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7
第一篇 建置 4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3
第一节 隶属演变 43
第二节 清末政区 45
第三节 民国政区 45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 46
第五节 解放后政区 47
第一节 城关镇 48
第二章 区镇(场、处)概况 48
第二节 阳逻镇 50
第三节 仓埠镇 51
第四节 旧街镇 51
第五节 新集镇 52
第六节 徐古镇 52
第七节 潘塘镇 53
第八节 双柳镇 54
第九节 大埠镇 54
第十一节 仓埠区 55
第十节 新洲区 55
第十二节 辛冲区 56
第十三节 三店区 57
第十四节 凤凰区 57
第十五节 李集区 58
第十六节 汪集区 59
第十七节 孔埠区 59
第十八节 涨渡湖农场 60
第二十节 道观河水库管理处 61
第十九节 龙王嘴农场 61
第二篇 自然条件 63
第一章 地质 63
第一节 地壳变迁 63
第二节 地层 63
第三节 构造 64
第二章 地形 65
第一节 低山丘陵 65
第二节 岗地 65
第一节 日照 66
第三章 气候 66
第三节 平原 66
第二节 气温 67
第三节 风雨霜雪 68
第四节 蒸发量 69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69
第四章 水文 69
第一节 长江江段 70
第二节 河流 70
第三节 湖泊 74
第一节 类型 75
第四节 地下水 75
第五章 土壤 75
第二节 分布 76
第六章 资源 77
第一节 矿藏 77
第二节 野生植物 78
第三节 野生动物 78
第七章 灾异 79
第一节 解放前人口 83
第一章 人口变动 83
第三篇 人口 83
第二节 解放后人口 84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5
第一节 姓氏构成 85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6
第三节 民族构成 86
第四节 年龄构成 86
第六节 职业构成 87
第七节 地域构成 87
第五节 文化构成 87
第三章 计划生育 88
第一节 节育试验 88
第二节 控制多胎 88
第三节 实行“晚、稀、少” 89
第四节 提倡一胎 90
第四篇 政党 9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91
第一节 代表大会 95
第二节 组织系统 97
第三节 党务工作 110
第四节 党员 11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118
第一节 组织 118
第二节 党务 119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121
第三章 民主党派 123
第五篇 政权机构 124
第二章 民国政权机构 125
第一节 县府 125
第一节 县衙 125
第二节 县辖机构 125
第一章 清末政权机构 125
第二节 区乡 127
第三章 根据地政权 127
第一节 李紫区苏维埃 127
第二节 黄冈县苏维埃 128
第三节 黄冈县抗日民主政府 128
第四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128
第一节 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9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30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134
第四节 镇、乡人大主席团 140
第五章 县人民政府 14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41
第二节 人事更选 144
第三节 基层政权 153
第一章 政协 161
第一节 政协全委会议 161
第六篇 政协 社团 161
第二节 常设机构 163
第二章 社团 165
第一节 工会 165
第二节 农会 167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169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173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17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176
第七节 国际友好团体 178
第一章 公安 179
第七篇 司法 179
第一节 打击反革命 180
第二节 治安管理 180
第三节 户口管理 182
第四节 交通管理 182
第五节 消防 183
第六节 保卫 185
第一节 刑事检察 186
第二章 检察 186
第二节 法纪检察 18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88
第四节 监所检察 188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188
第三章 审判 189
第一节 刑事审判 189
第二节 民事审判 190
第三节 经济审判 190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91
第一节 法制宣传 191
第五节 执行 191
第四节 复查 191
第二节 民间调解 192
第三节 律师业务 193
第四节 公证 194
第八篇 政事 195
第一章 民政 195
第一节 优待抚恤 195
第二节 安置 198
第三节 救灾救济 199
第四节 社会福利 201
第五节 移民 202
第六节 婚姻登记 202
第七节 支前支边 203
第二章 人事 203
第一节 干部状况 204
第二节 干部任免 205
第三节 干部管理 206
第四节 干部工资 206
第五节 退休离休 208
第三章 劳动 208
第一节 劳动就业 209
第二节 劳动工资 210
第三节 福利保险 214
第四节 安全监察 214
第四章 土地管理 217
第一节 地籍管理 217
第二节 土地征用 219
第三节 沿界关系 220
第五章 外事 侨务 225
第一节 外事 225
第二节 侨务 228
第六章 信访 229
第一节 接待来访 229
第二节 处理来信 230
第三节 综合办复 230
第七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31
第一节 下放安置 231
第二节 招工安置 231
第九篇 军事 233
第一章 建制 233
第二节 民国军队 234
第一节 清军 234
第三节 人民军队 235
第二章 驻军 237
第三章 兵役 239
第一节 清以前兵役制度 239
第二节 招募制 239
第三节 抽丁制 239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239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240
第六节 预备兵役制 240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41
第七节 参军参战 241
第四章 民兵 241
第二节 军事训练 242
第三节 支前 243
第四节 参加生产建设 243
第五章 战事 244
第十篇 农业 248
第一章 农业体制 24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49
第三节 互助合作化 250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50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251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252
第六节 国营场 252
第二章 种植业 253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53
第二节 农田建设 254
第三节 棉花生产 255
第四节 粮食生产 259
第五节 油料生产 262
第六节 蔬菜生产 263
第三章 林业 264
第一节 林权 265
第二节 造林 265
第三节 护林 268
第四章 畜牧业 269
第一节 饲料 269
第二节 饲养 271
第三节 兽医 275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77
第五章 渔业 280
第一节 水面 282
第二节 养殖 282
第三节 捞捕 285
第四节 渔政管理 290
第六章 土特产生产 290
第一节 林特产品 290
第二节 水产品 291
第四节 蜂蜜 292
第三节 食用菌 292
第五节 狩猎品 293
第十一篇 水利 294
第一章 防洪工程 294
第一节 堤防 295
第二节 涵闸 298
第二章 灌溉工程 301
第一节 塘堰 301
第二节 水库 301
第三节 提水站 304
第三章 排涝工程 305
第一节 涨渡湖排涝工程 306
第二节 武湖排涝工程 307
第三节 平原区排涝工程 307
第四章 倒水下游改道工程 308
第一节 规划及审议经过 308
第二节 工程实施 308
第三节 工程效益 310
第五章 管理经费 310
第一节 工程管理 311
第六章 防汛抗旱 312
第二节 水利经费 312
第一节 1954年防汛纪实 313
第二节 1978年抗旱纪实 313
第十二篇 农机 317
第一章 机具 319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19
第二节 耕作机械 321
第三节 排灌机械 322
第五节 收获机械 323
第四节 植保机械 323
第六节 加工机械 324
第七节 运输机械 325
第八节 动力机械 325
第二章 使用管理 329
第一节 服务生产 329
第二节 农机管理 330
第三章 供应修理 332
第一节 购销 332
第四章 培训推广 334
第二节 修配 334
第一节 技术培训 335
第二节 试验推广 337
第十三篇 工业 340
第一章 经济类型 341
第一节 国营工业 341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42
第三节 私营工业 342
第二章 机械工业 343
第一节 农用机械 343
第四节 个体工业 343
第二节 轻纺机械 346
第三节 粮食机械 346
第四节 运输机械 347
第五节 通用机械 348
第三章 冶金工业 350
第一节 钢材改制 350
第二节 粉末冶金 350
第三节 液态模锻 351
第四章 轻纺工业 351
第二节 造纸 352
第一节 印刷 352
第三节 皮革 353
第四节 缝纫 353
第五节 日用工具 354
第六节 工艺品 356
第七节 罐头 356
第八节 饮料 356
第九节 纺纱 357
第十节 织布 358
第十二节 制线 359
第十一节 印染 359
第十三节 针织 360
第五章 燃化工业 360
第一节 煤炭 360
第二节 氮肥 361
第三节 磷肥 363
第四节 橡胶塑料制品 364
第六章 建材工业 365
第一节 水泥 366
第三节 砂石 367
第二节 砖瓦 367
第四节 油毡水泥制品及其他 368
第七章 加工工业 368
第一节 粮棉油加工 368
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370
第三节 饲料加工 371
第四节 猪鬃加工 371
第八章 交通工业 372
第一节 船舶修造 372
第二节 汽车修理 372
第一节 发电 373
第九章 电力工业 373
第二节 输变电 375
第三节 供用电 377
第十章 乡镇工业 37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8
第二节 生产行业 378
第三节 产品 379
第四节 生产设备 380
第五节 管理 380
第一章 交通运输 384
第十四篇 交通邮电 384
第一节 陆路交通 385
第二节 水路交通 389
第三节 运输机具 391
第四节 运输 393
第五节 交通管理 396
第二章 邮政 398
第一节 驿铺 398
第二节 邮路 399
第四节 邮政业务 401
第三节 邮政设施 401
第五节 机要通讯 403
第三章 电信 404
第一节 电话 404
第二节 电报 406
第三节 传真 406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 407
第一章 建设规划 407
第一节 县域规划 408
第二节 集镇规划 408
第一节 勘察 409
第二节 设计 409
第三节 乡村规划 409
第二章 建筑设计 409
第三章 建筑安装 411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11
第二节 设备 412
第三节 工程 413
第四节 管理 414
第一节 城关镇建设 415
第四章 县辖老三镇建设 415
第二节 阳逻镇建设 419
第三节 仓埠镇建设 421
第五章 乡村建设 423
第一节 小集镇建设 423
第二节 村庄建设 425
第六章 房地产 426
第一节 产权 426
第三节 修建 428
第二节 经营 428
第七章 环境保护 430
第一节 工业污染防治 430
第二节 农业污染防治 432
第八章 农林能源 433
第一节 沼气池建设 433
第二节 节柴灶推广 434
第十六篇 贸易 435
第一章 市场 436
第一节 集市 436
第二节 商业网点 437
第二章 经营体制 439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39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39
第三节 集体商业 442
第四节 个体商业 443
第五节 联营商业 443
第三章 行业贸易 445
第一节 粮食行业 445
第二节 棉花行业 452
第三节 食品(副食品)行业 454
第四节 百货、纺织品行业 457
第五节 五金、交电行业 459
第六节 石油、煤炭行业 460
第七节 建材行业 462
第八节 金属、机电设备行业 462
第九节 医药、化工行业 463
第十节 农业生产资料行业 465
第十一节 日用杂品行业 467
第十二节 饮食服务业 469
第十三节 废旧物资回收 472
第一节 农副产品 473
第四章 出口商品 473
第二节 工业品 474
第十七篇 财政 476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76
第一节 清末、民国财政机构 476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财政机构 477
第三节 解放后财政机构 477
第二章 财政收支 477
第二节 解放后财政收支 478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财政收支 478
第三节 财政管理 481
第四节 公债发行 483
第三章 税务 488
第一节 税制 488
第二节 税收 488
第三节 征收管理 491
第四章 审计 494
第一节 流通币种 495
第一章 货币 495
第十八篇 金融 495
第二节 投放与回笼 498
第二章 金融机构 498
第一节 当铺 498
第二节 钱摊 499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500
第四节 银行 501
第五节 保险公司 501
第二节 财政性存款 502
第三节 城乡储蓄 502
第一节 经济组织存款 502
第三章 存款 502
第四章 贷款 503
第一节 农业贷款 503
第二节 工业贷款 504
第三节 商业贷款 504
第四节 基建贷款 505
第五章 保险 505
第一节 投保 505
第一节 现金管理 506
第二节 理赔 506
第六章 金融管理 506
第二节 结算管理 507
第三节 拨款管理 507
第十九篇 经济管理 509
第一章 物价 509
第一节 价格水平 510
第二节 商品差价 512
第三节 商品比价 515
第四节 物价管理 516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51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519
第二节 登记管理 521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525
第四节 商标管理 525
第五节 广告管理 526
第三章 计量管理 526
第一节 旧杂制计量 527
第二节 法定计量 528
第二十篇 教育 529
第一节 私塾 530
第一章 私塾、书院 530
第二节 书院 531
第二章 幼儿教育 532
第一节 幼儿班 532
第二节 幼儿(稚)园 533
第三章 小学教育 534
第一节 公立小学 534
第二节 私立小学 536
第三节 民办小学 537
第一节 公办中学 539
第四章 中等教育 539
第二节 私立中学 541
第三节 集体办中学 541
第四节 中等专业学校 543
第五节 中等职业学校 544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45
第一节 扫盲教育 546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546
第三节 干部职工教育 547
第五节 广播电视教育 548
第四节 函授教育 548
第六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549
第六章 师资 550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50
第二节 教师待遇 551
第三节 教师培训 553
第七章 经费及设施 553
第一节 国家拨款 554
第二节 自筹资金 554
第三节 勤工俭学 556
第四节 教学设备 557
第二十一篇 科技 559
第一章 科技组织 560
第一节 科研机构 560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61
第二章 科技活动 562
第一节 宣传培训 562
第二节 实验示范 563
第三节 试验研究 563
第四节 推广应用 564
第五节 交流协作 565
第三章 科技成果 567
第四章 科技管理 574
第一节 科技计划管理 574
第二节 科技成果管理 574
第三节 科技干部管理 575
第四节 科技经费管理 575
第一节 地震测报 576
第二节 气象测报 576
第五章 测报预报 576
第二十二篇 文化 578
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 578
第一节 文化馆 578
第二节 文化宫 579
第三节 图书馆 579
第四节 档案馆(室) 579
第五节 书店 579
第六节 电影公司 579
第七节 剧团 579
第八节 社会文艺团体 580
第二章 文化艺术 581
第一节 戏剧 581
第二节 曲艺 583
第三节 杂艺 584
第四节 音乐舞蹈 584
第五节 书画 585
第六节 摄影 586
第七节 电影 586
第八节 书刊 587
第九节 文学创作 590
第三章 新闻 591
第一节 通讯报道 591
第二节 广播 592
第三节 电视 595
第四章 档案 596
第一节 档案管理 596
第二节 档案利用 596
第五章 文物胜迹 597
第一节 历史文物 598
第二节 革命文物 602
第三节 胜迹 603
第二十三篇 卫生 609
第一章 卫生机构 609
第一节 医疗卫生单位 610
第二节 卫生团体 612
第二章 卫生防疫 613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613
第二节 卫生监督监测 614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615
第五节 血吸虫病防治 617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617
第三章 医疗 620
第一节 中医 621
第二节 西医 62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623
第四节 护理 623
第五节 医疗制度 623
第六节 临时医疗队 624
第三节 婴幼儿保健 625
第二节 妇科病防治 625
第一节 新法接生 625
第四章 妇幼保健 625
第五章 药政 627
第一节 药政管理 627
第二节 药品检验 627
第二十四篇 体育 628
第一章 群众体育 628
第一节 传统武术 629
第三节 职工体育 630
第二节 农民体育 630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32
第一节 幼儿体育 632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632
第三节 业余体校 635
第三章 体育竞赛 639
第一节 县运动会 640
第二节 参加地、市运动会 640
第四章 体育设施 642
第一节 收入 644
第一章 人民生活 644
第二十五篇 社会 644
第二节 支出 645
第三节 消费 646
第四节 储蓄 647
第二章 民俗 648
第一节 生产民俗 648
第二节 生活民俗 653
第三节 礼仪民俗 656
第四节 岁时节令 660
第五节 家族民俗 662
第六节 交际民俗 664
第七节 陋俗 665
第三章 宗教 667
第一节 佛教 667
第二节 道教 668
第三节 天主教 669
第四节 基督教 670
第五节 礼门 670
第一节 汉流 671
第二节 红枪会 671
第四章 帮会 671
第五章 重大事故 672
第一节 失火事故 672
第二节 交通事故 673
第三节 触电事故 674
第四节 中毒事故 674
第五节 工伤事故 675
第六节 医疗事故 675
第七节 其他事故 676
第一节 音系 677
第二十六篇 方言 677
第一章 语音 677
第二节 新洲话与北京话的比较 679
第三节 境内方言的差异 680
第四节 异读、合音及元音同音字表 683
第二章 词汇 686
第一节 分类 686
第二节 地方话 689
第三章 方言语法 691
第一节 词式 691
第二节 句式 693
第二十七篇 人物 694
人物传 694
人物录 737
人物表 747
杂录 775
邾城通考 775
阳逻考 781
龙丘考 782
瓦屑坝考 783
主要地名考 784
考古发现 787
文献辑存 789
历代诗文选录 790
文 790
赋 793
诗 794
词 800
对联 800
民歌 801
重要著作存目 803
《新洲县志》编纂始末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