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地理 45
第一章 建置 45
第一节 清代前建置 4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 4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49
第二章 现行政区 52
第一节 龙坪镇 53
第二节 城关区 54
第三节 边阳区 56
第四节 逢亭区 61
第五节 沫阳区 63
第六节 八茂区 65
第七节 罗悃区 67
第一节 县城 70
第三章 区镇概况 70
第二节 集镇 71
第四章 人口 75
第一节 人口总量 75
第二节 人口自然变动 77
第三节 人口密度 78
第四节 人口构成 80
第五节 计划生育 86
第一节 地质 88
第五章 地质 地貌 88
第二节 地貌 91
第六章 气候 94
第一节 气候特点 94
第二节 气候要素 94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99
第七章 水文 103
第一节 河流 103
第二节 水资源 106
第一节 类型 108
第八章 土壤 108
第二节 土壤特点与区域分布 116
第九章 植被 植物 动物 118
第一节 天然植被 118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18
第三节 野生动物 120
第二篇 民族 122
第一章 各民族人口分布 122
第一节 各民族人口 122
第二节 各民族人口分布 123
第二章 布依族 134
第一节 族称与迁徙 134
第二节 语言与文字 136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 141
第四节 生活习俗 143
第五节 文化艺术 148
第一节 迁徙 分布 154
第三章 苗族 154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155
第三节 生活习俗 156
第四节 语言与文化艺术 159
第四章 瑶族 侗族 壮族 162
第一节 瑶族 162
第二节 侗族 壮族 163
第一节 机构 164
第二节 民族干部 164
第五章 民族工作 164
第三节 民族识别 165
第四节 民族经费使用 166
第五节 民族关系 168
附:麻山事件 170
第三篇 政权 政务 172
第一章 土司 县政府 参议会 172
第一节 土司 172
第二节 县政府 174
第一节 各族各界代表会 181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81
第三节 县参议会 181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182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187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会 189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190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科室 190
第三节 乡镇机构 196
第四节 劳动人事 196
第二节 区镇机构 196
第五节 民政 200
第六节 工作纪略 204
第四章 人民政协 207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207
第二节 工作记略 208
第四篇 党派群团 210
第一章 民国时期党派群团 210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县党部 210
第一节 地下活动 21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211
第二节 三青团县团部 211
第三节 青年党县党部 211
第二节 县委机构 213
第三节 基层组织 215
第四节 历次党代会 216
第五节 组织工作 219
第六节 宣传教育 220
第七节 农村工作 221
第八节 统一战线 222
第九节 纪律检查 223
第三章 群众团体 225
第一节 农会 225
第二节 工会 225
第三节 妇联 226
第四节 工商联合会 227
第五节 共青团 227
第六节 其他团体 229
第五篇 军事 公安 司法 230
第一章 军事 230
第一节 机构 230
第二节 地方武装 232
第三节 驻军 233
第四节 兵役 233
第五节 民兵 235
第六节 军事设施 人防战备 238
第七节 战事纪略 240
第二章 公安 247
第一节 机构 247
第二节 案件侦破 248
第三节 治安管理 250
第四节 户籍管理 253
第五节 消防 253
第三章 检察 255
第一节 机构 255
第二节 批捕起诉 256
第三节 法纪检察 257
第四章 法院 258
第一节 机构 258
第二节 刑事审判 25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261
第四节 经济审判 262
第五章 司法 263
第一节 机构 263
第五节 案件复查 263
第二节 法制宣传 264
第三节 民事调解 265
第四节 法律顾问 266
第五节 公证 266
第六篇 农林水 267
第一章 农业 267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267
第二节 生产条件 270
第三节 粮食作物 275
第四节 经济作物 281
第五节 蔬菜 284
第二章 畜牧 288
第一节 牧场 饲料 288
第二节 畜禽生产改良 290
第三节 疫病防治 293
第四节 副业 296
第五节 渔业 296
第一节 森林资源 298
第三章 林业 29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00
第三节 森林保护 304
第四节 林木经营 307
第四章 水利电力 310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11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15
第三节 提灌工程 317
第四节 水土保持 318
第五节 人畜饮水 320
第六节 水利工程管理 320
第七节 电站建设 321
第八节 电力管理 323
第七篇 工建交邮 325
第一章 工业 325
第一节 冶金 采矿 325
第二节 建材 329
第三节 农机具修造 331
第四节 造纸 加工 手工 333
第二章 交通 338
第一节 驿道 大道 338
第二节 公路 339
第三节 桥梁 渡口 342
第四节 运输 347
第五节 管理 养护 348
第一节 机构 350
第三章 邮电 350
第二节 邮政 邮路 352
第三节 电信 353
第四章 城乡建设环保 356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56
第二节 乡镇建设 360
第三节 建筑业 361
第四节 环境保护 362
第八篇 财税 审计 金融 364
第一章 财政 364
第一节 财政收入 364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67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75
第二章 税务 376
第一节 农业税 376
第二节 工商税 380
第一节 审计监察 385
第三章 审计 385
第三节 利润监交 385
第二节 定期审计 386
第四章 金融 387
第一节 信用合作社 金库 银行 387
第二节 货币流通 389
第三节 信贷豁免 392
第四节 存款储蓄 394
第六节 公债 国库券 399
第五节 基建资金管理 399
第七节 保险 401
第九篇 贸易 403
第一章 商业 403
第一节 机构 403
第二节 集体和个体商业 405
第三节 商品购销 406
第四节 饮食服务 410
第五节 对外贸易 411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二章 供销 413
第二节 供应 414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经营 417
第三章 物价 419
第一节 价格 419
第二节 检查 421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423
第一节 集市管理 423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26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 428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429
第五章 物资 429
第一节 计划调拨 429
第二节 市场供应 431
第三节 经营管理 431
第四节 统计 433
第一节 粮食征购销 438
第六章 粮油 438
第二节 油脂购销 443
第三节 粮油储存 445
第四节 粮油调运 447
第十篇 教科 文卫 449
第一章 教育 449
第一节 义学 书院 私塾 449
第二节 初等教育 450
第三节 中等教育 463
第四节 成人教育 469
第五节 教师队伍 471
第六节 教育管理 473
第二章 科技 476
第一节 科技部门 476
第二节 科普 科研 478
第三节 科技成果 481
第三章 文化 488
第一节 群众文化 488
第二节 电影 489
第三节 文学艺术 490
第四节 名胜古迹 503
第五节 宗教 506
第四章 方言 509
第一节 声母 韵母 声调 509
第二节 声韵调配合 510
第三节 特色方言词 519
第一节 机构 521
第二节 党史征集 521
第五章 史志编修 521
第三节 县志编纂 522
第四节 文史 523
第六章 医药卫生 523
第一节 机构 523
第二节 医疗 526
第三节 设备 531
第四节 防疫 531
第五节 妇幼保健 538
第六节 药检 药政 539
第七节 卫生经费 540
第八节 民间医疗 540
第七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542
第一节 报刊 542
第二节 广播 543
第三节 电视 544
第八章 体育 544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45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46
第三节 体育竞技 547
第四节 设施 549
第五节 培训 549
人物传 550
烈士英名录 559
地方文存 563
编后记 578
县志历届编委 580
《罗甸县志》主要资料提供单位和人员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