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1
一 思维的三弦 1
二 对行原理 6
三 返回中国叙事本身 10
四 叙事形式法则的探讨 16
五 两极中和的原则 21
六 还原、参照与贯通 27
结构篇第一 34
一 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原理 34
二 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 45
三 结构要素之一:顺序 59
四 结构要素之二、三:联结,对比 65
五 结构动力学——势能 76
六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上) 89
七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下) 96
八 组织结构的死法与活法 105
时间篇第二 120
一 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120
二 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122
三 叙事元始和时间整体性 129
四 叙事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133
五 历史时间与叙事时间 141
六 时间顺序和预叙的文化蕴涵 148
七 时间幻化与翻过一面看人生 157
八 时间人文化和独特时间刻度的选择 169
九 时态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178
— 视角的意义 191
视角篇第三 191
二 视角与作者 199
三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209
四 视角的流动性 221
五 视角的一与多及其层面 232
六 聚焦与盲点 245
七 聚焦于“有”与聚焦于“无” 255
意象篇第四 267
一 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267
二 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276
三 意象的类型 289
四 意象的意义指涉 304
五 意象的功能 315
一 叙事学的独特存在形态 330
评点家篇第五 330
二 粘附于直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342
三 评点体例的完善 348
四 评点体例的变异 357
五 阅读视野的设计 370
六 全局视野的比较性和透视性 377
七 精神共享的阅读形态 386
八 点醒灵性和点醒趣味 397
九 从儒家经典阐释中走出来 407
十 建立“另一个经典世界” 414
附录:专家推荐意见二则 424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