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临床检验在医疗、护理专业的应用 1
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 1
第一节 血常规检验 1
一、白细胞(WBC)计数 1
二、白细胞分类(DC)计数 2
三、红细胞(RBC)计数 4
四、血红蛋白(Hb)测定 5
第二节 血小板(BPC)计数 5
第三节 出、凝血时间(BT、CT)测定 6
第四节 网织红细胞(RC)计数 7
第六节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8
第五节 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 8
第七节 红细胞比积(Ht或PCV)测定 9
第八节 红细胞平均常数的计算 10
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10
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10
三、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1
第九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 11
一、全血粘度(ηb)检查 11
二、血浆粘度(ηp)检验 13
三、红细胞电泳 13
第十节 血小板粘附性检验(PAdT) 14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15
第一节 标本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 15
第十一节 血小板聚集性检验(PAgT) 15
第二节 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特点 16
一、增生性贫血 16
(一)缺铁性贫血(I○A) 17
(二)溶血性贫血(HA) 17
(三)急性失血性贫血 18
二、增生不良性贫血 18
三、巨幼红细胞型贫血(MegA) 19
四、白血病 20
(一)急性白血病(AL) 20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23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IL) 24
六、多发性骨髓瘤(MM) 25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IP) 25
第三章 尿液检查 26
第一节 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7
第二节 一般性状的检查 28
一、尿量 28
二、颜色 28
三、透明度 29
四、尿比重 30
第三节 化学检查 30
一、尿蛋白质(Pro)检验 30
二、酸碱反应(pH) 31
三、尿糖(GIU)检验 31
五、凝溶蛋白的检验 32
四、尿酮体(Ket)检验 32
六、乳糜尿的检验 33
七、肌红蛋白(Mb)定性试验 33
八、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33
九、尿隐血(Hb)测定 34
十、尿胆红素(Bil)定性测定 34
十一、尿胆原(Uro)定性测定 34
十二、尿苯丙酮酸定性测定 34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 35
一、尿沉渣计数 35
第五节 莫氏浓缩稀释试验 36
二、12小时尿沉渣计数 36
第六节 酚红排泄(PSP)试验 37
第七节 妊娠试验 38
一、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38
二、早早孕试验 38
三、妊娠稀释试验 38
四、妊娠浓缩试验 39
第四章 粪便检查 39
第一节 常规检查 39
一、一般性状检查及临床意义 39
二、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 40
第一节 标本采集 41
第二节 理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41
三、隐血(OB)试验 41
第五章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41
第三节 化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42
一、李凡它试验 42
二、蛋白定量试验 42
第六章 精液及前列腺液的检验 42
第四节 显微镜检验及临床意义 43
一、细胞计数 43
二、细胞分类 43
第一节 精液检验 43
(一)量 44
(三)稠度 44
(二)色 44
二、理学检查 44
一、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44
(四)活动率 45
(五)精子活动力 45
(六)细胞 45
三、精子计数 45
四、抗精子抗体(ASAb)测定 45
第二节 前列腺液检验 46
第七章 脑脊液检验 47
第一节 标本采集 47
第二节 理学检验 47
一、外观检查 47
二、颜色检查 47
二、红细胞计数 48
一、白细胞计数、分类 48
三、凝块检查 48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48
三、细菌及真菌检查 49
第四节 化学检验 49
一、蛋白质定性及定量检验 49
二、葡萄糖定性及定量检验 49
第八章 输血及成分输血 50
第一节 输血及成分输血的职责 51
一、中心血站的职责 51
二、医生的职责 51
三、血库技术人员职责 51
一、血液制品的种类 52
四、护理人员的职责 52
第二节 血液成分及临床应用 52
二、血液成分的特性及临床适应症 53
(一)全血 53
(二)红细胞制品 53
(三)血浆制品 56
(四)血小板制品 57
(五)白细胞制品 58
(六)冷沉淀制品 58
(一)输血成分 59
(二)输血方式 59
第三节 输血实践及护理 59
一、有效的输血 59
(三)输血量的确定 60
(四)防止副作用 61
(五)血液的有效利用 62
二、血液和血液成分的输注 62
(一)输血监督 62
(二)输血前的核对和输血护理 62
(三)输注血液成分的特殊注意事项 64
第二篇 生化检验在医疗、护理专业的应用 67
第一章 基本知识 67
二、血液标本的采取 68
三、血液标本的种类 68
一、采血时间 68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68
四、抗凝剂的使用 69
五、标本的保存 70
第二节 采血方面的注意事项 70
一、空腹采血 70
二、防止气体逸散 71
三、防止溶血 71
四、标本来源要一致 71
五、重视核对和解释工作 72
第二章 葡萄糖测定 72
第一节 血糖(GLU)测定 72
第二节 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 74
第三节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75
第三章 蛋白质测定 76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SP)、白蛋白(A)、球蛋白(G)测定 76
第二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78
第三节 尿蛋白定量测定 79
第四节 脑脊液蛋白测定 80
第四章 非蛋白氮(NPN)物质测定 81
第一节 尿素氮的测定 81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81
二、尿液尿素氮(UUN)测定 83
第二节 尿酸(UA)测定 83
一、血清尿酸(BUA)测定 83
二、尿液尿酸(UUA)测定 84
第三节 肌酐、肌酸测定 85
一、血液肌酐(Cr)、肌酸(Cre)测定 85
二、尿液肌酐(UCr)、肌酸(UCre)测定 86
第四节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试验 86
第五节 血氨(Am)测定 88
第五章 无机离子测定 88
第一节 血清钾(K)测定 89
第二节 血清钠(Na)测定 91
第三节 血清氯(C1)测定 91
第四节 血清钙(Ca)测定 92
第五节 血清无机磷(P)测定 93
第六节 血清镁(Mg)测定 95
第七节 血清(浆)铁(Fe)测定 96
第八节 血清铜(Cu)测定 97
第八节 血清锌(Zn)测定 98
第六章 肝功能试验 99
第一节 黄疸指数(II)测定 99
第二节 胆红素(BIL)测定 100
第三节 麝香草酚浊度(TTT) 101
第七章 血清脂类测定 102
第一节 血清总脂(STL)测定 103
第二节 血清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测定 103
第三节 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04
第四节 血清磷脂(PL)测定 105
第五节 血清脂浊度(LITT)测定 106
第八章 常用酶类测定 107
第一节 血清转氨酶测定 107
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GPT)测定 108
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或GOT)测定 108
第二节 磷酸酶测定 109
一、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109
二、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 109
第三节 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r-GT)测定 111
第四节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测定 111
第五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测定 112
第六节 淀粉酶(AMS)测定 113
第七节 全血或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测定 114
第九节 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DH)测定 116
第八节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116
第十节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测定 117
第九章 血液气体分析及酸碱平衡测定 117
第一节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118
第二节 血液气体分析 118
一、常用参数含义及正常参考值 119
(一)酸碱度(pH) 119
(二)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pHNR) 119
(三)二氧化碳分压(PCO2) 120
(四)氧分压(PO2) 120
(五)氧饱和度(SatO2)和血红蛋白50%氧饱和度时氧分压(P50) 120
(七)实际碳酸氫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 121
(六)二氧化碳总量(TCO2) 121
(八)缓冲碱(BB) 122
(九)剩余碱(BE) 122
(十)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122
(十一)阴离子隙(AG) 123
二、血气分析及酸碱失衡的判断 123
(一)分析步骤 123
(二)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 126
第四节 消毒液监测 132
第十章 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134
第一节 儿茶酚胺(CA)测定 134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产物的测定 135
一、血浆皮质醇(COr)测定 136
二、尿液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137
三、尿液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138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 139
第三节 雌、雄激素的测定 140
一、尿雌激素的测定 140
二、尿中雌三醇(E3)测定 142
三、尿中孕二醇测定 144
四、血浆和尿液睾酮(T)测定 145
五、血浆黄体酮测定 146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试验 146
一、血清总甲状腺素(T4)的测定 147
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147
第五节 胰岛功能试验 148
三、血清蛋白结合碘(PBI)测定 148
一、血浆胰岛素(CI)测定 149
二、血清C-肽(C-P)测定 150
第三篇 细菌检验在医疗、护理专业的应用 154
第一章 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 154
第一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采集 155
一、采血部位与消毒 155
二、动脉血和静脉血与细菌数的关系 156
三、采血量与血培养阳性的关系 157
四、采血时间及次数与血培养阳性的关系 157
五、抗生素应用与血培养阳性的关系 158
二、留尿方法及注意事项 159
一、留尿时间 159
六、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159
第二节 尿标本的留取 159
三、标本的保存 160
第三节 痰标本的留取 160
一、采取方法 161
二、采取容器及送检 161
三、标本的质量评价 162
(一)肉眼观察 162
(二)显微镜观察 162
第四节 胆汁标本的采取 162
第五节 穿刺液及感染性分泌物标本的留取及注意事项 163
一、脓汁及分泌物的采取 163
第六节 粪便标本的采取 164
二、标本采取时的注意事项 164
第八节 咽拭于标本的采集 165
第七节 脑脊液标本的采集 165
第九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取及送检 166
一、标本采取 166
二、标本的运送方法 166
第二章 各类临床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67
第一节 血液及骨髓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67
第二节 尿液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69
第三节 痰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0
第四节 粪便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1
第五节 脓汁及病灶分泌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2
第六节 咽拭子、鼻咽拭子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3
第七节 脑脊液标本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5
第八节 穿刺液标本常见致病菌及临床意义 176
第三章 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方法 177
第一节 空气微生物学监测 177
一、沉降法 178
二、LWC-I型离心式空气采样器法 178
第二节 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微生物学监测 180
一、棉拭子采样法 180
二、压印法 181
第三节 高压灭菌效果及灭菌物品的监测 181
一、培养基的制备 181
一、实验方法 182
三、灭菌物品的监测 182
二、高压灭菌效果监测 182
二、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 183
三、中和剂的配制 183
第四篇 免疫学检验在医疗、护理专业的应用 186
第一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186
第一节 肥达氏凝集试验检测伤寒和副伤寒抗体 186
第二节 SPA协同凝集试验检测痢疾杆菌可溶性抗原 187
第三节 抗链球菌溶血素“○”试验(ASO) 188
第四节 军团杆菌病的实验诊断 189
第五节 布氏杆菌病的玻片凝集试验 190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抗原、抗体检测试验 191
第二章 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191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抗原测定 191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试验 193
第三章 支原体感染冷凝集试验冷凝集素测定(CA) 193
第四章 外裴氏凝集试验诊断立克次氏体感染 194
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检验 195
第一节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血吸虫抗体 196
第二节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猪囊虫抗体 196
第三节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疟原虫抗体 197
第四节 染色法检测弓形虫抗体 197
第五节 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黑热病抗体 198
第六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198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测定 199
三、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抗-HAV)的检测 199
第一节 传染性甲型肝炎的检测 199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Ag)的检测 199
第二节 传染性乙型肝炎的检测 200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 200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检测 200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检测 201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测定 201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测定 201
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 202
七、乙型肝炎病毒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检测 202
九、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检测 203
八、乙型肝炎病毒前S2基因蛋白(Pre-S2)的检测 203
十、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HBV-DNA-P)的检测 204
第三节 传染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及病毒抗体的检测 204
第四节 传染性丁型肝炎的诊断 205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的检测 205
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的检测 206
第五节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检测 206
一、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206
二、轮状病毒IeM抗体测定 206
第六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检验 207
一、嗜异性凝集试验 207
二、嗜异性凝集吸收试验 207
第一节 免疫溶血性贫血 208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208
第七节 艾滋病的检测 208
第七章 常见血液病的免疫学检验 208
(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09
(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09
二、专一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09
三、冷溶血试验 209
第二节 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 210
一、药物致敏红细胞凝集及溶解试验 210
二、青霉素抗体的测定 211
第八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验 211
第一节 多脏器损伤性疾病 211
一、抗核抗体(ANA)测定 211
二、DNA抗体测定 212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诊断及甲状腺球蛋白(TG)和微粒体抗体(TM)的检测 213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检验 214
一、抗胰岛素抗体(IRA)测定 214
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测定 214
第四节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215
第五节 其它自身抗体的测定 216
一、抗心肌抗体(AHMA)测定 216
二、壁细胞抗体(PCA)测定 216
三、内因子抗体(IFA)测定 217
第九章 免疫球蛋白(lg)的检验 217
一、IgG、IgA、IgM的测定 21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 218
二、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 219
三、免疫球蛋白D(IgD)测定 220
四、免疫球蛋白轻链(K、λ)的测定 220
第二节 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A、M测定 221
第三节 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G、A、M测定 222
第十章 补体的检验 223
第一节 总补体(CH50)测定 223
第二节 补体CIq测定 224
第三节 补体C3测定 224
第四节 补体C4测定 225
第十一章 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 226
第一节 甲胎蛋白(AFP)测定 226
第五节 血清中B因子测定 226
第二节 血清中肝癌抗原18-1检测 227
第三节 癌胚抗原(CEA)测定 228
第四节 鼻因癌EB病毒抗体测定 229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230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检测 230
一、E花环形成(E-RFC)试验 230
二、淋巴细胞转化(BTL)试验 231
三、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 231
四、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231
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检测 232
一、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测定 232
第三节 NK细胞活性测定 233
二、EAC花环形成试验 233
第四节 淋巴因子的检测 234
一、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测定 234
二、干扰素测定 234
三、白细胞介素Ⅰ(IL-1)测定 235
四、白细胞介素Ⅱ(IL-2)测定 235
第十三章 免疫学方法检测其它成分 236
第一节 载体脂蛋白测定 236
第二节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 237
第三节 溶菌酶(Lys)测定 238
第四节 血清中转铁蛋白(Tf)测定 238
第五节 肌红蛋白测定 239
第六节 血小板抗体IgG测定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