剂 31

第56课 医话三则 31

第58课 鉴药 32

第60课 鼻对 33

第68课 《论语》十则 34

第76课 哀郢 35

第78课 谏逐客书 36

第79课 李将军列传 37

第81课 陈情表 38

第82课 兰亭集序 38

第85课 进学解 39

第87课 前赤壁赋 40

(二)基础知识部分 41

第一章 工具书 41

第二章 汉字 42

第三章 词汇 43

第四章 语法 44

第五章 句读 45

第六章 训诂 45

第七章 今译 48

第八章 修辞 48

附录 避讳 50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文选部分) 52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集释(非重点篇目) 52

二、实词活用集释(非重点篇目) 54

三、特殊句法集释(非重点篇目) 60

四、凝固结构集释(非重点篇目) 62

五、偏义复词集释(重点篇目) 63

六、同义复词集释(重点篇目) 63

七、古今同形异义复音词辨析(重点篇目) 69

八、工具书复习 77

九、汉字复习 79

十、词汇复习 82

十一、语法复习 85

十二、句读复习 104

十三、训诂复习 107

十四、今译复习 113

十五、修辞复习 115

第一部分 绪言 125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目录 125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127

总论 127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2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1

第二章 藏象 134

概述 134

第一节 五脏 135

第二节 六腑 143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45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46

第三章 气血津液 148

第四章 经络 151

第五章 病因 154

第一节 六淫、疫疠、寄生虫、外伤 155

第二节 七情、饮食、劳倦 157

第三节 痰饮、瘀血 159

第六章 病机 160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64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167

一、中医理论相关医家著述和中医学特点 167

二、中医哲学理论及应用 168

三、中医人体结构及生理 171

脏腑器官 171

气血津液 176

经络系统 178

四、中医病因及致病特点 182

五、中医发病及基本病机(含特点) 186

六、中医预防和治疗原则 188

第一部分 绪言 193

《中医诊断学》教学辅导 193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195

第一章 绪论 195

第二章 四诊 196

第一节 问诊 196

第二节 望诊 199

第三节 闻诊 203

第四节 切诊 204

第三章 八纲 208

第一节 表里 208

第二节 寒热 210

第三节 虚实 211

第四节 阴阳 212

第四章 辨证 213

第一节 病因辩证 214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215

第三节 脏腑辩证 218

第四节 经络辩证 225

第五节 六经辨证 227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辩证 228

第七节 三焦辩证 230

第五章 诊病 231

第一节 证候诊断 231

第二节 疾病诊断 231

第六章 病案 232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 232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232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233

《中药学》教学辅导 243

第一部分 绪言 243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245

上篇 总论 245

第一章 中药的发展 245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24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247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247

下篇 各论 249

第一章 解表药 249

第二章 清热药 252

第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56

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 258

第五章 消导药 259

第六章 理气药 260

第七章 泻下药 261

第八章 驱虫药 263

第十章 温里药 264

第九章 开窍药 264

第十一章 平肝药 266

第十二章 安神药 268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269

第十四章 祛风湿药 270

第十五章 止血药 273

第十六章 活血祛癌药 275

第十七章 补益药 277

第十八章 收涩药 281

第十九章 外用药 283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284

一、功用对比的药 284

二、来源特殊的药 286

三、炮制方法不同性能不同的药 287

四、特殊用法的药 288

五、特殊用量的药 288

六、常见证候用药 289

七、名词解释 290

《中医方剂学》教学辅导 299

第一部分 绪言 29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301

上篇 总论 301

第一章 方剂沿革 301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302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303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 303

第五章 常用剂型与用法 305

下篇 各论 306

第一章 解表剂 306

第三章 和解剂 315

第四章 表里双解剂 318

第五章 温里剂 320

第六章 清热剂 325

第七章 治风剂 331

第八章 安神剂 335

第九章 开窍剂 337

第十章 补益剂 339

第十一章 固涩剂 344

第十二章 消导剂 347

五、名词解释 348

第十三章 理气剂 349

第十四章 理血剂 352

第十五章 祛湿剂 355

第十六章 润燥剂 360

第十七章 祛痰剂 362

第十九章 驱虫剂 364

第十八章 涌吐剂 364

第二十章 痈疡剂 365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368

一、常见病症用方鉴别表 368

二、常见中药配伍功用鉴别一览表 371

三、方剂特殊药量意义 378

四、方剂特殊煎服意义 384

第一部分 绪言 389

《中医内科学》教学辅导 38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392

第一节 感冒 392

第二节 咳嗽 393

第三节 肺痈 394

第四节 哮证 395

第五节 喘证 396

第六节 肺痨 398

第七节 痰饮 399

第八节 自汗、盗汗 400

第九节 血证 401

第十节 心悸 403

第十一节 胸痹 404

第十二节 失眠 405

第十三节 厥证 406

第十四节 郁证 407

第十五节 癫狂 408

第十六节 痫证 409

第十七节 胃痛 409

第十八节 噎膈 410

第十九节 呕吐 412

第二十节 呃逆 413

第二十一节 泄泻 414

第二十二节 痢疾 415

第二十三节 霍乱 416

第二十四节 腹痛 417

第二十五节 便秘 419

第二十六节 肠寄生虫病 419

第二十七节 胁痈 421

第二十八节 黄疸 422

第二十九节 积聚 423

第三十节 膨胀 424

第三十一节 头痛 425

第三十二节 眩晕 427

第三十三节 中风 428

第三十四节 痉证 430

第三十五节 瘿疾 430

第三十六节 疟疾 431

第三十七节 水肿 432

第三十八节 淋症 434

第三十九节 癃闭 435

四、预后转归 435

第四十节 腰痛 436

第四十一节 消渴 437

第四十二节 遗精 438

第四十三节 痹证 439

第四十四节 痿证 440

第四十五节 内伤发热 442

第四十六节 虚劳 444

一、名词解释 445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445

二、病证鉴别 446

(一)同症异病的鉴别 446

(二)病症的辨、治要点 448

(三)同因异病的证治 450

三、治疗处理 451

五、病案分析 454

《中医外科学》教学辅导 457

第一部分 绪言 457

第二章 病因病机 459

第一章 中医外科的起源与发展 45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459

上篇 总论 459

第三章 辨证 460

第四章 内治法 460

第五章 外治法 460

下篇 各论 461

第一章 疮疡 461

第二章 乳房疾病 466

第三章 瘿 468

第四章 瘤 469

第五章 岩 470

第六章 肛肠疾病 471

第七章 男性前列腺病 481

第八章 皮肤病 485

第九章 外科其他疾病 494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498

一、名词解释 498

二、问题解答 502

三、病案分析 522

第一部分 绪言 531

《中医妇科学》教学辅导 531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 533

上篇 总论 533

第一章 妇女的生理特点 534

第二章 病因与病机 537

第三章 诊断概要及辩证要点 538

第四章 预防与保健 539

第五章 治法概要 539

第六章 月经病 540

下篇 各论 540

第七章 带下病 550

第八章 妊娠病 552

第九章 临产病 561

第十章 产后病 562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 569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574

一、名词概念 574

二、简答题、辨析题 574

三、名词术语辨析题 576

四、中医妇科常用方特点 577

《针灸学》教学辅导 583

第一部分 绪言 583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辅导 585

绪论 585

上篇 经络腧穴 586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86

第二章 腧穴总论 59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597

第一章 毫针法 620

中篇 针法灸法 620

第二章 灸法 626

第三章 其他针法 627

下篇 治疗 634

第一章 治疗总论 634

第二章 治疗各论 639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 666

一、简释题及答案 666

二、问答题及答案 668

三、病案分析题及答案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