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础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中国整体的理论基础 6
第一节 整体观念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施治 8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9
一、阴阳学说 9
二、五行学说 11
第三节 气、血、津液学说 16
一、气 16
二、血 18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9
三、津液 19
第四节 脏象学说 21
一、五脏 22
二、六腑 28
三、奇恒之腑 29
第三章 经络学说与腧穴 30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30
二、腧穴理论 33
三、十四经脉和常用腧穴 37
(一)手太阴肺经 37
(二)手阳明大肠经 39
(三)足阳明胃经 43
(四)足太阴脾经 49
(五)手少阴心经 53
(六)手太阳小肠经 55
(七)足太阳膀胱经 58
(八)足少阴肾经 67
(九)手厥阴心包经 70
(十)手少阳三焦经 73
(十一)足少阳胆经 76
(十二)足厥阴肝经 80
(十三)任脉 83
(十四)督脉 86
第四章 中国整体常用的诊察法 102
第一节 四诊在整体中的应用 102
一、望诊 102
二、闻诊 105
三、问诊 105
四、切诊 106
第二节 常用临床检查方法 108
一、头面部检查 108
二、胸腹部检查 109
三、脊柱部检查 111
四、颈部检查 118
五、髋部检查 122
六、膝部检查 126
七、踝及足部检查 134
八、肩部检查 140
九、肘部检查 143
十、腕掌指部检查 145
第五章 中国整体的治疗手法 152
第一节 邓氏整体手法概述 152
一、禅推法 154
第二节 邓氏手法各论 154
二、推法 156
三、拿法 159
四、按法 162
五、摩法 164
六、掖法 166
七、揉法 168
八、搓法 169
九、抖法 170
十、牵伸法 172
十一、振法 175
十二、击法 177
十三、扳法 178
十四、摇法 182
十五、拨法 185
十六、踩推法 187
附:踩跷法 189
十七、体表内脏撞击法 189
附:牵伸撞击法 193
十八、气功整体法 193
第六章 中国整体的作用原理 195
第七章 中国整体的治则与治法 198
第一节 中国整体的治疗原则 198
第二节 中国整体的治疗方法 200
第三节 中国整体的手法练习常规 203
第四节 中国整体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206
一、整体适应症 206
二、整体禁忌症 207
第五节 中国整体的手法选择和刺激强度 208
一、手法选择 208
二、手法刺激强度 208
三、治疗部位的选择 209
Ⅱ 治疗篇 215
第八章 颈部病症 215
第一节 颈项部解剖 215
第二节 颈椎病 221
第三节 失枕 226
第四节 前斜角综合征 228
第九章 肩部病症 231
第一节 肩部解剖 231
第二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235
第三节 肱二头肌短头损伤 238
第四节 冈上肌肌腱炎 240
第五节 肩峰下滑囊炎 242
第六节 肩胛肋骨综合征 244
第七节 肩关节周围炎 246
第八节 肩关节脱位 249
第九节 肩胛上神经损伤 251
第十节 腋窝神经损 253
第十章 肘部病症 255
第一节 肘部解剖及体表标志 255
第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258
第三节 肱骨内上髁炎 260
第四节 肘内侧侧副韧带损伤 262
第五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 264
第六节 肘部外伤性尺神经炎 266
第十一章 腕及手部病症 268
第一节 腕及手部解剖 268
第二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74
第三节 腕部腱鞘囊肿 277
第四节 腕关节扭伤 279
第五节 手部关节损伤 281
第六节 手指屈肌腱腱鞘炎 283
第七节 腕管综合征 285
第十二章 腰骶部病症 287
第一节 腰骶部解剖 287
第二节 急性腰扭伤 291
第三节 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293
第四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95
第五节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297
第六节 腰肌劳损 299
第七节 退行性脊柱炎 301
第八节 风湿腰痛 303
第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05
第十三章 髋部病症 309
第一节 髋部解剖 309
第二节 梨状肌综合征 313
第三节 髋关节骨关节炎 316
第四节 急性骶髂关节扭伤及半脱位 318
第十四章 膝部病症 321
第一节 膝部解剖 321
第二节 髌韧带炎 325
第三节 膝盖软骨软化症 327
第四节 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 329
第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331
第六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333
第七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335
第八节 髌上滑膜炎 338
第九节 交叉韧带损伤 340
第十节 髂胫束劳损 342
第十五章 踝及足部病症 345
第一节 踝及足部解剖 345
第二节 腓总神经压迫综合征 348
第三节 小腿三头肌劳损及痉挛 350
第四节 腓肠肌痉挛 353
第五节 踝关节扭伤 355
第六节 踝跟综合征 357
第七节 跟腱炎、跟腱滑囊炎 359
第十六章 内科疾病 361
第一节 神经衰弱 361
第二节 头痛 364
第三节 失眠 368
第四节 哮喘 371
第五节 心绞痛 374
第六节 高血压病 376
第七节 半身不遂 379
第八节 糖尿病 381
第九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384
第十节 面神经麻痹 387
第十一节 肋间神经痛 389
第十二节 坐骨神经痛 391
第十三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 394
第十四节 胆绞痛 396
第十五节 胃脘痛 398
第十六节 恶心、呕吐 401
第十七节 呃逆 403
第十八节 腹泻 405
第十九节 便秘 408
第二十节 胃下垂 411
第二十一节 泌尿系统感染 414
第二十二节 尿路结石 416
第二十三节 癃闭 418
第十七章 妇科疾病 420
第一节 痛经 420
第二节 闭经 423
第三节 不孕症 425
第四节 乳腺小叶增生症 428
第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430
第十八章 杂病 432
第一节 声门闭合不全 432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34
第三节 慢性鼻炎 436
第四节 美尼尔氏综合征 438
第五节 流泪症 440
第六节 痤疮 442
第七节 黄褐斑 443
第八节 肥胖 445
第九节 消瘦 447
第一节 颈项、颜面部健美 448
第十九章 自我健美整体 448
第二节 上肢健美 450
第三节 腰背部健美 451
第四节 髋部、下肢健美 452
第五节 胸腹部健美 453
第六节 女性乳房健美 454
第七节 头发健美 455
第八节 消除大脑疲劳 456
第九节 增强精力 457
附 小儿整体 458
一、小儿整体常用穴位 458
1.头面部穴位 458
2.胸腹部穴位 462
3.项背部穴位 464
4.上肢部穴位 465
5.下肢部穴位 473
二、儿科常见病的整体 475
发热 475
支气管炎 476
婴幼儿腹泻 478
便秘 480
小儿营养不良 481
遗尿症 482
小儿多动症 483
小儿惊风 484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485
单瘫 487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