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 ASIF脊柱内固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M.埃比)M.Aebi等主编;党耕町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37563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脊柱外科的植入物和手术术式。

第1章 目的及原理 1

1.1 引言 1

1.2 稳定的内固定 1

1.3 保护血运 1

1.4 解剖顺列 1

1.5 早期无痛活动 1

第2章 脊柱的生物力学与脊柱器械 2

2.1 引言 2

2.2 机械原理 2

2.3 材料的机械性能 3

2.4 内植物材料 4

2.5 外科稳定的原理 5

2.5.1 支撑原理 5

2.5.2 中和原理 5

2.5.3 张力带原理 5

2.5.4 桥式固定原理 5

2.6 器械的应用 6

2.7 颈椎器械 6

2.8 腰椎和胸腰椎器械 7

2.9 脊柱畸形 8

参考文献 9

2.12 内植物衰竭——生物力学 9

2.10 腰椎重建 9

2.11 椎骨分离(滑椎) 9

第3章 脊椎融合术的生物学 10

3.1 引言 10

3.2 局部宿主因素 10

3.2.1 宿主的软组织床 10

3.2.2 宿主植骨区 10

3.2.3 生长因子 10

3.3.1 激素 11

3.3.2 宿主营养和体内平衡 11

3.3 全身宿主因素 11

3.2.4 电刺激 11

3.4 植骨块的材料 12

3.4.1 植骨块的性能 12

3.5 植骨块材料的类型 12

3.5.1 自体骨 12

3.5.2 同种异体骨 13

3.5.3 异种骨 13

3.5.4 合成的植骨代用品 13

3.5.5 器械在脊柱融合术的生物学作用 13

3.6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4.1 引言 16

4.2 分类 16

第4章 胸椎和腰椎骨折的综合分类法 16

4.3 胸椎和腰椎的骨折分类 18

4.3.1 A型:椎体压缩 18

4.3.1.1 A1亚型:嵌压骨折 18

4.3.1.2 A2亚型:分离型骨折 19

4.3.1.3 A3亚型:爆散骨折 19

4.3.1.4 A型骨折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 20

4.3.2 B型骨折:牵张性前后结构的损伤 22

4.3.2.1 B1型损伤: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 22

4.3.2.2 B2型损伤:骨性结构为主的后方损伤 23

4.3.2.4 B3型损伤:经椎间盘的前方损伤 25

4.3.2.3 B1及B2型损伤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 25

4.3.2.5 B3型损伤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 26

4.3.3 C型:前方和后方结构损伤伴有旋转 26

4.3.3.1 C1型:A型骨折伴有旋转 26

4.3.3.2 C2型:B型骨折伴有旋转 27

4.3.3.3 C3型:旋转剪切损伤 29

4.3.3.4 C型骨折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 29

4.4 统计资料 30

4.4.1 损伤累及的水平 30

4.4.2 损伤类型的发生率及分布 30

4.4.3 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31

4.5 讨论 31

4.5.3 C型损伤 33

4.5.2.2 B3型损伤 33

4.5.1 A型 33

4.5.2.1 B1及B2型损伤 33

4.5.2 B型 33

4.6 结论 34

参考文献 34

第5章 固定技术:上颈椎 36

5.1 后路钢丝技术 36

5.1.1 标准技术(Gallie技术) 36

5.1.2 楔形加压技术(Brooks和Jenkins技术) 37

5.2 经侧块关节螺钉固定 38

5.3 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 41

5.2.2 空芯螺钉技术 41

5.2.1 标准技术 41

5.3.1 标准拉力螺钉技术 46

5.3.2 空芯螺钉技术 46

第6章 下颈椎稳定技术 47

6.1 后路技术 47

6.1.1 钢丝技术 47

6.1.2 钢板技术 47

6.1.2.1 螺钉放置 47

6.1.2.1.1 中、下颈椎 47

6.1.2.1.3 上胸椎T1-T3 51

6.1.2.1.2 上颈椎 51

6.1.2.1.4 枕骨螺钉 53

6.1.2.2 3.5mm颈椎钛板 53

6.1.2.2.1 中、下颈椎(C2-C7)的金属板固定 53

6.1.2.2.2 枕颈钢板固定 53

6.1.2.2.3 颈胸椎钢板固定 58

6.1.2.3 三分之一管状钢板固定 58

6.1.2.4 钩板 60

6.1.3 颈椎钛金属圆棒系统(CerviFix) 62

6.1.3.1 内植物与器械 63

6.1.3.2 枕颈固定 64

6.1.3.3 从C2至T7的颈胸固定(同枕颈固定) 67

6.1.3.4 将颈椎圆棒系统连接于6mmUSS圆棒(枕颈固定) 68

6.2 前路技术 68

6.2.1 钢板技术 68

6.2.1.1 标准H形钢板 69

6.2.1.2 颈椎带锁钛板(CSLP) 69

第7章 胸腰椎稳定技术 75

7.1 前路手术技术 75

7.1.1 钢板技术 75

7.1.1.1 用宽动力加压钢板(DCP)进行固定 75

7.1.1.2 前路胸腰椎带锁钛板 77

7.1.2.1.1 前路重建 80

7.1.2.1 应用前路USS进行固定 80

7.1.2 圆棒系统 80

7.1.2.1.2 前方椎体重建 84

7.1.2.2 应用前路钛金属圆棒系统(VentroFix)进行固定 86

7.1.2.2.1 双圆棒固定卡结构 87

7.1.2.2.2 骨折固定卡的安装 91

7.1.2.2.3 单臂固定卡——双圆棒系统的安装 91

7.1.2.2.4 单臂固定卡——单棒固定系统 92

7.2 后路技术 92

7.2.1 经椎板螺钉技术 92

7.2.2 椎弓根固定 94

7.2.2.1 胸腰椎槽形钢板 96

7.2.2.2 USS骨折固定系统 99

7.2.2.2.1 椎体前方骨折而后壁完整时的复位(A1和A2型) 105

7.2.2.2.2 椎体前方骨折伴后壁骨折(A3型) 108

7.2.2.2.3 后方结构骨折或牵张断裂(B型) 109

7.2.2.2.4 前、后结构完全断裂并伴旋转(C型) 111

第8章 系列固定系统:通用脊柱系统 115

8.1 基本概念 115

8.2 系统 116

8.2.1 器械和内植物 116

8.2.1.1 骨折的固定系列 117

8.2.1.2 腰椎外科固定系列 118

8.2.1.3 侧凸和畸形固定系列 119

8.2.1.4 特殊的内植物和器械 120

8.2.1.4.1 USS侧开口的椎弓根螺钉 120

8.2.1.4.2 USS钩:椎板钩 122

8.2.1.4.3 USS钩:特殊的椎弓根钩 122

8.2.1.4.4 USS钩:横突钩 128

8.2.1.4.5 USS棒与侧开口内植物的连接 129

8.2.1.4.6 复合复位钳 130

8.2.1.4.7 棒连接器 132

8.2.1.4.8 USS横向连接系统 133

8.2.2.1.1 固定结构的基本原理 137

8.2.2.1 基本原理 137

8.2.2 USS用于畸形的矫正 137

8.2.2.1.2 凹侧弯曲 142

8.2.2.1.3 凸侧 142

8.2.2.1.4 棒的安放和脊柱复位 142

8.2.2.2 侧凸:后方矫正和稳定 150

8.2.2.2.1 胸椎右侧迟发性侧凸 150

8.2.2.2.2 双弯畸形 153

8.2.2.2.3 侧凸:前路矫正和稳定 159

8.2.2.2.4 后凸:后路矫正和稳定 165

8.2.3 USS治疗退行性腰骶椎疾病 173

8.2.3.1 标准固定 173

8.2.3.2 骶骨固定 183

8.2.4.1 椎体滑脱 184

8.2.4 USS用于椎体滑脱的复位和稳定 184

第9章 其它固定系统 189

9.1 用于脊柱峡部不连治疗的钩——螺钉系统 189

9.2 脊柱外固定 193

9.2.1 原理和技术 193

9.2.1.1 经皮置人Schanz螺钉技术 193

9.2.1.2 术后处理 193

9.2.1.3 胸椎Schanz螺钉的安放 193

9.2.1.5 Schanz螺钉的取出 198

9.2.2 外固定作为下腰痛的诊断手段 198

9.2.1.4 并发症的治疗 198

9.2.2.1 严重L5滑椎的渐进复位 199

9.2.3 脊柱骨髓炎的经皮治疗 202

9.2.4 脊柱骨折的外固定 204

9.2.5 不稳定Malgaigne骨折的固定 205

9.3 椎间融合器系统 206

9.3.1 钛制椎间融合器的固定 206

9.3.2 前方钛制椎间融合器 208

9.3.3 接触式椎间融合器 214

9.3.3.1 椎间融合器与内植物夹持器的连接 215

9.3.3.2 椎间融合器的植骨填充 216

9.3.3.3 椎间融合器的取出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