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庆贺秦馨蔡菱院士八十寿辰 1
喜贺馨菱八十岁生日 14
第一部分 地震观测系统 19
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发展 19
国际地震中心(ISC)简介 24
全球地震监测系统 29
我国遥测地震台网发展历程的回顾 39
中国地震基本台网的发展与现状 42
中国的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 51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及其二期技术改造 68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数据文件系统 74
华北地区遥测地震台网联网:数据共享的有效手段 94
强震流动观测台网的建设 100
怀来无线传输数字地震台网 105
模拟地震信号计算机连续采集系统 108
地震基本参数的自动测定 114
地震数据库系统 121
CSDINET网络及其应用——初步报告 131
遥测地震台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39
PTY-8系列地震遥测设备 143
长周期拾震器的进展 154
我国长周期地震观测技术的进展 165
JD-2型深井地震观测系统 173
65型拾震器的设计与应用 183
HS海底数字地震仪 190
论维歇尔地震仪及其对我国地震事业之重要贡献 201
第二部分 地球物理实验 221
石英丝和石英弹簧之制作 221
超声地震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26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超声波测试采集系统 236
ULF和VLF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与研究 243
电磁波法中的岩样参数测定 252
第三部分 综合地球物理 263
地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发展 263
地壳地震学研究进展 272
中国东部大陆和边缘海域岩石圈结构与板块运动 283
引力场及其反演研究 297
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及其展望 308
我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312
地震灾害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319
直接测定震源谱高频趋势的一种方法 331
微震分析水压致裂的破裂过程 337
中国地磁基本台网 348
地磁台站观测系统及其现代化问题 358
单片机在质子旋进式磁力仪中的应用研究 363
零磁空间及其在弱磁测量中的应用 369
中国地面总强度磁异常的计算与分析 376
古地磁标本测量监控程序和古地磁标本数据库 384
当代绝对重力测量,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和发展动向 389
磁通门磁力仪 397
从固体物理学中的象力观点讨论铲状断层的形成 405
第四部分 勘探地球物理 413
多参数双频道激电研究 413
电磁波层析技术在煤矿探测中的应用 422
矿山地震的观测与应用 435
地球物理勘查通用的场方程 447
EW-1型电磁波CT仪的设计 455
对金矿层析图象的综合分析 466
深井小口径高频地震仪的研制及其在水力压裂裂缝方位测定中的应用 474
激电法找油前景及油气激电异常特色 481
SWG全自动面波勘探仪 488
第五部分 空间科学 497
探空火箭遥测系统 497
我国无控探空火箭跟踪定位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502
LS-J型机载微波散射计及其配套陆基散射计系列 508
LS-X4陆基雷达散射计的系统设计 514
伴月(Lunar Partner)飞行设想概要 518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 524
国际气象卫星发展状况 529
气-5雷达天线放大器 537
BCH码在卫星延时遥控中的应用 540
适用于空间探测飞行体上的双“F”型椭圆极化天线 546
第六部分 地震预报 555
中国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555
中国地电学与震电关系研究的发展 561
场效应管大气电位计及其在唐山的观测 569
中国立体地震地电观测系统 577
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与地震预报 582
第七部分 回 顾 597
秦馨菱院士 597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记秦馨菱先生在清华求学事 601
我国探空遥测事业的开拓者——秦馨菱先生 604
秦馨菱先生是中国核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 60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开拓者秦馨菱院士 609
中国地球物理探矿的开拓者 611
地震观测与研究一段历史的补遗 615
秦馨菱先生在我国恢复国际地震资料交换中的贡献 617
秦先生和超再生应答机 619
谢恩师 623
秦馨菱院士在灾害性降水观测方面的贡献 625
在秦馨菱先生的教导之下 626
陶熔鼓铸言传身教 629
楷模、导师——忆与秦先生在一起工作的年月 631
秦先生的学生们在美国 634
秦馨菱先生二三事 638
谆谆的教诲,难忘的回忆 642
在秦馨菱先生身边工作的点滴回忆 644
谆谆教诲,孜孜不倦 646
执著育人耕耘不息 650
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652
绿荫 653
细微之处见精神 655
记秦馨菱先生教唱英文歌 657
听秦馨菱先生讲故事 659
育人之倾注仁爱之广博 661
栉风沐雨赤子情 666
题录 667
后记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