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3
概述 4
大事记 12
第一编 地理 49
第一章 建置 49
第一节 位置面积 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 49
一 历代沿革 49
二 建县经过 52
第三节 行政区划 53
一 清代行政区划 53
二 民国行政区划 53
三 解放后行政区划 56
第二章 人口 61
第一节 人口变迁 61
一 人口发展 61
二 人口结构 65
三 人口登记 70
第二节 民族分布 72
第三节 计划生育 73
一 机构设置 74
二 计划生育工作 74
第三章 自然环境 78
第一节 地质地貌 78
一 地质结构 78
二 地貌地形 83
三 主要山脉 85
第二节 水系 86
一 河流 86
二 高山湖泊 89
第三节 土壤 89
一 土壤成因 89
二 土壤类型 90
三 各类土区分布 95
一 气候基本特征 96
第四节 气候 96
二 降水量及气温 100
三 湿度与蒸发 101
四 日照、热量 101
第四章 自然资源 102
第一节 植物 102
一 植被 102
三 灌木林 103
二 森林 103
四 草场 104
五 中草药材 104
第二节 动物 105
一 野生动物 105
二 家畜家禽 105
第三节 矿物 105
一 金属矿 106
二 非金属矿 108
第二节 大风 111
第五章 灾害 111
第一节 干旱 111
第三节 冰雹 112
第四节 霜冻 113
第五节 雪灾 113
第六节 洪涝、泥石流、滑坡 113
第七节 病虫、兽害 114
第八节 地震 115
第九节 火灾 116
第一节 藏族 118
第二编 民族 118
第一章 民族概况 118
第二节 汉族 119
第三节 羌族 120
第四节 回族及其它民族 121
一 回族 121
二 其它民族 121
一 沿革 122
第二章 土司 122
第一节 土司政权 122
二 地域 125
三 组织机构 126
四 权力地位 128
第二节 土司武装 132
第三节 改土归流 133
一 改土设屯 133
二 改土归流 134
第三章 宗教 134
第一节 藏传佛教 134
一 苯波教 134
二 红教、黄教及其他教派 135
三 转经活动 135
第二节 寺庙教育 137
第三节 主要寺庙 138
一 墨尔多庙 138
二 松安寺 139
三 里然龙(岭钦寺) 140
四 岩窝“拉章” 141
五 布科寺 141
六 巴底黑经寺 142
七 其它寺庙简介 142
第四节 道教 143
第五节 天主教 144
一 解放前的宗教管理 145
第六节 宗教管理 145
二 解放后的宗教管理 146
第四章 民族关系 148
第一节 解放前的民族关系 148
一 历史渊源 148
二 藏族的内部关系 148
第二节 解放后的民族关系 150
一 团结建政 150
二 实施民族政策 150
三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51
四 培养民族干部 152
第五章 民俗 153
第一节 婚嫁 153
一 藏族婚俗 153
二 汉族婚俗 156
三 其它民族婚俗 157
第二节 家庭 158
一 藏族丧葬 159
第三节 丧葬 159
二 汉族丧葬 161
三 其它民族丧葬 161
第四节 服饰 162
一 藏族服饰 162
二 汉族服饰 163
第五节 饮食 164
一 藏族饮食 164
一 藏族居住 165
二 汉族饮食 165
第六节 住、行 165
二 汉、羌、回等民族居住 167
三 各族出行礼俗 167
第七节 节日 168
一 民间节日 168
二 法定节日 169
第八节 礼仪 169
一 藏族礼仪 169
二 其它民族礼仪 170
第九节 禁忌 171
一 藏、羌族禁忌 171
二 汉族禁忌 172
第六章 方言 172
第一节 方言土语 172
一 藏族方言 172
二 汉语 176
第二节 谚语 178
三 羌语 178
第三节 歇后语 179
第三编 经济 181
第一章 计划管理 181
第一节 计划工作 181
第二节 统计管理 184
第三节 物价管理 185
第四节 物资工作 189
第五节 审计监督 191
第二章 农业 192
第一节 土地制度 192
一 土地占有 192
二 生产关系变革 192
第二节 农业生产 194
一 耕地 194
二 作物分布 194
三 经济作物 196
四 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 197
五 耕作技术 204
六 农机具 205
七 肥料 206
八 植物保护 206
九 农田基本建设 207
十 农田水利 208
十一 农业区划 209
第三节 乡镇企业 211
二 收益分配 214
第四节 农业经济管理 214
一 计划、劳动、财务、物资管理 214
三 粮食分配 217
第三章 牧业 219
第一节 牧业生产 219
一 牦(犏)牛 219
二 黄牛 220
三 羊 221
五 马 223
四 猪 223
七 蜜蜂 224
六 家禽 224
第二节 疫病防治 229
第三节 草场 230
一 分布 230
二 现状 230
三 利用建设 231
四 草场边界纠纷 231
第四节 畜产品 231
第四章 林业 232
第一节 林业资源 232
一 林业概况 232
二 林木种类及数量 232
三 动物 233
第二节 县林业管理机构 233
一 生产 234
二 销售 234
第三节 生产与销售 234
第四节 营林 235
一 采种 235
二 育苗 235
三 植树造林 236
四 迹地更新、幼林抚育 236
第五节 森林保护 237
一 护林防火 237
五 封山育林 237
二 森林管理 239
第六节 经济林木 240
第七节 省、州驻丹林业企业 244
一 丹巴林业局 244
二 丹巴水运处 244
第五章 工业 245
第一节 林业工业 249
一 州属林业工业 249
三 乡办集体林业工业 252
二 县属林业工业 252
一 电厂建设 253
第二节 水电工业 253
二 输电设施和电力利用 254
三 主要电站 254
第三节 采掘工业 256
一 大理石开采 256
二 其它矿产开采 257
第四节 农机工业 258
一 建材生产 259
第五节 建材建筑 259
二 建筑 260
第六节 造纸与印刷 261
一 造纸 261
二 印刷 261
第七节 食品加工 261
一 酿酒 261
三 肉食加工 262
二 粮油加工 262
四 副食品加工 264
第八节 缝纫 264
第九节 木、竹器生产 265
一 木器生产 265
二 竹编 265
第十节 手工业 266
一 制革 266
二 土陶 266
三 金属工艺品 266
四 织毪子 266
第十一节 管理机构 267
第六章 云母工业 267
第一节 丹巴云母矿 268
一 沿革 268
二 探矿 268
三 开采 269
四 用途与质量 272
五 矿山技术 273
六 计划 274
七 选矿和加工 276
八 材料供应 278
九 机修 279
十 电力 280
十一 运输 280
十二 职工队伍 281
第二节 县云母工业 283
第三节 乡村云母工业 284
第七章 交通 286
第一节 古道 286
第二节 公路 287
一 主要公路 288
二 专用公路 289
第三节 渡口桥梁 290
一 渡口 290
三 乡村简易公路 290
二 桥梁 291
第四节 运输 293
一 人力运输 293
二 畜力运输 293
三 车辆运输 294
四 河道运输 296
一 管理机构 297
第五节 管理 297
二 安全 298
第八章 邮电 299
第一节 清及民国邮电 299
第二节 解放后的邮电 301
一 机构设置 301
二 邮政 301
三 电信 304
第三节 管理 308
一 沿革 309
第九章 城乡建设 309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09
二 街道、排水及公路 310
三 防洪保坎、危岩治理 311
四 供电、供水 312
五 房屋普查及城镇规划 313
六 环卫、绿化 313
第二节 乡村建设 314
第三节 管理 316
第十章 商业 316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16
第二节 集体商业 321
一 公私合营商业 321
二 理发合作社 321
三 工农食堂 321
四 大集体综合服务公司 321
一 机构 32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22
五 二轻供销公司 322
七 工矿区和乡村集体商业 322
六 其他城镇集体商业 322
二 购销 323
三 物价及利润 328
四 主要商品供应 328
第四节 工商管理与集市贸易 334
一 管理机构 334
二 集市贸易 335
第十一章 粮油 336
第一节 粮食购销 336
一 征购 336
二 粮食销售 340
二 保管 346
第三节 储运 346
一 仓容 346
一 购进 346
第二节 油料购销 346
二 销售 346
三 调运 347
四 农村储粮 349
第十二章 财税 350
第一节 机构及体制 350
一 机构 350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51
二 财政体制 351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56
第四节 主要税收 360
一 工商各税 360
二 农业税 361
第十三章 金融 363
第一节 机构 363
一 银行 363
二 信用社 364
第二节 金融业务 365
一 信贷 365
二 存款、储蓄 368
三 现金管理 369
四 其它业务 370
第三节 货币 372
一 县党部 379
第一节 国民党 379
第一章 政党 379
第四编 政治军事 379
二 基层组织 380
三 主要活动 38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381
一 县(工)委会 381
二 党代表大会 384
三 党务工作 390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 404
一 机构 404
二 工作 405
第四节 群团组织 406
一 农会 406
二 贫协 406
三 工会 407
四 共青团与少先队 410
五 妇联 413
六 协会 415
第二章 政权 416
第一节 清代政权 416
第二节 民国政权 416
第三节 “格勒得沙”苏维埃政权 419
一 政权建设 419
二 组织活动 419
第四节 人民政府 421
一 县人民政府 422
三 县革命委员会 423
二 县人民委员会 423
四 恢复县人民政府 424
五 下属机构 425
六 区、乡政权 432
第五节 劳动 434
一 机构设置 434
二 计划招工 435
三 工人工资 437
五 安全生产 438
四 劳动保险 438
六 知青工作 439
第六节 人事 440
一 机构设置 440
二 干部管理 440
三 干部结构 441
四 干部来源 443
五 干部工资 443
六 退(离)休干部 446
七 干部编制 448
一 清代民政 452
二 民国民政 452
三 解放后的民政 452
第七节 民政 452
第三章 县参议会、县人代会 460
第一节 民国县参议会 460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会 461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61
三 县人民代表大会 462
二 县人民代表会议 462
四 丹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64
五 基层选举 465
第四章 政协 4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67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468
第三节 主要工作 469
一 民国警察机构 473
第一节 公安 473
第五章 政法 473
二 人民公安 474
第二节 检察 479
一 民国检察 479
二 人民检察 479
第三节 审判 482
一 民国审判 482
二 县人民法院 483
第四节 司法工作 487
第六章 重大政事记述 489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政事 489
一 邛山暴动 489
二 三土司事件 490
三 抗烟捐事件 491
四 刘树东事件 493
第二节 建国后政事 494
一 清匪镇反 494
三 抗美援朝 495
二 支前 495
四 禁烟肃毒 496
五 民主改革 498
六 “四反” 499
七 农村和机关“三反” 500
八 “肃反”运动 501
九 “五反” 501
十 “四清” 502
十一 “文化大革命” 503
十二 落实政策 505
十三 机构改革 506
第七章 军事 507
第一节 兵役制度 507
第二节 机构 508
第三节 地方武装 509
第四节 驻军 511
一 组建 512
第五节 民兵 512
二 武器配备 513
三 民兵工作三落实 513
第六节 兵事记略 515
一 金川事件中境内战事 515
二 红军长征在境内战事 516
三 民兵在境外参与平叛 518
四 民兵在丹东等地平叛 518
第五编 文化 520
第一章 教育 520
第一节 组织及管理 520
一 行政机构 520
二 专业机构 520
三 教育团体 521
四 管理 521
第二节 教育 527
一 义学馆、私塾 527
二 学前教育 528
三 小学教育 530
四 中学教育 538
五 成人教育 542
六 民族教育 543
第三节 教育内容和方法 547
一 思想教育 547
二 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548
三 教学 549
四 考试与招生 551
五 勤工俭学 553
第四节 教师 553
一 教师来源 553
二 社会地位 554
三 待遇 555
一 机构 556
二 四级农科网 556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56
第二章 科学技术 556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57
第三节 科技活动 558
一 科普宣传 558
二 科学考察 558
三 参与大渡河流域综合开发 559
第四节 科技服务 560
一 科研成果 561
第五节 科研成果及应用 561
二 科研成果应用 563
第三章 文化 565
第一节 群众文化 565
一 文艺活动 566
二 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收集整理 567
三 民间文艺 568
四 绘画、书法、摄影 571
五 文艺创作 574
第二节 影剧 575
一 电影 575
六 展览 575
二 戏剧 578
三 图书 581
四 阅览 586
第三节 名胜、文物古迹 586
一 名胜 586
二 文物古迹 589
三 文物普查、保护 593
第四节 新闻、广播、电视 594
一 新闻报导 594
二 广播 595
三 电视 597
第五节 民间文学 598
一 民间传说 598
二 民间故事 602
第一节 群众体育 606
一 民族体育 606
第四章 体育 606
二 学校体育 607
三 职工体育 609
四 农村体育 609
五 体育设施 610
第二节 培训、竞赛 610
一 业余体校 610
二 各级竞赛 611
第一节 机构 616
一 行政管理及所属团体 616
第五章 医药与卫生 616
三 人材输送 616
二 医疗卫生机构 618
第二节 医药 625
一 中医中药 625
二 西医西药 628
三 中西医结合 630
四 藏医藏药 630
一 爱国卫生 633
第三节 卫生防疫 633
二 防疫 634
第四节 妇幼保健 641
一 妇女保健 641
二 儿童保健 644
第六编 人物 645
第一章 人物传 645
第一节 传 645
第二节 传略 665
第二章 人名录 675
第一节 抗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有功人员名录 675
第二节 红军长征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录 676
第三节 解放后革命烈士英名录 678
第七编 文存 684
第一节 旧志序 684
第二节 文告 684
一 建县章程 684
三 民族上层人士拥护“民主改革”申请 685
二 禁烟布告 685
四 新修县志重要文存 688
第三节 文艺 695
一 章谷风光 695
二 诗 697
三 散文 698
四 小说 702
五 通讯 705
六 红军歌词 708
七 藏文文艺 710
八 歌曲 716
九 图画 719
第四节 红军标语口号 721
第五节 丹巴县志编纂始末 721
附: 723
一、历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工作 723
二、县志审查委员会成员 726
三、《丹巴县志》部门志(或资料长篇)撰写单位、执笔人员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