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 1
大事记 9
卷一 建置 47
一、地理位置 47
(一)位置 47
(二)四界 47
(三)面积 47
二、建置沿革 48
(一)历史沿革 48
(二)县境变迁 49
(一)晚清时期 50
三、行政区划 50
(二)民国时期 5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5
四、县城 集镇 60
(一)县城 60
(二)集镇 64
卷二 自然环境 67
一、地质地貌 67
(一)地质 67
(二)地貌 70
(一)气候特点 72
二、气候 72
(二)气候要素 73
(三)灾害性天气 76
(四)气象预测 76
(五)物候 77
三、水文 78
(一)地表水 78
(二)地下水 81
四、土壤 植被 82
(一)土壤 82
(一)资源 92
五、自然资源 92
(二)植被 92
(二)资源保护 96
六、自然灾害 97
(一)水灾 97
(二)旱灾 99
(三)虫灾 102
(四)地震 102
(五)其他 103
卷三 人口 105
一、历代人口 105
(一)分布 108
二、人口分布及迁徙 108
(二)迁徙 109
三、人口结构 109
(一)性别 109
(二)年龄 110
(三)文化 111
(四)职业 113
(五)城乡 114
(六)民族 114
(七)姓氏 115
(二)计划生育 116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116
四、人口控制 116
卷四 农业 119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农业 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农业 124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25
(一)土地改革 125
(二)农业合作化 126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7
二、耕地 劳力 农机具 128
(一)耕地 128
(三)农机具改革和推广 129
(二)劳力 129
三、种植业 131
(一)农作物区划 131
(二)农作物 134
四、农业技术 139
(一)耕作制度 139
(二)推广良种 139
(三)改土施肥 140
(四)植物保护 142
(五)栽培管理 145
五、畜牧 147
(六)农业科研 147
(一)畜牧资源 148
(二)饲养 149
(三)品种改良 151
(四)疫病防治 152
六、水产 154
(一)水产资源 154
(二)渔业生产 155
七、农业经营管理 156
(一)管理机构 156
(三)财务管理 157
(二)劳动管理 157
(四)收益分配 158
卷五 土特产 161
一、特产 161
二、土产 164
卷六 林业 171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林业 1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林业 173
一、山林权属 174
(一)私有山林 174
(三)国有山林 175
(二)集体山林 175
二、林业资源 176
(一)林业用地 176
(二)立木蓄积量 176
(三)主要经济林和薪炭产量 177
(四)树种 177
(五)古树 181
三、营林生产 182
(一)种苗生产 182
(二)植树造林 184
(一)护林组织 186
(三)基地造林 186
四、森林保护 186
(二)护林防火 187
(三)病虫防治 188
五、森林利用 189
六、林业单位 190
(一)国营单位 190
(二)集体林、果、茶场 191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水利电力 193
一、水利 193
卷七 水利 电力 193
二、电力 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水利电力 196
一、灌溉工程 197
(一)蓄水 197
(二)引水 203
(三)提水 207
(四)井灌、喷灌 211
二、河道治理 211
(一)府河治理 211
(一)组织领导 213
(二)抗旱纪实 213
(二)漳河堤防 213
三、抗旱 防汛 213
(三)防汛纪实 215
四、水土保持 217
(一)水土流失 217
(二)治理措施 218
五、水电站建设 218
(一)小水电站 218
(二)解放山水电站 219
六、火力发电 219
(一)变电站 220
七、输变电网络 220
(二)输电线路 223
八、供用电 224
(一)工业用电 225
(二)农业用电 225
(三)生活用电 225
九、水利电力管理 226
(一)水利管理 226
(二)电力管理 229
卷八 工业 231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工业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工业 236
一、纺织工业 237
(一)棉纺织 238
(二)棉麻纺织 238
(三)棉毛纺织 239
(四)针织 239
(五)印染 239
二、食品工业 240
(一)酿酒、饮料 240
(二)肉、蛋加工 240
(三)粮油加工 241
(四)副食品加工 241
(二)造纸 243
(三)文化用品 243
三、其他轻工业 243
(一)印刷 243
(四)五金制品 244
(五)缝纫 244
(六)日用杂品 244
四、机械 电子 245
(一)通用机械 246
(二)农用机械 247
(三)电器仪表 247
(二)化工制品 250
(一)化肥 250
五、化工 250
(三)中药 251
六、采掘 冶炼 251
(一)采掘 251
(二)冶炼 252
七、建材 252
(一)砖瓦 253
(二)石灰 253
(三)石料 253
(四)河沙 253
(七)铝合金门窗 254
(八)轧钢 254
(五)水泥 254
(六)水泥制品 254
八、乡镇工业 257
(一)生产 257
(二)管理 258
卷九 交通 邮电 261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交通邮电 261
一、交通运输 261
二、邮政电信 2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交通邮电 267
一、水陆交通 268
(一)公路 268
(二)铁路 271
(三)水上航道 271
(四)渡口 272
(五)桥梁 272
二、运输 273
(一)汽车运输 273
(二)铁路运输 274
(三)水上运输 275
三、装卸 搬运 276
四、交通管理 277
(一)运输市场管理 277
(二)车辆管理 277
(三)公路养护 277
(四)公路绿化 278
(五)路政管理 278
五、邮政 279
(一)机构 279
(二)邮路 279
(三)业务 280
(一)电报 281
六、电信 281
(二)电话 282
(三)传真 282
卷十 城乡建设 285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城乡建设 2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城乡建设 288
一、县城建设 290
(一)街道 290
(二)桥梁 290
(五)供煤供气 291
(四)排水 291
(三)给水 291
(六)路灯 292
(七)环境卫生 292
(八)消防 292
(九)园林绿化 292
(十)主要建筑 292
(十一)房屋建设 294
二、乡村建设 294
(一)集镇建设 294
三、房地产管理 296
(一)公房管理 296
(二)农村建设 296
(二)土地管理 297
四、建筑 297
(一)建筑队伍 297
(二)建筑设备 298
(三)勘察设计 298
(四)建筑技术 298
五、环境保护 299
(一)污染 299
(二)治理 300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商业 301
卷十一 商业 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商业 307
一、商业体制 308
(一)私营商业 308
(二)国营商业 308
(三)合作商业 309
(四)个体商业 310
二、集市贸易 311
三、商品购销 312
(一)农副土特产品 314
(二)工业消费品 319
(三)生产资料 324
(一)饮食业 329
四、饮食服务业 329
(二)服务业 330
五、对外贸易 331
(一)机械产品 331
(二)纺织品 332
(三)轻工产品 332
(四)浪油、食品、水产品 333
(五)畜产品 334
(六)土产品 335
(一)管理体制 336
(二)经济效益 336
六、经营管理 336
卷十二 粮食 339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粮食管理与贸易 3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粮食管理与贸易 343
一、粮油购销 345
(一)粮食收购 345
(二)粮食销售 348
(三)油脂购销 350
二、粮油储运 352
(一)仓储 352
(二)运输 353
(一)加工类型 355
三、粮油工业 355
(二)加工方式 357
卷十三 财政 税务 359
晚清时期的安陆财政 3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财政 364
一、财政收入 365
(一)企业收入 365
(二)工商税收入 366
(三)农业税收入 366
二、财政支出 367
(一)经济建设支出 367
(四)其他收入 367
(二)文教科卫支出 368
(三)行政事业费支出 369
(四)其他支出 370
(五)上缴 370
(六)中央借款 370
三、公债 国库券 371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371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71
(三)国库券 371
四、税务 372
(二)管理 374
五、财政管理 374
(一)体制 374
(三)审计 376
卷十四 金融 377
晚清时期的安陆金融 377
民国时期的安陆金融 3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金融 384
一、人民币的流通及管理 386
(一)人民币的流通 386
(二)人民币管理 387
(一)存款 388
二、信贷 388
(二)贷款 390
(三)基本建设拔款 393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396
四、保险 397
(一)险种 397
(二)理赔 398
五、代理业务 399
卷十五 工商管理 401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工商管理 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工商管理 405
(一)市场管理 406
一、工商行政管理 406
(二)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08
(三)个体工商户管理 409
(四)经济合同管理 410
(五)商标、广告管理 411
二、物价管理 411
(一)物价政策实施 411
(二)主要商品价格 413
(三)商品差价 418
(四)商品比价 420
(五)物价检查监督 421
三、计量管理 422
(一)计量制度 422
(二)器具制造 422
(三)器具检修 423
(四)民生计量管理 423
(五)工业计量管理 423
四、标准化管理 423
(一)标准化管理 423
(二)质量监督与检验 425
民国时期的安陆政党社团 427
卷十六 政党 政协 社团 427
(一)中国国民党安陆县组织 428
一、中国国民党安陆县组织及社团 428
(二)社团组织 429
二、中国共产党安陆县组织及群团 430
(一)中国共产党安陆县组织 430
(二)群众团体 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政党社团 436
一、中国共产党安陆县组织 438
(一)县委领导机构 438
(二)县委工作机构 443
(四)纪律检查 444
(三)组织建设 444
(五)统战工作 445
(六)宣传工作 446
(七)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结构 447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陆县委员会 448
(一)历届委员会议 449
(二)职能活动 449
三、群团组织 450
(一)工会 450
(二)农会 452
(三)共青团 453
(四)妇联 454
(五)工商业联合会 455
(六)归侨、侨眷联合会 455
(七)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安陆分会 456
卷十七 政权 457
晚清时期的安陆地方政权 457
民国时期的安陆地方政权 459
一、国民党的安陆地方政权 460
(一)县政权 460
(二)基层政权 463
(一)京安应云边区的民主政权 464
二、共产党领导的安陆地方民主政权 464
(二)安应孝边区的民主政权 466
(三)安随应边区的民主政权 468
(四)安云孝边区的民主政权 4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地方政权 470
一、县级人民政权 472
(一)县权力机关 472
(二)县行政机关 479
(三)县司法机关 491
(二)基层行政机关 493
(一)基层权力机关 493
二、基层人民政权 493
(三)基层行政组织 494
卷十八 民政 497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民政 4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民政 501
一、优抚 502
(一)褒扬 502
(二)抚恤 502
(三)优待 503
(四)拥军 504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05
二、安置 505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506
(三)落实历史遗留问题 506
三、扶持革命根据地建设 506
四、社会救济 福利 507
(一)社会救济 507
(二)社会福利 509
五、生产救灾 510
六、婚姻登记 511
七、殡葬改革 512
卷十九 劳动 人事 513
一、干部管理 514
(一)干部的录用、调配、职务任免 514
(二)军队专业干部的安置 516
(三)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 516
(四)干部教育 517
二、工人管理 518
(一)工人的招收和调动 518
(二)工人职业培训 519
三、劳动工资 职工福利 520
(一)劳动工资 520
(二)职工福利 522
四、劳动保护 523
(一)给假 523
(二)安全生产 524
(三)职业病防治 524
五、劳动争议仲裁 524
六、劳动保险 525
(一)干部、工人离休、退休、退职 525
(二)企业职人养老保险 526
(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 527
七、职工奖惩 527
八、劳动就业 529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公安司法 533
卷二十 公安司法 5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公安司法 535
一、公安 536
(一)社会治安 536
(二)治安行政管理 537
(三)消防 538
二、检察 538
(一)刑事检察 538
(二)经济检察 539
(三)法纪检察 539
(六)出庭支持公诉 540
(四)监所检察 540
(五)控告申诉检察(含信访) 540
(七)法律监督 541
三、审判 541
(一)刑事审判 541
(二)民事审判 543
(三)经济审判 543
(四)告诉申诉 544
(五)人民陪审 544
(六)案件复查 544
(二)民事调解 545
四、司法行政 545
(一)法制宣传 545
(三)公证工作 546
(四)律师工作 546
卷二十一 军事 549
晚清时期的安陆县军事 549
民国时期的安陆县军事 551
一、地方武装 551
(一)国民党地方武装 551
(二)共产党军事组织 552
(一)国民党驻县部队 554
二、驻军 554
(二)共产党驻到及过境部队 555
三、兵役 555
四、设施 556
五、战事 556
(一)主要战斗 556
(二)重要兵事 5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县军事 565
一、县军事机构及武装 565
(三)预备役 567
(二)义务兵役制 567
(一)志愿兵役制 567
二、兵役制度 567
三、民兵 568
(一)建制 568
(二)政治工作 569
(三)军事训练 569
(四)勤务 570
四、人民防空 571
五、驻县部队 572
卷二十二 文化 573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文化 5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文化 582
一、群众文化 583
(一)文化网络 583
(二)文化活动 584
二、民间文艺 586
(一)民歌 586
(二)舞蹈 586
(三)曲艺 591
(四)民间传说 592
三、文艺创作 592
(一)文学 592
四、电影 593
(五)书法 593
(一)放映队伍 593
(二)歌舞 593
(三)美术 593
(四)摄影 593
(二)发行放映 594
(三)放映设施 594
(四)电影宣传 595
五、戏剧 595
(一)楚剧团 595
(二)演出 596
(三)剧院 596
(一)图书发行 597
六、图书 597
(二)图书阅览 598
七、报刊 广播 电视 599
(一)报纸 599
(二)广播 600
(三)电视 601
八、诗词楹联选 602
(一)诗词 602
(二)楹联 606
(一)出土文物 609
一、文物 609
卷二十三 文物胜迹 609
(二)革命文物 611
二、古迹 613
(一)古遗址 613
(二)古墓葬 615
三、石刻 617
(一)白云泉摩崖题刻 617
(二)碑刻 618
四、革命旧址 纪念地 619
五、李白纪念馆 621
六、名胜 622
七、文物保护 624
卷二十四 教育 625
晚清时期的安陆教育 625
一、传统教育 625
二、新式学堂 627
三、教育经费 628
民国时期的安陆教育 629
一、民国政府教育 630
二、革命根据地教育 6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教育 636
(二)学前班 637
(一)幼儿园 637
一、幼儿教育 637
二、小学教育 638
(一)公立小学 638
(二)民办、简易、耕读小学 639
(三)工厂企业小学 640
三、中学教育 641
(一)普通中学 641
(二)农业、职业中学 644
(三)中等专业学校 645
四、师范教育 645
(一)干部教育 646
五、成人教育 646
(二)职工教育 647
(三)函授教育 648
(四)电大教育 649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649
(六)市民教育 649
(七)农民教育 649
六、教育行政 650
(一)行政管理 650
(二)教育经费 651
(一)教师队伍 654
七、教师 654
(三)政治地位 655
(二)师资培训 655
(四)经济待遇 656
八、教学 656
(一)教学研究 656
(二)政治思想教育 657
(三)电化教学 658
(四)教学成果 658
卷二十五 科技 661
(二)科研机构 662
一、科技组织及队伍 662
(一)管理机构 662
(三)科技推广机构 663
(四)科技团体 664
(五)科技队伍 664
二、科技管理及服务 666
(一)计划项目管理 666
(二)成果管理 668
(三)人才管理 668
(四)科技服务 669
(一)成果应用 670
三、科技成果及其应用 670
(二)获奖成果 671
四、科技宣传及普及 673
(一)科普教育 673
(二)科普宣传和服务 674
(三)建设科技网、发展示范户 675
卷二十六 卫生 677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陆卫生 6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安陆卫生 679
(一)卫生运动 681
一、卫生防疫 681
(二)传染病防治 682
(三)地方病防治 683
(四)公共卫生 684
二、医疗 685
(一)医疗机构 685
(二)中医 686
(三)西医 688
(四)中西医结合 689
(五)医事活动 690
(六)医疗制度 690
(二)妇科病查治 691
(一)新法接生 691
三、妇幼保健 691
(三)妇女系列保健 692
(四)儿童保健 692
(五)节育手术 692
四、药政药检 693
(一)药政管理 693
(二)游医药贩管理 693
(三)药品检验 694
卷二十七 体育 695
(一)职工体育 696
一、群众体育 696
(二)农民体育 697
(三)军事体育 698
(四)老年人体育 698
(五)传统体育 698
二、学校体育 700
(一)幼儿体育 700
(二)中、小学体育 700
(三)体育卫生 701
三、人才培训 702
(一)体育教师培训 702
(三)人才输送 703
(二)业余体校 703
(一)县级体育竞赛 705
四、体育竞赛 705
(二)参加省、地竞赛 708
(三)承办省、地举行的竞赛 714
五、场地设施 715
(一)中心体育场 715
(二)人民体育场 716
(三)社会场地 716
一、人民生活 717
(一)农民生活 717
卷二十八 民情风俗 717
(二)城镇居民及公职人员生活 720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722
二、生活习俗 725
(一)衣着 725
(二)饮食 726
(三)居住 726
(四)行旅 727
(五)医俗 727
三、生产习俗 727
(一)农业 727
(二)商业 728
(三)工匠 729
(四)民间工艺 730
四、家庭 731
(一)婚姻 731
(二)家庭功能 733
(三)家庭庆典 734
五、宗族 735
(一)族居 735
(二)族谱 735
六、丧葬祭祀 736
(一)丧俗 736
(三)族规 736
(四)宗祠 736
(二)祭祀 737
七、节令习俗 737
(一)传统节日 737
(二)法定节日 738
八、娱乐习俗 738
(一)体育竞技 738
(一)宗教 739
九、宗教信仰 739
(三)博戏 739
(二)游戏 739
(二)术数 743
十、社会弊端 743
(一)缠足 743
(二)吸鸦片烟 744
(三)赌博 744
(四)娼妓 744
(五)帮会 744
十一、语言习俗 745
(一)方言 745
(二)词汇 748
(三)谚语 754
(四)歇后语 756
卷二十九 人物 759
一、人物传 759
二、人物录 813
三、烈士英名表 820
附录 853
一、旧志序选 853
二、历代修志记略 854
新编《安陆县志》历届编纂委员会名单 855
编后记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