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1
一、理论由来 1
二、认识的历史沿革 1
第一章 神经康复学基本理论 1
三、当前神经康复理论存在的问题 2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改变的特点 2
一、急性期改变 2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3
一、远隔功能抑制论 3
二、慢性期改变 3
二、发芽 5
三、替代脑功能重组 9
四、穿触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 10
五、新出生者与成年者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11
六、人脑可塑性与功能再组 12
七、神经可塑性原则 12
第二章 与神经康复有关的解剖、生理、病理与药理 14
第一节 有关侧支循环的解剖 14
一、颅内吻合 14
一、缺血性半暗带的概念 16
第二节 有关缺血性半暗带的认识 16
二、颅外吻合 16
三、脑底动脉环的变异 16
二、对缺血性半暗带的识别 17
三、缺血性半暗带的分类 17
四、缺血性半暗带的发生机制 18
五、缺血性半暗带与时间治疗窗 18
六、在康复治疗上的时间窗 18
一、药物作用的机制 19
二、神经递质 19
第三节 有关神经药物的作用原理 19
第四节 有关病理改变 23
一、脑的细胞组成 23
二、神经系统的一般病理 24
三、常见神经疾病的病理 25
第三章 脑电生理诊断及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28
第一节 脑电生理诊断标准和神经康复 28
一、儿童脑电图诊断标准 28
二、成人脑电图异常的诊断标准 29
第二节 动态脑电图、睡眠监测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30
一、动态脑电图 30
三、老年异常脑电图标准 30
二、睡眠监测 31
第三节 脑电显著概率地形图、时域地形图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32
一、显著概率脑电地形图 32
二、脑电时域地形图 33
第四章 脑诱发电位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34
第一节 体感诱发电位 34
第二节 视觉诱发电位 35
一、常用视觉诱发电位 35
三、神经康复的临床应用 36
二、指标分析 36
第三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37
一、指标分析 37
二、临床应用 37
第四节 脑运动诱发电位 38
一、经颅电及磁刺激的对比 38
二、安全性 39
三、指标分析 39
四、临床应用 40
第五节 事件相关电位 40
一、ERP和脑诱发电位的不同 40
三、影响ERP各成分的因素 41
二、ERP各成分的临床意义 41
第六节 脑电磁图 42
四、临床神经康复应用 42
第五章 电诊断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44
第一节电诊断的解剖及生理基础 44
一、周围神经解剖 44
二、神经、肌肉的生理特性 44
第二节 神经传导 49
一、F波测定 50
二、F波测定的临床应用 50
第三节 F波 50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病理 51
二、重复电刺激的测定与临床应用 51
第五节 肌电图 51
一、正常肌电图 52
二、异常肌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53
三、肌电图在神经泌尿学中的应用 53
第六章 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定量检测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55
第一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的进展 55
第二节 脑循环血流动力学 55
三、脑代谢和脑血流动力学 56
一、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56
二、颅内动脉的先天变异 56
四、临床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57
第三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58
一、脑梗死和TCD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58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TCD监测 59
三、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的TCD特点 60
四、颅内压增高和脑死亡的TCD监测 60
六、多通道微栓子动态监测 61
五、偏头痛的TCD诊断 61
第七章 神经康复中的影像学检查 66
第一节 计算机体层扫描(CT) 66
一、头部CT扫描 66
二、脊柱及脊髓CT扫描 67
三、CT扫描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67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扫描(MRI) 70
一、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70
二、CT与MRI的影像比较 71
三、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 71
五、MRI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72
四、磁共振的发展与未来 72
第三节 脑血管及脊髓血管造影术 81
一、脑血管造影术 81
二、脊髓血管造影 81
第八章 核素显像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83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基本原理 83
一、基本原理 83
二、主要显像设备 83
一、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84
第二节 常用脑核素显像方法与正常影像 84
二、脑代谢显像 85
三、脑受体显像 86
第三节 脑核素显像的临床应用 86
一、脑肿瘤 86
二、脑血管病 88
三、癫癎 89
四、脑变性疾病 90
五、脑外伤 91
六、脑部炎症和理化生物损伤 91
第二节 特殊检查 93
一、影像学检查 93
第九章 神经康复学的实验室检查 93
第一节 常规检查 93
二、电生理检查 94
三、核素显像检查 94
四、脑脊液检查 94
五、甲状腺功能的测定 95
六、铜代谢相关检查 96
七、涉及到神经、肌肉病的一些免疫学检查 96
九、血乳酸与丙酮酸测定 97
十、血极长链脂肪酸测定 97
八、血液流变学检查 97
十一、活检 98
第十章 心脏和呼吸功能的评定 99
第一节 心脏功能的评定 99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99
二、代谢当量(METs)及其意义 101
三、其他心功能评定方法 103
第二节 呼吸功能的评定 103
一、呼吸功能测定 103
二、呼吸气分析 104
三、血气分析 105
二、康复病历的内容 106
一、康复病历的特点 106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病史和体检 106
第一节 康复病历的特点和内容 106
第二节 病史的采集 107
一、主诉 107
二、病残史 107
三、过去史 107
四、家族史 108
五、个人社会生活史 108
六、职业史 108
七、心理史 108
第四节 问题小结和康复治疗计划 109
第三节 体格检查 109
第十二章 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检查 110
第一节 肌力检查 110
一、手法肌力检查 110
二、器械肌力检查 118
第二节 关节活动度的检查 119
一、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工具 119
二、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方法 119
三、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注意事项 124
一、残疾的分类 125
第十三章 神经功能障碍 125
第二节 运动障碍 126
三、残疾的预防 126
一、运动的生理和解剖 126
二、残疾的评定及康复目标制定 126
第三节 感觉障碍 128
一、感觉的生理解剖 128
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128
二、感觉障碍的类型 129
第四节 脑高级功能障碍 130
一、失语症 130
三、感觉障碍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130
二、失认症 131
三、失用症 131
第五节 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132
一、自主神经的功能解剖 132
二、膀胱功能障碍 133
三、直肠功能障碍 134
第一节 概述 135
一、神经心理学评定的概念 135
第十四章 神经心理评定 135
二、神经心理评定的主要内容 136
三、神经心理评定的应注意的问题 137
第二节 认识功能的评定 138
一、记忆功能评定 138
二、注意评定 139
第三节 智力评定 140
一、痴呆筛查 140
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141
三、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142
四、韦氏幼儿智力测验 143
五、韦氏智力量表简式用法 143
一、概述 144
二、HRB成人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144
第四节 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144
第六节 情绪状态评定 146
二、艾森克人格测验 146
一、概述 146
一、人格测试概述 146
第五节 人格测验 146
二、汉密顿抑郁测验 147
三、汉密顿焦虑测验 147
第一节 肌力的评定 149
第二节 肌张力的评定 149
第十五章 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 149
第三节 Brunnstrom评定法 150
第四节 Fugle-Meyer评定法 151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二、运动的控制 154
第十六章 步态分析 154
第二节 步态周期的划分 155
一、站立相 155
第三节 步态分析方法 156
一、步态的基本测量 156
二、摆动相 156
二、临床步态分析 157
三、三维步态分析 157
第四节 正常步态分析 158
一、矢状面观察 158
二、冠状面观察 159
四、距离和时间的变量 160
五、正常步态时肌肉的活动 160
三、横切面观察 160
第五节 常见神经系统病变的步态障碍 161
一、痉挛步态 161
二、锥体外系统疾病步态 162
三、小脑步态 162
四、额叶步态(步行失用) 163
五、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163
六、神经肌肉房步态 164
七、老年步态 164
八、中毒和代谢疾病步态 165
九、辅助步行及步态类型 165
第十七章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167
第一节 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 167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卒中评定量表 168
第三节 加拿大神经功能量表 169
第四节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171
第五节 欧洲脑卒中量表 173
第六节 对诸缺损量表的评价 175
一、FIM的特征 176
第一节 功能独立性评测 176
二、FIM的应用目的 176
第十八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76
五、FIM的项目 177
四、FIM的应用原则 177
六、FIM的评定标准 177
三、FIM的应用范围 177
七、FIM的功能独立分级 178
八、FIM的具体评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78
第二节 Barthel ADL指数 183
一、MBI注意事项及评定标准 183
三、通过MBI分数判定ADL自理程度 184
第三节 工具性ADL 184
二、通过MBI分数判定ADL能力缺陷程度 184
第四节 FIM与MBI优缺点的比较 185
第一节 集中障碍 187
一、分类 187
第十九章 认识功能障碍的评定及康复 187
第二节 疏忽 188
三、评定工具 188
一、分类 188
二、病变后果 188
二、病变后果 189
三、判评定工具 189
二、后果 190
一、分类 190
三、评定方法 190
第三节 空间感知障碍 190
二、后果 191
一、分类 191
三、评定 191
第四节 视觉-运动整合障碍 191
三、后果 192
二、分类 192
四、评定工具 192
一、影响记忆的因素 192
第五节 记忆障碍 192
二、后果 193
一、分类 193
三、评定工具 193
第六节 智力下降(痴呆) 193
三、后果 194
二、病变部位 194
四、诊断工具 194
五、抑郁状态的治疗 194
一、诊断标准 194
第七节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 194
第八节 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 195
一、定义 196
第一节 失语症的评定 196
二、与失语症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196
第二十章 言语障碍、失语症及其康复 196
三、失语症的检查方法 197
四、失语症常见症状 198
五、失语症严重程度的平定 199
六、失语症的分类 200
七、失语症的言语行为表现及其神经病理 200
八、失语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
九、构音障碍与言语失用 201
一、失语症的康复目标 203
三、影响失语症预后的因素 203
第二节 言语障碍的康复 203
三、言语恢复的基础学说 204
四、失语症的一般康复方法 204
五、言语障碍治疗的某些具体方法 206
六、言语康复的注意事项 208
第二十一章 神经康复小组及其任务 210
第一节 神经康复小组的组成 210
第二节 神经康复小组的任务 212
第三节 神经康复小组会议 212
一、评定方法 214
第一节 评定 214
二、评定项目 214
第二十二章 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作业疗法和理学疗法 214
第二节 康复治疗和训练 219
一、Brunnstrom 1~2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219
二、Brunnstrom 3~4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228
三、Brunnstrom 4~5期的治疗和训练 236
四、Brunnstrom 5~6期的治疗和训练 239
第一节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要点 242
第二节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步骤与方法 242
第二十三章 运动再学习疗法 242
一、上肢功能训练 243
二、口面部功能训练 243
三、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 244
四、坐位平衡训练 244
五、站起与坐下训练 245
六、站立平衡训练 246
七、行走训练 246
第三节 矫形器在神经疾病缺陷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47
二、日常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 248
一、生理和治疗作用 249
第二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物理康复治疗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电刺激疗法 249
二、临床应用 251
第三节 生物反馈疗法 255
一、生物反馈疗法的方法及原理 255
二、生物反馈疗法的种类 257
三、生物反馈疗法的调练技术和方法 258
四、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应用 260
五、对生物反馈疗法的评价与展望 262
第二十五章 神经疾病缺陷的矫形器治疗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一、矫形器的基本作用 263
二、矫形器的命名与分类 263
三、矫形器治疗的适应证 264
四、矫形器治疗的临床程序 264
五、神经康复科医师在矫形器治疗中的任务 265
六、矫形器处方的主要内容和书写方法 266
七、矫形器装配适合检验原则 266
第二节 常用矫形器的种类 268
一、下肢矫形器 268
二、上肢矫形器 270
三、脊柱矫形器 272
一、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274
二、脑瘫 275
三、偏瘫 276
四、截瘫 277
第四节 下肢矫形器的临床适合检验方法 278
第二十六章 技术性辅助器 281
第一节 技术性辅助器的分类与选用原则 281
一、技术性辅助器的分类 281
二、技术性辅助器具的选用原则 282
第二节 常用技术性辅助器具的选用 282
一、用于治疗和训练的辅助器具 282
三、个人移动的辅助器具 286
四、信息交流辅助器具 290
五、语言功能障碍辅助器具 293
六、肢残人阅读书写辅助器具 293
第一节 偏瘫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 294
一、功能性的上肢外科治疗 294
第二十七章 神经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 294
二、非功能性的上肢外科治疗 295
三、下肢外科治疗 296
第二节 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 297
一、四肢瘫痪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 297
二、脊髓损伤并发症康复中的外科治疗 299
一、手术治疗的目的与原则 301
二、常用的手术 301
第三节 脑瘫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 301
第四节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康复中的矫形外科治疗 302
一、外科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302
二、常见的手术方法 303
第二十八章 与运动及认识功能康复有关的药物 306
第一节 概述 306
第二节 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药物 307
一、去甲肾上腺素(NA)能性药物与康复治疗 307
二、其他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药物 308
第三节 可影响认识功能的药物 309
一、可促进记忆的药物 309
二、可促进注意的药物 312
一、可改善失语症的药物 313
二、可增进视觉知识的药物 313
第四节 其他药物 313
第一节 中医康复疗法的特点 315
一、整体观 315
第二十九章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315
三、预防为主 316
四、杂合而治 316
二、辩证论治 316
第二节 中药康复疗法 317
一、中药内治法 317
二、中药外治法 318
第三节 针刺康复疗法 319
一、经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布 319
二、穴位分类及取穴方法 319
三、选穴原则 320
四、常用针具 320
五、补泻手法 320
六、针刺的注意事项 321
七、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 321
八、灸法 321
第四节 推拿康复疗法 321
一、推拿的基本手法 322
二、推拿适应证 323
三、推拿禁忌证 324
一、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325
第一节 概述 325
二、脑的血液供应及生理、病理 325
第三十章 脑血管病的康复 325
第三节 偏瘫的恢复过程 326
一、中枢性瘫痪的实质 326
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326
第四节 脑血管病的康复 328
一、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康复 328
二、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和机制 328
二、上肢管理 330
三、偏瘫步态及其矫正 331
四、感觉障碍及康复 332
五、高级脑功能障碍 332
六、情感、心理和行为障碍 333
七、废用综合征的防治 334
第五节 脑血管病康复预后的预测 334
第一节 概述 336
第二节 脑外伤的分类 336
第三十一章 脑外伤的康复 336
一、按伤情程度分类 337
二、按意识程度分类 337
第三节 脑外伤的机制 338
一、直接损伤 338
第四节 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39
一、临床表现 339
二、继发损伤 339
二、脑外伤的诊断 340
第五节 脑外伤的并发症 340
二、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 341
三、外伤后脑积水 341
一、外伤后癫癎 341
第六节 脑外伤后综合征及其处理 342
一、临床表现 342
第七节 脑外伤障碍的康复 343
一、脑外伤障碍的评定目的 343
二、诊断与治疗 343
二、脑外伤的康复治疗 345
一、流行病学 350
第一节 概述 350
二、分类与病因 350
第三十二章 帕金森病的康复 350
一、发病机制 351
二、病理生理 351
第二节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 351
一、临床表现 352
二、诊断 352
第三节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52
第四节 帕金森病的治疗 353
一、药物治疗 353
第五节 帕金森病所致功能障碍的康复 355
一、帕金森病的功能障碍 355
二、帕金森病的康复评定 356
三、帕金森病的康复目标 358
四、帕金森病的运动疗法 358
第一节 概述 364
第二节 癫癎发作及综合征的分类 364
第三十三章 癫癎的康复 364
第三节 癫癎的临床表现 365
一、全身性发作 365
二、部分性或局灶性发作 366
三、特殊性癫癎发作综合征 368
第四节 癫癎的检查与评定 369
一、脑电图(EEC)检查 369
四、CT与MRI系列的开发应用 370
三、脑磁图仪 370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 370
二、加强EEG监护系统 370
第五节 癫癎的治疗 371
第六节 癫癎病人的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372
一、癫癎病人的康复 372
二、癫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373
一、病因 375
第一节 缺氧性脑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375
二、病理生理 375
第三十四章 缺氧性脑病的康复 375
三、恢复期 376
二、去皮质状态期 376
第三节 缺氧性脑病的实验室诊断 376
一、脑电图 376
一、急性昏迷期 376
第二节 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376
第四节 缺氧性脑病的治疗 377
三、诱发电位 377
一、高压氧疗法 377
二、CT与MRI 377
六、其他 378
五、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治疗 378
第五节 缺氧性脑病的康复 378
一、缺氧性脑病的功能障碍 378
四、戊巴比妥治疗 378
三、脱水治疗 378
二、低温治疗及人工冬眠疗法 378
二、缺氧性脑病的康复治疗 379
第一节 概述 380
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 380
第三十五章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 380
第三节 多发性硬化的功能与障碍评定 381
一、功能系统 381
二、扩大的残疾状态量表 382
二、震颤和共济失调 383
一、痉挛状态 383
三、疲乏 383
第四节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 383
六、性功能障碍 384
五、直肠功能障碍 384
七、疼痛 384
四、膀胱功能障碍 384
九、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385
十、认识障碍 385
八、发作性症状 385
十二、压疮 386
十三、社会、心理和职业 386
十一、情绪和情感障碍 386
第五节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预后 387
二、脊髓小脑型 388
一、脊髓型 388
三、小脑型 388
第一节 脊髓小脑变性病的分类 388
第三十六章 脊髓小脑变性病的康复 388
三、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389
二、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389
四、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389
一、Friedreich共济失调 389
第二节 脊髓小脑变性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389
七、原发性小脑皮质变性 390
六、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 390
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390
五、Machado-Joseph病(MJD) 390
第四节 脊髓小脑变性病功能障碍的康复 391
二、脊髓小脑变性的治疗 391
一、脊髓小脑变性病功能障碍 391
一、脊髓小脑变性的诊断 391
第三节 脊髓小脑变性病的诊断与治疗 391
二、脊髓小脑变性病障碍的评定 392
三、脊髓小脑变性病的康复治疗 393
四、功能障碍分阶段康复治疗 395
第二节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396
第一节 概述 396
一、脊髓解剖与损伤时症状定位 396
第三十七章 脊髓损伤的康复 396
二、损伤水平的评定 397
三、损伤完全性的评定 398
四、运动功能的评定 399
五、感觉功能的评定 399
七、性功能障碍的评定 400
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400
六、反射的评定 400
第三节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406
十、脊髓损伤康复疗效评定 406
一、康复目标及治疗方法的制定 406
九、功能恢复的预测 406
二、康复治疗程序 408
三、功能训练中的物理治疗 409
四、功能训练中的作业治疗 425
六、心理治疗 426
七、社会康复 426
五、文体治疗 426
八、中医康复 427
一、脊髓休克期的泌尿系管理 428
第一节 泌尿系统管理 428
二、脊髓恢复期的泌尿系管理 428
第三十八章 脊髓损伤患者的终生健康管理 428
三、出院后的泌尿系管理 429
一、脊髓休克期的呼吸系统管理 430
二、脊髓恢复期的呼吸系统管理 430
第二节 呼吸系统管理 430
三、出院后的呼吸系统管理 431
三、压疮的分度 432
二、压疮的好发部位 432
四、压疮的治疗 432
一、压疮的形成原因 432
第三节 皮肤管理 432
第四节 排便管理 433
一、脊髓休克期排便管理 433
五、压疮的预防 433
第五节 脊髓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434
三、出院后排便管理 434
一、痉挛 434
二、脊髓恢复期排便管理 434
二、疼痛 435
三、深静脉血栓 436
四、异位骨化 436
五、骨质疏松 437
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37
二、生育 438
一、性康复 438
第七节 患者住房改造 438
第六节 性康复与生育 438
第三十九章 运动神经元病的康复 440
第一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康复 440
一、病因与病程 440
二、临床表现 440
三、诊断 441
四、治疗 441
五、康复治疗 441
一、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444
二、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 444
三、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康复 444
第二节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康复 444
第四十章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康复 446
第一节 概述 446
第二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分类与临床症状 446
一、分型 446
二、分类 447
第三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诊断 447
第四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治疗 447
第四十四章 艾滋病病人的康复 448
第五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康复 448
一、功能障碍及其评定 448
二、康复治疗 448
三、小儿脑瘫的病因 450
二、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及患病率 450
一、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和主要障碍 450
第四十一章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450
第一节 概述 450
四、小儿脑瘫的病理 451
第二节 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453
一、小儿脑瘫的诊断 453
二、小儿脑瘫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453
第三节 小儿脑瘫的评定与康复 454
一、小儿脑瘫的评定 454
二、小儿脑瘫的康复 459
一、流行病学 468
二、评定 468
第一节 进行性神经肌肉病的流行病学及评定 468
第四十二章 进行性神经肌肉病的康复 468
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康复 469
一、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469
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471
第三节 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的康复 471
一、临床表现 471
二、治疗 471
三、预防 472
第四节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康复 472
第四十三章 周围神经病的康复 473
第一节 概述 473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 473
二、神经冲动传导 473
四、神经纤维的变性和再生 474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474
第二节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康复 475
一、流行病学 475
二、病因 475
三、病理 475
四、临床表现 475
五、实验室检查 476
六、诊断标准 477
七、治疗 477
八、病程 478
九、康复治疗 479
第三节 外伤性周围神经病的康复 480
一、临床表现 480
二、治疗原则 481
三、电诊断方法 482
四、康复医疗 482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HIV感染 484
第二节 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 485
一、机会性病毒感染 485
二、机会性非病毒性感染 485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HIV感染并发症与功能障碍 486
一、脊髓空泡病 486
二、脑血管病 486
三、临床特点 487
二、病理特点 487
一、流行病学和自然病程 487
第四节 与HIV相关的痴呆 487
三、AIDS患者的神经症状与功能障碍 487
四、评定 488
五、处理 488
第五节 HIV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与肌病 489
一、周围神经病 489
二、肌病 489
第六节 HIV相关的精神行为异常 490
一、焦虑状态 490
二、抑郁症 490
二、康复 491
一、护理 491
第七节 艾滋病的护理与康复 491
第四十五章 植物状态的康复 493
第一节 概述 493
第二节 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 493
第三节 植物状态的鉴别诊断 494
第四节 植物状态的病因 495
第五节 植物状态的评定与预测 496
一、评定 496
二、预后预测 496
第六节 植物状态的康复治疗 498
一、神经康复治疗 498
二、高压氧治疗 500
一、排尿的神经支配及神经生理 501
第一节 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 501
第四十六章 排泄功能障碍的康复 501
二、评定 502
三、排尿障碍的分类 502
四、治疗 503
五、排尿障碍的并发症 506
第二节 排便障碍 507
一、排便的神经支配与神经生理 507
二、肠排空相 507
三、流行病学 508
四、诊断 508
五、粪失禁的原因分类 510
六、非外科治疗 510
七、外科治疗 513
八、肠道并发症 514
第一节 概述 516
一、性器官的解剖 516
第四十七章 性功能障碍的康复 516
二、性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 517
第二节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性功能 517
三、多发性硬化 518
二、脑卒中 518
四、糖尿病 518
一、脑外伤 518
五、帕金森病 519
六、脊髓损伤 519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的临床检查 520
第四节 性功能障碍的康复 521
一、勃起障碍的康复 521
二、性生活的康复 521
三、生育的康复 521
第四十八章 痉挛状态的康复 523
第一节 概述 523
第二节 痉挛状态的病理生理 523
第三节 痉挛状态的评定 524
一、Ashworth量表 524
二、改良的Ashworth量表 524
三、痉挛状态频率评分 524
五、痉挛状态时阵挛的评分 525
六、其他方法 525
第四节 初级运动区与内囊损伤的痉挛状态演变 525
四、两侧内收肌张力评分 525
第五节 痉挛状态的治疗 526
一、口服药物 526
二、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痉挛状态 527
三、痉挛状态的酚、乙醇及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528
四、功能刺激疗法 532
五、外科治疗 533
一、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534
第一节 废用综合征 534
二、废用综合征的症状 534
第四十九章 合并废用、过用、误用综合征的康复 534
第三节 误用综合征 538
第二节 过用综合征 538
第五十章 神经疾病肩部并发症的康复 540
第一节 肩关节半脱位 540
一、特征表现 540
二、病因 540
三、防治 541
第二节 肩痛 541
一、病因 541
二、发生机制 542
三、临床表现 542
四、预防与治疗 542
第三节 肩手综合征 543
一、病因及发发生机制 544
二、临床表现 545
三、治疗与预防 545
第一节 概述 547
第二节 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分类 547
一、发生率 547
第五十一章 神经疾病吞咽障碍的康复 547
第三节 吞咽障碍的评定 548
一、病史 548
二、分类 548
二、临床检查 549
三、实验室诊断 550
四、审定方法 551
五、吞咽障碍的鉴别诊断 551
一、康复治疗目标设定 552
二、康复治疗方法 552
第四节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552
第五节 吞咽障碍的外科治疗 556
第六节 吞咽障碍的并发症 556
第五十二章 疼痛的康复 557
第一节 概述 557
一、病史 558
第三节 疼痛的评定 558
二、体检 558
三、疼痛检查方法 558
二、心理影响 558
一、生理影响 558
四、行为评定 559
五、辅助检查 559
二、慢性疼痛 560
一、急性疼痛 560
三、疼痛的鉴别诊断 560
第五节 疼痛的处理 560
第四节 疼痛的临床特点 560
一、对患者的教育 561
二、物理治疗 561
三、口服和非肠道药物治疗 563
四、手术治疗 567
索引 568
第二节 疼痛对躯体的影响 577
第一节 残疾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