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卷一 建置沿革 33
一 位置面积 33
二 沿革 34
附: 36
(一)建置沿革表 36
(二)故城址 37
三 行政区划 37
卷二 自然环境 51
一 地质 51
(一) 地质构造 51
(二) 地层岩分布 51
(一) 山脉 52
二 地貌 52
(三) 城区工程地质 52
(二) 低岗 53
(三) 平原 54
三 水系 54
(一) 河流 55
(二) 地下水 56
四 土壤 植被 57
(一) 土壤 57
(二) 植被 58
五 气候 物候 59
(一) 气候 59
(二) 物候 62
六 自然资源 63
(一) 生物 63
(二) 矿藏 65
七 自然灾害 67
(三) 旅游资源 67
(一) 旱灾 68
(二) 水灾 69
(三) 风雹灾 70
(四) 虫灾 73
(五) 地震 73
附:枣阳县1163年至1911年间的自然灾害 74
卷三 人口 79
一 人口 79
(一) 发展 79
(二) 迁徙 80
(三) 分布 80
(二) 性别 82
(三) 年龄 82
(一) 民族 82
二 人口结构 82
(四) 文化程度 83
(五) 职业 83
三 计划生育 83
(一) 晚婚 晚育 84
(二) 节育 绝育 85
(三) 政策措施 85
卷四 城镇 89
一 县城 89
二 集镇 90
(一) 县辖镇 90
(二) 区辖镇 92
(三) 小集镇 95
(一) 民国时期土地占有情况 102
卷五 农业 102
一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02
(二) 个体农民所有制 103
(三) 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 103
(四)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04
(五) 国家所有制 106
二 耕地和作物 107
(一) 耕地面积 107
(二) 作物 108
三 农技农艺 111
(一) 耕作制度 111
(二) 良种繁育与推广 111
(三) 作物保护 112
四 农具农机 113
(一) 农具 113
(二) 农机 114
卷六 林业 119
一 森林概况 119
(一) 林种分布 119
(二) 面积 蓄积 120
二 植树造林 121
(一) 采种 121
(二) 育苗 121
(三) 造林 121
三 森林保护 122
(一) 封山育林 122
(二) 护林防火 122
(三) 病虫防治 122
卷七 畜牧 127
一 草场 饲料 127
(一) 家畜 128
二 畜禽种类 128
三 畜牧生产 129
(一) 饲养 129
(二) 家禽 129
(二) 良种培育 131
四 疫病防治 131
(一) 疫病 131
(二) 防治 131
卷八 土特产 135
一 水果 135
(一) 苹果 135
(二) 梨 136
(三) 桃 136
二 烟麻茶 137
(一) 烟叶 137
(五) 柑桔 137
(四) 枣 137
(二) 麻类 138
(三) 茶叶 138
三 药材 139
附:1986年载入《湖北土特产》一书的枣阳特产品有 139
卷九 水利 水产 143
一 水利工程 143
(一) 堰塘 垱坝 143
(二) 水库 145
(三) 泵站 155
(四) 机井 滴灌 158
(五) 堤防与水土保持 158
(二) 工程管理 159
二 水利管理 159
(一) 管理机构 159
(三) 灌溉管理 160
(四) 综合经营 161
三 水产 162
(一) 鱼种 鱼苗 163
(二) 放养 165
(三) 捕捞 167
附:治岗工程 168
(一) 姚岗工程 168
(二) 六三工程 168
(三) “沙石黄”灌区工程 168
一 经营体制 172
(一) 国营工业 172
卷十 工业 172
(二) 集体工业 173
(三) 个体工业 174
二 工业门类 174
(一) 卷烟 174
(二) 食品工业 174
(三) 机械工业 175
(四) 纺织工业 176
(五) 建材工业 176
(六) 化学工业 177
(七) 电力工业 177
(八) 服装鞋革工业 181
(九) 采掘工业 182
(十) 造纸、印刷工业 183
三 主要工厂简介 183
四 在枣阳的省、襄樊市属工厂 186
卷十一 乡镇企业 189
一 发展概况 189
二 行业类型 190
(一) 种植、养殖企业 190
(二) 工业企业 190
(三) 运输业 193
(四) 建筑业 193
(五) 饮食服务业 194
三 企业管理 194
(一) 管理机构 194
(二) 经营管理 194
卷十二 交通 199
一 陆运 199
(一) 公路运输 199
(二) 铁路运输 205
二 水运 206
三 搬运 206
四 交通管理 207
(一) 路政管理 207
(二) 运输管理 207
(三) 安全监理 208
卷十三 邮电 213
一 邮政 213
(一) 邮路 213
(二) 邮政业务 215
(三) 邮政设备 218
二 电信 218
(一) 电报 218
(二) 电话 219
一 县城建设 228
卷十四 城乡建设 228
(一) 街道 229
(二) 房屋 233
(三) 公用建筑 234
(四) 供水 排水 236
(五) 绿化 237
(六) 管理 237
二 乡镇建设 238
(一) 乡村建设 238
(二) 集镇建设 239
三 房地产 241
(一) 房产 241
(二) 地产 241
(一) 队伍 242
四 建筑 242
(二) 管理 243
(三) 设备 244
(四) 工程 245
五 环境保护 246
(一) 污染 247
(二) 治理 247
卷十五 商业 251
一 市场 251
(一) 集市 251
(二) 商户 253
(三) 商品供求 253
二 商业体制 255
(一) 个体商业 255
(三) 供销合作社商业 256
(二) 集体商业 256
(四) 国营商业 258
(五) 集市贸易 260
三 行业贸易 261
(一) 粮、油、棉购销 261
(二) 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267
(三) 土特产品收购 269
(四) 金属、水泥、石油、煤炭供应 271
(五) 百货 273
(六) 针纺织品 274
(七) 副食品采购供应 275
(八) 五金交电 276
(九) 医药 277
(十) 食品 277
(十一) 日用杂品 278
(十二) 饮食服务业 279
四 对外贸易 281
(一) 出口商品 281
(二) 经营方式 282
卷十六 财政 285
一 民国时期的县财政 285
(一) 岁入岁出 285
(二) 管理 286
(三) 赋税 287
二 建国后的县财政 288
(一) 体制 288
(二) 收入支出 289
(三) 财政管理 293
附:公债、国库券、能源交通基金 295
(四) 税收 296
(二) 货币 301
(一) 机构 301
一 民国时期的金融 301
卷十七 金融 301
(三) 储蓄 303
二 解放后的金融 303
(一) 机构 303
(二) 货币 304
(三) 信贷 304
(四) 信用合作社 310
(五) 保险 311
(六) 结算 312
卷十八 工商管理 315
一 工商行政管理 315
(一) 市场管理 315
(二) 工商企业登记 317
(三)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 318
二 物价 319
(一) 物价管理 319
(二) 物价调整 320
(三) 物价指数 323
三 计量 325
(一) 度量衡演变 325
(二) 计量管理 325
(三) 质量管理 326
(四) 量质传递 326
卷十九 政党社团 329
一 中国共产党 329
(一) 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329
(二) 党员状况 336
(三) 代表大会 337
(四) 党员教育 342
(五) 纪律检查 343
(六) 统战工作 346
二 中国国民党 348
(一) 县党部 348
(二) 区党部 351
三 社会团体 352
(一) 商民组织 352
(二) 农民组织 353
(三) 工人组织 354
(四) 青少年组织 356
(五) 妇女组织 359
(六) 文学艺术联合会 361
一 民国时期 366
(一) 县政府 366
卷二十 政权机关 366
(二) 县参议会 368
附:国大代表的选举 369
(三) 司法机关 369
(四) 县苏维埃 369
(五) 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 371
(六) 爱国民主政府 372
二 新中国建立以后 372
(一) 选举 372
(二)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73
(三) 人民代表大会 375
(四) 人民政府 380
(五) 人民检察院 386
(六) 人民法院 387
(一) 政协枣阳县第一届委员会 391
一 历届政协县(市)委员会工作简况 391
卷二十一 政协 391
(二) 政协枣阳县第二届委员会 392
(三) 政协枣阳市第一届委员会 394
二 历届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委名单 394
(一) 县一届政协 394
(二) 县二届政协 395
(三) 市一届政协 395
卷二十二 司法 399
一 公安 399
(一) 民国时期公安工作 399
(二) 新中国建立后公安工作 401
二 检察 404
(一) 刑事检察 404
(四) 监所检察 405
(三) 法纪检察 405
(二) 经济检察 405
三 审判 406
(一) 民国时期审判工作 406
(二) 新中国建立后审判工作 407
四 司法行政 409
(一) 法制教育 409
(二) 律师 公证 409
(三) 民事调解 410
附:案例 410
卷二十三 民政 415
一 优抚 415
(一) 民国时期的优抚 415
(二) 建国后的优抚 416
(二) 建国后的救济福利 419
(一) 民国时期的救济福利 419
二 救济 福利 419
三 安置 422
(一)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安置 422
(二) 下放城镇居民安置 422
(三)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423
(四) 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 423
四 支前 支边 援外 424
(一) 支前 424
(二) 支边 424
(三) 援外 424
五 土地征用管理 425
(一) 民国时期土地征用管理 425
(二) 建国后土地征用管理 425
(一) 待业 就业 426
七 劳保 就业 426
六 信访 426
(二) 劳动保护 427
卷二十四 军事 433
一 民国时期 433
(一) 地方武装 433
(三) 国民党烧杀事例 433
(二) 驻军 434
(三) 征兵 434
(四) 人民武装 435
(五) 战事 437
附: 442
(一) 日本侵略军在枣阳的罪行事例 442
(二) 枣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事例 443
二 新中国建立以后 444
(一) 建制 444
(三) 兵役 445
(二) 驻枣部队 445
(四) 民兵 446
卷二十五 教育 454
一 私塾 454
(一) 设置类型 454
(二) 教学简况 454
(三) 改良简况 455
二 普通教育 455
(一) 幼儿教育 455
附:县直机关幼儿园简介 455
(二) 小学教育 456
附:实验小学简介 461
(三) 中学教育 462
附:枣阳一中简介 466
(二) 师范学校 468
三 专业学校 468
(一) 蚕业学校 468
(三) 农(职)业学校 470
(四) 卫生学校 471
(五) 商业学校 472
(六) 粮食学校 472
(七) 工(职)业学校 472
(八) 农机学校 473
(九) 供销学校 474
四 成人教育 474
(一) 扫盲 474
(二) 文化补习 476
(三) 函授 477
(四) 电视大学 478
(三) 干部训练班 479
(二) 农民教育 479
五 革命根据地教育 479
(一) 列宁小学 479
六 教师 教学 480
(一) 教师队伍 480
(二) 教学管理 483
(三) 教学设备 484
七 经费 485
(一) 地方田粮 485
(二) 国家拨款 485
(三) 民办公助 486
(四) 集资办学 487
(五) 勤工俭学 487
附: 487
(一) 清末、民国留学生名录 487
(三) 建国后留学生名录 490
(二) 大专、中专毕业学生人数 490
卷二十六 文化 493
一 文化艺术 493
(一) 文化事业单位 493
(二) 民间艺术 494
(三) 文学创作 498
(四) 戏剧 曲艺 498
(五) 电影放映 502
(六) 图书 502
二 新闻 广播 电视 504
(一) 新闻 504
(二) 广播 505
(三) 电视 505
(一) 文物 506
三 文物胜迹 506
(二) 古迹 507
(三) 名胜 508
(四) 革命故址 509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513
一 科技组织与管理 513
(一) 学会 协会 513
(二) 科研单位 514
(三) 科技管理 515
二 科技队伍 515
三 科技成果 516
(一) 获奖成果 516
(二) 技术推广 517
(一) 科技教育 517
四 科技普及 517
(二) 主要科技论著 517
卷二十八 卫生 521
一 卫生保健 521
(一) 防疫 521
(二) 公共卫生 524
(三) 妇幼保健 526
二 医疗 527
(一) 医疗单位 527
(二) 医疗技术 529
(三) 医疗制度 530
三 药品生产与管理 532
(一) 药品生产 532
(二) 药品检验 532
(三) 药政管理 532
(一) 职工体育 535
一 群众体育 535
卷二十九 体育 535
(二) 农民体育 536
(三) 学校体育 536
二 体育比赛 537
(一) 县级比赛 537
(二) 参加市(地区)以上的比赛成绩 539
三 体育设施 540
(一) 场地 540
(二) 器材 540
卷三十 生活 风俗 543
一 人民生活 543
(一) 农民生活 543
(二) 职工生活 546
二 习俗 547
(一) 生活习俗 547
(二) 岁时习俗 549
(三) 礼仪习俗 550
(四) 生活习俗 551
三 方言 552
(一) 语音 552
(二) 语汇 555
卷三十一 宗教 565
一 伊斯兰教 565
二 基督教 565
三 天主教 566
四 佛教 566
五 道教 566
卷三十二 人物 569
一 人物传 569
二 烈士英名录 623
编后记 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