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威汉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40628197
  • 页数:516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绪论 1

汉字 6

一、汉字的形成 6

(一)新石器晚期汉字己处于原始阶段 6

(二)由甲骨文推知汉字在夏代己初具规模 8

二、汉字的构造 9

三、汉字的制度 17

四、汉字的体态 24

五、汉字的趋势 40

六、汉字的认、读、写问题 47

(一)汉字的辨认 47

1.汉字符号系统自身的利用 47

2.汉字部首形、音、义的全面了解 53

3.异体字、区别字(古今字)、通假字的判认 74

(二)汉字的殊读 88

1.古注音与常读音不同 89

2.破读音与读破音 91

3.关于叶音 92

(三)汉字的书写 94

1.正字 94

2.习字 96

语音 99

一、汉语注音方法——从古代的反切到现代的拼音 103

(一)古代的反切 103

(二)现代的拼音 105

二、汉语语音系统——从古代切韵音系的发展到现代北京音系的形成 106

(一)古代切韵音系的发展 106

(二)现代北京音系的形成 112

三、古今对汉语语音的分析——从古代的等韵学到现代的语音学 119

(一)古代的等韵学 119

(二)现代的语音学 123

1.元音(母音) 124

2.辅音 135

3.音素的结合 153

4.音节结构、拼音 160

5.声调(字调)、轻声、儿化韵、音变 164

附表:汉语语音表、元音对照表、辅音对照表 174

(一)上古音系的回顾 177

四、求索与应用——上古音系的回顾和音韵学科的应用 177

1.上古声母的考证及其结论 178

2.上古韵母考证及其结论 180

3.上古声调概况 184

4.上古音演变规律举要 185

(二)音韵学科的应用 190

1.阅读《诗经》、《楚辞》 190

2.阅读格律诗 193

3.《切韵》、《诗韵》、《词韵》、《曲韵》合检 195

4.方音的阅读检验 203

词汇 205

一、词 205

(一)人们对词的认识 205

(二)词和非词的区分 211

1.区分词和字(这里指语素) 212

2.区分词和词组 214

(三)词的构成形式 216

1.单音节词及其特点 216

2.复音节词及其特点 221

二、词汇 229

(一)词汇体系 231

1.词的内部形式的联系 233

2.词的外部形式的联系 239

3.词的构成形式的联系 242

(二)词汇成分 249

1.汉民族的共同语 251

2.成语的来源和特点 256

3.典故的形成和运用 263

4.别具一格的歇后语 267

5.外来语的吸收 271

(三)各时期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 284

1.甲骨文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284

2.西周金文所反映的词汇主要特点 286

3.春秋战国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287

4.从秦汉到隋代词汇的主要特点 287

5.唐宋词汇的主要特点 289

6.近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290

三、词义 292

(一)词义的基本观念 292

1.词义和语义 292

2.词义与语音的关系 293

3.怎样掌握词义 295

4.词义的概括性与客观性 296

5.词义的继承与演变 298

(二)词义的传统分析 301

1.本义 301

2.引申义 302

3.假借义 307

4.多义(多义词) 309

5.同义(同义词) 310

6.反义(反义词) 320

(三)词义认识的借鉴与总结 325

1.借鉴现代词汇学的新成就 325

2.重视词义演变内部原因的揭示 328

3.整理总结前人研析成果 330

(四)古今词林探胜 332

1.多角度多方面求索 332

2.从古人笔下透视 340

3.从今人笔下透视 351

(一)综述 356

语法 356

一、词类 356

(二)实词 359

1.名词 359

2.动词 370

3.形容词 376

4.数量词 379

5.代词 390

1.虚词丛议 411

(三)虚词 411

2.几个语气词的来源与流变 420

二、古今句法及其继承发展 423

(一)先秦特殊语序(词序) 423

1.宾语前置 423

2.介词宾语前置 426

3.宾语提前 426

4.谓语提前 427

5.定语位置 428

6.数量词在句中的位置 428

1.句子成分进一步完善 431

(二)汉代结构复杂化、格式多样化 431

2.名词性结构发达 433

3.“主·之·谓”格式《史记》有弱化趋势 434

4.定语丰富多采 435

5.动词谓语的发展变化 439

6.状语多样丰富 442

7.补语种种 447

1.句子成分的比较 449

(三)魏晋南北朝句法特色 449

2.句子谓语结构的比较 452

3.复句的比较 454

4.语段的发展和完备 455

(四)历代句子结构的比较 455

1.定语和状语增长 457

2.名物化或行为名词的应用 457

3.范围和程度明确 457

4.时间和条件增强 457

6.共同说法兴起 458

三、关于省略与压缩 458

5.特指使语言表达更精细 458

四、复句的种种关系辨析 464

(一)关于条件与假设 465

(二)关于转折与让步 465

(三)关于让步与假设 466

(四)关于并列与连贯 467

(五)关于选择与并列 468

(六)关于取舍与选择 468

五、句读与标点 469

(一)句读的由来 469

(七)关于递进与逼进 469

(二)标点的使用 471

(三)句读·标点与章句的关系 473

(四)语气与标点选择 476

1.重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常见毛病 477

2.明确顿号、逗号和分号的灵活用法 478

3.处理好括号、引号同点号的关系 479

附录 481

我国语言学的继承、借鉴与发展——兼述东西方文化培育中国语言学 481

语文学科的方法论 503

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