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哲学思想新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之鉴著;陈洪远,孟清责任编辑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410253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孙奇逢是明清之际学者

一、生平和著述 1

(一)生平传略 1

1.明末时期 2

2.清初时期 8

(二)著述概论 25

1.《理学宗传》 26

2.《日谱》 31

3.《读易大旨》 35

4.《四书近指》 38

5.《晚年批订四书近指》 41

6.《书经近指》 43

7.《夏峰集》 44

二“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哲学逻辑结构 46

(一)“一理为二气”的理学旗帜 46

1.“主宰处为理” 46

2.“太极本无极” 53

(二)“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心学本质 61

1.“意知物而一贯之才是心之全谱” 62

2.“吾人一点性灵为天地古今大主宰” 63

3.“万物皆备真我” 67

(三)“理总是吾心之理”的心学体系 71

1.“斯理之在人心穷宇宙而不可磨灭” 72

2.“理外不了一个心” 73

3.“求理于心” 75

(四)“理求其在我”的心学创造精神 77

1.“消息生心造化在手” 77

2.“不能必之于天” 79

3.“尽人事以回造化” 80

三、“唯此一心为万化之原”的心学辩证法 84

(一)“体用一源”的对立统一说 84

1.“有体斯有用” 85

2.“体用原不相离” 87

(二)“动静互根”的运动绝对说 89

1.“动静无端” 89

2.“时乃日新” 93

3.“古今一大损益” 95

(三)“道两阴阳”的矛盾发展说 97

1.“无阴阳无以见太极” 98

2.“一气分两物” 99

(四)“物必对待”的矛盾普遍说 102

1.“离上无下” 102

2.“偏不举全” 105

3.“革者变故” 108

(五)“一定之理”的客观规律说 110

1.“天然之则” 110

2.“循理而已” 112

(六)“莫不有敝”的矛盾转化说 116

1.“亢则取祸” 117

2.“富贵必败” 121

3.“积渐而往” 123

(七)“反交为用”的对立统一法则的理论概括 124

1.“阴阳相际” 124

2.“相对相关” 125

(八)“应善处屯”的自觉驾驭生活航船 129

1.“失意未尝非得意” 130

2.“顺风覆舟” 133

四、“欲识本心须撤私欲”的内向认识论 135

(一)“以思为主”的重视理性认识说 135

1.“从山见山从水见水” 135

2.“思以理言” 136

3.“不涉耳目” 138

(二)“心体本明”的固有说 140

1.“虚灵之心” 141

2.“本心元不自欺” 143

3.“廓清寸心难” 144

4.“得其一而万事毕” 146

(三)“格物致知”的知行统一说 148

1.“格物便是正物” 149

2.“致知者致此良知也” 151

3.“格物致知” 154

(四)“圣人学知”的后天说 155

1.“时习之学殆所称尽人以合天” 155

2.“向自身体验便自了当” 157

3.“不学不虑” 158

(五)“顿从渐来”的辩证发展说 160

1.“不修安能顿” 160

2.“用力在平时” 162

(六)“知行并进”的重行说 163

1.“口说一丈不如身行一尺” 163

2.“不能行可以谓之知” 165

(七)“智愚习成”的可移说 168

五、“性出于天岂有不相近”的先验主义人性论 172

(一)“本天者性善”的性善说 172

1.“性者纯乎天而人不与” 172

2.“千古性学开端于‘若有恒性’与‘习与性成’之言” 174

(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对立统一说 176

1.“恶乃气禀物欲所为与性无涉” 176

2.“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179

3.“不知生之谓生生之理谓性” 182

(三)“习能移性日习则日远”的性习慎初说 185

1.“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 185

2.“因则为大智凿则为不智” 187

(四)“善者性之真体为不善者情之浮用”的性本情用说 188

1.“心性才情总是一件事” 188

2.“情者性之发动处便不得皆善” 191

六、“理欲并域转换无停”的道德观 194

(一)“正己正人”的循天理而前说 194

1.“希圣之功只在无欲” 195

2.“心中无私见得善恶分明” 198

3.“超凡入圣当下具足” 201

(二)“心只一个心无欲则入而道”的克念说 204

1.“人心之心道心之心总是此一个心” 205

2.“克己之尽则能奏廓清之功” 209

(三)“古今四方皆一家人”的抽象大家庭说 212

1.“宇宙是一家人总在个诚字上” 212

2.“一家中男子本也” 214

七、“不得志而修身见行于世”的人生观 217

(一)“穷途不改青山色”的持世风骨 217

1.“任事难于气骨” 218

2.“无违心之事则乐” 219

3.“不得志而修身见行于世” 221

(二)“天阔尚容翔野鹤”的高尚情操 223

1.“遁世抗王侯之节” 223

2.“莲花丛里寄闲身” 229

(三)“借非笑毁谤为进德之资”的立德品格 232

1.“乡党是做人第一步” 233

2.“知耻为人生第一义” 234

3.“改过是圣学第一事” 235

4.“立德是人生第一要紧” 237

5.“圣贤第一学问是扫尽名根” 238

6.“人生第一吃紧只不可见人有不是” 239

7.“不苟于言乃立身第一吃紧工夫” 242

八、“尽理以听数”的历史观 242

(一)“气运使然非人能为”的历史必然说 244

1.“天下事不可为矣总之天也” 244

2.“道之所在与时偕行” 246

(二)“民即天下”的重民说 249

1.“治乱之机不尽由天由心造也” 249

2.“凡我之是非邪正一观诸民” 251

(三)“世转还凭转世人”的英雄创世说 253

1.“人才关气运之盛衰” 253

2.“从古豪杰应运而生” 256

3.“抵挡流俗必豪杰之士” 258

(四)“夏商周一礼相因而妙处全在损益”的革故鼎新说 261

1.“登斯世于三代” 261

2.“孔子东周之志太热” 265

九、“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的政治观 268

(一)“正是政之根本”的君正为先说 268

1.“正身以正人” 269

2.“王政以因民” 270

3.“本意只归重民事” 273

(二)“諴和小民为祈天永命之本”的民本说 275

1.“得民正是得天处” 276

2.“以疾敬德为諴小民之本” 276

3.“明德在民上明” 278

(三)“逸豫乱本”的自取败亡说 279

1.“去夏去殷总其自取” 279

2.“明之亡也不于逆闯陷京师之日” 280

3.“逆闯犯顺至尊龙驭祸惨于黄巢” 282

(四)“义利之界而国之兴亡系焉”的重义轻利说 284

1.“喻之一字传君子小人之神” 284

2.“财利关头世主难破” 287

3.“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288

4.“循乎天理之正而已” 290

(五)“好个家居谁撞破”的反满情绪说 291

1.“有人夺我壤故庐不敢居” 292

2.“直抵黄龙约已成” 292

3.“乞丐羞存命一条” 294

十、“佛老与吾儒不相谬者皆吾之道”的含弘诸家之正观 297

(一)“圣学本天禅学本心”的意合程朱陆王为一家说 297

1.“本天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兼善天下” 298

2.“本心只了当一己故谓之自私自利” 302

3.“释氏之本心与孟子之本心其间于何分途” 304

(二)“拼九死以安社稷”的儒学学风不可谓之禅说 306

1.“吾儒以经世为业二氏以出世为心” 307

2.“学以明人伦也释氏只弃人伦” 309

3.“无庸谈佛法不必问慈津” 311

(三)“浑尔我异同之见”的圣学内部求同存异说 313

1.“不同何病” 313

2.“折衷诸家之说” 318

3.“亦非敢骑墙也” 319

(四)“各存其是不可相非”的统一心学理学为道学说 321

1.“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 321

2.“读《传习录》‘知行合一’跃然有得” 323

十一、“舍三纲五常无学术”的学术观 327

(一)“学术之废兴系世运之升降”的学术必正说 327

1.“学术杀天下后世何可不慎” 327

2.“内圣之学舍三纲五常无学术” 331

3.“仁义二字是《孟子》七篇的纲领学术在此治术即在此” 333

4.“以天下为己任是孔孟之学术” 334

(二)“以六经四书为先入之见”的读经当专说 336

1.“学问专求之四书足矣” 337

2.“审时度势以得古今论世者之心” 339

(三)“学向人伦上讨着落”的践履纲常要笃说 341

1.“此志斡旋宇宙扶持纲常” 342

2.“初学下手处随时随地体认天理” 343

3.“道不离仁不违此正学之所有事也” 348

十二、“苏门始学《易》年逾华甲”而体《易》理自强不息欲假年 350

(一)“《周易》一编耐老看”晚年治《易》 350

1.“受《易》于三无道人” 351

2.“学《易》必求端乎天地” 356

3.“乾坤并行” 361

(二)“处非常之时僇力相与以有为”立德立言 363

1.“行大过之事而不过乎理” 364

2.“有时无德亦不可过” 366

(三)“法天健无一刻自逸”自强不息 369

1.“君子与天同一健” 369

2.“乐从愤生忘忧忘老” 371

十三、“圣道赖以彰明彝伦赖以不坠”的时代和历史作用 374

(一)“只为叔季振纲常”的补天愿望 375

1.“正心二字一了百当” 375

2.“能安贫守分是贤人君子一流” 377

3.“理学以纲常为重” 378

(二)“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的学术地位 379

(三)“征君之学广其传于后世”之佼佼者--汤斌、魏一鳌 382

1.“端亮曰孔伯当仁不肯避” 383

2.“明达莲陆子到手无棘事” 396

后记 401

附录 清史稿本传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