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论 1
一、危重病医学 1
二、急诊医学 1
三、复苏 2
四、重症监测治疗病房 2
第二节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3
一、危重病人与ICU 3
二、课程内容及临床意义 3
第二章 创伤后应激反应 5
第一节 病理生理 5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 5
二、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 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临床意义 7
一、应激反应的有利作用 8
二、应激反应的有害作用 8
三、调整应激反应的方法 9
第三章 水电解质平衡失常及其治疗 11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的基本理论 11
一、体液的分布 11
二、体液的电解质含量 11
三、体液的交换 12
四、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13
第二节 水、电解质代谢的监测 14
一、体液容量监测 14
二、体液电解质的监测 15
一、低钠血症 17
第三节 水、钠代谢紊乱 17
二、高钠血症 21
三、血钠浓度正常的水钠代谢紊乱 22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23
一、低钾血症 23
二、高钾血症 24
第五节 镁代谢紊乱 25
一、低镁血症 25
二、高镁血症 26
第四章 酸碱平衡失常及其治疗 28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8
一、酸与碱的概念 28
二、酸碱平衡 28
三、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29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 30
五、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34
第二节 监测 37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 41
一、分类和命名 41
二、临床特点 42
三、诊断 44
第四节 酸碱平衡失常的治疗 46
一、代谢性酸中毒 47
二、代谢性碱中毒 47
三、呼吸性酸中毒 47
四、呼吸性碱中毒 48
二、渗透浓度和渗透压的计量与换算 49
一、渗透、渗透浓度和渗透压 49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9
第五章 体液渗透平衡失常及其治疗 49
三、晶体与胶体渗透压 50
四、有效渗透分子和无效渗透分子 51
第贰节 渗透浓度的监测 51
一、方法和原理 51
二、临床意义 52
第三节 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53
一、高渗血症 53
二、低渗血症 56
第六章 血液气体监测 58
第一节 血气测定的基础知识 58
一、血气的物理、化学 58
二、呼吸生理与血气分析 59
第二节 监测指标及其临床含义 64
第三节 血液气体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69
一、血液PCO2测定 69
二、血液PO2测定 71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72
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73
五、经皮氧监测 74
六、经皮二氧化碳监测 76
第四节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77
一、麻醉与手术前应用 77
二、麻醉、手术与血气分析 78
三、在手术麻醉后病室中的应用 80
第七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82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82
一、血压间接测量法 83
二、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压法 85
第二节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 87
第三节 肺小动脉插管和测压 88
第四节 心排血量测定 90
一、心阻抗血流图 91
二、多普勒心排血量监测 92
第五节 食管超声心动图 93
一、基本原理 93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93
三、使用方法 94
第六节 周围循环监测 94
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94
二、体温 95
三、尿量 95
第二节 心电图监测的方法 96
一、心电图监测仪器 96
第八章 心电图监测 96
第一节 应用范围 96
二、心电导联及其选择 98
第三节 心电图监测的意义 100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值 101
二、小儿心电图特点 103
三、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103
四、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 104
五、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104
第九章 呼吸功能监测 105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 105
一、肺容量测定 105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 107
三、肺换气功能测定 109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 111
一、呼吸运动的观测 111
二、呼吸动力功能监测 111
第三节 临床应用 112
一、呼吸功能监测项目的合理选择 112
二、肺功能不全的分级 114
三、肺功能不全的病因学鉴别 114
四、限制性和阻塞性疾病的综合判断 115
五、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115
第十章 脑功能监测 117
第一节 颅内压的监测 117
一、常用的测定方法 117
二、影响颅内压的因素 118
三、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 119
第二节 脑电监测 119
一、脑电图分析 119
二、影响脑电图的因素 120
三、应用范围 121
四、自动处理的脑电活动监测 121
第三节 诱发电位的监测 122
一、常用的诱发电位 122
二、麻醉药物对诱发电位的影响 122
三、诱发电位的应用范围 123
第四节 脑血流监测 123
三、惰性气体注射法 124
四、氢清除法 124
一、脑血流图 124
二、惰性气体吸入法 124
第五节 CT及NMR 125
一、计算体层摄影 125
二、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25
第十一章 体温监测 126
第一节 概论 126
第二节 测温部位和方法 126
一、测温部位和方法 126
二、测温装置 126
第三节 危重病人的体温变化 128
一、体温过高 128
二、体温过低 130
二、血小板因素 132
三、血液凝固机制 132
第一节 正常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132
一、血管在正常止血功能中的作用 132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132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系统 133
第二节 出凝血监测 134
一、临床监测 134
二、实验室监测 135
第三节 出、凝血监测的临床应用 137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37
二、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出、凝血障碍 138
三、肾功能衰竭的出、凝血异常 139
四、外科手术中的异常出血 139
五、体外循环的止、凝血异常 140
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142
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RH兴奋试验 142
第十三章 内分泌代谢功能监测 142
第一节 下丘脑-垂体功能监测 142
三、血浆ACTH浓度测定 143
四、血清TSH浓度测定 143
五、血浆生长素浓度测定 143
六、血浆泌乳素(PRL)浓度测定 144
七、禁水合并加压素试验 144
八、高渗盐水试验 144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监测 145
一、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 145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监测 146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46
一、ACTH兴奋试验 146
四、血清rT3 146
三、血清总T3(TT3)放射免疫测定 146
二、血清总T4的测定 146
三、地塞米松快速(过夜)抑制试验 147
四、皮质素水试验 147
五、甲吡酮试验 148
第四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 148
二、组织胺激发试验 149
一、冷压试验 149
三、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 150
四、苄胺唑啉试验 150
五、儿茶酚胺测定 151
六、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 151
第五节 胰岛功能监测 152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 152
二、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 153
一、低氧的原因 154
第十四章 氧疗 154
第一节 低氧 154
二、低氧对机体的影响 155
三、影响机体耐受低氧的因素 156
四、低氧的诊断和监测 156
第二节 氧疗的指征及方法 157
一、氧疗的适应证 157
二、氧疗的方式 159
三、给氧装置和方法 159
四、氧疗注意事项 160
第三节 氧疗的副作用及处理 160
一、一般并发症 160
二、氧中毒 161
一、基本原理 163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生理影响 163
第十五章 机械通气 163
二、生理影响 164
第二节 通气方式的意义和选择 166
一、常规通气方式 167
二、特殊通气方式 171
第三节 适应证、参数调节和实施方法 174
一、适应症 174
二、呼吸参数调节 175
三、实施方法 176
第四节 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防治 178
一、气管插管、套管产生的并发症 178
二、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 179
三、长期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179
一、适应证 183
二、输血方法 183
第一节 输血的适应证和方法 183
第十六章 输血 183
第二节 输血反应 185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 185
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87
三、细菌污染反应 187
四、假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88
五、血容量过多 188
六、输血引起疾病的血源性传播 188
七、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 188
八、输血引起的急性肺损害 188
九、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 189
第三节 大量输血 189
一、适应证 189
二、并发症 190
第四节 成分输血 193
一、红细胞 194
二、粒细胞(白细胞) 194
三、血浆 194
四、止血治疗的血液成分 195
五、其他血浆蛋白制剂 195
第十七章 心脏起搏、复律和除颤 198
第一节 心脏起搏 198
一、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 198
二、适应范围 201
三、起搏方式 201
四、起搏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
五、起搏失灵的原因 202
一、作用机制与设备 203
六、起搏并发症 203
第二节 复律和除颤 203
二、适应范围 204
三、方法和注意事项 204
第十八章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206
第一节 生理基础 206
一、舒张期增强 206
二、左心室作功减少 206
三、其他 206
第二节 方法 207
一、反搏泵装置 207
二、操作方法 207
三、并发症和反搏术的撤离 209
第三节 临床应用 209
一、氧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211
二、与气压有关的物理学基础 211
第十九章 高压氧治疗 211
第一节 基本理论 211
三、高压氧治疗的基本原理 212
第二节 高压氧治疗 214
一、高压氧舱种类和治疗方法 214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215
三、并发症及防治 216
四、注意事项 216
第三节 临床应用 217
第二十章 危重病人的营养 218
第一节 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18
一、正常人营养物质的代谢和需要量 218
二、饥饿时的代谢改变 222
三、应激时的代谢改变 223
一、静态营养评定 224
第二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 224
二、动态营养评定 226
三、营养不良的分类与预后性营养指数(PNI) 226
第三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 227
一、完全胃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27
二、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的成分、配制与输注 228
三、完全胃肠外营养的途径 229
四、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 230
五、完全胃肠道外营养的并发症 230
第四节 肠内营养 232
三、应用方法 233
一、肠内营养的分类 233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33
四、并发症 234
五、监测 235
第二十一章 严重心律失常 236
第一节 麻醉和重危病人心律失常的原因 236
一、麻醉药的影响 236
二、各类心脏疾病 236
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236
四、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36
九、外科手术刺激 237
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37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237
一、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用药区别 237
六、呼吸衰竭、创伤、休克和低心排综合征 237
五、电解质紊乱 237
七、低温 237
二、特殊心律失常的特殊处理 238
三、充分认识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 238
四、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238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识别和治疗 238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238
二、过早搏动 240
三、室性心动过速 243
四、心动过缓与传导阻滞 245
五、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250
六、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251
七、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电图变化 251
一、Starling理论 253
二、肺水肿的形成机制 253
第一节 发病机制 253
第二十二章 急性肺水肿 253
第二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 255
一、血流动力性肺水肿 255
二、通透性肺水肿 256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257
一、临床表现 257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257
第四节 治疗 258
一、维持气道通畅 258
二、纠正低氧血症 259
三、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259
四、其他治疗 259
第二十三章 急性心力衰竭 261
第一节 病因、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261
一、病因 261
二、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262
一、分类 264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264
二、病情程度 265
三、临床表现 265
四、诊断 266
第三节 治疗 267
一、减轻心脏负荷 267
二、增强心肌收缩力 269
三、其他 269
第二十四章 休克 271
第一节 概论 271
一、病因 272
二、病理生理 272
第二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 272
三、临床表现 274
四、治疗原则 274
第三节 心源性休克 277
一、病因 277
二、病理生理 277
三、临床表现 278
四、治疗原则 279
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 281
一、病因 281
二、病理生理 282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283
四、治疗 284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286
一、病因 286
第二十五章 急性呼吸衰竭 286
二、分类 287
第二节 病理生理 287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87
二、弥散障碍 287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88
四、肺内分流量增加 28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289
一、低氧血症 289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290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290
一、诊断 290
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290
二、高碳酸血症 290
四、引起呼吸衰竭基础疾患的临床症状与体证 290
二、鉴别诊断 291
第五节 治疗 291
一、病因治疗 291
二、呼吸支持疗法 292
三、控制感染 292
第六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93
四、维持循环稳定 293
五、预防并发症 293
一、病因 294
二、病理生理 294
三、临床表现及分期 296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97
五、治疗 297
二、肾性急性肾衰 303
一、肾前性急性肾衰 303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303
第二十六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303
二、肾后性急性肾衰 304
第二节 发病机理 305
一、肾血管因素 305
二、肾小球因素 305
三、肾小管因素 305
四、细胞代谢因素 306
第三节 分期及其功能代谢改变 306
一、少尿期 306
二、多尿期 308
三、恢复期 308
第四节 治疗原则 308
一、病因治疗 308
二、少尿期的治疗 309
三、多尿期的治疗 311
四、恢复期的治疗 312
第二十七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 313
第一节 原发病及发病机制 313
一、原发病 313
二、发病机制 313
第二节 病理生理 315
第三节 临床诊断 316
一、诊断标准 316
二、MSOF的分期 318
第四节 治疗原则与预防 318
一、治疗原则 318
二、预防 320
一、心跳骤停的原因 322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分类和诊断 322
第二十八章 心肺脑复苏 322
二、心跳骤停的类型 323
三、心跳骤停的诊断 324
第二节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324
一、呼吸道通畅 324
二、人工通气 325
三、建立人工循环 326
第三节 心肺复苏——后续生命支持 328
一、机械通气 329
二、机械人工循环 329
三、药物治疗 330
四、心室纤颤与除颤 332
第四节 后期复苏处理 332
一、维持循环功能 332
三、防治肾功能衰竭 333
二、维持呼吸功能 333
四、防治胃肠道出血 334
第五节 脑复苏 335
一、急性完全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335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336
三、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338
第二十九章 重症监测治疗病室 342
第一节 ICU的体制和建设 342
一、体制 342
二、建设 343
三、人员配备 344
第二节 工作内容 344
一、收治对象 344
二、日常工作内容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