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关系 1
1.1 财政收入与货币供给量的基本关系 1
1.1.1 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1
1.1.2 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3
1.1.3 财政资金运用及效果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8
1.2 银行信贷收支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9
1.2.1 信贷收入状况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9
1.2.2 信贷支出状况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10
1.2.3 信贷支出的效果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10
1.3 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1
1.3.1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11
1.3.2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15
1.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 21
1.4.1 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21
1.4.2 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其作用的领域不同 24
1.4.3 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区别 25
1.4.4 发挥作用的时滞不同 28
小 结 30
2 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层的配合 32
2.1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理论发展的回顾 32
2.1.1 陈云同志的“三平”理论 33
2.1.2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 39
2.1.3 财政信贷政策协调配合理论 44
2.1.4 转型时期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理论 48
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模式 50
2.2.1 关于双紧组合和双松组合 50
2.2.2 关于财政政策松、货币决策紧的配合模式 53
2.2.3 关于财政政策紧、货币政策松的配合模式 56
2.3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两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选择 58
2.3.1 两大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 58
2.3.2 两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选择 63
2.4.1 现代国债的职能 69
2.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国债 69
2.4.2 国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化 72
2.4.3 国债的宏观调控作用 74
2.4.4 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76
小结 79
3 财政货币政策在中观层的配合(上) 81
3.1 金融与财政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 81
3.1.1 作用的中介是货币资金 81
3.1.2 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 82
3.1.3 财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 84
3.2 不同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的差异 86
3.2.1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87
3.2.2 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87
3.2.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90
3.2.4 评价与启示 91
3.3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方式 92
3.3.1 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93
3.3.2 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既有产业政策的指导,又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 94
3.3.3 货币政策承担了大量的结构调整任务 98
3.4 对产业结构调整中两大政策运用状况的反思 102
3.4.1 在“谁应主导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上的争论 102
3.4.2 在政策的制定上,金融和财政部门缺乏协调 106
3.4.3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财政和金融部门的资金混淆,行动缺乏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低下 107
3.5 产业结构调整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思路 109
3.5.1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首要任务 109
3.5.2 产业结构增量调整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114
3.5.3 产业结构存量调整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131
小 结 149
4 财政货币政策在中观层的配合(下) 151
4.1 资金配置状况: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151
4.1.1 资金与地区发展的差异现状 151
4.1.2 资金存量与流量——地区差异的浅层原因 157
4.1.3 资金效率——地区差异的深层原因 161
4.1.4 财政货币政策与资金配置 165
4.2 优化资金配置:国外解决地区差距的经验借鉴 166
4.2.1 资金配置模式选择 166
4.2.2 国外区域政策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的主要作法 172
4.2.3 优化资金配置的经验借鉴 178
4.3 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地区发展中的配合 181
4.3.1 财政货币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配合 181
4.3.2 财政货币政策在投资领域中的协调配合 182
4.3.3 财政货币政策在产业倾斜中的配合 190
4.3.4 财政货币政策在区域补偿中的协调配合 193
4.3.5 财政货币政策在区域横向联合中的配合 196
4.3.6 财政货币政策在区域开放中的协调配合 198
4.4 财政货币政策在协调地区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
4.4.1 政策倾斜应与诱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 201
4.4.2 政策手段上应注意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202
小 结 204
5.1 财政“放权让利”与金融松紧互换(1984—1988) 206
5 财政货币政策在微观层的配合 206
5.1.1 1984—1985年的改革措施 207
5.1.2 1986—1988年的政策措施 211
5.2 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与调控重点的转变(1989—1991) 215
5.2.1 1988—1989年的双紧政策 215
5.2.2 1990—1991财政货币政策的转变 219
5.3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逐步完善(1992—1998) 219
5.3.1 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219
5.3.2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逐步完善 221
5.3.3 新形势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 225
5.4 财政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28
5.4.1 企业资金供应问题 228
5.4.2 企业债务负担问题 230
5.4.3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232
5.4.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235
小 结 236
6.1.1 我国经济正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 238
6 开放经济中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238
6.1 对外开放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货币政策 238
6.1.2 对外开放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流程及经济平衡条件 239
6.1.3 对外开放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特点 240
6.1.4 对外开放的货币政策 241
6.1.5 对外开放的财政政策 243
6.1.6 对外开放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 245
6.1.7 对外开放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核心是内外平衡 246
6.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通过松紧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 247
6.2.1 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和内外平衡的基本含义 247
6.2.2 对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理论探讨 251
6.2.3 对我国实现内外平衡的案例考察 257
6.2.4 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实现内外平衡的思考 273
6.3 对外开放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些具体问题 290
6.3.1 国际贸易领域 291
6.3.2 国际资本流动领域 294
6.3.3 对外金融机构问题 302
小结 305
7 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证研究 307
7.1 由体制外改革转向体制内改革(1984—1993) 307
7.1.1 1984—1987年的改革措施 308
7.1.2 1988—1993年的改革措施 311
7.1.3 经验及教训 314
7.2 由单项改革转为全面改革(1994—1997) 315
7.2.1 改革的措施 315
7.2.2 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特点 317
7.3 1998年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 319
7.3.1 财政货币政策措施 319
7.3.2 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特点 320
小结 323
参考文献 327
结束语 329
附录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