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基督教入华之始及中国封建王朝的对策(唐代--清初) 1
一、唐代基督教入传中国 3
(一)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明证--大秦景教碑 3
(二) 唐代帝王崇奉景教 4
(三) 唐武宗禁教与景教的湮没 6
二、元代基督教再传中国 7
(一) 也里可温教即基督教 7
(二) 元代基督教的盛行 8
(三) 基督教在中国再次匿迹 10
三、明代天主教各派传教士涌入中国 12
(一) 耶稣会士沙勿略第一个来华传教 13
(二) 葡萄牙传教士伯来笃、公匝勒始居澳门 13
(三) 西班牙奥斯定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受阻 15
(四) 意大利耶稣会士进入广东浙江传教 15
(五) 利玛窦--杰出的意大利传教士 17
(六) 天主教在中国广为传播 20
四、天主教教义的儒学化 26
(一) 适应中国民俗的传教方式 26
(二) 天主教教义与儒学异同之比较 30
(三) 利玛窦推行天主教教义儒学化及其结果 33
(一) 导因--中国传统信仰与天主教教义的冲突 36
五、明代南京教案 36
(二) 黄贞等人反天主教学说的建立 39
(三) 沈?反教奏疏与万历逐教 41
六、明末天主教传教事业的再兴 48
(一) 明末王朝及晚明政权对传教士的依托 48
(二) 外国教会势力渗入宫廷、王室 51
七、清初是在华传教士的黄金时代 52
(一) 传教士在王朝更迭间的对策 52
(二) 汤若望--第一个出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传教士 55
(三) 顺治帝的宽容政策及传教事业的发展 56
(四) 传教士南怀仁主持编修历书 61
第二章 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明未--康熙朝) 66
一、传教士是西学东渐的媒介 68
(一) 传教士著述与西学东传 68
(二) 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3
二、中华文化西传及其影响 74
(一) 语言学 75
(二) 经籍 76
(三) 舆地 77
(四) 中国史 77
(一) 传教士对西方天文学的介绍 81
三、耶稣会士修正中华古老天文学 81
(二) 李之藻、徐光启等对守旧历家的斗争 83
(三) 传教士对中国天文学的贡献 85
四、欧洲数学入传与徐光启的贡献 86
(一) 几何学 87
(二) 三角学 89
(三) 对数术 90
(四) 代数学 90
五、西方地理学的传入 90
(一) 世界最新探险的成就与地圆说 90
(二) 世界地理学 92
(三) 天文地理学 93
(四) 绘制地图术 94
六、西方物理学、水利学、机械制造学的传入 99
(一) 物理学 99
(二) 水利学 100
(三) 枪炮制造术 101
(四) 机械器物制造术 103
七、欧洲哲学与宗教思想的传入 105
(一) 西方哲学思想的入传 105
(二) 基督教思想与中国理学的异同 106
(三) 基督教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差异与斗争 108
八、传教士在发展古老中华的医药学、音乐学和语言学中的作用 111
(一) 医药学 111
(二) 音乐学 116
(三) 语言学 118
九、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 120
(一) 西方宗教绘画艺术的传入 120
(二) 中西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 123
十、早期传教士的功过是非 126
一、在华天主教教派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129
第三章 “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变化(1644年-1722年) 129
(一) 西班牙多明我教派的教士与耶稣会士之间的冲突 130
(二)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组建及其势力进入中国 130
(三) 罗马教廷对于东方传教事业控制的增强 131
二、康熙初年的大教案--“历狱” 133
(一) 杨光先发难 133
(二) 鳌拜兴狱 134
(三) 康熙昭雪 135
三、“礼仪之争”及其实质 139
(一) “礼仪之争”的导因 139
(二) “礼仪之争”的焦点 140
(三) 多明我派等对耶稣会士的攻讦 141
(四) 康熙与教皇对“礼仪之争”的干预 143
四、康熙政策的变化 147
(一) 康熙开始禁教的原因及措施 147
(二) 教皇公文激怒康熙严行禁教 152
第四章 雍、乾、嘉三朝教禁(1723年-1820年) 154
一、雍正严行禁教与罗马教廷遣使来华 154
(一) 疆臣斥教奏疏与雍正严厉禁教 154
(二) 雍正为什么要严行禁教 156
(三) 杭州《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 161
(一) 苏努家世 166
二、苏努教案 166
(二) 清宗室皇位之争与苏努家族获罪 167
三、雍正教禁下的传教活动 175
(一) 天主教暗中扩展教会势力 175
(二) 传教不绝的原因 177
四、欧洲教廷事件和乾隆朝的“闭关政策” 179
(一) 罗马教廷取缔耶稣会组织 179
(二) 乾隆朝禁教与“闭关政策” 180
五、1784-1785年乾隆朝大教案 186
(一) 教案起因 187
(二) 教案经过 188
六、1805年嘉庆朝大教案 192
(一) 教案的肇端 192
(二) 教案的经过 199
(三) 教案的余波 206
七、嘉庆中后期发生的重大教案 208
(一) 1811年搜捕旗人教徒案 208
(二) 1812年西藏马吝事件及贵州驱教案 211
(三) 1813-1814年湖北、广东驱教案 213
(一) 沙俄东正教在北京建立传教据点 214
八、沙俄侵华别动队--东正教挤入中国 214
(二) “布道团”及随团“学生”的不光彩行径 216
(三) “汉学家”的真面目 219
(四) 东正教士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220
九、雍、乾、嘉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222
(一) 缪勒、戴倍洛等对东方学研究的建树 222
(二) 伏尔泰等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介绍与推崇 223
(三) 中国文化对西欧社会生活的影响 224
(四)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26
(五)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论争 227
第五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西方传教士(1821年-1844年) 229
(一) 拿破仑支持法国天主教会与葡争夺保教权 230
一、十九世纪前期天主教对华传教政策的变化 230
(二) 法国天主教会鼓吹侵华战争 236
(三) 德、意与法国争夺传教保教权的实质 238
二、基督新教入传中国及其侵略活动 242
(一) 马礼逊--第一个来中国大陆的基督新教传教士 242
(二) 英、美教士的侵华活动 248
(三) 《中国丛报》--侵略中国的喉舌 251
(四) 传教士与鸦片走私贸易 255
(一) 美国牧师伯驾的战争叫嚣 258
三、“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 258
(二) 英、美等国传教士在战争中的罪行 260
四、另一个侧面的评说 267
(一) 传教士在华出版书籍和创办报刊 267
(二) 传教士在华办学、兴医 270
第六章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传教运动”的兴起(1844年-1860年) 275
一、不平等条约使禁教开始解冻 276
二、“给还旧址”交涉与教士反攻倒算 279
(一) 传教士擅自潜入内地传教 279
(二) 传教士刮起“给还旧址”的风潮 280
(三) 孟振生神父抢夺北京“教产” 284
(一) 《天津条约》与清廷“传教宽容”政策 287
三、“传教运动”的兴起 287
(二) 在华各教派为争夺传教势力范围明争暗斗 290
四、“洋兄弟”与太平天国 295
(一) 基督教义对洪秀全的影响 295
(二) “洋兄弟”的美梦 301
(三) “洋兄弟”寄希望于洪仁玕 305
(四) 罗孝全访问天京 308
(五) “洋兄弟”的“庐山真面目” 312
五、在华各国传教团体及其活动 315
(一) 基督新教在华传教团体 315
(二) 各差会来华传教的目的 325
(三) 东正教的传教活动 327
第七章 近代早期教案及民教矛盾的激化 330
一、弛禁后的早期教案(1844-1860年) 331
(一) 福州黄竹岐民教斗殴(1848年) 335
(二) 青浦教案(1848年) 336
(三) 定海教案(1851年) 340
(四) 西林教案(1856年) 341
二、“还堂”事件的恶性发展 342
三、《栢德固协议》掀起掠夺房地产的高潮 347
(一) 强买恶索 348
(二) 强迫损献 355
(三) 盗买盗卖 357
(四) 低价骗索 358
(五) 强占垦地 359
四、一些传教士、教民的劣迹 363
(一) 大肆网罗社会渣滓入教 364
(二) 建立“国中之国”及教士干政 368
(三) 大肆聚敛财富 373
(四)“劝人为善”与“慈善事业”的背后 376
(五) 列强的经济侵略激化了民教矛盾 382
第八章 教案席卷神州大地(1861-1895年) 388
一、第一多发期的典型教案(1861-1870年) 389
(一) 贵阳教案(1861-1862年) 390
(二) 南昌教案(1861-1862年) 392
(三) 衡州教案(1862年) 396
(四) 第一次重庆教案(1863年) 397
(五) 第一次酉阳教案(1865年) 398
(六) 第一次扬州教案(1868年) 400
(七) 台湾凤山教案(1868年) 401
(八) 第二次酉阳教案(1868年) 403
(九) 安庆教案(1869年) 405
(十) 建德教案(1869-1870年) 408
(十一) 天津教案(1870年) 409
二、第二多发期的典型教案(1875-1889年) 413
(一) 延平教案(1875-1879年) 414
(二) 建平教案(1876年) 414
(三) 宁国府两次教案(1876年) 415
(四) 邻水、江北、涪州教案(1876年) 419
(五) 济南教案(1881年) 421
(六) 呼兰教案(1882年) 421
(七) 第二次扬州教案(1886年) 421
(八) 第二次重庆教案(1886年) 422
(九) 第一次大足教案(1886-1887年) 425
(十) 第一次冠县梨园屯教案(1887年) 426
(十一) 镇江教案(1889年) 428
三、第三多发期的典型教案(1890-1895年) 429
(二) 芜糊教案(1891年) 432
(三) 丹阳教案(1891年) 434
(四) 无锡教案(1891年) 435
(五) 武穴教案(1891年) 436
(六) 宜昌教案(1891年) 437
(七) 热河东部教案(1891年) 439
(八) 古田教案(1895年) 443
(九) 成都教案(1895年) 443
四、甲午战前三十年教案的趋势及其特点 447
(一) 斗争的趋势及分期 448
(二) 第一阶段斗争的特点(1861--1885年) 449
(三) 第二阶段斗争的特点(1886-1895年) 457
(四) 作用和影响 461
第九章 义和团运动前的教案(1896-1899年) 465
一、三大危机的加深 466
(一) 信仰危机 466
(二) 民族危机 467
(三) 生存危机 469
(一) 大刀会势力的发展 476
二、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 476
(二) 曹县大刀会与曹州教案 478
三、揭开义和团运动序幕的三大教案 480
(一) 巨野教案(1897年) 480
(二) 第三次大足教案(1898年) 486
(三) 第二次冠县梨园屯教案(1898年) 494
四、其它教案述略 499
(一) 濮州抗教事件(1898年) 499
(二) 永安教案(1898年) 501
(三) 南充教案(1898年) 502
(四) 合川教案(1898年) 503
(五) 铜梁教案(1898年) 504
(六) 宜昌、长乐教案(1898年) 504
(七) 利川教案(1898年) 505
(八) 沂州教案(1898--1899年) 506
(九) 即墨教案(1899年) 507
(十) 海门教案(1899年) 507
(十一) 郯城神山教案(1899年) 510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中的教案与传教士(1900-1901年) 512
一、以反洋教为导火线的北方义和团运动 513
(一) 义和团在北京 516
(二) 义和团在天津 519
(三) 义和团在山西 520
(四) 义和团在直隶 522
(五) 义和团在内蒙古地区 523
(六) 义和团在山东 525
(七) 义和团在东北地区 525
(八) 各省人民纷起响应 528
二、传教士--八国联军的特种部队 529
(一) 传教士在洗劫北京中的罪行 530
(二) 传教士直接参加侵华军事活动 536
(三) 传教土瓜分中国的叫嚣 541
(四) 传教士与《辛丑条约》的形成 545
三、义和团运动高潮中的北方重要教案 549
(一) 巨野张庄教案(1900年) 549
(二) 奉天教案(1900年) 551
(三) 辽南、辽东教案(1900年) 551
(四) 辽西、辽北教案(1900年) 552
(五) 内蒙萨拉齐教案(1900年) 552
(六) 内蒙四子王旗教案(1900年) 553
(七) 内蒙鄂托克旗教案(1900年) 554
(八) 冀中安平抗洋捐斗争(1900-1901年) 554
(九) 陕西宁强燕子砭教案(1900年) 555
四、“东南互保”与南方教案 557
(一) 1900年初中国南方的民族冲突 559
(二) 两湖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560
(三) 赣、皖、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562
(四) 浙江教案 563
(五) 福建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567
(六) 广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567
(七) 四川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568
(八) 其它小规模的打教事件 572
(一) 地主阶级 576
五、各阶级、阶层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态度和作用 576
(二) 农民阶级 588
(三) 会党 590
(四) 资产阶级 594
第十一章 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的教案(1902-1911年) 597
一、教士、教民的复仇活动 597
(一) 继续进行抢劫活动 598
(二) 霸占估买民产 600
二、危害亿万生灵的“庚子赔款” 606
(一) 大赔款 606
(二) 地方赔款 610
(三) 无名的赔款 613
三、清室覆亡前的重大教案 614
(一) 广宗教案(1902年) 615
(二) 辰州教案(1902年) 619
(三) 第二次宁海教案(1903年) 620
(四) 桐庐白布会起义(王锡彤起义,1903年) 621
(五) 四川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1902-1903年) 623
(六) 施南教案(1904年) 630
(七) 霍山教案(1905年) 632
(八) 巴塘教案(1905年) 634
(九) 犍为教案(1905年) 637
(十) 南昌教案(1904-1906年) 638
(十一) 开县教案(1907年) 640
(十二) 大凉山教案(1911年) 641
四、这一时期教案的性质和特点 643
(一) 斗争口号和斗争方式的变化 643
(二) 斗争形式的多样化及爆发地区广泛性 644
(三) 参加阶层的广泛性及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645
第十二章 中国教徒的自主运动与西方传教政策的变化 649
一、中国基督教爱国自立运动与非基督同盟运动 650
(一) 中国基督教爱国自立运动的兴起 650
(二) 非基督同盟运动的产生 655
二、天主教的“中国化”与基督新教的“本色运动” 659
(一) 天主教的“中国化” 661
(二) 基督新教的“本色运动” 666
三、教会征服中国的新策略与中国民众的抵制 671
(一) “迅速传播基督教” 671
(二) 中国民众为何要抵制基督教 675
第十三章 1912-1949年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 680
一、教会兴办的“慈善事业” 680
(一) 教会学校的宗旨、目的及其发展 681
(二) 教会医疗事业的大发展 690
(三) 创办“慈善事业”的目的 696
(一) 传教士破坏中国革命的活动 699
二、大革命时期教会的破坏活动及北方人民的收地运动 699
(二) 北方人民的收地运动 703
三、天主教、基督新教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活动比较 707
(一) 天主教、基督新教势力的发展 707
(二) 天主教侵略手段的改变 713
(三) 基督新教扩大教会势力的花招 714
(四) 天主教、基督新教侵华活动的比较 716
四、土地革命时期外国教会的反共政策 721
(一) 天主教的“反共扶蒋”政策 721
(二) 基督新教反对中国革命 723
(三) 外籍教士刺探红军情况及三边人民的反抗斗争 728
五、抗日战争中传教士是日军的帮凶 733
(一) 基督新教教会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733
(二) 天主教教会为日本侵略中国出谋划策 736
六、解放战争中传教士的罪恶活动 743
七、大陆解放前夕外国教会的“应变计划” 748
(一) 天主教的“应变”手段 748
(二) 基督新教的“应变”措施 754
(三) 外籍传教士撤离大陆 757
附录:中国教案及民教纠纷简表 762
后记 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