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视野》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亦园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2114872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

一 人类学的领域 1

二 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念 3

三 生物演化与文化演进 5

四 考古学的基本理念 7

五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念 9

六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11

七 人类学与现代社会 13

八 与异民族相处之道 15

九 文化模式与国民性研究 18

一○ 人类学与公共卫生 20

一一 人类学与精神健康 23

一二 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 26

一三 价值观念的改变 27

一四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29

一五 人类学与工业管理 31

一六 人类学与教育 33

一七 人类学的种族观 36

一八 人类学与人类前途 39

一九 寂寞的人类学生涯 41

二○ 人类学家的职责 44

二一 田野工作纵横谈 47

二二 黄帝子孙的形象 50

二三 “北京人”的黄种人体质特征 52

二四 黄种人远祖的确立——“山顶洞人” 54

二五 黄种人的典型代表——中国人 56

二六 中国民族体态美的传统 58

二七 中国人的民族性 60

二八 民族性的科学研究 62

二九 中国人的性格 64

三○ 文化与人格的研究 67

三一 角色与社会化 69

三二 传统中国人的人格构成 72

三三 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典范 75

三四 传统中国人的角色扮演 76

三五 夫妇角色的扮演 78

三六 大陆与台湾 80

三七 南岛民族的移入 82

三八 汉民族的迁移 85

三九 文化的意义 87

四○ 文化起源的启示 89

四一 文化累积的启示 92

四二 文化的塑模力 95

四三 文化的相对性 98

四四 文化的内涵 100

四五 文化的内在法则 102

四六 博物馆的文化观 105

四七 现代化问题的文化检讨 108

四八 从人类学看现代化 111

四九 文化变迁与模式行为 113

五○ 文化概念的拓展 115

五一 文化的整合体系 116

五二 人群关系的整合 120

五三 另一个高山族的例子 121

五四 文化中的个人 123

五五 青年次文化的观察 125

五六 青年次文化的特征 127

五七 青年次文化的内容 129

五八 青年次文化的艺术表现 132

五九 青年次文化的生活方式与习性 135

六○ 青年次文化的形成 136

六一 青年次文化的检讨 138

六二 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140

六三 中国文化中的小传统 142

六四 小传统的宗教祭仪 145

六五 传统文化的三层次和谐 148

六六 形体的均衡 151

六七 人际关系的和谐 154

六八 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56

六九 民间文化的趋势 158

七○ 人治与法治 161

七一 文化与管理 164

七二 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 166

七三 苦心孤诣的立场 169

七四 饮食男女——吃的文化内在逻辑 172

七五 食补的文化传统 175

七六 民间戏曲的文化观察 177

七七 仪式与戏剧 180

七八 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 182

七九 中国人对模棱两可事物的态度 185

八○ 事实与价值的混淆 188

八一 文化、科学与实用主义 190

八二 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 191

八三 乔氏家族的理财文化 193

八四 家庭与文化 197

八五 人伦关系的家庭形式 200

八六 中国家庭的特色 202

八七 权威与非性特色 204

八八 刘和穆的“父子”夫妻 206

八九 色情文化的根源 208

九○ 传统社会的性态度 209

九一 中国家族与其仪式 212

九二 祖先都是仁慈的吗 214

九三 祖先牌位与家庭承继 217

九四 祖先坟墓风水 219

九五 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 222

九六 家庭财产的承继 224

九七“吃伙头”与父亲权威 225

九八 中国家庭形式的争论 227

九九 士绅与大家庭 230

一○○ 中国家庭变迁的模式 231

一○一 现代伦理的传统基础 233

一○二 伦理内容的扩充与增添 235

一○三 教育的伦理 237

一○四 生态伦理 239

一○五 消费者伦理与知识伦理 240

一○六 人类学的宗教研究 242

一○七 涂尔干的宗教思维 244

一○八 宗教的社会功能 246

一○九 宗教泛文化比较研究 248

一一○ 宗教变迁 250

一一一 天国未必尽是乐园 252

一一二 信仰与文化 256

一一三 神灵与超自然观念 257

一一四 一神抑多神 259

一一五 轮回与转世 261

一一六 巫术的出现 263

一一七 神圣与污秽 264

一一八 宗教与图腾 267

一一九 宗教信仰的层次 270

一二○ 中国人信什么教 273

一二一 祖先崇拜 275

一二二 祖先崇拜的现代社会功能 277

一二三 神灵与鬼魅 280

一二四 是真是假话“童乩” 282

一二五 是不是真有神附体 284

一二六 童乩真能治病解难吗 286

一二七 什么人去做童乩 288

一二八 祭品的逻辑 290

一二九 祭品的象征意义 292

一三○ 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 294

一三一 台湾民间宗教及其背景 295

一三二 趋势之一:功利主义的抬头 297

一三三 趋势之二:道德复振教派的兴起 300

一三四 彼得·柏格教授的观点 303

一三五 说仪式 305

一三六 世俗仪式 307

一三七 成年礼的文化意义 309

一三八 岁时祭仪 312

一三九 神圣仪式 314

一四○ 污染的社会文化观 317

一四一 社群对立的污染 320

一四二 价值变迁的污染 321

一四三 神话的意境 323

一四四 神话与交响乐 327

一四五 李维斯陀与神话 330

一四六 伦理与认知困境的解脱 333

一四七“冰心食人”神话 337

一四八 自杀神话 340

一四九 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关系 343

一五○ 寒食与介之推的故事 347

一五一 神话的内在逻辑 351

一五二 端午与屈原——传说与仪式的结构关系再探 353

一五三 屈原投江与龙舟竞渡 354

一五四 再论传说与仪式的结构关系 357

一五五 华侨社会文化的研究 360

一五六 马来亚华侨市镇研究 363

一五七 麻坡的华侨 365

一五八 华侨社团组织 367

一五九 华侨的社团领袖 369

一六○ 华侨领袖的社会关系 370

一六一 华侨领袖的性质与结构 372

一六二 华侨社会的适应性 375

一六三 东南亚华侨的本土运动 378

一六四 巫术性的本土运动 381

一六五 传统文化取向的运动 383

一六六 反抗外来统治的运动 385

一六七 政治取向的运动 387

一六八 乌托邦式的本土运动 388

一六九 看山地歌舞有感 390

一七○ 他们本是愉快的民族 393

一七一 何不把兰屿“买”下来 396

一七二 永怀师恩——记受恩于傅斯年先生的一段往事 399

一七三 悼念李济之先生 402

一七四 过温州街十八巷 405

一七五 怀念俞大纲先生 408

一七六 凌纯声先生与中国民族学 412

一七七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414

一七八 用诸社会的另一途径 417

一七九 现实、功利与理想的冲突 419

一八○ 新综合时代的趋势 422

一八一 婚姻的价值 425

一八二 再论婚姻的价值 426

一八三 黄檗缘 428

一八四 禅房对话 431

一八五 揭开民俗的神秘面纱 434

一八六 普遍与选择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