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读书不忘救国 3
第一章 清华大学实用科学研究会 3
“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 3
创办《新科学》 4
拥护第二十九军保卫华北 12
第二编 难忘的岁月 19
第二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 19
中山图书馆 19
讲授“抗战地理” 21
响应号召,重返科技战线 24
自然科学教育方针的争论 26
科学大众化 31
地质矿产调查 38
难忘的岁月 42
第三章 从延安到北满 47
“八千里路云和月” 47
从零开始兴办工业 50
工厂管理民主化 54
第三编 艰难的创业 59
第四章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轫 59
突如其来的决定 59
“病树前头万木春” 60
不拘一格聘人才 62
4000科技人员奔赴东北 69
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72
第五章 科研管理的初步探索 75
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 75
从经济恢复中找课题 76
科研工作计划的“初试” 77
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 78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80
科研工作合同制 81
科研成果工业化 82
科学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交流 84
又一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争论 86
第六章 政治思想工作 90
整顿作风 90
抗美援朝 94
思想改造运动 96
“三反”、“五反”运动 97
深刻的经验教训 97
第七章 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分院 99
分院的工作方针和研究重点 100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研究所--金属研究所 101
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04
土木建筑研究所 105
林业土壤研究所 106
石油化学研究所 107
应用化学研究所 107
撤销工业检验所 108
合并地质调查所 110
分院的领导 110
开展学术活动与培养人才 112
检验、鉴定、咨询服务 114
东北分院的撤销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建设 115
第八章 中国科学院代表团首次访问苏联 118
苏联科学院发展简史 120
苏联科学院的计划工作 122
苏联的地质科学 124
访苏学习总结 126
苏联科学家首次访华 130
第四编 充实而有意义的三年 135
第九章 初入科学殿堂 135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的《报告》 136
16年后再见郭沫若 140
学术秘书处及其主要工作 142
改变科学研究机构的地区布局 144
学部的成立 147
两项战略决策 153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56
第十章 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59
中央决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60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要求 161
“任务带学科” 163
重点任务 164
《规划》不是“纸糊的” 165
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 165
苏联科学家的帮助 167
第五编 十年黄金时代 177
第十一章 在斗争中前进 177
大跃进 177
“科学宪法”--《科研工作十四条》 181
为提前完成《十二年规划》而奋斗 186
广州会议--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187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189
第十二章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 192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 192
“二黄一张”之争 193
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196
国家科委专业组 199
地方科技工作应为地方服务 202
第十三章 丰硕的成果 205
规划的落实--年度计划 205
提前5年完成《十二年规划》 206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 207
丰硕的成果 208
人工局部控制天气 209
治沙研究 216
地震预报 220
海洋调查 232
编纂《国家大地图集》 245
第十四章 成果管理与科技出版工作 248
成果的登记与鉴定 248
发明的奖励 249
成果的交流与保密 253
《24条》的产生和夭折 261
出版工作 263
发行工作 265
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 266
出版方针、政策与稿酬 271
第十五章 改进科研工作条件 276
图书 276
中国外文书店 277
档案资料 279
仪器设备、物资器材 279
中国科学器材公司 282
化学试剂的生产与进口 285
科研经费 287
第十六章 把科技情报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 288
建立国家科技技术情报中心 288
第一次科技情报工作会议 290
充实和提高 293
《国际十进分类法》的采用和批判 297
复印技术的创立 299
第十七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 303
与苏联合作 303
初访民主德国 306
中苏重订协议 306
敖德萨飞机失事 312
协议到期,自动失效 313
与越南的合作 313
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 315
科技外事工作的调整 317
与亚非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319
打破封锁,走向世界 325
第六编 十年动乱的坎坷历程 331
第十八章 “文革”初期的搏斗 331
“7.30”大会 331
周恩来不同意“罢官” 333
“打倒韩光反党集团” 335
扩大批判,亮相京津 336
清“四旧” 337
“查抄”毛主席题词 339
“群众专政” 342
下放干校劳动锻炼 343
第十九章 重返中国科学院 346
中国科学院计划座谈会 346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349
从业务一组到党的核心小组 352
解放干部 353
重建机构 355
恢复业务 357
恢复国际交流 360
第二十章 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 363
周恩来对科学院的指示 363
长波授时台兼导航台的建设 366
开展我们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 367
激光研究 373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374
第二十一章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377
筹备阶段 377
批极“左”思潮,批林整风 379
中国科学院的《发言》 383
“是极右,不是极左” 385
第二十二章 人妖颠倒是非淆 387
批“刮理论风”和“翻案风” 387
批“不抓大事” 388
批“孔老二的徒子徒孙” 392
这样的检查通不过 395
批《汇报提纲》 397
“这个人思想旧,工作要调动一下” 402
第七编 科学的春天 407
第二十三章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407
拨乱反正 407
科学教育座谈会 408
震动全国的科学大会 411
重建国家科委 41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17
八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419
第二十四章 面向经济建设 423
支援农业 424
开辟新能源 427
沼气 428
太阳能 432
风能 435
参加联合国新能源会议--内罗比会议 437
工业学大庆 442
富铁矿会战 443
全国地层委员会 451
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 455
第二十五章 落实科技政策 459
清理遗留问题 459
全国科学技术人员普查 460
落实留学人员政策 462
使用闲散的科学技术人员 464
发挥中青年科技干部的作用 464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复苏 467
恢复培养研究生与建立学位制度 470
表彰老科学家 472
恢复科学技术奖励工作 472
科学技术保密与技术市场 482
第二十六章 科研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485
国家科委机关的调整 485
组建科学技术干部局 486
中央科学研究协调委员会 489
国务院科学技术领导小组 492
科研管理的改革 493
向中央财经小组汇报 495
编制科技规划的设想 499
中央书记处的指示 502
“三结合规划” 504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 508
国家科委不能撤 509
“大经委、中计委、小科委” 512
退居“二线” 514
第二十七章 建立专利制度 516
旧中国的专利制度 516
调查研究各国的专利制度 517
我国有必要建立专利制度 529
专利法的起草、审批与实施 53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表彰 537
第八编 退出一线以后 543
第二十八章 南极考察 543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 543
首次南极考察队 546
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551
“南极精神” 554
历次南极科学考察 556
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 558
南极考察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普及 562
加强南极研究的学术领导 564
参加《南极条约》,成为协商国成员 567
与阿根廷、智利签订合作协议 568
参加国际南极局局长会议 569
秦大河横穿南极 571
艰苦奋战的10年、胜利成功的10年 574
第二十九章 中国发明协会 576
发明协会的成立 577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581
历届全国委员会--年会 582
向人民汇报发明成果 585
发明基金 592
宣传、教育和地方组织 592
在国际发明者中争高低 593
海峡两岸发明家欢聚一堂 597
参加萨格里布国际博览会 599
参加“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 600
创办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 603
第三十章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606
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科学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 606
《延安时代科技史》 611
东北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 613
“金鸡报捷,始自东北” 616
《当代中国》 617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事业》 623
后记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