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概述 1
序二 5
序三 9
凡例 11
第二卷 建置 27
第一章 建置沿革 27
第一节 县名 27
第二节 沿革 27
第二章 境域 33
第三章 区划 37
第一节 县以下行政区划 37
第二节 县城、区、乡、镇 56
第三卷 自然地理 83
第一章 地质 83
第一节 地史述略 83
第二节 地质结构与特征 83
第三节 地层 85
第四节 矿产 86
第一节 地貌类型分布 89
第二章 地貌 89
第二节 山脊 90
第三节 冲积坝河心洲坝 99
第三章 气候 101
第一节 气压 101
第二节 温度 101
第三节 降水 104
第四节 日照 105
第六节 特殊天气 106
第五节 蒸发湿度 106
第四章 水文 108
第一节 水文特征 108
第二节 水系 108
第三节 水资源 117
第四节 水能资源 118
第五章 土壤 119
第一节 形成特点 119
第二节 类型及分布 119
第三节 理化性状 123
第四节 分区概述 124
第五节 利用现状 126
第六章 植物 128
第一节 植被类型及分布 128
第二节 植物资源 129
第七章 动物 132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32
第二节 养殖动物 133
第三节 绝灭动物 133
第一节 水灾 134
第八章 自然灾异 134
第二节 旱灾 138
第三节 其它气候性灾害 141
第四节 地震 143
第五节 滑坡 145
第六节 农林病虫害及鼠害 145
第七节 奇异自然现象 147
第四卷 人口 151
第一章 发展与构成 151
第一节 源流与发展 151
第二节 地域构成 156
第三节 自然构成 158
第四节 社会构成 162
第五节 人口与耕地、粮食 168
第二章 管理 171
第一节 户政 171
第二节 普查 175
第三节 统计 176
第一节 机构 177
第二节 进程 177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77
第三节 方法 179
第四节 政策措施 180
第五节 成效 181
第五卷 经济综述 185
第一章 清代经济状况 185
第二章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187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87
第二节 防区制时期 18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188
第四节 民国后期 18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0
第三章 建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190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 192
第三节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194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
第五节 新时期的九年 19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16
第二节 个体农民所有制 216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 216
第六卷 农业 216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217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218
第二章 农田水利 220
第一节 水利 220
第二节 水土保持 230
第三节 改田改土 230
第三章 种植业 231
第一节 粮食 231
第二节 棉花 237
第三节 油料 240
第四节 水果 242
第五节 小宗经济作物 244
第六节 饲料绿肥 246
第七节 农业技术推广 246
第八节 农业机具 249
第四章 养殖业 255
第一节 畜禽 255
第二节 蚕 257
第三节 鱼 259
第二节 林业生产 262
第五章 林业 262
第一节 林业资源 262
第三节 林权及责任制 265
第六章 集体农业的经营管理 26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69
第二节 劳动管理 269
第三节 财务管理 270
第四节 收益分配 270
第一节 国营 277
第一章 企业所有制 277
第七卷 工业 277
第二节 集体 279
第三节 私营及个体 280
第二章 工业结构与效益 282
第一节 结构 282
第二节 经营效益 287
第三章 行业 289
第一节 纺织 289
第二节 食品 293
第三节 电力 297
第四节 煤石油天然气 299
第五节 化工 300
第六节 机械修造 301
第七节 建筑材料 303
第八节 服装布鞋 304
第九节 制革与革鞋 306
第十节 印刷 造纸与纸制品 306
第十一节 制药 307
第十二节 竹木器草编 308
第十三节 土陶猪鬃饲料 30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310
第四章 工业管理 310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 311
第三节 企业经营管理 312
第八卷 交通运输 315
第一章 陆路 315
第一节 道路 315
第二节 桥梁 319
第三节 道路养护 329
第二节 码头 渡口 331
第二章 水路 331
第一节 航道 331
第三节 航道整治 332
第三章 运输 335
第一节 陆运 335
第二节 水运 338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 341
第四章 管理 34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43
第二节 陆路交通管理 344
第三节 水路交通管理 345
第九卷 邮电 349
第一章 邮电机构 349
第一节 驿站及民间信局 349
第二节 邮局 349
第三节 太和镇电报(信)局 350
第四节 乡村电话管理所 350
第五节 邮电局、所 351
第一节 邮政业务 353
第二章 邮政 353
第二节 邮路与投递 355
第三节 邮政设备 358
第三章 电信 359
第一节 电报 359
第二节 电话 360
第四章 管理 365
第一节 建国前邮电管理 365
第二节 建国后邮电管理 365
第一章 商业体制 37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70
第十卷 商业贸易 370
第二节 国营商业 374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377
第四节 集体商业 381
第五节 集市贸易 382
第六节 工业企业自销 383
第七节 商业管理机构 383
第二章 粮油购销 384
第一节 粮油市场 384
第二节 粮油收购 384
第三节 粮油销售 386
第四节 粮油储运 389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 391
第一节 钢材水泥机电产品 391
第二节 木材 392
第三节 石油 393
第四节 煤炭 394
第五节 化肥农药 396
第六节 农具农机 397
第七节 耕牛 398
第一节 棉花麻类 400
第四章 农副产品购销 400
第二节 蚕丝 401
第三节 土产水果 403
第四节 出口商品 404
第五章 副食品购销 406
第一节 肉食禽蛋 406
第二节 食盐 407
第三节 糖酒 408
第四节 烟草 409
第五节 蔬菜 410
第一节 百货 413
第六章 日用百货购销 413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产品 415
第三节 日用杂品 417
第七章 医药购销 418
第一节 中药 418
第二节 西药 418
第八章 饮食服务 42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0
第四节 理发洗染 421
第三节 照相 421
第二节 旅店茶馆 421
第五节 寄卖信托 422
第十一卷 财政税务 425
第一章 农业税 425
第一节 田赋 425
第二节 农业税 427
第二章 工商各税 433
第一节 税制 433
第二节 税种 435
第三节 税收 437
第三章 财政收支 443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43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44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52
第四节 财政预决算 462
第四章 财政管理 463
第一节 财政机构 463
第二节 财务管理 464
第四节 财政监督 465
第三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465
第一节 税务机构 467
第五章 税务管理 467
第二节 征收管理 468
第六章 债券 471
第一节 公债 471
第二节 国库券 472
第一章 货币流通 476
第一节 银锭、银元 476
第十二卷 金融 476
第二节 银票 477
第三节 法币 477
第四节 金元券 478
第五节 银元券 479
第六节 人民币 479
第二章 金融活动 483
第一节 金融组织 483
第二节 民间信用 485
第三节 储蓄、存款 486
第四节 农业贷款 489
第五节 工商贷款 491
第六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494
第七节 结算 494
第八节 代理业务 495
第三章 金融管理 497
第一节 现金管理 497
第二节 工资基金管理 497
第三节 现金计划管理 498
第四节 金银管理 498
第二节 业务 499
第四章 保险 499
第一节 机构 499
第十三卷 工商物价管理 503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503
第一节 集市贸易管理 503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510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511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512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 514
第二节 物价管理状况 514
第二章 物价管理 514
第三节 物价管理形式 516
第四节 价格的监督与检查 518
第五节 物价 518
第十四卷 城乡建设 533
第一章 建设 533
第一节 县城 533
第二节 乡镇 540
第三节 农房 543
第一节 污染 544
第二章 环保 544
第二节 治理 547
第三章 建筑 549
第一节 建筑队伍 549
第二节 工艺技术 549
第四章 管理 551
第一节 机构 551
第二节 城镇建设管理 551
第五节 城镇清洁卫生管理 552
第四节 房产管理 552
第三节 地政管理 552
第十五卷 党派 团体 政协 55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55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射洪地下组织 55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射洪县委员会 562
第三节 党务 570
第四节 纪律检查 579
第五节 党领导下的共青团 580
第二节 民盟射洪分部组织活动 583
第一节 民盟射洪分部组织情况 583
第二章 民主党派 583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585
第一节 国民党射洪县党部组织机构 585
第二节 国民党射洪县党部党务 587
第三节 三青团射洪分团部 589
第四节 中国青年党射洪县临时委员会 590
第四章 群众团体 591
第一节 职工团体 591
第二节 农民团体 593
第三节 妇女团体 595
第四节 工商业团体 597
第五节 其他团体 598
第五章 人民政协 59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99
第二节 工作活动 601
第十六卷 政权 605
第一章 议会 605
第一节 议事会、参事会 605
第二节 临时参议会 606
第三节 参议会 607
第四节 乡镇民代表会 610
附:县人任省以上民意代表名录 611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 612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1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617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624
附:县人任省以上人大代表名录 624
第三章 政府 626
第一节 县署 626
附:潼川府分驻太和镇通判 627
第二节 县公署 628
第三节 县政府 630
射洪县历任县长名录 632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633
附 634
射洪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名录 634
射洪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 637
射洪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沿革 638
第五节 区乡行政机构 641
第一节 顺天教起义 647
第一章 戊戌变法时期 647
第十七卷 政事记要 647
第二节 推行新政 648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后 649
第一节 保路运动 649
第二节 民国反正 649
第三节 护国讨袁 650
第三章 防区制时期 651
第一节 防区的变迁 651
第三节 农民请愿打县衙 653
第二节 驻军易帜 653
第一节 “清共”“剿赤” 655
第二节 统一政体 655
第四章 川政统一时期 655
第三节 编联保甲 656
附:射洪县金山乡第八保摊派实录 657
第四节 新生活运动 659
第五节 县城民变 660
第一节 实行新县制 661
第二节 支援抗战 661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 661
第三节 移县之争 663
第四节 农民抗暴 663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 665
第一节 大选 665
第二节 减租 665
第三节 应变 666
第四节 县府东迁 667
第三节 接管旧机构 668
第二节 成立县人民政府 668
第一节 解放经过 668
第七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668
第四节 减租退押、清匪反霸 669
第五节 土地改革 670
第六节 抗美援朝 671
第七节 “三反”“五反” 672
第八节 “三大改造” 672
第一节 整风反右 675
第二节 大跃进、公社化 675
第八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675
第三节 “反右倾”运动 6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76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678
第一节 批“黑帮”、破“四旧” 678
第二节 红卫兵大串连 678
第三节 夺权与武斗 679
第四节 “大联合”“三结合” 680
第五节 斗、批、改 681
第三节 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683
第二节 “双打”运动 68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83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683
第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 684
第五节 抗洪救灾 685
第六节 经济体制改革 686
第七节 政治体制改革 687
第一节 机构 691
第二节 保安侦缉 691
第一章 公安 691
第十八卷 公安司法 691
第三节 社会治安 694
第四节 治安管理 698
第五节 消防监督 700
第六节 看守改造 702
第七节 警察警政 703
第二章 检察 705
第一节 机构 70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705
第三节 法纪检察 706
第五节 监所检察 707
第四节 经济检察 707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708
第三章 审判 709
第一节 机构 70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70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711
第四节 经济审判 711
第五节 案件复查 712
第二节 法制宣教 713
第一节 机构 71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13
第三节 调解工作 715
第四节 公证事务 715
第五节 律师服务 716
第十九卷 民政 719
第一章 优抚安置 719
第一节 拥军支前 719
第二节 优待军属 719
第三节 褒扬抚恤 721
第四节 复退安置 723
第二章 社会福利 724
第一节 社会福利组织 724
第二节 社会福利工作 725
第三节 社会福利救济 727
第三章 救灾救济 729
第一节 救灾 729
第二节 赈荒 732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 735
第四章 婚丧改革 735
第二节 殡葬改革 736
第二十卷 劳动人事 740
第一章 人事管理 740
第一节 公职人员 740
第二节 管理机构 745
第三节 吸收录用 746
第四节 调配任免 748
第五节 教育培训 749
第六节 考核奖惩 750
第一节 用工形式 751
第二章 劳动管理 751
第二节 劳动管理 752
第三节 劳动就业 754
第四节 劳务输出 757
第三章 工资福利 759
第一节 工资 759
第二节 奖金 762
第三节 津贴与补贴 762
第四节 职工福利 763
第五节 退休、离休、退职 765
第一节 劳动保护 766
第四章 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 766
第二节 劳动保险 767
第二十一卷 军事兵役 771
第一章 机构设置 771
第一节 军事机构 771
第二节 兵役机构 772
第二章 地方武装及驻军 775
第一节 地方武装 775
第二节 驻军 776
第一节 民团与壮丁 778
第二节 民兵 778
第三章 民间武装 778
第四章 兵役 783
第一节 兵役制度 783
第二节 兵员征集 783
第三节 预备役登记 785
第五章 军事设施 787
第一节 堡铺碉硝 787
第二节 防空设施 788
第一节 农民起义军兵事 790
第六章 兵事 79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791
第三节 建国初兵事 792
附:古代兵事 793
第二十二卷 教育 797
第一章 县学、书院、私塾、义学 797
第一节 县学 797
第二节 书院 797
第三节 私塾 798
第四节 义学 798
第一节 公办幼儿(稚)园 799
第二章 学前教育 799
第二节 民办幼儿园 800
第三节 机关、工厂幼儿园 800
第三章 小学教育 803
第一节 公立小学 803
第二节 民办小学 804
第三节 私立小学和教会学校 805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806
第一节 公立中学 806
第二节 民办中学 807
第三节 私立中学 808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809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09
第二节 农业职业教育 810
第三节 卫生职业教育 810
第四节 其他职业教育 811
第六章 成人教育 820
第一节 识字扫盲 820
第二节 文化补习 821
第四节 专业教育 822
第三节 技术培训 822
第一节 学制 824
第二节 课程设置 824
第七章 教育制度 824
第三节 教学方法 826
第四节 考试 827
第五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829
第八章 教师 832
第一节 任用 832
第二节 工资福利 832
第二节 教育经费与教育设施 837
第九章 教育行政管理 837
第一节 机构 837
第二十三卷 科技 845
第一章 科技机构、队伍 845
第一节 科技机构 845
第二节 科技队伍 848
第二章 科学技术管理 850
第一节 科技人员管理 850
第二节 科研管理 851
第三节 科技成果管理 852
第四节 科技情报 854
第五节 技术监督 855
第三章 科技应用研究 856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 856
第二节 工业科技 864
第三节 建材建筑科技 868
第四节 交通邮电科技 869
第五节 商业科技 871
第六节 医药科技 872
第二节 科技交流 876
第四章 科技普及交流与服务推广 876
第一节 科技普及 876
第三节 技术服务 877
第四节 科技实验推广活动 878
第二十四卷 文化 883
第一章 文学艺术 883
第一节 民间文学 883
第二节 民间艺术 884
第三节 戏剧曲艺 885
第四节 音乐、舞蹈 888
第五节 美术、书法、摄影 889
第六节 文学创作 890
第二章 图书、报刊、通讯 892
第一节 图书发行 892
第二节 报刊 893
第三节 通讯报道 894
第三章 广播、电视、电影 896
第一节 广播 896
第二节 电视录像放映 897
第三节 电影 898
第一节 文物 900
第四章 文物胜迹 900
第二节 古迹 902
第三节 名胜 904
第五章 方言谚语 907
第一节 语音 907
第二节 词汇和语法 909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 911
第六章 文化事业机构 918
第一节 文化馆、室 918
第三节 文物管理所 919
第二节 图书馆、室 919
第四节 档案馆、室 920
第七章 编修县志 921
第一节 历代县志版本 921
第二节 新县志编纂 922
附:历代专著 923
第二十五卷 卫生体育 932
第一章 医疗 932
第一节 县级医疗机构 932
第三节 村医疗站(室) 933
第二节 区乡(镇)卫生院 933
第四节 个体开业行医 934
第五节 社会办医 934
第二章 预防 937
第一节 群众预防 937
第二节 食品卫生 938
第三节 防疫卫生 939
第四节 妇幼保健 941
第三节 培训 942
第二节 卫生团体 94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42
第三章 卫生事业管理 942
第四节 药品管理 943
第五节 医药市场管理 944
第四章 体育 945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94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946
第三节 体育训练 947
第四节 体育竞赛 948
第一节 婚姻 955
第二十六卷 社会风土 955
第一章 婚姻家庭 955
第二节 家庭 956
第三节 宗族 957
第二章 社会组织 959
第一节 袍哥 959
第二节 青帮 960
第三节 会道门 960
第四节 会馆、同乡会、同学会 962
第一节 生活习俗 964
第三章 风俗习惯 964
第二节 仪礼习俗 966
第三节 岁时习俗 968
第四节 信仰习俗 970
第五节 庙会 971
第四章 宗教 972
第一节 佛教 972
第二节 道教 972
第三节 天主教 973
第五节 伊斯兰教 974
第四节 基督教 974
第二十七卷 人物 978
一、传记 978
二、传略 993
附录 1005
一、文献 1005
二、艺文 1029
三、考辨 1042
四、历代县志序 1047
后记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