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与中国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怀中,余振贵主编
  • 出 版 社:银川市: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227014134
  • 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题记 1

第一章唐代盛世与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

第一节唐代盛世的建立 1

目 录 1

题记 1

第一节唐代盛世的建立 1

第一章唐代盛世与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

一、 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 4

一、 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 4

第二节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4

第二节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4

二、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11

二、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11

一、 文明的追求 17

第三节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17

第三节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17

一、 文明的追求 17

二、 百年的翻译运动 21

二、 百年的翻译运动 21

三、 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和影响 25

三、 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和影响 25

第四节伊斯兰文化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中传入 48

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与阿拉伯人入华 48

第四节伊斯兰文化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中传入 48

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与阿拉伯人入华 48

二、 广州穆斯林社区 53

二、 广州穆斯林社区 53

三、 长安的“胡化” 55

三、 长安的“胡化” 55

四、 精神文化的信息 56

四、 精神文化的信息 56

第五节《经行记》记载的阿拉伯社会和穆斯林生活 57

一、 杜环《经行记》 57

第五节《经行记》记载的阿拉伯社会和穆斯林生活 57

一、 杜环《经行记》 57

二、 阿拉伯社会和穆斯林生活 60

二、 阿拉伯社会和穆斯林生活 60

第二章 宋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3

第二章 宋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3

第一节繁荣的国际贸易 63

第一节繁荣的国际贸易 63

第二节穆斯林人物 67

第二节穆斯林人物 67

第三节穆斯林生活 72

第三节穆斯林生活 72

第四节《岭外代答》与《诸蕃志》所记阿拉伯国家和商品 74

一、 国家 74

一、 国家 74

第四节《岭外代答》与《诸蕃志》所记阿拉伯国家和商品 74

二、 商品 82

二、 商品 82

结语 83

结语 83

第一节蒙古军的西征 85

第一节蒙古军的西征 85

第三章蒙古军的西征和回回人的东来 85

第三章蒙古军的西征和回回人的东来 85

第二节回回人的东来 88

第二节回回人的东来 88

第三节三篇礼拜寺碑记 94

一、 定州《重建礼拜寺记》 94

一、 定州《重建礼拜寺记》 94

第三节三篇礼拜寺碑记 94

二、 泉州《清净寺记》与《重立清净寺碑》 98

二、 泉州《清净寺记》与《重立清净寺碑》 98

三、 广州《重建怀圣寺记》 104

三、 广州《重建怀圣寺记》 104

结语 106

结语 106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四次高潮 107

第一节突厥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十——十三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107

第一节突厥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十——十三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107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四次高潮 107

一、 《福乐智慧》 108

一、 《福乐智慧》 108

二、 《突厥语大词典》 116

二、 《突厥语大词典》 116

三、 《真理的入门》 117

三、 《真理的入门》 117

一、 伊斯兰科学技术的东传 118

第二节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中的元代伊斯兰文化(1271—1368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二次高潮 118

一、 伊斯兰科学技术的东传 118

第二节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中的元代伊斯兰文化(1271—1368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二次高潮 118

1.十五世纪末伊朗制的雕纹银碗碗底背面之“亦思替非”文字 121

1.十五世纪末伊朗制的雕纹银碗碗底背面之“亦思替非”文字 121

插图 121

插图 121

2.亦思替非文与波斯文对照(公元1542年的一个文件) 122

2.亦思替非文与波斯文对照(公元1542年的一个文件) 122

二、 回回书籍 126

二、 回回书籍 126

三、 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127

三、 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127

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三次高潮 131

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三次高潮 131

一、 经堂教育的建立 132

一、 经堂教育的建立 132

二、 汉文译著的开展 133

二、 汉文译著的开展 133

三、 苏非主义的定型 134

三、 苏非主义的定型 134

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四次高潮 136

年):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四次高潮 136

二、 创办新式学校 137

二、 创办新式学校 137

一、 建立宗教或学术社团 137

一、 建立宗教或学术社团 137

四、 创办学术刊物 138

三、 派遣留学生 138

三、 派遣留学生 138

四、 创办学术刊物 138

六、 造就了伊斯兰学者 139

五、 开展伊斯兰学术研究活动 139

五、 开展伊斯兰学术研究活动 139

六、 造就了伊斯兰学者 139

结语 140

结语 140

第五章伊斯兰天文学的输入 144

第一节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 144

一、 《怀宁马氏宗谱》和《青县马氏门谱》 144

第一节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 144

第五章伊斯兰天文学的输入 144

一、 《怀宁马氏宗谱》和《青县马氏门谱》 144

二、 马依泽的生平事迹 146

二、 马依泽的生平事迹 146

三、 应天历与阿拉伯天文学的关系 148

三、 应天历与阿拉伯天文学的关系 148

四、 马依泽与应天历的关系 152

四、 马依泽与应天历的关系 152

五、 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 153

五、 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 153

一、 札马鲁丁的生平事迹 159

第二节札马鲁丁对元代天文学的贡献 159

第二节札马鲁丁对元代天文学的贡献 159

一、 札马鲁丁的生平事迹 159

二、 编撰万年历考辨 162

二、 编撰万年历考辨 162

三、 研制七件西域仪器 165

三、 研制七件西域仪器 165

3.古希腊系统的黄道浑仪 167

3.古希腊系统的黄道浑仪 167

4.被称为托勒密长尺的测高仪 169

4.被称为托勒密长尺的测高仪 169

5.春秋分晷影堂想象图 170

5.春秋分晷影堂想象图 170

6.与冬夏至晷影堂性能相似的象限仪 172

6.与冬夏至晷影堂性能相似的象限仪 172

7.清代天体仪 173

7.清代天体仪 173

四、 筹建回回司天台 174

四、 筹建回回司天台 174

8.阿拉伯星盘 175

8.阿拉伯星盘 175

9.元上都承应阙复原示意图 176

9.元上都承应阙复原示意图 176

一、 明初回回天文学的翻译工作 182

第三节马德鲁丁父子和回回天文学 182

第三节马德鲁丁父子和回回天文学 182

一、 明初回回天文学的翻译工作 182

二、 马德鲁丁等人的事迹及来华年代 184

二、 马德鲁丁等人的事迹及来华年代 184

三、 马沙亦黑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191

三、 马沙亦黑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191

四、 马哈麻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195

四、 马哈麻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195

一、 明朝的天文世家 197

第四节贝琳与《七政推步》 197

一、 明朝的天文世家 197

第四节贝琳与《七政推步》 197

二、 回回历在中国传播的经过 198

二、 回回历在中国传播的经过 198

三、 万年历与回回历 200

三、 万年历与回回历 200

四、 贝琳《七政推步》的贡献 202

四、 贝琳《七政推步》的贡献 202

第五节回历日月位置的计算及其运动的几何模型 207

第五节回历日月位置的计算及其运动的几何模型 207

一、 太阳位置的计算 209

一、 太阳位置的计算 209

10.太阳远地点运动示意图 212

10.太阳远地点运动示意图 212

11.用偏心圆解释太阳运动的加减差 213

11.用偏心圆解释太阳运动的加减差 213

12.本轮均轮系统中太阳加减差的图解 215

12.本轮均轮系统中太阳加减差的图解 215

二、 月亮位置的计算 216

二、 月亮位置的计算 216

13.倍离差的成因及其与本轮行度和第二加减差之关系 218

13.倍离差的成因及其与本轮行度和第二加减差之关系 218

14.薮内清对第一加减差的解释 219

14.薮内清对第一加减差的解释 219

15.太阴本轮行度与第二加减差 220

15.太阴本轮行度与第二加减差 220

16.远近度与倍离差关系的几何图解 221

16.远近度与倍离差关系的几何图解 221

17.月亮黄纬示意图 225

17.月亮黄纬示意图 225

一、 推日食法 226

第六节回历日月食原理 226

第六节回历日月食原理 226

一、 推日食法 226

18.日食食限示意图 227

18.日食食限示意图 227

19.日月视差和太阴高下差 230

19.日月视差和太阴高下差 230

21.由高下差求东西、南北差 231

20.黄道高弧和高弧交角 231

21.由高下差求东西、南北差 231

20.黄道高弧和高弧交角 231

22.计月相离度与月亮黄纬之关系 236

22.计月相离度与月亮黄纬之关系 236

23.太阳视径实径关系图 237

23.太阳视径实径关系图 237

24.太阳食分图 238

24.太阳食分图 238

25.日食三限图和距时 239

26.月食食限图 239

二、 推月食法 239

二、 推月食法 239

26.月食食限图 239

25.日食三限图和距时 239

27.影径分与日月距离之关系 243

27.影径分与日月距离之关系 243

28.月食五限图 243

28.月食五限图 243

29.太阳出入时刻换算图 244

29.太阳出入时刻换算图 244

三、 日月出入时亏食大小推算法……………………………结语……………………………………………………………第六章伊斯兰医学的输入第一节伊斯兰医学概说 251

三、 日月出入时亏食大小推算法……………………………结语……………………………………………………………第六章伊斯兰医学的输入第一节伊斯兰医学概说 251

第二节唐至五代的情形 252

第二节唐至五代的情形 252

第三节伊斯兰医学于宋代之输入 256

第三节伊斯兰医学于宋代之输入 256

第四节中国元代的伊斯兰医学 259

第四节中国元代的伊斯兰医学 259

第五节伊斯兰医学在明代中国 262

第五节伊斯兰医学在明代中国 262

一、 概貌 263

第六节《回回药方》 263

第六节《回回药方》 263

一、 概貌 263

二、 《回回药方》的文字特征 264

二、 《回回药方》的文字特征 264

三、 《回回药方》中的药物 267

三、 《回回药方》中的药物 267

四、 《回回药方》提及的各民族、国家的历代医学家和其他人物 270

四、 《回回药方》提及的各民族、国家的历代医学家和其他人物 270

30.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60页载亚里斯多德给亚历山大开的散剂 274

30.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60页载亚里斯多德给亚历山大开的散剂 274

五、 《回回药方》与《医典》等几种阿拉伯古医书的关系 288

五、 《回回药方》与《医典》等几种阿拉伯古医书的关系 288

31.伊本·西那《医典》第三册封面 293

31.伊本·西那《医典》第三册封面 293

32.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18页载“诸哲学家的舐剂,它被呼做生命的要素” 303

32.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18页载“诸哲学家的舐剂,它被呼做生命的要素” 303

33.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20页载“永生的药” 304

33.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20页载“永生的药” 304

34.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33页载“阿魏舐剂” 305

34.伊本·西那《医典》卷五,第三册333页载“阿魏舐剂” 305

六、 《回回药方》的哲学体系 324

六、 《回回药方》的哲学体系 324

七、 《回回药方》的功德 327

七、 《回回药方》的功德 327

第七节伊斯兰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关系 329

第七节伊斯兰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关系 329

一、 对《本草纲目》中回回药方的分析 329

一、 对《本草纲目》中回回药方的分析 329

二、 对《普济方》中的回回药方的分析 333

二、 对《普济方》中的回回药方的分析 333

结语 338

结语 338

第七章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典籍 340

一、 经堂教育简述 340

第一节刘智著作中的采辑书目 340

一、 经堂教育简述 340

第一节刘智著作中的采辑书目 340

第七章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典籍 340

二、 刘智著作中的采辑书目 341

二、 刘智著作中的采辑书目 341

三、 采辑书目的分析 344

三、 采辑书目的分析 344

一、 赛拜嘎经典的含义 346

第二节赛拜嘎经典 346

一、 赛拜嘎经典的含义 346

第二节赛拜嘎经典 346

二、 赛拜嘎经目 347

二、 赛拜嘎经目 347

第三节参阅的经典 368

一、 参阅经典的泛称和用途 368

一、 参阅经典的泛称和用途 368

第三节参阅的经典 368

二、 参阅经典的分类及书目 369

二、 参阅经典的分类及书目 369

结语 377

结语 377

第一节汉文译著的时代背景与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383

第八章 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 383

一、 汉文译著的时代背景 383

一、 汉文译著的时代背景 383

第一节汉文译著的时代背景与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383

第八章 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 383

二、 汉文译著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385

二、 汉文译著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385

一、 王岱舆的家世与生平 392

第三节王岱舆及其译著 392

一、 王岱舆的家世与生平 392

第三节王岱舆及其译著 392

二、 《正数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 393

二、 《正数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 393

三、 王岱舆的宇宙结构理论和宗教辩证思想 394

三、 王岱舆的宇宙结构理论和宗教辩证思想 394

一、 《性理》、《典礼》、《实录》及其它译著 400

第四节刘智及其译著 400

一、 《性理》、《典礼》、《实录》及其它译著 400

第四节刘智及其译著 400

二、 具有中国特点的伊斯兰哲学体系 401

二、 具有中国特点的伊斯兰哲学体系 401

第五节马注与《清真指南》 405

一、 奔波中的译著生活与《指南》概要 405

第五节马注与《清真指南》 405

一、 奔波中的译著生活与《指南》概要 405

二、 《清真指南》中的哲学思想 407

二、 《清真指南》中的哲学思想 407

第六节马德新及其译著 412

一、 马德新的学术经历与译著 412

第六节马德新及其译著 412

一、 马德新的学术经历与译著 412

二、 《四典要会》与《大化总归》 414

二、 《四典要会》与《大化总归》 414

三、 对苏非学说的基本观点 417

三、 对苏非学说的基本观点 417

第七节汉文译著的发展历程及学术贡献 419

一、 汉文译著的发展历程 419

第七节汉文译著的发展历程及学术贡献 419

一、 汉文译著的发展历程 419

二、 汉文译著的学术贡献 422

二、 汉文译著的学术贡献 422

一、 国际译坛环顾 426

第九章《古兰经》的翻译 426

第一节译经纵览 426

第一节译经纵览 426

第九章《古兰经》的翻译 426

一、 国际译坛环顾 426

二、 我国译坛掠影 429

二、 我国译坛掠影 429

35.《天方至圣实录年谱》卷七所载刘智翻译的“古兰经”首章,据锦城宝真堂同治壬申年(1872年)重刻本 431

35.《天方至圣实录年谱》卷七所载刘智翻译的“古兰经”首章,据锦城宝真堂同治壬申年(1872年)重刻本 431

一、 译者简况与版本概貌 436

一、 译者简况与版本概貌 436

第二节铁铮从日文转译的《可兰经》 436

第二节铁铮从日文转译的《可兰经》 436

二、 未失其真的译文 437

二、 未失其真的译文 437

一、 参译群贤与广仓学宭 444

一、 参译群贤与广仓学宭 444

第三节姬觉弥总纂的《汉译古兰经》 444

第三节姬觉弥总纂的《汉译古兰经》 444

二、 版本管窥 445

二、 版本管窥 445

36.库法体阿文“凯拉目·安拉” 446

36.库法体阿文“凯拉目·安拉” 446

三、 畅达易懂的译文 447

三、 畅达易懂的译文 447

第四节王静斋的三种《古兰经译解》 451

一、 多次通译《古兰经》的第一个穆斯林学者 451

第四节王静斋的三种《古兰经译解》 451

一、 多次通译《古兰经》的第一个穆斯林学者 451

二、 三种《古兰经》译本 453

二、 三种《古兰经》译本 453

三、 《古兰经译解》的主要成就与特色 456

三、 《古兰经译解》的主要成就与特色 456

四、 严谨的治学精神 461

四、 严谨的治学精神 461

一、 译者简况与译经过程 462

第五节刘锦标的《可兰汉译附传》 462

一、 译者简况与译经过程 462

第五节刘锦标的《可兰汉译附传》 462

二、 经传呼应配合的特征与易学影响 464

二、 经传呼应配合的特征与易学影响 464

三、 附传中的杂质与糟粕 468

三、 附传中的杂质与糟粕 468

一、 译者生平与主要译著 473

第六节杨敬修译《古兰经大义》 473

一、 译者生平与主要译著 473

第六节杨敬修译《古兰经大义》 473

二、 《古兰经大义》务求译句吻合原文的显著特点 475

二、 《古兰经大义》务求译句吻合原文的显著特点 475

三、 瑕不掩瑜的佳译成果 480

三、 瑕不掩瑜的佳译成果 480

第七节时子周的《古兰经国语译解》 483

一、 台湾穆斯林的概况与译者生平 483

一、 台湾穆斯林的概况与译者生平 483

第七节时子周的《古兰经国语译解》 483

二、 译经缘起 486

二、 译经缘起 486

三、 《古兰经国语译解》的特色 487

三、 《古兰经国语译解》的特色 487

第八节马坚通译《古兰经》及前八卷注释本 496

一、 译者的学术道路与主要译著 496

一、 译者的学术道路与主要译著 496

第八节马坚通译《古兰经》及前八卷注释本 496

二、 独具特色的前八卷本 499

二、 独具特色的前八卷本 499

三、 忠实、明白、流利的通译本 503

三、 忠实、明白、流利的通译本 503

第九节林松的《古兰经韵译》 509

一、 译者家学渊源与学术经历 509

一、 译者家学渊源与学术经历 509

第九节林松的《古兰经韵译》 509

二、 《古兰经韵译》的风格与特点 510

二、 《古兰经韵译》的风格与特点 510

一、 译经缘起与经过 519

一、 译经缘起与经过 519

第十节仝道章的《〈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释本》 519

第十节仝道章的《〈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释本》 519

二、 精心独到的功力与结晶 521

二、 精心独到的功力与结晶 521

第十一节周仲羲译《古兰经》(新加坡印本) 529

一、 译者简况与版本概貌 529

一、 译者简况与版本概貌 529

第十一节周仲羲译《古兰经》(新加坡印本) 529

二、 自有特色的译文和引据芜杂的释文 530

二、 自有特色的译文和引据芜杂的释文 530

三、 宣扬了阿哈默底亚派的观点 534

三、 宣扬了阿哈默底亚派的观点 534

第十二节少数民族语文《古兰经》通译本 536

第十二节少数民族语文《古兰经》通译本 536

结语 541

结语 541

第十章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547

第十章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547

一、 伊斯兰文化是综合体 547

第一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大文化属性 547

一、 伊斯兰文化是综合体 547

第一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大文化属性 547

二、 两种文化的交融 550

二、 两种文化的交融 550

三、 源远流长、博大丰富、影响深远 553

三、 源远流长、博大丰富、影响深远 553

一、 宗教属性的内涵 558

第二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 558

一、 宗教属性的内涵 558

第二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 558

二、 中国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 561

二、 中国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 561

三、 中国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 568

三、 中国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 568

四、 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 572

四、 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 572

一、 民族属性的界说 591

第三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属性 591

第三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属性 591

一、 民族属性的界说 591

二、 内地回族等族伊斯兰文化 592

二、 内地回族等族伊斯兰文化 592

三、 新疆维吾尔族等族伊斯兰文化 613

三、 新疆维吾尔族等族伊斯兰文化 613

第二节汉文译著中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837

第二节汉文译著中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837

第三节明清之际伊斯兰精神文化的建设(1368- 1911

第三节明清之际伊斯兰精神文化的建设(1368- 1911

第四节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1911— 1949

第四节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1911—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