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绪言 1
一 研究缘起与基本逻辑 1
二 土地制度研究的对象 7
三 史实考证与理论研究 9
第一章 所有制理论问题 12
第一节 所有制问题 13
一 所有制与生产关系 13
二 两个概念——“使用”与“所有” 17
三 早期社会不存在所有制 21
四 所有制的产生过程 26
五 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同时产生的 29
六 第一种所有制带来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 31
七 剩余产品导致私有制以及剥削、阶级产生说试析 34
第二节 社会形态问题 38
一 五种社会形态说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一些规则 38
二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社会经济形态概括社会形态 42
三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单线”历史观描述“多线”历史过程 48
四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52
五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是多层次和多线索的 55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公社问题 63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的公社 64
二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公社的基本共同特征 71
第二章 西周土地制度研究 76
第一节 析“田” 77
一 “田”“邑”比较研究 77
二 有关“田”字史料的一些辨析 92
第二节 一个比照范例——近代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制度剖析 105
一 耕地的划分 106
二 剥削的实现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08
三 被剥削者村寨内部的经济关系 114
四 西双版纳傣族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 118
一 被剥削者的存在类型 1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生产关系与土地制度 123
二 剥削关系与剥削的实现 130
三 集团整体被剥削者的内部关系及各类型被剥削者间的差别 136
四 集团整体剥削关系形成的条件 140
五 西周土地制度 144
第四节 西周耕作制度 147
一 文献所见西周耕作制度 148
二 西周耕作水平评估 15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166
一 管仲经济变革内容 167
第一节 管仲、《周礼》与书社 167
二 《周礼》起源的一个推测 174
三 “书社”的内容及实质 179
第二节 各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 197
一 各国有关土地制度的变革 198
二 各国变革的意义与特征 209
第四章 战国土地制度研究 215
第一节 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土地规划制度 216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中的土地关系变革 227
第三节 商鞅变法中的农业技术变革——“爰田(辕田)”新解 239
一 “爰田”诸说驳议 240
二 “爰田”即牛耕之田 245
三 “制辕田”即推广垄甽耕作制 254
第四节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土地制度 258
一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国家授田制 259
二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国家授田制度的特征 264
三 《管子》中国家授田制衰落的征兆 274
第五节 战国国家授田制度的普遍存在与其一般特征 276
一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普遍存在 276
二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一般特征 281
第五章 “井田”论研究 285
第一节 《孟子》“井田”言论剖析 286
第二节 “井田”资料的流变 294
第三节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比较研究 307
一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 308
二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 329
第四节 “井田”一称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真正含义 332
第六章 国家授田制的演化与最后消亡 340
第一节 战国类型国家授田制的崩溃——“使黔首自实田”新解 341
一 诸说驳议 341
二 真实含义 344
三 一条旁证 351
第二节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比较研究 353
一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 354
二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 370
第三节 国家授田制的最后消亡与较充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376
一 国家、地主、农民三角关系的形成 377
二 国家调控经济方式之转变 384
三 宋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389
四 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经济意义 392
主要参考书目 397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