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会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 版 社:成都市: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5433615
  • 页数:843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5

一篇 政区 58

第一章 建置沿革 58

第一节 沿革 58

第二节 境域演变 61

第三节 县名考 6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65

第一节 历史行政区划 65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6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行政区划 68

第二节 红旗区 71

第三章 区乡(镇)简况 71

第一节 城关镇 71

第三节 鹿厂区 72

第四节 黎溪区 73

第五节 通安区 75

第六节 太平区 76

第七节 益门区 77

二篇 自然环境 81

第一章 地质 81

第一节 地层 81

第一节 特征 82

第二章 地貌 82

第三节 地质发育简史 82

第二节 构造运动 82

第二节 类型 83

第三章 山脉 83

第一节 山系 83

第二节 分布 83

第四章 水系 85

第一节 河流 85

第二节 湖沼、泉眼 86

第三节 地下热水 86

第五章 气候 87

第一节 四季 88

第二节 温度、湿度 90

第三节 雨量、蒸发量 91

第四节 日照 92

第五节 风、霜、雪 93

第六节 气象机构 94

第六章 土壤 94

第一节 特点 95

第二节 种类与分布 95

第七章 野生植物、动物 97

第一节 自然植被 97

第二节 野生植物 97

第三节 野生动物 98

第一节 自然灾害 99

第八章 灾异 99

第二节 天象变异 101

三篇 地质矿产 103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03

第一节 地质构造及地貌特征 103

第二节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105

第二章 矿产资源特点 113

第一节 矿产资源 113

第二节 主要矿产资源评价 121

四篇 人口 138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38

第一节 总量 138

第二节 分布、密度 142

第二章 人口素质 148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48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49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50

第一节 性别 150

第二节 年龄 151

第三节 职业 155

第四节 民族 157

第四章 人口变动 157

第一节 出生、死亡 157

第二节 迁移 159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62

第五章 生育 162

第一节 自然生育 162

五篇 城建环保 16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169

第一节 建城历史 169

第二节 规划 170

第三节 市政工程 172

第二章 乡村建设 179

第一节 集镇 179

第二节 农村住房 183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184

第三章 建筑 184

第三节 少数民族住房 184

第二节 设计施工 185

第三节 技术装备 186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与开发 186

第一节 房产管理 186

第二节 土地管理 187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 18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187

第一节 环境污染 188

第二节 综合治理 1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会理县党部 191

六篇 党群政协 191

第二节 活动 192

第二章 其他党派 193

第一节 民主党筹办处 193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会理县筹备委员会 19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会理小组 193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会理县地方组织 194

第一节 中共会理县地下组织 194

第二节 中共会理县委员会 196

第三节 县委部门工作 202

第四节 重大决策实施记要 209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理县委员会 224

第一节 机构 225

第二节 委员 225

第三节 会议 227

第四节 参政议政 229

第五章 群众团体 23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231

第二节 农民组织 233

第三节 青年组织 234

第四节 妇女组织 236

第六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238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238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239

第八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239

第九节 其他社会团体 239

七篇 政权 241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代议制机构 241

第一节 临时议事会、参事会及议、参事会 241

第二节 临时参议会 242

第三节 参议会 242

第四节 民国选举 242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43

第二章 人民政权权力机构 24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244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47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248

第五节 职权行使 248

第三章 行政机构 251

第一节 民国行政机构 252

第二节 人民政权机构 256

八篇 公安司法 262

第一章 公安 262

第一节 治安 263

第二节 案件侦破 267

第三节 户政管理 267

第五节 预审、看守所 268

第四节 消防 268

第六节 武警中队 270

第二章 审判 270

第一节 机构 270

第二节 审判程序及制度 271

第三节 刑事审判 272

第四节 民事审判 272

第五节 经济审判 273

第六节 申诉复查 273

第一节 机构 274

第二节 刑事检察 274

第三章 检察 274

第三节 经济检察 275

第四节 法纪检察 275

第五节 监所检察 276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27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77

第一节 机构 277

第二节 法制宣传 277

第三节 公证 277

第四节 调解 278

第五节 律师 278

第一章 武装 279

第一节 民国武装 279

九篇 军事 279

第二节 人民武装 281

第二章 民兵 282

第一节 组织 282

第二节 训练 282

第三节 教育 283

第四节 活动 283

第三章 驻军 284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 284

第二节 解放后驻军 286

第四章 兵役 287

第一节 兵役制 287

第二节 征兵 288

第五章 防空 2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89

第二节 防空实施 290

第三节 防空队伍 290

第六章 革命武装斗争 291

第一节 红军长征过会理 291

第二节 金江支队的武装斗争 293

第三节 剿匪、平叛 294

第七章 历代兵事 295

第一节 回民起义 295

第五节 唐昭璧起事 296

第四节 刘洪章起事 296

第三节 同志军起义 296

第二节 太平军过境 296

第六节 “招安军”事件 297

十篇 民族 299

第一章 民族结构与分布 299

第一节 民族结构 299

第二节 分布 299

第二章 民族及其来源 300

第一节 汉族 300

第二节 彝族 301

第三节 其他民族 305

第一节 奴隶制与土司制 308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社会改革 308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314

第三节 社会改革 314

第四章 重要史事记略 316

第一节 驱杀回民惨剧 316

第二节 杉木洞彝民反等级制度的斗争 316

第五章 民族关系 318

第一节 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歧视 3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民族关系 318

第六章 民族工作 319

第一节 促进民族团结 319

第二节 培养民族干部 320

第四节 扶持贫困地区 321

第三节 恢复民族成份 321

十一篇 民政 323

第一章 社会救济 32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社会慈善团体 323

第二节 救灾 324

第三节 救济 325

第四节 扶贫扶优 325

第五节 城镇生产自救 326

第六节 收容遣送 327

第二章 社会福利 327

第一节 社会福利机构 327

第三节 孤儿教养 329

第二节 五保户和敬老院 329

第四节 拥军优属 330

第五节 残疾人福利 331

第三章 优抚安置 331

第一节 烈士褒扬 331

第二节 抚恤 332

第四章 安置 333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33

第二节 回乡老红军 333

第五章 其他工作 33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334

第三节 地名普查 335

第二节 殡葬改革 335

第一章 劳动就业 337

第一节 待业安置 337

十二篇 人事劳动 337

第二节 劳动管理 338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339

第二章 人事 339

第一节 干部 339

第二节 管理 340

第三节 精简下放 343

第三章 劳动工资 343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 344

第一节 供给制、包干制、工资分 344

第三节 调整工资 345

第四节 工资区类别 346

第五节 奖金 347

第六节 津贴、补贴、加班工资 347

第四章 劳保福利 349

第一节 劳动保险 349

第二节 劳动保护 349

第三节 福利设施 350

第四节 退职、退休、离休 351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5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53

十三篇 经济综合管理 353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354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355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357

第二章 物资管理 358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58

第二节 管理实施 359

第三章 物价管理 35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59

第二节 价格变动 360

第三节 物价检查 362

第四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36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36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64

第二节 集市管理 364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366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367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368

第六节 商标管理 369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36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69

第二节 计量标准器具 369

第三节 计量管理 370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71

第六章 统计管理 371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371

第二节 统计监督 372

第七章 审计监督 37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73

第二节 国家、内部审计 373

十四篇 农业 376

第一章 生产体制 376

第一节 小农生产 376

第二节 互助合作生产 376

第三节 人民公社生产 377

第一节 作物区划 378

第二章 作物 378

第四节 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378

第二节 粮食作物 380

第三节 油料作物 383

第四节 烤烟 383

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384

第三章 农业技术 388

第一节 耕作制度 388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390

第三节 品种改良 391

第四节 肥料使用 394

第五节 栽培技术 396

第六节 农作物保护 400

第七节 农业机具 402

第四章 管理 403

第一节 机构 403

第二节 集体农业经营管理 404

十五篇 林业 411

第一章 森林资源 411

第一节 面积、蓄积 411

第二节 资源分布及特点 412

第三节 树种 413

第四节 林特产资源 414

第五节 林业区划 416

第一节 采种育苗 417

第二章 营林生产 417

第二节 植树造林 419

第三节 苗圃、林场 422

第三章 森林保护 424

第一节 森林防火 424

第二节 制止乱砍滥伐 425

第三节 病虫防治 426

第四节 野生动物保护 427

第四章 林业管理 428

第一节 林权 428

第二节 责任制 428

第四节 木材管理 429

第三节 采伐 429

第五节 木材经营 430

十六篇 畜牧 433

第一章 饲草饲料 433

第一节 草地 433

第二节 饲料 433

第三节 工业饲料 434

第二章 畜牧生产 434

第一节 品种 435

第二节 饲养 438

第一节 疫情 440

第二节 预防 440

第三章 疫病防治 440

第三节 检疫 441

第四节 治疗与灭病 441

第四章 管理 448

第一节 机构 448

第二节 队伍 448

第三节 产值 448

十七篇 水利 450

第一章 工程设施 450

第一节 蓄水工程 451

第二节 引水工程 46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467

第四节 防洪排涝工程 470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 471

第二章 水土保持 475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475

第二节 治理 475

第三章 投资和效益 476

第一节 工程投资 476

第二节 工程效益 476

第四章 水产 477

第一节 水产养殖 477

第二节 鱼苗鱼种基地建设 4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9

第五章 管理 479

第三节 投资与效益 479

第二节 灌溉管理 480

第三节 工程管理 480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81

第五节 渔政管理 482

十八篇 工业 484

第一章 企业性质 484

第一节 国营工业 484

第二节 集体工业 486

第二章 主要门类 488

第一节 矿业 488

第二节 电力 494

第三节 纺织、染整 496

第四节 缝纫、制革 498

第五节 食品加工 499

第六节 建材、陶瓷 502

第七节 金属制品 504

第八节 农机修造 506

第九节 化工 507

第十节 鞭炮、纸扎 508

第十一节 竹、木、编织 508

第十二节 文化用品 509

第十三节 工艺美术品 5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11

第十四节 自来水 511

第三章 工业管理 511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 512

第三节 管理内容 512

附:县境内省、州属厂矿简介 514

十九篇 交通、邮电 517

第一章 交通 517

第一节 古道 517

第二节 公路 518

第三节 桥梁 523

第四节 渡口 525

第六节 运输 527

第五节 航道 527

第七节 公路养护 530

第八节 交通监理 530

第二章 邮电 531

第一节 机构 531

第二节 业务 533

二十篇 乡镇企业 539

第一章 行业 539

第一节 工业 539

第二节 运输业 540

第三节 建筑业 540

第五节 种植、养殖业 541

第四节 商业服务业 541

第二章 企业 544

第一节 乡(社)办企业 544

第二节 村办企业 545

第三节 组办企业 545

第四节 联户办企业 545

第五节 户办企业 546

第三章 管理 548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48

第二节 计划管理 549

第三节 财务管理 549

第五节 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 550

第四节 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 550

第四章 效益 551

第一节 经济效益 551

第六节 供销管理 551

第二节 社会效益 552

二十一篇 商业 553

第一章 市场 553

第一节 市场变迁 553

第二节 网点 555

第三节 集市、赶会 555

第二章 体制 556

第一节 私营商业 556

第三节 国营商业 557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 557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559

第五节 合作商业 560

第六节 其他商业 560

第三章 商品购销 561

第一节 纺织、针织、百货、文化用品 561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 562

第三节 煤炭、石油、建材 563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 564

第五节 肉、禽、蛋 565

第六节 盐、糖、烟、酒 567

第七节 蔬菜、水产、粮酿 568

第八节 烤烟 569

第九节 土产、果品 570

第十节 中药、西药(器械) 570

第十一节 日杂、废旧、珠宝玉器 572

第十二节 外贸物资 573

第四章 饮食服务 573

第一节 饮食业 573

第二节 服务业 574

第五章 储运 575

第一节 设施 575

第二节 营运 575

第二节 财务管理 576

第六章 管理 576

第一节 计划管理 576

第三节 业务管理 577

二十二篇 粮油 581

第一章 收购 581

第一节 粮食收购 581

第二节 油料收购 583

第二章 供应 585

第一节 粮食供应 585

第二节 食油供应 589

第三章 粮油票证及价格 590

第一节 粮油票证 590

第三节 议购议销 590

第二节 粮油价格 591

第四章 储备 59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平粜与积谷 591

第二节 储备粮 592

第五章 储运 592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粮仓及粮食保管 592

第二节 解放后的粮油保管 592

第三节 粮油调运 593

第一章 财政 597

第一节 财政收入 597

二十三篇 财税 597

第二节 财政支出 601

第三节 田赋、农业税 604

第四节 债券发行 606

第二章 税务 60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税捐 607

第二节 解放后的税政 608

第三章 管理与监督 611

第一节 机构 611

第二节 财政管理 611

第三节 税务管理 612

第四节 财税监察 613

第一节 因利局、当铺 614

第一章 金融机构 614

二十四篇 金融 614

第二节 银行、钱庄 615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617

第四节 保险公司 617

第二章 货币 618

第一节 种类 618

第二节 流通 618

第三节 管理 620

第三章 信贷 623

第一节 民间借贷 623

第二节 农业贷款 623

第三节 工业贷款 625

第四节 商业贷款 626

第五节 基本建设贷款 628

第四章 拨款与监督 629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629

第二节 农业拨款 629

第五章 存款 629

第一节 单位存款 629

第二节 城乡储蓄 630

第六章 代理业务 631

第一节 金库 631

第二节 债券 631

第一节 保险业务 632

第三节 无息贷款 632

第七章 保险 632

第二节 防灾理赔 633

二十五篇 科技 635

第一章 科技队伍 635

第一节 专业科技人员 635

第二节 农村科技人员 636

第二章 科技组织 637

第一节 科技团体 637

第二节 科研机构 637

第一节 学术交流 638

第三章 科技活动 638

第二节 科技推广 641

第三节 科普教育 643

第四节 科技情报与咨询服务 64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644

第一节 科研课题 644

第二节 成果鉴定 644

第三节 重点科技成果 645

第五章 几项科技工作 648

第一节 沼气推广 648

第二节 太阳能运用 649

第三节 地震监测 649

第六章 科技管理 650

第四节 气象预报 650

第一节 人员管理 651

第二节 计划管理 653

第三节 经费管理 653

第四节 成果管理 654

二十六篇 教育 655

第一章 机构设置 65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55

第二节 业务机构 656

第二章 明、清教育 657

第一节 私塾 657

第二节 州学 657

第五节 学堂 658

第三节 书院 658

第四节 义学 658

第三章 初等教育 659

第一节 学前教育 659

第二节 普通小学 660

第三节 民族小学 662

第四章 中等教育 664

第一节 普通中学 664

第二节 民族中学 666

第三节 职业中学 666

第四节 初、中级专业学校 667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 669

第五节 厂矿子弟学校 669

第五章 教学方法和思想品德教育 669

第二节 解放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670

第三节 思想品德教育 671

第六章 学校体育和卫生 672

第一节 体育 672

第二节 卫生 672

第七章 招生与考试 673

第一节 招生 673

第二节 考试 673

第三节 扫盲 674

第二节 冬学、夜校及民校 674

第一节 民众学校 674

第八章 成人教育 674

第四节 职工业余教育 675

第五节 农民业余教育 676

第九章 教师 677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77

第二节 师资培训 679

第三节 教师待遇 679

第四节 考核、奖惩 681

第五节 教师组织 681

第十章 教育经费 682

第一节 经费 682

第二节 勤工俭学 684

二十七篇 文化艺术 686

第一章 机构 686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文化行政机构 686

第二节 解放后文化行政机构 687

第二章 群众文化 687

第一节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687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工作 689

第三节 文化馆工作 690

第四节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692

第三章 图书发行 693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图书发行 693

第二节 新华书店发行网点 694

第三节 发行方式 695

第四章 报刊出版 6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报刊 696

第二节 解放后的地方报刊 696

第五章 图书阅览 699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图书馆 699

第二节 解放后的图书阅览活动 700

第六章 电影发行、放映 7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01

第二节 电影管理发行机构 701

第三节 电影放映队 702

第五节 映前宣传 703

第四节 电影院 703

第一节 历史概况 704

第七章 戏剧活动 704

第二节 解放后的戏剧活动 705

第八章 文物 707

第一节 历史文物 707

第二节 近、现代文物 708

第三节 文物保护 709

第九章 文学艺术 70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709

第二节 书法 710

第三节 美术 710

第五节 民间文学艺术 711

第四节 音乐 711

第十章 广播电视 712

第一节 广播 712

第二节 电视 714

二十八篇 体育 715

第一章 社会体育 715

第一节 职工体育 715

第二节 农民体育 716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716

第四节 体育游戏 717

第二章 学校体育 717

第三节 运动会 718

第一节 体育教学 718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718

第四节 锻炼标准 719

第五节 幼儿体育 719

第三章 少数民族体育 719

第一节 传统体育活动 720

第二节 节日体育活动 720

第四章 竞赛 72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体育竞赛 721

第二节 解放后的体育竞赛 721

第二节 培训人材 723

第一节 机构 723

第五章 管理与培训 723

第三节 体育场地 724

二十九篇 医药卫生 725

第一章 医药卫生机构 72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25

第二节 专业机构 726

第二章 医疗 728

第一节 中医 729

第二节 西医 731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33

第四节 医疗制度 734

第五节 医疗设备 735

第三章 妇幼保健 736

第一节 新法接生 736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 736

第三节 儿童保健 736

第四章 卫生防疫 737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73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37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740

第四节 预防接种 741

第五节 卫生监测 741

第一节 本地药材 742

第五章 药品 742

第二节 药材种植 743

第三节 中成药生产 744

第六章 管理 744

第一节 医政管理 744

第二节 药政管理 746

三十篇 社会风土 748

第一章 社会组织 748

第一节 宗族 748

第二节 行会 749

第三节 宗教 751

第四节 帮会 756

第五节 反动会道门 757

第一节 服饰 758

第二章 风俗习惯 758

第二节 饮食 759

第三节 住宅 761

第四节 婚俗 762

第五节 丧葬 764

第六节 祀典 766

第七节 庙会 767

第八节 庆贺 767

第九节 节日 769

第十节 社会积弊 771

第一节 传统风尚 772

第三章 社会风尚 772

第二节 社会新风 773

第四章 方言 774

第一节 语音 775

第二节 会理话和普通话常用字辨音 778

第三节 词语 783

第四节 语法特点 784

三十一篇 人物 786

一、传记、传略、简介 786

夏钟 786

夏瑶光、王麟初 786

孔开先 787

姚宗贤 787

王树芝、罗发林 788

刘恒普、曾发、田运标 789

王明灿 789

马洁 790

自秉谦 790

王柄农 791

陈光兴 792

刘吉堂 792

王培舜、康秉崇、张树仁 793

禄应举 796

刘力平 797

吴仲禽 798

申鸿喜 798

叶汝调 799

苏相臣 800

刘达五 801

蔡长发 802

彭恩溥 803

刘暟 804

高宗和 805

谢荣晋 805

周路九 806

徐儒 806

王雪汀 807

潘长兴 808

叶凤云 809

吴佩衡 809

禄日依 810

傅正松 811

何义举 811

张敬之 812

钟光达 813

吴心泰 813

苏华洲、苏国忠、苏国宪 814

三、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816

二、能工巧匠名录 816

四、革命烈士英名录 817

附录 818

政府文告选 818

协议、纪要选录 824

诗词、楹联选录 827

谚语 834

遗文 835

碑文 837

辨误、存疑 838

附:会理县部门志名录 841

后记 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