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液的一般检查 2
第一节 血红蛋白(Hgb) 2
第二节 红细胞(RBC) 4
第三节 白细胞(WBC) 5
第四节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10
第五节 红细胞沉降率(ESR) 12
第二章 贫血检查 14
第一节 概述 14
一、贫血分类 14
二、贫血的临床症象 14
三、贫血的诊断 15
第二节 贫血的常用检验 15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C) 15
二、红细胞比积(Ht) 17
三、红细胞直径的测量(MCD) 17
四、红细胞容积指数(VⅠ) 18
五、红细胞血色指数(CⅠ) 19
六、红细胞饱和指数(SⅠ) 20
七、红细胞平均值 20
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22
第三节 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与诊断(表式) 31
表1.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 31
表2.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诊断 32
第四节 几种常见贫血病因小结 33
一、缺铁性贫血 33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33
三、溶血性贫血 34
第三章 出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35
第一节 概述 35
一、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分类 36
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37
一、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38
三.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38
第二节 常用出血性疾病检验 38
二、血小板计数(BPC) 39
三、血小板功能试验 41
四、出血时间测定(Bt) 42
五、血块收缩试验 43
六、凝血时间测定 44
第三节 凝血因子缺损检验 45
一、凝血酶原时间(Pr.T) 46
二、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 46
三、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47
四、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48
五、血浆复钙时间 48
六、凝血因子功能活性的检查 49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测定 51
一、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52
三、正常血浆凝块溶解法 53
二、全血凝块溶解试验 53
四、纤维蛋白溶解活动度 54
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54
六、纤维蛋白溶酶原 55
七、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鉴别 56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试验 57
一、凝血酶凝结时间 58
二、连续凝血酶时间(STT) 58
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查 59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免疫学测定 61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检查 62
六、DIC与原发性纤溶症、严重肝病鉴别 63
第六节 出血性疾病的检查方法选择 63
第七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结果 65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GS) 67
第二节 常用检验 67
第四章 血液化学 67
第一节 概述 67
二、非蛋白氮(NPN) 69
三、血氨 72
四、蛋白质测定 73
五、血液酸碱度(pH) 84
六、血液氧含量 86
七、血氧分压(氧张力)(PO2) 87
八、氧饱和度(SaO2) 87
九、乳酸 88
十、丙酮酸 89
十一、血酮 90
十二、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91
十三、血脂测定 93
十四、酶类测定 99
十五、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119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五章 血清学及免疫学检查 136
第二节 常用检验 139
一、甲种胎儿蛋白试验(AFP) 139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Ig) 139
三、T、B淋巴细胞的检查 141
四、自身抗体检查 143
五、细胞免疫功能体内测定法 145
六、肥达氏反应 146
七、外斐氏反应 148
八、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148
九、钩端螺旋体病凝集试验 149
十、嗜异性凝集试验 149
十一、冷凝集试验 150
十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150
十四、梅毒血清学试验 152
十三、C反应蛋白(CRP) 152
十五、血吸虫环卵膜沉淀试验 153
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补体结合试验 153
十七、包囊虫病补体结合试验 154
十八、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 154
十九、癌胚性抗原(CEA)测定 154
第六章 血型鉴定及配血试验 154
第一节 血型检查 154
一、ABO血型系统 155
二、Rh血型系统 156
第二节 血型鉴定法 157
一、ABO血型的鉴定 157
二、A亚型鉴别 159
第三节 交叉配血 160
一、血型抗原的其他证明法 161
第四节 血型抗原和抗体的其他证明法 161
二、血型抗体检查法 162
第五节 造成ABO定型错误的主要原因 163
一、ABO标准血清质量问题 163
二、被检红细胞问题 163
三、抗原性过弱 163
第六节 献血员的选择条件 164
第七节 输血 164
一、输血的作用 164
二、输血前准备 165
三、输血途径 165
四、输血种类 165
五、输血指征 166
六、抗凝剂用法 166
七、输血量 166
十、库血与氨含量 167
十一、输血不良反应 167
九、输血速度 167
八、输血效果 167
第七章 血内寄生虫检验 168
第一节 疟原虫 168
一、疟原虫生活史 168
二、常用检测方法及原理 169
三、常见三种疟原虫形态鉴别 169
一、回归热螺旋体生活史 171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的检验 171
二、检测方法及原理 172
三、回归热螺旋体的形态 172
第三节 黑热病原虫的检验 172
一、生活史 172
二、检测方法及原理 173
三、黑热病原虫形态 173
第四节 弓浆虫的检验 173
三、弓浆虫形态 174
一、弓浆虫生活史 174
二、检测方法 174
第五节 微丝蚴检验 175
一、生活史 175
二、检验方法及原理 175
三、两种常见微丝蚴的形态及鉴别要点 176
第二篇 肝功能试验 177
第八章 临床常用肝功能试验 177
第一节 肝功能试验选择 178
一、了解肝脏的部分功能选用试验 178
二、鉴别黄疸性质及程度的试验 178
三、了解肝细胞病变情况的试验 179
四、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选做试验 179
第二节 常用肝功能试验 179
一、糖代谢试验 179
三、蛋白质代谢机能试验 181
二、脂肪代谢试验 181
四、胆红素代谢试验 186
五、血清酶的测定 192
六、免疫学检查 194
七、染料排泄功能试验 197
八、解毒功能试验 200
九、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 202
第三节 肝功能检查的应用 202
第四节 常见肝病的肝功能选择检查方案 203
一、疑有肝病者 203
二、急性肝炎 203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204
四、慢性肝炎 204
五、肝硬化 204
六、脂肪肝 204
七、原发性肝癌 204
第一节 穿刺部位 206
第三篇 骨髓细胞学 206
第九章 穿刺部位及方法 206
第二节 穿刺方法 207
第十章 血细胞的命名 208
第十一章 血细胞的来源与发育体系 208
第一节 血细胞来源 208
第二节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变化的一般规律 208
第十二章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209
第一节 血组织原细胞 209
第二节 原血细胞 209
第三节 粒细胞系 210
一、原粒细胞 210
二、早幼粒细胞 210
一、原红细胞 211
第四节 红细胞系 211
六、分叶核粒细胞 211
五、杆状核粒细胞 211
三、中幼粒细胞 211
四、晚幼粒细胞 211
二、早幼红细胞 212
三、中幼红细胞 212
四、晚幼红细胞 212
第五节 巨核细胞系 212
一、原巨核细胞 212
二、幼巨核细胞 213
三、巨核细胞 213
四、裸核巨核细胞 213
五、变性型巨核细胞 213
第六节 淋巴细胞系 214
一、原淋巴细胞 214
二、幼淋巴细胞 214
三、淋巴细胞 214
三、单核细胞 215
二、幼单核细胞 215
第七节 单核细胞系 215
一、原单核细胞 215
第八节 浆细胞系 216
一、原浆细胞 216
二、幼浆细胞 216
三、浆细胞 216
第九节 网状细胞 217
第十节 内皮细胞 217
第十一节 脂肪细胞 217
第十二节 其他细胞 218
一、组织嗜碱细胞 218
二、组织嗜酸细胞 218
三、成骨细胞 218
四、破骨细胞 218
五、分裂型细胞 218
第十三章 骨髓的增生程度 219
第十四章 骨髓液检验常用正常值 220
一、骨髓液各成形物比积 220
二、骨髓增生度 220
三、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220
四、粒细胞数与红细胞数比值 220
五、巨核细胞 220
六、巨核细胞分类 220
七、骨髓细胞分类计数(髂骨) 221
八、粒、红之比及其临床意义 224
九、巨核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24
第十五章 常用血细胞的化学染色 225
第一节 过氧化酶染色 225
第二节 碱性磷酸酶染色(ALP) 225
第三节 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 226
第四节 糖原染色(PAS染色法) 227
第五节 铁末染色 228
第六节 热盐水溶解试验 229
第十六章 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第二节 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230
一、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显著区别 230
二、血象相似而骨髓象有显著区别 231
三、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变化 231
四、血象是骨髓象的继续 231
第十七章 骨髓细胞比例关系改变 232
第一节 粒细胞系统的改变 232
一、粒细胞系统的增多 232
二、粒细胞系统减少 233
三、粒细胞系统形态异常 233
第二节 红细胞系统的改变 233
一、红细胞系统增多 233
第五节 淋巴系统的改变 234
第四节 粒、红细胞及淋巴系统同时改变 234
第三节 粒、红细胞系统同时改变 234
二、红细胞系统减少 234
第六节 单核细胞系统的改变 235
第七节 巨核细胞系统的改变 235
一、巨核细胞增多 235
二、巨核细胞减少 235
三、巨核细胞形态异常 235
第八节 其他细胞的改变 236
第十八章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骨髓象) 236
第一节 贫血 236
一、增生性贫血特点 236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特点 237
三、增生不良性贫血特点 237
第二节 白血病 238
第三节 类白血病反应 238
第四节 恶性网状细胞病 239
第五节 多发性骨髓瘤 240
第六节 粒细胞缺乏症(急性) 240
第七节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41
第八节 淋巴网状细胞瘤(何杰金氏病) 241
第九节 脾功能亢进 241
第四篇 排泄物及体液检验 243
第十九章 尿液 243
第一节 尿液的一般检查 244
一、尿量 244
二、颜色 245
三、透明度 246
四、气味 246
五、酸碱反应 247
六、比重(Sp,gr) 248
七、尿三杯试验 248
一、尿蛋白检查 249
第二节 尿液的化学检查 249
二、尿糖检查 254
三、酮体检查 255
四、尿淀粉酶检查 256
五、尿中无机物 257
六、尿中有机物 259
第三节 尿的显微镜检查 260
一、细胞 260
七、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263
二、管型 264
三、圆柱状体 266
四、结晶体 266
五、闪光细胞 267
六、细菌计数(中段尿培养) 267
八、尿3小时细胞排泄率 268
九、精子 268
七、尿12小时细胞计数 268
十、妊娠试验 269
十一、血尿 271
第四节 常见肾脏病的主要临床、尿检特点 273
第二十章 粪便 274
第一节 粪便的一般检查 274
一、量 274
三、颜色与性状 275
二、气味 275
四、粘液 276
五、血液 276
六、寄生虫体 277
第二节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 277
一、食物残渣 277
二、细胞 278
三、寄生虫 279
四、寄生虫卵 279
一、留取粪便的要求与检验目的 280
第三节 粪便的细菌学检查 280
笫四节 粪便的化学检查 281
一、隐血(O.B) 281
二、粪便中常见细菌 281
二、粪胆原定量试验 283
三、胆红素、粪胆素 283
第二十一章 胃液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第二节 胃液分析 285
一、检查方法 285
二、物理检查 286
三、化学检查 287
四、显微镜检查 290
第三节 无管胃液分析 292
一、天青蓝甲树脂法 292
二、美蓝树脂法 292
第一节 概述 293
第二十二章 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检查 293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的一般性状检查 294
一、量和颜色 294
二、透明度 295
三、粘稠度 295
四、比重 295
五、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鉴别 296
六、十二指肠引流液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 296
第三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显微镜检查 297
一、细胞 297
二、胆固醇、胆红素和胆红素钙结晶 298
三、寄生虫与寄生虫卵 298
四、细菌 298
第二十三章 痰液检查 298
第一节 概述 299
二、粘稠度 300
第二节 痰液的一般检查 300
一、痰量 300
三、色泽(颜色) 301
四、气味 302
五、痰块(迪脱氏痰栓) 303
第三节 痰液的显微镜检查 303
一、不染色涂片检查 303
二、染色涂片检查 306
第四节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痰液特点 307
第二十四章 脑脊液(C.S.F.) 308
第一节 概述 308
第二节 脑脊液的一般性质检查 309
一、总量 309
二、压力 310
三、外观(颜色) 311
四、透明度 311
七、薄膜形成试验 312
五、比重 312
六、酸碱度 312
八、泡沫试验 313
第三节 脑脊液的生化检查 313
一、蛋白 313
二、糖(葡萄糖) 314
三、氯化物 315
四、非蛋白氮 316
五、胶体金试验 316
第四节 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 317
一、正常脑脊液含细胞情况 317
二、红细胞 317
三、白细胞增多 317
四、白细胞分类增多的临床意义 318
五、其他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318
第五节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 319
第六节 几种常见脑和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320
第七节 腰椎穿刺术 321
一、目的 321
二、方法及注意事项 321
第二十五章 其他体液和涂片检验 322
第一节 精液检查 322
一、概述 322
二、精液检查的目的 322
三、精液标本采集要求 323
四、精液的一般检查 323
五、精液的显微镜检查 324
六、无精子及原因 325
二、前列腺液检验目的 326
三、前列腺液标本采集要求 326
四、前列腺液的显微镜检查 326
第二节 前列腺液检查 326
一、概述 326
五、前列腺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327
第二十六章 胸水、腹水的检验 328
第一节 概述 328
第二节 胸水、腹水的检验 329
一、外观 329
二、渗出液 329
一、漏出液 329
二、比重 330
三、凝块形成 330
四、透明度 330
五、漏出液、渗出液性质 330
第三节 胸水、腹水的化学检查 331
一、蛋白质定量测定(同尿艾氏定量法) 331
二、葡萄糖定量测定 331
三、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 331
二、细胞分类 332
第四节 胸水、腹水的显微镜检查 332
一、细胞计数 332
第五节 胸水、腹水的细菌学检查 333
一、镜检 333
二、培养 333
三、动物接种 333
四、穿刺液常见致病菌 334
第六节 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要点 334
第二十七章 各种常用涂片检查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第二节 涂片种类 336
第三节 涂片检查内容 337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 337
二、细菌(致病性)直接涂片检查 343
三、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 348
四、常用各种分泌物涂片检查的应用 353
一、浓缩-稀释试验 356
第五篇 肾功能试验 356
第二十八章 临床常用的肾功能试验 356
二、酚红排泌试验(PSP) 357
三、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E.C.C.R.) 358
四、血浆非蛋白氮和尿素氮的测定 359
五、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CO2CP) 359
六、对氨马尿酸清除试验(PAH) 359
七、菊粉清除试验(Cin) 360
八、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泌量(TMPAH)测定 361
九、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的测定(TMG) 361
十、肾小球滤过比例(FF) 361
十一、测定尿中渗透压 362
十二、甘露醇试验 362
十三、L试验法 362
一、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 363
第一节 肾功能及检查方法的选择 363
第二十九章 肾功能试验的评价和选择 363
二、测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检查 364
三、反映肾小管排泌功能的检查 364
四、反映肾小管调节酸碱平衡功能的检查 364
五、反映肾血浆流量的肾功能检查 364
第二节 肾功能检查项目及其选择 365
第六篇 内分泌功能试验 367
第三十章 脑垂体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第二节 脑垂体的功能测定 367
一、血中生长激素浓度(GH) 367
二、成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 367
三、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尿崩症) 368
二、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 371
第一节 概述 371
第三十一章 肾上腺 371
第三节 脑垂体激素分类 371
一、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 371
第二节 肾上腺素的功能测定 372
一、尿内儿茶酚胺的测定 372
二、尿内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测定 372
三、尿内17-羟皮质类固醇(17—KS)及17-酮类固醇(17—OHCS)测定 373
四、促肾上腺素激素兴奋试验(ACTH) 374
五、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74
七、高渗盐水试验 375
六、皮质素水试验 375
八、简易盐水试验 376
九、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试验 377
十、立卧式水试验 377
十一、嗜酸细胞计数 378
十二、醛固酮测定 378
一、基础代谢率(BMR) 379
第二节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试验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 379
二、蛋白结合碘(PBI) 382
三、丁醇提取碘(BEI) 383
四、甲状腺吸碘131测定 383
五、甲状腺片抑制试验 384
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抑制试验 385
七、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386
八、甲状腺吸碘131脑垂体促甲状腺素兴奋试验 386
九、快速甲状腺吸碘131描记测定 386
第三十三章 甲状旁腺(PTH) 387
第一节 概述 387
第二节 甲状旁腺常用功能试验 387
一、钙耐量试验 387
二、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试验(TRP) 388
第一节 概述 390
第三十四章 胰岛 390
三、磷廓清率 390
一、胰岛疾病可出现 391
二、胰岛素最主要的生理作用 391
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91
第二节 胰岛常用功能试验 391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 391
二、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 393
三、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 394
四、甲苯磺酰丁脲钠盐试验(Da60) 395
五、血浆胰岛素测定 396
六、饥饿试验 396
七、淀粉耐量试验 396
附录 398
常用医学检验名词英文缩写 398
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401
主要参考书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