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麻醉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恩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37946
  • 页数:9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神经外科麻醉的基础、神经外科麻醉学总论、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监测、神经外科麻醉总论,神经外科麻醉的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期管理,脑复苏和脑死亡等。

第一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基础 3

第一章 神经系统应用解剖 3

第一节 颅脑解剖概要 3

一、头皮 3

二、颅骨 4

三、脑膜 5

四、脑 7

五、脑神经 12

六、脑血管 12

七、脑膜 13

八、脑室、脑脊液与脑脊液循环 13

第二节 脊柱脊髓解剖概要 14

一、脊柱 14

二、脊膜 15

三、脊髓 16

第三节 周围神经解剖概要 19

第四节 植物神经系统 20

一、植物神经系统组成 20

二、植物神经对各器官和脏器的支配 21

第五节 主要神经传导路和功能系统 22

一、视觉传导路 22

二、听觉传导路 23

三、痛觉与温觉传导路 23

四、触觉传导束 23

五、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本体觉)传导束 23

六、运动传导束 23

七、锥体外系统 24

八、网状结构和网状激活系统 24

九、边缘系统 24

十、心血管运动与血压的中枢调节 25

十二、体温的中枢调节 26

十一、呼吸的中枢调节 26

第二章 脑血流、脑代谢与麻醉 28

第一节 脑的血液供应 28

一、脑血管系统 28

二、脑循环的重要性 31

第二节 脑血流的调节 31

一、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31

二、脑血流的化学调节 34

三、脑血流的神经调节 40

第三节 脑代谢 43

一、脑组织代谢的特点 43

二、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关系 45

三、脑功能与脑代谢的关系 46

四、影响脑代谢的生理因素 46

一、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 47

第四节 麻醉中影响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因素 47

二、体温 52

三、二氧化碳 53

四、低氧血症 53

五、麻醉方法和管理 53

第五节 颅脑损伤时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变化及其意义 54

一、颅脑损伤早期脑血流变化 54

三、颅内压、休克等对CBF的影响 55

二、CBF变化与受伤程度的关系 55

第三章 血脑屏障与麻醉 57

第一节 血脑屏障的解剖学 57

一、脑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57

二、CNS毛细血管周围的结构特点 59

第二节 血脑屏障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59

一、被动扩散 60

二、易化扩散 60

四、血脑屏障上的特殊转运载体 61

第三节 血脑屏障的功能 61

三、主动转运 61

一、维持脑内环境恒定 62

二、保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 62

三、血脑屏障在神经药理学中的作用 62

第四节 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因素 63

一、脑缺血和缺氧 63

二、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 63

三、破坏性及增生性损伤 63

六、植物神经系统 64

七、脑的特殊区 64

匹、炎症及自家免疫性反应 64

五、血浆渗透压和pH改变 64

八、其他 65

第五节 麻醉与血脑屏障 65

一、麻醉用药物与血脑屏障 65

二、血脑屏障损害与麻醉管理 66

四、脑复苏与血脑屏障 67

三、控制性降压与血脑屏障 67

第六节 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的改变及意义 68

一、形态学改变 68

二、血脑屏障的功能改变 68

第七节 血脑屏障与脑水肿 70

一、脑水肿的类型 70

二、血脑屏障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71

第四章 颅内压与麻醉 73

第一节 颅内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73

一、定义 73

二、颅内压的正常值 73

三、颅内压的产生和维持 73

第二节 颅内压的生理调节 75

一、脑脊液的调节 75

二、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变化 76

第三节 颅内压与全身麻醉 77

三、脑组织体积的变化 77

一、氧化亚氮 79

二、氟烷 79

第四节 吸人麻醉药对颅内压的影响 79

三、恩氟烷 80

四、异氟烷 80

五、七氟烷和地氟烷 80

第五节 静脉麻醉药对颅内压的影响 81

一、巴比妥类 81

二、依托咪酯 81

三、异丙酚 82

四、氯胺酮 82

五、苯二氮葦类 83

六、氟哌利多 83

七、羟丁酸钠 83

八、利多卡因 83

三、舒芬太尼 84

二、芬太尼 84

第六节 麻醉性镇痛药对颅内压的影响 84

一、吗啡 84

四、阿芬太尼 85

五、雷米芬太尼 85

第七节 肌肉松弛药对颅内压的影响 85

一、琥珀胆碱 85

二、右旋筒箭毒碱 86

三、潘库溴铵 86

四、阿曲库铵 86

五、维库溴铵 86

六、哌库溴铵 86

七、罗库溴铵 86

四、三磷腺苷和腺苷 87

三、咪噻芬 87

一、硝普钠 87

第八节 血管活性药对颅内压的影响 87

二、硝酸甘油 87

五、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88

六、钙通道阻滞药 88

第九节 硬膜外麻醉对颅内压的影响 89

第五章 中枢神经生理、生化和麻醉 92

第一节 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 92

一、突触的结构 92

二、化学突触的递质释放和传递原理 93

第二节 中枢抑制 96

一、突触后抑制 96

二、突触前抑制 96

三、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97

四、回返性抑制 98

五、初级传入抑制 98

一、胆碱能神经递质 99

第三节 中枢神经递质 99

二、单胺类神经递质 100

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102

四、神经肽 104

第四节 全麻药对突触生理的影响 106

一、对递质释放过程的影响 106

二、对突触后膜受体的影响 106

三、对突触后膜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107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神经递质的变化 108

一、儿茶酚胺类和5-羟色胺 108

二、兴奋性氨基酸 108

第六节 术中神经递质的监测 109

第六章 睡眠、觉醒、昏迷与麻醉 111

第一节 睡眠时的生理功能变化 111

一、昼夜节律及睡眠时的一般生理变化 111

二、睡眠周期和睡眠时脑电图的变化 112

第二节 睡眠的机制 113

一、睡眠的神经机制 113

二、睡眠的化学机制 114

第三节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 114

一、术后睡眠形式 114

二、术后睡眠紊乱的病因学 116

三、术后睡眠紊乱的临床意义 117

第四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麻醉 118

一、定义和分型 11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

三、SAS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 119

四、围麻醉期影响SAS的因素 120

第五节 昏迷 121

一、昏迷的机制 121

二、昏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121

三、神经外科疾病昏迷的特点 122

第七章 麻醉的药理学基础 125

第一节 药效动力学 125

一、药物的量效关系 125

二、时效关系 127

三、构效关系 127

四、受体学说 128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31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131

二、药物的吸收 132

三、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134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 134

五、药物的排泄 136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137

一、房室模型的概念及原理 137

二、速率过程 139

三、药物的半衰期 141

四、药代动力学和静脉给药方案 142

第八章 神经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145

第一节 颅骨正常X线解剖 145

一、颅盖骨 146

二、颅底骨 147

三、颅内生理性钙化 148

四、颅脑的测量 149

第二节 CT机的基本构造、检查原理和检查方法 149

一、CT机的基本构造 149

二、CT的分代及扫描方式 150

三、CT的成像原理 150

四、CT图像及有关概念 150

五、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151

六、颅脑CT检查方法 151

一、颅底层面 153

第三节 正常颅脑CT解剖 153

二、蝶鞍层面 154

三、鞍上池层面 154

四、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154

五、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154

六、侧脑室体和后角层面 154

八、大脑皮层下部层面 155

九、大脑皮层上部层面 155

七、侧脑室顶部层面 155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原理 156

一、磁共振成像 156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157

第五节 正常颅脑磁共振成像解剖 159

一、颅骨和软组织 159

二、大脑半球 159

三、深部结构和脑室系统 160

一、穿刺部位的选择 163

第六节 脑血管造影方法 163

二、穿刺和插管技术 164

第七节 脊髓造影 164

一、常规脊髓造影 164

二、CT脊髓造影 165

第八节 脊柱外伤 165

一、脊柱开放伤 165

二、脊柱闭合伤 166

第九节 椎管内肿瘤 167

一、髓内肿瘤 167

二、髓外肿瘤 169

第十节 脑水肿和脑积水 174

一、脑水肿 174

二、脑积水 175

一、急性外伤 176

第十一节 颅脑损伤 176

二、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180

三、硬膜下水瘤 181

四、外伤后遗症 181

第十儿节 脑血管病 181

一、脑梗死 182

二、颅内出血 183

三、颅内动脉瘤 184

四、脑血管畸形 185

第十三节 颅内肿瘤 186

一、颅内肿瘤的CT/磁共振定位诊断 186

二、颅内肿瘤的CT/磁共振定性诊断 187

三、颅内肿瘤基本CT、磁共振征象 188

四、颅内肿瘤 191

一、颅内压增高 213

第一节 神经外科病人手术的特点 213

第九章 神经外科病人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 213

第二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总论 213

二、意识障碍 216

三、癫痫 216

四、内分泌及代谢障碍 216

第二节 神经外科病人术前与麻醉前准备 217

一、一般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217

二、特殊评估和准备 217

第十章 全身麻醉方法 220

第一节 吸人全身麻醉 220

一、吸入麻醉气体的药代动力学 220

二、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224

三、常用吸入麻醉药及其评价 226

四、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233

五、吸入麻醉的监测 237

六、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240

一、常用静脉麻醉药 241

第二节 静脉全身麻醉 241

二、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桔抗药 255

三、常用的静脉麻醉方法 268

四、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评价 273

第三节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275

一、神经安定药物 275

二、神经安定麻醉方法 276

三、注意事项 277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药和局部麻醉 279

第一节 局麻药的药理学 279

一、局麻药的分类 279

二、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280

三、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284

四、局麻药作用的解剖学基础 284

一、局麻药的吸收 285

第二节 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 285

五、局麻药的最低麻醉浓度 285

二、局麻药的分布 287

三、局麻药的生物转化和消除 288

第三节 局麻药的全身作用及不良反应 289

一、局麻药的全身作用 289

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290

第四节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292

一、酯类局麻药 292

二、酰胺类局麻药 292

三、新型局麻药制剂 294

第十二章 针刺麻醉 296

第一节 概述 296

第二节 从针刺麻醉(AA)发展到针药结合 296

第三节 现代麻醉学的复合麻醉与针药复合麻醉 297

第四节 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机制研究 297

一、选穴原则 298

第五节 颅脑手术应用针刺麻醉的方法 298

二、常用穴位处方 299

三、病人的准备 299

四、操作方法 300

五、针麻病例的选择 300

第十三章 低温麻醉 302

第一节 低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302

一、对代谢的影响 302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03

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04

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06

五、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06

六、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306

第二节 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307

一、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证据 307

二、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308

第三节 低温麻醉的实施方法 311

一、体表降温法浅低温及中度低温的实施 311

二、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联合应用的实施 313

三、低温麻醉期间的监测 314

第四节 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315

一、浅低温的作用和实施 315

二、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 315

三、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 316

四、浅低温应用的临床意义 316

第五节 低温体外循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317

一、应用之目的 317

二、脑神经外科低温麻醉的处理特点 317

三、低温体外循环麻醉的适应证 317

三、室颤 319

二、复温休克 319

一、御寒反应 319

第六节 低温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19

四、肺部并发症 320

五、出血倾向 321

六、脑部并发症 321

七、局部组织冻伤和烫伤 321

第十四章 肌肉松弛药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323

第一节 肌松药的药理学特性 323

一、骨骼肌松弛的某些特性 323

二、中枢神经系统 324

三、心血管系统作用 325

第二节 神经肌肉阻滞的分类和常用肌松药 327

一、神经-肌肉阻滞分类 327

二、常用肌松药 328

第三节 肌肉松弛药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335

一、适应证及优点 335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336

三、缩短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的方法 337

四、肌松药的联合应用 338

第四节 肌松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40

一、麻醉药对肌松药作用的影响 340

二、围术期用药对肌松药作用的影响 341

三、神经-肌肉疾病对肌松药效应的影响 342

四、应用肌松药后呼吸停止延长 345

第五节 残余肌松的识别和拮抗 346

一、残余肌松的定义和发生率 346

二、抗胆碱酯酶药的量-效关系 347

三、拮抗药和拮抗时机的选择 347

四、琥珀胆碱Ⅱ相阻滞的转复 348

五、拮抗肌松药作用中的注意事项 349

第一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生理学基础和意义 351

一、血压 351

第十五章 控制性低血压 351

二、组织灌流量 352

三、组织灌注压 352

四、控制性低血压明显减少出血 353

第二节 控制性低血压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354

一、控制性降压对脑的影响 354

二、心脏 357

四、肝脏 358

三、肾脏 358

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359

六、对应激激素和代谢的影响 359

第三节 控制性低血压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359

一、挥发性麻醉药 359

二、神经节阻滞剂 360

三、扩血管药 360

四、钙通道阻滞剂 362

六、其他 363

五、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363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364

一、控制性低血压的优点 364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64

三、控制性低血压的操作、管理和脑保护 364

四、控制性低血压的并发症 367

第十六章 血液稀释与自身输血 369

第一节 血液稀释 369

一、血液稀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369

二、血液稀释的分类、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371

三、等容血液稀释与自身输血 372

四、血液稀释在急性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377

第二节 贮血式自身输血(PAT) 378

第三节 回收式自身输血(IAT) 381

一、IAT方法的分类 381

二、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 382

三、IAT的实施 383

第四节 与自身输血有关的其他问题 384

一、失血量的测定 384

二、减少出血的方法 384

三、自身输血的应用现况和前景 386

第十七章 神经外科病人的体液管理 387

第一节 血脑屏障与体液管理 387

一、血脑屏障的解剖学特点 387

二、血脑屏障与液体治疗 388

第二节 特殊神经外科临床状态的体液管理 391

一、脑血管痉挛 391

二、坐位 391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92

第三节 神经外科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监测 393

一、尿的监测 393

二、电解质监测 393

三、体重的监测 394

第十八章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与麻醉 396

第一节 仰卧位及仰卧头侧位 396

一、对心血管的影响 396

二、对呼吸的影响 396

第二节 侧卧位 396

第三节 俯卧位 397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97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97

三、俯卧位的并发症 397

第四节 坐位 397

一、坐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98

二、坐位的并发症 398

第十九章 颅内高压的治疗 401

第一节 颅内高压的原因和诊断 401

一、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和机制 401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 403

三、颅内高压的诊断 405

第二节 颅内高压的治疗 405

一、一般治疗原则 405

二、药物性降颅压 406

三、生理性降压 414

四、颅内高压病人的补液 415

五、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416

六、颅内高压的手术治疗 416

第四节 小儿颅内高压与治疗 416

一、小儿颅内高压的原因 416

二、小儿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 416

三、小儿颅内高压的治疗 417

第五节 良性颅内压增高与治疗 417

一、定义 417

三、假脑瘤的治疗 418

二、发病原因 418

第三篇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监测 423

第二十章 循环功能监测 423

第一节 概述 423

一、神经外科麻醉中循环功能监测的重要性 423

二、循环功能监测的方法和分类 425

第二节 循环功能基本监测法 425

一、脉搏监测 425

二、听诊器监测 426

三、血压间接测量法 426

四、心电图监测 428

第三节 循环功能特殊监测措施 436

一、有创动脉压监测 436

二、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 437

三、肺动脉压的监测 445

四、心输出量的监测 448

五、超声心动图监测 449

第四节 其他监测方法 450

一、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450

二、心肌氧平衡的指标 452

三、心肌收缩性指标 453

四、周围循环监测指标 454

第二十一章 呼吸功能监测 456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观察 456

一、一般监测方法 456

二、简易呼吸功能测定方法 458

第二节 肺通气功能的监测 458

一、呼吸容量监测 458

二、通气压力的监测 460

三、旁气流通气监测 461

一、吸入氧浓度(Pl02)监测 465

第三节 氧交换有效性的监测 465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02)监测 469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监测 469

四、经皮氧分压(Ptc02)监测 476

第四节 二氧化碳交换有效性的监测 478

一、呼气末C02监测 478

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02)监测 486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487

第二十二章 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 488

第一节 麻醉和麻醉深度 488

一、关于麻醉、麻醉深度定义的争议 488

二、麻醉深度监测 490

第二节 麻醉神志状态的监测 492

一、知晓、记忆、回忆的概念 492

二、神志状态的监测方法 493

一、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 494

第三节 应激反应程度的监测 494

二、应激反应的监测 495

第四节 其他麻醉成分的监测 496

一、运动反应 496

二、疼痛反应 496

三、PRST麻醉深浅评分系统 496

第二十三章 脑血流和脑氧平衡的监测 498

第一节 概述 498

一、脑血流监测的重要性 498

二、脑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 498

第二节 脑血流的测定方法 499

一、NO2法 499

二、动静脉氧差法 501

三、阻抗血流图 501

四、核素清除法 502

六、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 505

五、脑血液通过时间 505

七、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 509

八、近红外光谱法 510

九、动物实验中常用的脑血流测定方法 510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 512

一、脑神经外科 512

二、围术期脑梗死 513

三、颈动脉手术 514

四、体外循环手术 515

五、控制性降压 515

六、麻醉期间监测 516

七、心肺复苏和脑死亡 516

第四节 颈内静脉血监测 516

一、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技术 516

二、颈内静脉血监测的意义 517

三、连续Spo2监测的临床应用 518

第五节 脑红外光谱仪监测 519

一、近红外光的基本特性 519

二、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519

三、脑氧饱和度的监测 520

四、脑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520

五、围术期的应用 521

第二十四章 脑电图监测 523

第一节 脑电图监测 523

一、脑电生理 523

二、脑电活动与麻醉 527

第二节 定量脑电图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527

一、QEEG的基本概念 527

二、脑电功率谱 528

三、脑电地形图 534

四、双谱分析 534

五、QEEG监测技术 535

第三节 QEEG监测的影响因素 538

一、伪差 538

二、其他影响因素 539

第四节 围术期脑电图监测的应用和意义 539

一、QEEG的特点 539

二、EEG监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540

三、QEEG赋于脑电活动变化以量化标准 540

四、QEEG用于麻醉领域监测的前景 541

第二十五章 诱发电位监测 543

第一节 概述 543

第二节 诱发电位的分类 544

第三节 诱发电位的方法和技术 545

一、仪器结构 545

二、刺激方法 545

三、记录方法 545

四、诱发电位的伪迹及排除 548

五、诱发电位波形的分析 549

六、诱发电位的特点与应用 553

第二十六章 颅内压监测 557

第一节 颅内压的物理学定义和解剖分隔 557

一、颅内压的物理学定义 557

二、颅内压的解剖分隔 558

第二节 颅内压监测方法 559

一、颅内压监测的基本原理 559

二、液体(脑脊液)压力的测定 560

三、用植入的压力传感器测定颅内压 562

四、无创伤性压力监测 565

第三节 正常的颅内压波形 567

一、压力波的组成 567

二、颅内压的振幅 568

三、颅内压的波形 568

一、A波即高原波 569

第四节 异常的颅内压波形 569

二、B波 570

三、C波 571

四、慢强直(“D”)波 571

三、非典型短激发(“E”)波 572

六、复合波 572

第五节 颅内压监测的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572

一、急性颅脑外伤 572

二、颅内肿瘤 573

三、脑积水 573

四、蛛网膜下隙出血 573

五、其他 574

第六节 ICP监测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574

一、感染 574

三、医源性颅内高压 575

二、颅内出血 575

四、测定错误 576

五、脑实质损伤 576

第二十七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578

第一节 一般监测法 578

一、神志清醒的病人 578

二、神志尚未恢复的病人 579

第二节 周围神经刺激监测法 579

一、神经刺激器 579

二、肌机械图 580

三、加速度仪 580

四、肌电图 581

第三节 周围神经刺激的部位 583

第四节 电刺激的类型、方式和临床意义 585

一、单次颤搐刺激 585

二、四次成串刺激 586

三、强直刺激 588

四、强直刺激后计数 589

五、双重爆发刺激 591

第五节 NMT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592

一、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592

二、监测仪的调整和对照值的确定 592

三、监测部位和神经肌肉阻滞值强度 593

四、术中监测 593

五、肌松监测和术毕的残余肌松拮抗 593

六、术后监测 594

第四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各论 597

第二十八章 大脑半球各部位肿瘤及其他占位病变手术的麻醉 597

第一节 大脑半球手术的特点 597

第二节 麻醉处理 598

一、麻醉要求 598

二、麻醉方法及实施 599

三、术中麻醉的主要问题 600

第二十九章 垂体腺瘤的麻醉 601

第一节 垂体的解剖及生理 601

一、垂体的解剖 601

二、垂体前叶细胞生理学 601

第二节 垂体腺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602

一、垂体腺瘤发病机制 602

二、垂体腺瘤的新分类法 602

三、垂体腺瘤分布特点、手术入路和术中所见 602

四、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603

五、垂体腺瘤的血生化学指标 603

第三节 麻醉对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604

一、麻醉与GH 604

二、麻醉与PRL 604

三、麻醉与ACTH及皮质醇 605

四、麻醉与TRH、TSH、T3、T4 605

二、麻醉处理 606

一、麻醉前准备 606

第四节 垂体腺瘤的麻醉 606

第三十章 颅底病变手术的麻醉 609

第一节 颅底外科手术特点 609

第二节 颅底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610

一、手术前准备 610

二、麻醉方法 611

三、围手术期管理 612

四、术中监测 613

五、术后注意事项 615

第三十一章 颅后窝病变手术的麻醉 618

第一节 颅后窝区病变的临床特点 618

第二节 颅后窝病变手术的麻醉 619

一、对麻醉的要求 619

二、麻醉方法及麻醉处理的主要问题 620

三、坐位手术的麻醉处理 621

第三十二章 脑干肿瘤手术的麻醉 623

第一节 脑干的功能和脑干肿瘤的临床特征 623

一、脑干分布及其界限 623

二、脑干内部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623

三、脑干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624

第二节 脑干肿瘤手术的麻醉 624

一、麻醉前准备和术前用药 625

二、麻醉选择 625

三、麻醉管理 625

四、围术期注意事项 627

第三十三章 脊髓手术的麻醉 628

第一节 脊髓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628

一、脊髓的生理功能 628

二、脊髓损伤的基础与临床 628

三、脊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 630

四、脊髓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632

一、麻醉药与脊髓 633

第二节 麻醉与脊髓 633

二、肌松药与脊髓 634

三、麻醉药与脊髓血流量 635

第三节 脊髓手术的麻醉 635

一、术前准备 635

二、麻醉管理 636

第三十四章 外周神经疾病手术的麻醉 640

第一节 外周神经疾病 640

第二节 外周神经疾病手术的麻醉 641

第三十五章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642

第一节 癫痫外科手术的麻醉 642

一、疾病概述 642

二、癫痫病人的治疗 644

三、癫痫病人的手术与麻醉 647

一、帕金森病 655

第二节 锥体外系疾病手术治疗与麻醉 655

二、扭转痉挛 657

三、痉挛性斜颈 657

第三十六章 颅内血管疾病与麻醉 660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出血 660

一、临床特点 660

二、手术与麻醉 660

第二节 颅内动脉瘤 661

一、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 661

二、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学 663

三、病情分级 663

四、手术与麻醉 664

第三节 颅内血管畸形 668

一、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 668

二、手术与麻醉 668

一、烟雾病 669

第四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麻醉 669

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672

第三十七章 小儿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677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 677

一、头颅和脊柱 677

二、脑脊液 678

第二节 小儿神经生理 678

一、脑血流和脑代谢 678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 679

第三节 小儿神经药理学 680

一、吸入全麻药 680

二、静脉全麻药 681

五、肌肉松弛药 682

第四节 小儿神经外科疾患的特点 682

三、麻醉性镇痛药 682

四、氯胺酮 682

第五节 术前评估和术前用药 683

一、术前评估 683

二、术前药的使用 684

第六节 小儿麻醉的围术期管理 684

一、呼吸管理 684

二、体液管理 685

四、体温维持 687

三、患儿体位 687

五、药物治疗颅内压增高 688

六、围术期监测 688

七、小儿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689

第七节 几种常见手术的麻醉 690

一、脑积水脑室分流术 690

二、颅内肿瘤手术麻醉管理 691

三、脑血管病与麻醉管理 692

四、脑和脊髓损伤的麻醉管理 693

五、脊髓发育不良 694

第三十八章 先天性颅骨疾病与麻醉 696

第一节 寰枕部畸形手术与麻醉 696

一、寰枕部畸形的病因学 696

二、病变特点及对麻醉的要求 700

第二节 颅裂及脑膜脑组织手术与麻醉 701

一、概述 701

二、临床表现 702

三、治疗 702

四、麻醉方法 703

第三节 狭颅症 703

一、病因学 703

二、临床表现 703

三、治疗 704

四、麻醉方法 704

一、颅内压增高 705

第一节 急症神经外科病人的特点 705

第三十九章 急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705

二、脑组织损害 706

三、意识障碍 706

四、多系统功能障碍 706

第二节 颅脑外伤手术病人的麻醉 706

一、顿脑创伤的病理生理 706

二、初期评估和早期急救 707

三、麻醉处理 708

第三节 脊髓损伤手术病人的麻醉 711

一、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分期 711

二、脊髓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 712

三、特殊问题的处理 714

第四节 其他神经外科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特点 714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伴严重颅内高压病人的麻醉 714

二、婴幼儿神经外科急症麻醉 715

一、心率变化和心律失常 717

第四十章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多系统功能障碍及处理 717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717

二、血压变化 718

第二节 呼吸系统 719

一、呼吸节律异常 719

二、呼吸道梗阻 719

三、低氧血症 720

四、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720

五、脑性肺水肿 720

第三节 凝血功能障碍 722

一、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和持续时间 722

二、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 723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723

第四节 内分泌功能障碍 724

一、垂体前叶功能障碍 724

二、垂体后叶功能障碍 724

一、脑脊液代谢的变化 727

第五节 代谢功能异常 727

二、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728

三、糖代谢紊乱 728

四、高渗透性非酮症昏迷 728

第六节 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730

一、发病率 730

二、发病机制 730

三、应激性溃疡的特征 731

四、诊断和治疗 731

第五篇 神经外科麻醉的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期管理 735

第四十一章 神经外科麻醉并发症与处理 735

第一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 735

一、呼吸道梗阻 735

二、换气功能障碍 736

二、临床表现 738

第二节 颅内血肿 738

一、病因及发生率 738

三、处理 739

第三节 脑水肿 739

一、发病机制 739

二、发病原因 739

三、临床表现 740

四、预防和处理 740

第四节 水、电解质失衡 740

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原因和特点 740

二、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 741

三、预防和处理 741

第五节 术后癫痫 742

一、原因 742

第六节 神经功能损害及术后清醒延迟 743

一、原因 743

三、预防和处理 743

二、临床特征 743

二 围术期诱发脑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744

三、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744

四、围术期脑功能损害的诊断 744

五、围术期的管理 745

第四十二章 神经外科麻醉恢复室 747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转归 747

第二节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和管理 747

一、麻醉恢复室的作用 747

二、麻醉恢复室的基本建筑设计和设备 748

三、工作人员 748

四、常规工作 748

第一节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特殊监测 751

一、颅内压监测 751

第四十三章 神经外科术后病人的重症监测治疗 751

二、脑电图 752

三、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752

四、脑局部血流和代谢的监测 752

五、其他监测方法 752

第二节 意识水平的判断和镇静 753

一、神经外科病人术后意识水平的判断 753

二、意识恢复延迟的原因分析 755

三、术后镇静药的应用 756

第三节 麻醉后呼吸道的管理 757

一、神经外科病人术后呼吸道的特点 757

二、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757

第四节 术后循环功能的维持 758

一、循环兴奋 758

一、手术后脑细胞损害的机制 759

第五节 术后脑缺血和脑水肿的防治 759

二、循环抑制 759

二、术后脑缺血和脑水肿的防治 760

第六节 术后疼痛的治疗 761

一、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及止痛的特点 761

二、术后止痛方法 762

第四十四章 神经外科术后水、电解质及营养平衡的维持 764

第一节 神经外科术后输液的特点 764

一、血脑屏障和水、电解质的跨膜移动 764

二、神经外科病人的液体选择 764

三、脑损伤和血脑屏障完整性 765

第二节 低钠血症的诊治 766

一、低钠血症的常见病因 766

二、临床表现 766

三、诊断和治疗 767

第三节 高钠血症的诊治 768

一、颅脑创伤后的代谢反应 769

第四节 神经外科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769

二、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 770

三、肠外营养支持特点 771

四、肠内营养支持特点 771

五、常用营养制剂 772

第四十五章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774

第一节 概述 774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学 775

一、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 775

二、发病学 779

第三节 诊断 780

一、临床诊断的特点与困难 780

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781

三、诊断标准 785

一、手术前后的处理 787

第四节 预防 787

二、无菌操作与洗手 788

三、加强人工气道管理 788

四、保持呼吸治疗器械清洁可用 789

五、慎用抗酸药 789

六、应加强口腔护理 789

七、连续转动体位治疗(CLRT) 789

八、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790

第五节 治疗 790

一、抗生素的应用 790

二、感染的综合治疗 799

第四十六章 神经外科病人的呼吸机治疗 800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指征和禁忌证 800

一、呼吸机治疗适应证的呼吸生理指标 800

二、呼吸机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800

一、间歇正压通气 801

二、间歇指令性通气 801

第二节 机械通气方式及临床应用 801

三、分钟指令性通气 802

四、呼气末正压的应用 803

五、持续气道正压 804

六、压力支持通气 805

七、高频通气 805

八、压力控制通气 806

九、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和容积支持通气 806

十、适宜支持通气和适宜压力通气 808

第三节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 809

第四节 呼吸机治疗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810

一、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协调 810

二、气道的湿化和温化 811

四、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813

三、呼吸兴奋剂的使用 813

第五节 呼吸机的撤离及气管拔管 817

一、撤离呼吸机的指征 817

二、撤离呼吸机的生理指标 817

三、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818

四、撤离呼吸机失败的原因 820

第六篇 心肺脑复苏和脑死亡 823

第四十七章 心肺复苏 823

第一节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 823

一、心脏骤停的病因 823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823

三、心电图表现 824

第二节 心肺复苏的阶段和步骤 825

第三节 基础生命支持 828

一、气管内插管 835

二、心电图监测与各种心律紊乱的处理 835

第四节 进一步生命支持 835

三、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837

四、复苏药物的应用 838

五、复苏有效指标 842

六、复苏失败的原因 842

第五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 842

一、保证通气 843

二、维持供氧 843

三、保持血压 843

四、纠正酸中毒 843

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44

六、镇静和抗癫痫 844

七、皮质激素 844

八、监测颅内压 844

九、病人位置 844

十、心血管功能监测 845

第四十八章 脑复苏与脑保护 846

第一节 脑缺血的病因和分类 846

第二节 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 847

一、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847

二、脑缺血性损伤的血流阈值 847

三、脑缺血时能量代谢的改变 848

四、钙离子在急性脑缺血性损害中的作用 849

五、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850

六、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850

七、应激肽释放——激肽系统的损害 852

第三节 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852

第四节 脑复苏及脑保护的措施 853

一、一般措施 853

二、主要措施 854

第二节 判断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恢复的指标 863

一、心跳呼吸停止时间 863

第四十九章 心肺脑复苏病人预后的判断和脑死亡 863

第一节 脑缺血的转归 863

二、心跳停止前的病情和影响因素 864

三、昏迷持续时间和意识水平 865

四、神经反射 865

五、抽搐 866

六、脑电图 866

七、诱发电位 867

八、脑脊液检查 868

九、其他预测因素 868

第三节 脑死亡 869

一、脑死亡的病因 869

二、脑死亡的病理 869

三、脑死亡的判断方法 869

四、脑死亡的诊断 872

六、小儿脑死亡的标准 873

五、我国脑死亡的标准 873

第五十章 心肺脑复苏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875

第一节 胸外心脏按压的合并症 875

一、骨折 875

二、心、肺及大血管损伤 876

三、腹内脏器损伤 876

四、栓塞 876

五、其他 876

第二节 循环系统合并症 877

一、低血压 877

二、急性心力衰竭 878

三、心律失常 880

四、复苏后心脏再度停跳的原因 882

第三节 复苏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 883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 88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884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884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 884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885

第五节 心跳停止后电解质紊乱和体液分布的改变 888

一、心跳停止后电解质紊乱 888

二、心跳停止后体液分布的变化 889

三、神经内分泌和肾脏调节的变化 889

四、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原则 889

第六节 感染性合并症及其防治 890

一、感染的诱因 890

二、致病菌 890

三、感染的类型 891

四、感染合并症的预防 891

五、感染的治疗 892

第一节 疼痛的现代概念及其机制 897

二、疼痛的现代概念 897

一、疼痛概念的发展 897

第五十一章 神经外科病人疼痛的非手术治疗 897

第七篇 其他 897

第二节 疼痛的感知与反应 898

一、疼痛的感受器 898

二、致痛物质 898

三、疼痛的神经传导 898

第三节 疼痛的分类 901

一、疼痛命名划分法 901

二、疼痛的测定方法 902

第四节 急性、慢性疼痛的治疗 903

一、疼痛的治疗原则 903

二、神经阻滞术 904

三、药物治疗 915

四、其他综合治疗 918

附录 919

名词对照 950

索引 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