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佚文献 1
一、亡佚之书 2
第五节 辑佚的知识准备 30 4
二、脱佚之文 4
三、散佚之篇 5
第二节 辑佚(逸、遗) 6
一、辑集亡佚之节 7
二、辑补缺佚之书 8
三、辑校脱佚之文 10
四、辑拾漏佚之篇 11
五、辑汇散佚之篇 14
六、辑录佚书之目 15
第三节 辑佚学 19
一、辑佚学的性质和对象 19
二、辑佚学的任务和内容 22
三、辑佚学研究的意义 22
第四节 目前工作的任务 26
一、辑佚工作的任务 27
二、研究工作的任务 29
一、“吴派”汉学家的辑佚 1 32
一、商代文献的特点 33
第二章 历代文献的聚散存佚 33
第一节 先秦的图书文献 33
二、周代的文献活动 35
三、东周的文献损毁 39
第二节 秦汉文献之聚散 41
一、秦朝文献聚散 41
二、西汉文献聚散 43
三、东汉文献聚散 46
第三节 三国六朝文献之聚散 49
四、秦汉图书之遗存 49
一、三国西晋文献聚散 50
二、东晋六朝文献聚散 51
三、三国六朝图书之遗存 55
第四节 隋唐文献之聚散 55
一、隋代文献聚散 56
二、唐代文献聚散 57
三、唐代著述之遗存 59
一、北宋文献聚散 60
第五节 宋以来文献之聚散 60
二、南宋文献聚散 61
三、明代文献聚散 62
四、清代文献聚散 63
第六节 文献散佚的原因 64
第一节 宋代说及其影响 67
第三章 辑佚的起源问题 67
一、起源于王应麟说 68
二、起源于高似孙说 69
三、起源于陈景元说 70
四、起源于小说文集说 72
五、起源于尤袤说 73
第二节 其他诸家异说 75
一、起源于魏晋或更早说 75
二、起源于唐代《意林》说 80
三、起源于“补亡”说 82
第三节 起源问题总结 84
第四章 宋元明时期的辑佚 89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辑佚 89
一、宋代的辑佚活动 89
二、元代的辑佚活动 96
第二节 明代辑佚发展概述 98
一、明代辑佚的特点 99
二、特点形成的原因 102
三、辑佚活动略述 105
第三节 嘉靖时期的辑佚 106
一、范钦的《范氏奇书》 106
二、诗文小说的辑汇 109
第四节 万历时期的辑佚 110
一、胡应麟的辑佚活动 110
二、梅鼎祚的辑佚活动 115
三、姚士粦的辑佚活动 118
四、《十六国春秋》辑本 119
五、吴琯的辑佚活动 122
第五节 晚明时期的辑佚 122
一、祁承?的辑佚活动 123
二、张溥辑汉魏六朝集 125
三、孙瑴及其《古微书》 126
四、《诸子汇函》与《古今佚书》 128
第五章 清代辑佚的繁兴(上) 129
第一节 清代辑佚概说 129
一、清代辑佚的特点 129
二、辑佚活动的分期 131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辑佚 132
二、朱彝尊与姚之骃的辑佚 135
三、李绂、全祖望的辑佚 136
一、馆辑的缘起和过程 138
第三节 四库馆臣的辑佚 138
二、馆辑的数量和内容 140
三、馆辑的影响和不足 143
第四节 乾道间五大辑佚家 145
一、章 宗源的辑佚成就 146
二、王谟的辑佚成就 151
三、严可均的辑佚成就 154
四、马国翰的辑佚成就 159
五、黄奭的辑佚成就 163
一、乾隆间诸家 166
第五节 乾道间其他诸家 166
第六章 清代辑佚的繁兴(下) 166
二、嘉庆间诸家 170
三、道光间诸家 178
第六节 晚清的辑佚成绩 184
一、汤球与晋史辑佚 184
二、乔松年与纬书辑佚 190
三、陈运溶与湘籍辑佚 193
四、王仁俊与辑本补辑 197
五、晚清其他诸家 201
第七节 清辑的成就和不足 203
一、辑佚的成就类述 203
二、辑本的不足概述 208
第七章 现当代辑佚的成绩 2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余风 217
一、王国维的辑佚活动 218
二、鲁迅的辑佚工作 220
三、张鹏一的辑佚活动 223
四、陶栋《辑佚丛刊》 225
五、赵万里的辑佚活动 226
六、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228
第二节 文革前十六年 230
一、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 231
二、王重民的辑佚工作 232
三、唐圭璋《全宋词》《全金元词》 233
四、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234
五、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 235
六、胡道静的辑佚成绩 236
第三节 文革后二十年 239
一、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 239
二、朱祖延《北魏佚书考》 241
三、周天游的辑佚工作 243
四、旧辑本的整理 245
五、新辑本的收获 248
第八章 辑佚学研究的进程 254
第一节 古代的辑佚思想 254
一、宋人的辑佚观点 255
二、明人的辑佚思想 260
三、清人的辑佚学概念 267
第二节 民国间对辑佚的总结 268
一、梁启超的泛化研究 268
二、刘咸炘的探微研究 270
三、王重民的个案研究 273
第三节 当代辑佚学的演进 275
一、泛化叙述时期 275
二、理性探讨时期 281
第九章 辑佚方法绪论 290
第一节 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290
第二节 辑本质量的分析 292
一、鉴定质量的标准 292
二、影响质量的因素 293
第三节 辑佚工作的程序 295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 295
二、辑录阶段的工作 296
四、综结阶段的工作 297
三、整理阶段的工作 297
五、影响程序的因素 298
第四节 辑本整理的形式 299
一、辑编性的辑佚 300
二、辑存性的辑佚 300
三、辑复性的辑佚 302
四、辑证性的辑佚 302
五、辑增性的辑佚 303
六、辑合性的辑佚 304
一、古籍文献知识 305
三、历史文化知识 306
二、特定专业知识 306
第六节 辑佚成果的总结 307
一、序(说明)跋(后记) 307
二、凡例 308
三、征引书目 308
四、附录 309
第十章 佚文献的搜辑 311
第一节 佚文搜辑的准则 311
一、佚逸认定的准则 311
二、搜辑的基本原则 315
第二节 佚文搜辑的方法 316
一、佚文查寻的方法 316
二、佚文查录的方法 317
三、佚文整序的方法 319
四、出处标注的方法 320
五、符号使用的方法 322
第三节 辑佚的主要资源 322
一、辑佚与类书 323
二、辑佚与史书 329
三、辑佚与总集 331
四、辑佚与地志 332
五、辑佚与古注 335
六、辑佚与字书 337
七、辑佚与杂抄 338
八、辑佚与金石 339
十、辑佚与同类书 341
九、辑佚与书目 341
第十一章 佚文献的考究 343
第一节 考究的原则途径 343
一、考究的基本原则 343
二、考究的基本方法 344
三、考究的基本途径 347
第二节 佚书考究的意义 348
一、作者的考究 349
二、书名的考究 351
三、流传的考究 354
四、体例的考究 355
第三节 佚文真伪的考识 357
一、伪文产生的原因 357
二、辨识伪文的途径 359
第四节 佚文文字的校理 365
一、佚文校勘的常法 366
二、互见佚文的校理 368
第五节 佚文内容的考证 373
一、内容考证的要点 374
二、内容考证的意义 375
附录一 据《永乐大典》辑本书目四种 380
一、《四库全书》中“大典本”书目 381
二、《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大典本”书目 392
三、《四库》馆臣辑自《大典》之散见书目(略) 396
四、古今私家据《大典》辑出之书目 396
附录二 王谟、马国翰、黄奭、王仁俊辑本一览表 400
附录三 《汉魏六朝佚史钞》目录 435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