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在中国遇到的对抗 1
文化上的对抗 4
转向教育 10
教会学校的目标 15
第二章 起源于19世纪 23
先驱 23
脆弱的生命 31
教育使命与中国绅士 35
第三章 教育的选择机会 46
行政与经费 46
教师与教育方法 52
课程 61
学生 66
第四章 变革时代中的发展与巩固(1895—1925年) 75
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与19世纪90年代的改革计划 76
清朝变法下的机会(1900—1911年) 88
合作以后的发展(1900—1911年) 96
发展与巩固(1911—1925年) 102
第五章 特殊的贡献 122
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 124
现代医学教育的开端 128
教会医学院(1900—1930年) 135
护士职业 145
第六章 变革时期的教育反应 152
影响大学发展速度的因素 152
学生的出身 156
学潮 159
大学课程:重点,扩展,问题 163
专业和职业课程 166
对课程的评论 173
教员与经费 176
学术水平 18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主义的挑战(1919—1930年) 194
单独的学校系统 195
政治对抗的出现 197
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 203
1922年运动的领导、支持与反应 212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起因 217
两面夹攻 222
1925年5月30日 228
北伐与注册 235
第八章 30年代的中国化与世俗化 259
重新确定目标:为中华民族服务 263
农村重建运动与教会大学 268
影响课程重点的因素 282
新的世俗课程和兴趣 290
第九章 教会大学和30年代的学生运动 306
政治活动的低潮时期(1927—1931年) 307
满洲危机 310
“一二·九”运动的开展 319
新的青年一代对“一二·九”运动的反应 325
制定统一战线政策 329
第十章 战争的冲击(1937—1945年) 341
教会大学的迁移 342
在新环境里 352
损失 357
第十一章 内战和教会大学学生的政治活动(1945—1948年) 375
战后重新确定方向 377
努力恢复学术水平 381
政治抗议及国民党与学生的关系(1945—1946年) 386
反美问题(1946年12月) 393
走向革命 398
革命的政治取得了主导地位 405
第十二章 合并 421
转移到共产党统治 422
走向一体化(1949—1950年) 428
朝鲜战争与教会大学 436
控诉运动(1951年) 442
大陆的教会大学的消亡 446
后继者 454
第十三章 评价 465
毕业生是影响的一个标志 468
教会大学与中国民族主义 483
教会大学与新中国的创立 489
中国基督教大学一览表 506
【附录】外国人名英汉对照 510
译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