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室 1
L615细胞染色质的初步研究 刘连瑞 王金霞 宁益华 冯尚 1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B的抗原特性 王斌 王恢鹏 黄崇喜 张大达 王金霞 刘连瑞 2
巨噬细胞中与抗原识别有关的RNA的合成时相及非tRNA性质 李延 尚芙蓉 王壮 黄华樑 3
在抗原刺激下巨噬细胞RNA离体传递免疫活性的研究 尚芙蓉 李延 黄华樑 5
膜蛋白的溶解及其对兔脾细胞中DNA合成的促进 王苏生 陈艾 褚婕 6
平阳霉素的遗传学效应 陈玲爱 童克忠 王玮 8
枯草杆菌依赖链霉素寡孢子突变体的蛋白质合成 张秀媛 丁家炳 翁曼丽 童克忠 9
琼脂糖凝胶电泳制备细菌质粒DNA 黄大年 杨涛兰 10
枯草杆菌抗利福霉素突变体的分离与鉴定 金振华 尧素芳 马志方 周素 王玮 11
构建克氏固氮基因重组质粒 黄大年 杨涛兰 刘凤华 徐乃正 12
用于基因表达的大肠杆菌小细胞系统的研究 朱荣焕 徐乃正 张丽华 13
根瘤菌大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丁勇 徐琼芳 苗毓桦 杨涛兰 14
正常状态和抗病毒状态的HeLa细胞翻译小鼠干扰素mRNA能力的比较 朱立煌 胡乃璧 梁志国 15
固氮质粒pRD1接合转移到水稻根系菌的初步研究 王毓琦 16
C57小鼠干扰素的整体诱导及其mRNA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的翻译 梁志国 费云标 郭玉凤 李小兵 朱立煌 胡乃璧 林友刚 17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微量检测 梁志国 朱立煌 胡乃璧 18
六种质粒对Bacillus subtilis Ki-2-132的转化及其在Ki-2-132中不稳定性的比较 魏荣瑄 孙永华 杨月琴 章银梅 汤懋竑 20
枯草杆菌原生质体融合转移pUB110质粒的研究 李明凤 范树田 汤懋竑 魏荣瑄 21
用溶菌酶溶菌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的方法 孙永华 汤懋竑 22
pUB110和pBR322质粒构建杂种质粒基因表型表达的研究 汤懋竑 杨月琴 23
小鼠乳腺癌细胞中ATP酶活性定位的电子组织化学研究 王玉元 高文琴 25
第二研究室 26
小鼠、家兔胚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质 蒋耀青 孙海源 张乃昌 李芳媛 26
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比较 程光潮 吴丽城 27
来航鸡京白Ⅱ系近交试验初步效果 崔道枋 李东 段章雄 程光潮 29
来航鸡京白Ⅰ、Ⅱ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估测 崔道枋 段章雄 程光潮 31
小鼠胚胎快速冷冻和解冻后的活力 陈秀兰 白琴华 谭丽玲 李树英 袁义达 33
正常中国人染色体Q带带型 周宪庭 李锦霞 崔梅影 傅维宁 35
吸烟与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崔梅影 徐玖瑾 周宪庭 36
中国人群染色体Q带多态性--汉族和黎族人群的比较 周宪庭、汤火顺 许碧珍 傅维宁 肖桂芳 37
人的C带多态遗传的初步研究 董兆文 汪安琦 39
用银染技术观察多囊卵巢病人淋巴细胞的rRNA基因活性 李心治 周宪庭 41
人体染色体彩色RFA带 周宪庭 傅维宁 肖桂芳 42
L615小鼠中期染色体的银染研究 李实喆 李立容 王宗仁 43
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法 李锦霞 汤火顺 汪安琦 44
家畜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分离和定性条件的研究 陈幼臣 杨秀琴 羿汉卿 周爱勤 45
小鼠早期胚胎乳酸脱氢酶同功霉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陈幼臣 杨秀琴 46
绵羊与小鼠胚胎培养条件的相似性 魏钧 王秀梅 孟祥君 王培生 孙孝仙 杭维才 47
小鼠胚泡注射TCM-199溶液后发育 王培生 李树英 魏钧 48
金鱼(Carassius auratus)染色体组型的研究:Ⅰ.鲫鱼和红龙睛金鱼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王春元 李延龄 49
金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发生遗传学研究:Ⅰ.鲫鱼和红龙睛金鱼各组织器官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 罗莉中 毕世华 王春元 50
北京动物园中亚马鹿的染色体组型多态现象 王宗仁 杜若甫 52
青鹿、爪哇鹿、东北马鹿和日本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 王宗仁 杜若甫 许娟华 车启承 53
鹿属(Cervus)染色体组型的进化 王宗仁 杜若甫 55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G带带型 王宗仁 杜若甫 许娟华 车启承 57
中国不同民族色觉异常发生率的调查 王永发 毛钟荣 陈良忠 崔梅影 徐玖瑾 杜若甫 59
鄂温克族人类遗传学调查 陈良忠 杜若甫 彭明文 宝音图 60
鄂伦春族人类遗传学调查 陈良忠 杜若甫 毕平安 彭明文 宝音图 涂云亭 62
中国不同地区与民族的近亲结婚率 杜若甫 赵宗良 徐玖瑾 王永发 崔梅影 毛钟荣 李绍武 李实喆 陈良忠 64
中国不同民族中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的研究 徐玖瑾 毛钟荣 李绍武 崔梅影 王永发 陈良忠 杜若甫 66
第三研究室 68
花药培养产生小麦非整倍体植株:Ⅰ.来源于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花粉非整倍体植株 郗子英 景健康 胡含 穆素梅 李振声 68
花药培养产生小麦非整倍体植株:Ⅱ.来源于普通小麦品种的花粉非整倍体植株 景健康 郗子英 胡含 69
小麦花药诱导单倍体植株的减数分裂分析 郝水 何孟元 徐宗尧 邹明谦 胡含 郗子英 欧阳俊闻 70
小麦花药培养对培养温度的反应(初报) 欧阳俊闻 周淑明 贾双娥 71
小麦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研究 庄家骏 贾旭 73
普通小麦与小偃麦中间型杂种的花粉植株的诱导 庄家骏 贾旭 75
(小黑麦×小麦)F1花药培养获得花粉植株 王兴智 胡含 76
单倍体小麦植株小孢子的DNA合成 曾君祉 胡含 张汉 张传善 徐宗尧 郝水 77
小麦花粉发育时期对花粉培养的影响 何定钢 欧阳俊闻 78
水稻花药低温预处理和预防培养对游离花粉粒启动和发育的影响 陈英 左秋仙 李淑媛 80
从只经过低温预处理的水稻游离花粉培养诱导成绿色植株 左秋仙 陈英 李淑媛 82
水稻花药液体漂浮培养提高分化频率试验 田文忠 陈英 84
杂种F1起源的花粉植株间的性状分离与重组 姜锡一 李良材 86
植物细胞诱变的研究:Ⅱ.不同诱变处理对水稻、甘蔗、玉米细胞培养物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陈少麟 田文忠 张桂花 88
水稻游离花粉培养的活体观察和缩时显微摄影(初报) 梁荣达 陈英 90
离体培养的烟草B6S3愈伤组织能利用D-乳糖 李向辉 O·席德尔 91
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培养中核酸酶活性的研究 颜秋生 李向辉 92
LpDH活性做为一个标记在烟草瘤和正常烟草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中的表达 李向辉 O·席德尔 黄美娟 李文彬 93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法使合成章鱼碱的能力在植物瘤和正常细胞间转移 李向辉 李文彬 黄美娟 94
Nicotiana alata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李向辉 黄美娟 李文彬 孙勇如 95
从单倍体烟草细胞筛选出抗5MT的无性系并再生植株 孙勇如 李文彬 黄美娟 李向辉 96
几种蔬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李文彬 孙勇如 黄美娟 李向辉 97
毛地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李向辉 98
草木樨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 黄美娟 孙勇如 李文彬 李向辉 98
灰藜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 黄美娟 李文彬 孙勇如 李向辉 99
在继代培养中玉米花粉愈伤组织的全能性及其遗传稳定性 谷明光 张雪琴 曹孜义 郭彩月 100
经长期继代培养的玉米花粉愈伤组织无性系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谷明光 张雪琴 102
用Giemsa C-带技术研究玉米粗线期染色体 谷明光 丁玉澄 张雪琴 103
玉米花药培养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 郭丽娟 陶自荣 104
三叶橡胶及甘蔗花药培养的进展 陈正华 钱长发 岑明 许绪恩 肖育玲 林明云 邓重焘 吴四黎 黄南生 105
油菜花药培养及小孢子发育的研究 陈之征 陈正华 106
秋水仙碱对玉米花粉培养倍性水平的影响 黄娇香 关月兰 郑万珍 107
第四研究室 109
菠菜叶绿体DNA的分离 李继耕 舒群芳 耿玉轩 109
C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刘一农 李继耕 11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叶绿体基因组的异质性 刘一农 李继耕 112
几种C3和C4作物的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刘祚昌 罗会馨 陈福太 吴光耀 邓岳芬 113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分离提纯及其等电点聚焦电泳 刘祚昌 陈福太 罗会馨 李继耕 114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比较研究 刘祚昌 罗会馨 陈福太 116
两种融合剂对原生质体摄取叶绿体的效果比较 赖世登 曾孟潜 117
玉米授粉前后花粉和花丝中的同工酶研究 李继耕 杨太兴 118
玉米杂种优势的同工酶预测 曾孟潜 杨太兴 120
中国糯质玉米籽粒氨基酸成份的分析 曾孟潜 杨太兴 贺宝珍 122
玉米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细胞内定位 曾孟潜 杨太兴 赖世登 邵勤田 123
白菜不同杂交组合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等电聚焦研究 李玉湘 124
高温对高粱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孔湉 傅鸿仪 126
高粱恢复系可育基因的非配子融合转移及其后代表现 刘根齐 张孔湉 孔繁瑞 127
高粱类型及三系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任治安 李兆琚 张孔湉 128
一种强烈的环境诱变剂 王钦南 艾先元 周祉祯 130
平阳霉素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谷爱秋 耿玉轩 艾先元 周祉祯 131
普通烟草与黄花烟草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种间杂种植株 王培田 陈家玉 赵世民 徐金相 王联清 133
有关花粉育性的细胞质因子及核基因在水稻进化树上的分布规律 王培田 陈家玉 许莉萍 王联清 135
水稻品种紫色性状的分布与恢复基因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王培田 陈家玉 许莉萍 王联清 137
诱导具有细胞质呼吸缺陷的酵母突变体 徐志彦 王培田 139
从未传粉的小麦子房培养诱导出单倍体植株 祝仲纯 吴海珊 安庆神 刘振岳 141
离体培养未传粉的烟草子房 祝仲纯 吴海珊 142
从萝卜的下胚轴诱导出植株 祝仲纯 吴海珊 143
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杂交获得新的雄性不育类型 陈和荣 潘湘民 杜允 张玉香 144
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杜允 潘湘民 陈和荣 145
谷子光补偿点的初步研究 余彦波 刘桐华 江利群 146
青藏高原栽培作物及其近缘野生种在北京地区生育特性的表现 麦先齐 姚树江 148
中国地方小麦品种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同工酶的分析 余光泽 150
不同地区小麦和大麦品种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细胞学观察 李敬仪 周述明 152
第五研究室 154
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普通小麦杂交一代的初步研究 邵启全 蒋兴邨 李安生 154
若羌古麦的初步研究 邵启全 蒋兴邨 李安生 陈永强 155
青藏高原野生大麦杂种F1遗传学研究 周泽其 邵启全 156
青藏高原野生大麦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周泽其 邵启全 158
在玉米和摩擦禾远缘杂交中的无融合生殖 林建兴 柏慧霞 159
筛选大豆高光效基因型的有效方法 林建兴 张性坦 赵存 柏慧霞 牛德水 丁家炳 张帆 160
小麦、黑麦和小黑麦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162
小麦亚族(Triticinae)D染色体组酯酶同工酶的表现 张翠兰 吴郁文 张炎 164
从小麦及其杂种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植株 张帆 张炎 汪永祥 166
节节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种的性状遗传初报 张炎 吴郁文 张翠兰 张帆 汪永祥 袁淑安 168
山羊草属与小麦属杂种F1细胞学观察:Ⅱ.(偏凸山羊草×D213)F1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袁淑安 170
授以γ-线照射过的花粉诱导普通小麦单性生殖 曹化林 宋海燕 魏秀玲 胡启德 171
普通小麦与球茎大麦杂交亲和性的测定 李大玮 何宗宇 胡启德 172
胚乳发育对种间杂种形成的重要作用 梁正兰 孙传谓 174
植物激素对促进棉花种间杂种胚胎发育的影响 孙传渭 邱仲锦 176
高产新品种遗67-8的培育 以凡 杜述荣 林自安 魏秀玲 蒋兴邨 欧笑兰 苗敏桦 178
第六研究室 178
甘薯愈培号植株的产生与培育 以凡 王文质 杜述荣 林自安 179
对甘薯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观察 王文质 林自安 杜述荣 以凡 181
多穗玉米单交种的培育和试种 周子恕 覃作干 周文娟 谭萍萍 181
技术室 182
红宝石激光显微照射对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选择性损伤 梁宏 王兰岚 孙勇如 孙宝霞 陆仲康 邓燕华 182
红宝石激光微束照射对小鼠和兔早期胚胎存活的影响 白琴华 陆仲康 谭丽玲 刘福全 梁宏 陈秀兰 183
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行为变化的显微摄影观察 刘敏颂 刘连瑞 徐正平 宁益华 欧笑兰 王恢鹏 184
秋水仙素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分裂影响的显微摄影观察 刘敏颂 刘连瑞 欧笑兰 宁益华 徐正平 186
用于3H-植物材料液体闪烁计数的样品消化研究 梁玉梅 郭朝忠 周芬 188
615小鼠内脏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定位 贾敬鸾 190
利用Giemsa N-带技术研究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 姚珍 191
组蛋白和精蛋白的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袁传照 张诚 吴军 193
组蛋白F2a、F3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 袁传照 杜保兴 黄茂开 194
核酸、聚核苷酸的1H、13C、31P核磁共振研究 袁传照 195
已发表的论文 197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201
国际性学术活动 201
外国专家来所做的学术报告 202
国内学术活动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