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内涵及关系 1
1.1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内涵 1
1.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背景 1
1.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意义 2
1.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5
1.2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演化与发展 6
1.2.1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6
1.2.2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8
1.3 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关系分析 10
第二章 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探索 12
2.1 生态承载力基本概念与特点 12
2.1.1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12
2.1.2 生态承载力的特点 15
2.1.3 开展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16
2.2 生态承载力内涵与系统效应 17
2.2.1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17
2.2.2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资源承载力 17
2.2.3 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环境承载力 21
2.2.4 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生态弹性力 22
2.2.5 生态承载力的系统效应与意义 27
2.3 生态可持续承载条件与机制 31
2.3.1 人口持续发展机制 31
2.3.2 自然资源持续承载条件与机制 33
2.3.3 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与承载机制 38
2.4 生态承载递阶原理 41
2.4.1 概述 41
2.4.2 承载媒体与承载对象的关系 42
2.4.3 土地资源承载递阶关系 44
2.4.4 环境承载递阶关系 45
2.5 生态可持续承载原理与调控方式 45
2.5.1 生态可持续承载基本原理 45
2.5.2 生态可持续承载调控方式 47
2.5.3 生态可持续承载调控机制 49
2.5.4 生态可持续承载调控模式 50
2.6 小球假说 55
第三章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57
3.1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求解方法研究 57
3.1.1 生态承载力基本判定指标 57
3.1.2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58
3.2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63
3.2.1 评价指导思想与基本程序 63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64
3.2.3 综合评价方法 67
3.2.4 分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68
3.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 68
3.3.1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8
3.3.2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框架 70
3.3.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图谱 71
3.3.4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 72
3.4 生态承载力系统控制与改善方法 76
3.4.1 阈值平衡法 76
3.4.2 损失估算法 80
第四章 实例研究--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84
4.1 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概述 84
4.1.1 基本研究思路 84
4.1.2 主要研究内容 84
4.1.3 研究技术路线 85
4.2 研究区域背景 85
4.2.1 自然概况 85
4.2.2 社会经济概况 91
4.2.3 流域开发过程 95
4.3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 96
4.3.1 黑河流域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96
4.3.2 黑河流域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98
4.3.3 黑河流域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102
4.3.4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 103
4.4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分析 105
4.4.1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05
4.4.2 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可持续发展分析 122
4.4.3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 128
4.5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 132
4.5.1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优先发展目标 133
4.5.2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135
4.5.3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149
第五章 结语 158
5.1 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论基本观点 158
5.2 黑河流域研究主要结论与建议 159
5.3 几点体会与希望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1
附录一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70
附录二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