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冶铜术的起源 4
第一节 中国冶铜术发生的文化背景 5
一、旧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 5
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6
三、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概述 6
第二节 陶与冶 11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概述 11
二、陶与冶 12
三、陶与铸 17
第三节 矿与冶 20
一、早期采矿活动 20
二、采玉 25
三、关于绿松石 27
第四节 早期铜器及冶铜遗物 28
一、早期铜器及冶铸遗物的发现 28
第三节 铸焊与铸铆 31
二、关于原始黄铜 39
三、关于原始青铜 43
四、关于早期红铜 44
第五节 中国冶铜术的起源与铜石并用时期 46
一、文献记载与传说 46
二、有关中国冶铜术起源的若干问题 46
三、关于铜石并用时期 49
第二章 铜的采选与冶炼 52
第一节 采矿技术的发韧与渊源 52
一、瑞昌铜岭铜矿 53
第二节 露天开采 53
二、大冶铜绿山铜矿 55
三、林西大井铜矿 55
四、尼勒克奴拉赛铜矿 56
第三节 井巷开拓和支护 56
一、采掘工具 57
二、开拓掘进 59
三、支护技术 63
第四节 矿山运输、排水与通风、照明 68
一、矿山运输 68
二、矿山排水 70
三、井巷通风 70
四、井下照明 70
第五节 选矿技术 71
一、破碎 71
二、选矿工艺 72
第六节 炼铜技术 76
一、鼓风竖炉及冶炼工艺 77
二、硫化铜矿冶炼 82
第三章 青铜范铸技术 87
第一节 泥范铸造的一般问题 88
一、泥料的选取与制备 88
二、铸型设计与制作 90
三、熔化与浇注 93
第二节 形成期的泥范铸造--附论石范铸造 95
一、二里头青铜器的铸造 96
二、关于石范铸造 99
三、形成期的工艺特点 101
第三节 勃发期的泥范铸造 102
一、三足器的铸造 103
二、方鼎的铸造 105
三、勃发期的工艺特点 110
第四节 鼎盛期的范铸工艺 110
一、斝的铸造 112
二、方鼎的铸造 116
三、圆鼎的铸造 122
四、卣的铸造 129
五、簋的铸造 135
六、鼎盛期的工艺特点 144
第五节 滞延期的范铸工艺--兼论铭文的制作 145
一、典型器群的铸造 146
二、关于青铜器铭文的制作 153
第六节 新兴期的范铸工艺 157
一、新郑彝器群的铸造 158
二、鼎的铸型 161
三、编钟的设计与制作 168
四、曾侯乙鼓跌和中山王?龙凤方案座的铸造 174
五、新兴期的工艺特点 178
第七节 青铜范铸工艺的流变--兼论芯撑问题 179
一、铸造方法 179
二、铸型工艺 180
三、浇注方式 180
四、关于芯撑的使用 180
第四章 青铜合金配制 185
第一节 青铜合金及其演变 185
一、青铜器合金成分 187
二、青铜合金的演变 243
三、青铜合金中的其他元素 274
四、青铜合金的性能 279
一、中国炼铅的发生 282
第二节 铅--附论铅同位素比值问题 282
二、铜器中的铅 283
三、铅器 284
四、关于铅同位素比值问题 286
第三节 锡 288
一、铜器中的锡 288
二、锡器 289
第四节 “六齐”及其科学价值 292
一、关于“六齐”的研究 293
二、释“六齐” 294
三、“六齐”的科学价值 296
第五章 多种金属工艺的综合运用 308
第一节 失蜡铸造 308
一、中国失蜡铸造的起迄年代 308
二、典型铸件的工艺 311
三、失蜡铸造技术的发展 317
第二节 叠铸--附论一型多铸 317
一、一型多铸 318
二、叠铸 319
一、铸铆 321
二、铸焊 322
第四节 错嵌与鎏镀 325
一、金和银 325
二、镶嵌工艺 328
三、错嵌工艺 330
四、贴金、包金与鎏金 334
五、铸镶红铜 336
第五节 刻纹--附论青铜锻造 338
一、青铜锻造 338
二、刻纹工艺 339
第六章 中国冶铁术的起源和发展 344
第一节 冶铁术的起源 345
一、陨铁器和冶铁术的起源 345
二、中国的冶铁术产生于冶铜术 347
三、冶铁术的起始年代和早期铁器 348
四、关于冶铁术的发祥地 353
第二节 生铁冶炼与铸造 354
一、炼铁 354
二、铸铁 355
三、铸铁柔化术 359
第三节 制钢 362
一、渗碳钢 362
二、铸铁脱碳钢 363
三、锻钢 366
第四节 冶铁业和钢铁技术的发展 367
结语 371
索引 374
PRELIMINARY REMARKS 391
CONTENTS 399
后记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