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3
一 地理位置 3
二 交通 3
三 地形地貌 5
四 气候 5
第二节 地质概况 5
一 矿区地质特征 5
二 矿床和矿石特征 6
第三节 分布范围 9
一 大冶境内古矿冶遗址的发现与分布 9
二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分布 11
(一)采矿遗址 11
(二)冶炼遗址 11
第四节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经过 12
一 发现 12
二 发掘经过及组织 12
三 发掘方法 14
四 发掘的特点及难度 15
五 遗址保护现状 16
第二章 采矿遗址 18
第一节 概述 18
一 竖(盲)井及其支护结构 18
二 马头门结构 20
三 平(斜)巷及其支护结构 20
二 地层堆积 23
一 概况 23
第二节 Ⅺ号矿体采矿遗址 23
三 采矿遗迹 25
(一)竖(盲)井的支护结构 25
(二)马头门结构 39
(三)平巷的支护结构 39
(四)井巷组合关系 42
(五)草棚 42
(六)木砍渣堆积 42
(七)灰烬堆积 43
四 遗物 44
(一)生产工具 44
(二)生活用具 49
五 小结 53
(一)遗址年代 53
(二)遗址发掘表明先有露采,后有坑采 53
(三)草棚的作用 53
(五)支护技术 54
(四)开采对象 54
第三节 Ⅶ号矿体采矿遗址 57
一 概况 57
二 发掘经过(5号点、2号点) 60
(一)5号点的发掘经过 60
(二)2号点的发掘经过 60
三 采矿遗迹 62
(一)竖(盲)井的支护结构 62
(二)平(斜)巷的支护结构 79
(三)井巷组合关系 89
四 遗物 97
(一)生产工具 97
(二)生活用具 103
五 小结 103
(一)5号点采矿遗址 103
(二)2号点采矿遗址 103
第四节 Ⅳ号矿体采矿遗址 111
一 概况 111
二 采矿遗迹 112
(一)竖(盲)井的支护结构 113
(二)平(斜)巷的支护结构 113
(三)井巷组合关系 114
(四)无支护框架的竖井和采矿平窿 115
三 遗物 116
(一)生产工具 116
(二)生活用具 117
四 小结 117
(一)遗址年代 117
(三)无支护框架的竖井和采矿平窿是否属于现代探矿的问题 118
(二)开采对象 118
第五节 Ⅱ号矿体采矿遗址 122
一 概况 122
二 采矿遗迹 122
三 遗物 123
(一)生产工具 123
(二)生活用具 123
(二)斜巷的支护结构 123
(一)竖井的支护结构 123
四 小结 124
第六节 Ⅰ号矿体采矿遗址 125
一 概况 125
二 采矿遗迹 125
(一)竖井的支护结构 125
(二)马头门结构 125
(三)平(斜)巷的支护结构 126
(一)生产工具 129
三 遗物 129
(四)井巷组合关系 129
(二)生活用具 134
四 小结 134
(一)采矿技术特点 134
(二)年代推断 135
(三)开采对象和停止采掘的原因 136
一 发掘经过 137
第二节 Ⅺ号矿体冶炼遗址 137
第一节 概况 137
第三章 冶炼遗址 137
二 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 140
(一)地层堆积 140
(二)出土遗物 140
三 炼炉遗迹及有关遗物 145
(一)炼铜竖炉 145
(二)冶炼遗物 151
(三)其他 154
(一)炼铜炉的年代推断 155
(二)炼铜炉的复原 155
四 小结 155
第三节 柯锡太冶炼遗址 156
一 概况 156
二 地层堆积 156
三 炼炉遗迹及有关遗物 157
(一)1号炉 157
(二)2号炉 159
四 小结 161
第一节 铜工具 163
第四章 采集工具 163
第二节 铁工具 166
第三节 木工具 168
第四节 竹工具 180
第五节 小结 182
第五章 结语 183
第一节 遗址年代 183
一 采矿遗址的年代 183
第二节 矿业工具研究 184
二 冶炼遗址的年代 184
第三节 采冶技术成就 187
一 已采用浅井和重砂分析技术 188
二 开采技术自成体系 188
三 已采用鼓风竖炉炼铜技术 190
(一)筑炉材料 190
(二)炼炉构筑的特点及其功能 190
(六)冶炼技术 191
(五)炉温控制技术 191
(四)造渣与配矿技术 191
(三)整粒技术 191
附表 铜绿山14C年代测定表 192
附录 193
附录一 湖北铜绿山东周铜矿遗址发掘 193
附录二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再次发掘 200
附录三 铜绿山春秋炼铜竖炉的复原研究 207
附录四 铜绿山Ⅺ号矿体古代炼铜炉渣研究 215
附录五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地质雷达探测研究 234
后记 251
英文提要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