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序言 1
大事记 8
第一编 地理 39
第一章 建置 3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9
第二节 历史沿革 39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41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1
第一节 明、清时期 41
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时期 42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2
第三章 县城乡镇 48
第一节 县城 48
第二节 乡镇 49
第四章 地质 地貌 55
第一节 地质 55
第二节 地貌 57
第五章 土壤 61
第一节 水稻土 61
第二节 潮土 61
第三节 紫色土 61
第四节 石灰(岩)土 61
第五节 红色石灰土 62
第六节 红壤 62
第七节 山地黄壤 62
第八节 山地黄棕壤 62
第九节 山地草甸土 63
第六章 山脉 水系 67
第一节 山脉 67
第二节 水系 71
第七章 气候 物候 80
第一节 气候 80
第二节 物候 89
第八章 自然资源 92
第一节 天然植物 92
第三节 矿产 98
第二节 野生动物 98
第四节 水资源 101
第九章 自然灾害 102
第一节 水灾 102
第二节 旱灾 103
第三节 虫灾 104
第六节 霜雪灾 105
第七节 地震 105
第五节 雹灾 105
第四节 风灾 105
第八节 雷击 106
第二编 经济 109
第一章 林业 10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09
第二节 森林资源 110
第三节 山林权属 112
第四节 森林培育 114
第五节 森林保护 119
第六节 林业投资 1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28
第二章 农业 128
第二节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29
第三节 耕地面积 135
第四节 农作物 138
第五节 茶叶和水果 148
第六节 农技农艺 149
第七节 农业机具 153
第二节 畜牧业 154
第三章 畜牧渔业 15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54
第三节 渔业 162
第四章 农田水利 16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0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71
第三节 引水工程 176
第四节 提水工程(工具) 177
第五节 堤防工程 178
第五章 工业 18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81
第二节 企业性质 181
第三节 工业门类 183
附:中央驻县厂矿 194
第六章 交通 19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4
第二节 古道乡道 194
第三节 公路 195
第四节 水路 202
第五节 桥梁 203
第六节 渡口 206
第七节 装卸搬运 206
第七章 邮电 20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07
第二节 邮政 207
第三节 电信 213
第八章 城乡建设 21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5
第二节 县城建设 216
第三节 环境保护 219
第四节 乡村建设 220
第五节 房地产管理 220
第六节 建筑队伍 221
第七节 建筑设计 221
第九章 商业 22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21
第二节 商业变革 223
第三节 集市贸易 226
第四节 商品购销 228
第五节 统配物质 233
第六节 饮食服务 234
第七节 烟草专卖 235
第八节 对外贸易 237
第十章 粮油 2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39
第二节 购销 240
第三节 储运 248
第四节 加工 25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52
第十一章 金融 252
第二节 货币 253
第三节 存款 255
第四节 贷款 258
第五节 保险 261
第六节 公债 262
第七节 管理 264
第二节 财政 267
第十二章 财税 2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7
第三节 税务 280
第十三章 综合管理 282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82
第二节 工商管理 283
第三节 物价管理 287
第四节 计量管理 294
第五节 统计管理 296
第六节 审计管理 298
第十四章 名优特产 301
一、阳岭茶 301
二、香菇 301
三、玉兰片 302
四、东庄纸(土纸) 302
五、笋类罐头 303
六、甜酸?头罐头 303
七、木耳 303
九、无核柿 304
八、猕猴桃 304
十、橡子 305
十一、蕨萁粉 305
十二、山薯 305
十三、魔芋 305
十四、徐长卿 306
十五、胆草 306
十六、石猴子 306
十七、山苍子 306
二十一、松节油 307
二十、松香 307
十八、三尖杉 307
十九、松针粉 307
二十二、机动脱谷机 308
二十三、“万能”立式木工带锯机 308
二十四、黑钨精矿 308
二十五、白钨精矿 309
二十六、钼精矿 309
第一章 政党 31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313
第三编 政治 31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332
第三节 其他党派 335
第二章 权力机构 336
第一节 工农兵代表大会 336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33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338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 342
第三章 行政机构 343
第一节 县署 343
第二节 县政府 344
第三节 县苏维埃政府 345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345
第四章 议政机构 352
第一节 县参议会 352
第二节 县政协委员会 352
第五章 群众团体 356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56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59
第三节 妇女组织 360
第四节 工商组织 363
第五节 青少年组织 364
第六节 学术组织 368
第七节 中苏友好协会 368
第六章 公安 司法 369
第一节 公安 369
第二节 检察 373
第三节 审判 376
第四节 司法行政 379
第一节 民政 382
第七章 内务 382
第二节 劳动人事 392
第三节 综合政务 406
第四编 军事 413
第一章 兵役 413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413
第二节 苏区时期及解放后的兵役制度 413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16
第一节 武装机构 416
第二节 武装力量 419
第三章 民兵 420
第一节 组织建设 420
第二节 政治教育 421
第三节 军事训练 422
第四节 民兵代表大会 423
第四章 驻军与军事设施 425
第一节 驻军 425
第二节 军事设施 426
第一节 农民起义 427
第五章 战事 427
第二节 “五一”暴动 428
第三节 苏区武装斗争 430
第四节 崇义解放 432
第五编 文化 435
第一章 教育 435
第一节 教育行政 435
第二节 书院 私塾 437
第三节 幼儿教育 438
第四节 初等教育 440
第五节 中等教育 446
第六节 成人教育 455
第七节 教师队伍 457
第八节 经费 设备 461
第二章 科学技术 467
第一节 科技组织 467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69
第三节 科普活动 471
第四节 科技成果 472
第五节 其他科技 479
第三章 文化艺术 480
第一节 文化机构 481
第二节 戏剧电影 482
第三节 图书档案 483
第四节 通讯报刊 484
第五节 广播电视 485
第六节 文学艺术 489
第七节 歌谣 502
第八节 民间传说 507
第四章 文物胜迹 511
第一节 历史文物 511
第二节 革命文物 515
第三节 风景名胜 517
第五章 体育 521
第一节 队伍建设 521
第二节 体育设施 521
第三节 群众体育 522
第四节 学校体育 522
第五节 体育竞赛 524
第六章 医药卫生 528
第一节 卫生防疫 528
第二节 妇幼保健 535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538
第四节 医疗 538
第五节 医药管理 545
第二节 人口 549
第一节 民族 姓氏 549
第一章 民族人口 549
第六编 社会 549
第三节 计划生育 553
第二章 人民生活 556
第一节 人民收入 556
第二节 衣食住 557
第三节 家具用器 558
第三章 风俗习惯 559
第一节 时令节日 559
第二节 生活习俗 560
第四节 婚嫁习俗 562
第三节 生产习俗 562
第五节 生育祝寿 564
第六节 丧葬 564
第七节 建房迁居 565
第八节 迷信陋俗 565
第九节 道德风尚 567
第四章 宗教信仰 567
第五章 方言俗语 568
第一节 语音 568
第二节 词汇 586
第三节 方言词例 587
第四节 语法 596
第五节 歌谣(标音举例) 596
第六节 俗语 597
第七编 人物 603
第一章 人物传 603
第二章 英烈名录 6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 619
第二节 抗日战争阵亡将士 6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烈士 631
第三章 现代人物 632
第一节 长征干部 632
第二节 本籍在外地工作的副县(团)级以上党政军(企事业)人员 634
第三节 高级科技专业人员 636
第四章 受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637
第一节 受全国、中南区、福州军区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637
第二节 受省级部门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638
第五章 历代县官名录 642
第一节 明、清县官 642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官 649
第八编 附录 653
中共崇义县委文件 653
崇义县人民政府文件 665
崇义县编史修志委员会关于征集文史资料的通告 669
崇义旧志序 670
立崇义县治疏 675
新编《崇义县志》修志始末 678
修志人员名单 680
审定单位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