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所 1
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叶坦 1
《资本论》纲要 朱玲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农业卷 刘国光 1
目录 1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何建章 2
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需要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何建章 2
近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讨论述评 于祖尧 2
坚持市场取向硬化市场约束 于祖尧 3
关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重要经济思想 冒天启 3
从“计划市场”理论看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问题 冒天启 3
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评价问题 汪敬虞 4
农业作为战略重点的战略意义 李成勋 4
略论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总体特征 孙克信 4
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冒天启 4
论信用经济——读《资本论》第三卷体会 李成勋 5
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 陈廷煊 5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和完善我国农业的双层经营体制 徐逢贤 5
从五十年代的私人投资看建立个人投资主体的合理运行机制 董志凯 6
五十年代我国反对“封锁、禁运”的斗争 董志凯 6
五十年代国营企业清产核资的经验教训 董志凯 6
我国经济改革进程中个人收入分配的特点 朱玲 7
中国农业中国家作用的变化 朱玲 7
关于“清代经济运作的特点”的思考——与陈春生、刘志伟同志商榷 史志宏 7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体制转化——从建功创业到文治靖国 叶坦 8
论宋代“钱荒” 叶坦 8
“均贫富”思想的历史演变 叶坦 8
评宋神宗的改革理想与实践 叶坦 9
司马光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 叶坦 9
传统经济观念与现代化 叶坦 9
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特征 叶坦 9
叶适经济思想研究 叶坦 10
熙丰富国之法的“枣核形曲线”——析王安石新法的阶级利益趋向 叶坦 10
东亚文明的深层解析 叶坦 10
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宏观计划管理 武力 11
“官僚资本”概念及其没收过程中的界定问题 武力 11
略论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经济思想 武力 11
略论造成毛泽东晚年失误的经济因素 武力 11
双星之光——青岛双星鞋业集团公司经营管理考察 周叔莲 12
中国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汪海波 12
工业经济研究所 12
企业集团:模式构想与道路选择 邱靖基 13
企业集团实务 陈佳贵 13
企业现代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韩岫岚 13
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简论 马泉山 14
企业组织学概论 郑海航 14
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 丁敬平 15
企业经济学概论 周绍朋 15
经济发展与宏观筹资 金碚 16
后来居上——中国工业发展新时期展望 刘世锦 16
正确处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周叔莲 16
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 周叔莲 17
试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周叔莲 17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周叔莲 17
我对中国产业问题的看法建议 周叔莲 18
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周叔莲 18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问题 周叔莲 18
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 汪海波 19
9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 汪海波 19
90年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汪海波 19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几点思考——兼评几种不同的观点 汪海波 20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吕政 20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难点与对策 吕政 20
论九十年代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 吕政 21
再论工业品市场疲软及其缓解措施 吕政 21
发展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实践 邱靖基 21
关于影响企业活力外部条件的调查研究 邱靖基 22
企业集团:模式构想与道路选择 邱靖基 22
关于进一步深化卷烟价格改革问题的研究 邱靖基 22
乡镇企业的崛起及其引发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乃醒 23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陈乃醒 23
意大利国家参与制企业集团的管理 黄速建 23
关于企业集团组建模式的探讨 黄速建 24
我国产权市场刍议 王玲玲 24
指令性计划应逐步走向契约化 王玲玲 24
企业集团的公司合并与分立 王玲玲 25
企业集团的垄断、竞争与市场选择 王玲玲 25
我国药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玲玲 25
兴盟富民之路 陈栋生 26
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陈栋生 26
美国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陈树勋 26
美国颁布技术政策,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丁敬平 27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增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周绍朋 27
技术引进、技术能力与技术进步 陈慧琴 27
搞活国有企业的出路在于改变经营机制 丁敬平 28
国外企业集团的多种形式及其异同 钱家骏 28
论我国工业企业向集约化经营的战略转变 郑海航 28
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张承耀 29
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 金碚 29
90年代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奠定商品经济的微观基础 金碚 29
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 金碚 30
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筹资战略 金碚 30
利用外资效率问题的研究 金碚 30
关于现阶段我国产业调整的几个理论问题 金碚 30
公有制经济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方式比较 刘世锦 31
所有制形式现代化与市场发育 刘世锦 31
论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取向 金碚 31
论我国基础产业投资机制的转换 刘世锦 32
八十年代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与工业发展 江小涓 32
我国经济体制对吸收外资的影响 江小涓 32
论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效和调整机制的转变 江小涓 33
试论质量文化 郭克莎 33
1979-1988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分析 郭克莎 33
略论资源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郭克莎 34
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机制 郭克莎 34
改革十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膨胀问题分析 郭克莎 34
经济增长与质量 郭克莎 35
我国国际工业分工转型的方向与经济关系的协调 魏后凯 35
要防止老工业区经济走向衰退 魏后凯 35
“八五”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政策 魏后凯 36
略论地区经济的衰退问题 魏后凯 36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方向 魏后凯 36
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开放战略的构想 李海舰 37
论全方位开放 李海舰 37
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述评(上、下) 李海航 37
中国区域发展40年:成就与问题 陈耀 38
区域调整:结构改善的空间对策 陈耀 38
对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展望 卢世琛 38
工厂办社会成因探源 王延中 39
汽车工业的治理整顿与展望 赵英 39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组织优化 李益新 39
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创造良好环境 高自民 40
贯彻落实〈企业法〉是当前搞活企业的必由之路 安路明 40
坚持企业承包责任制 安路明 40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论 王贵宸 41
农村发展研究所 41
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陈吉元 41
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丁泽霁 4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 邓一鸣 42
国营农场双层经营体制 孙秀禄 42
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 张晓山 42
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 邓英淘 43
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研究 何乃维 44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营造防护森体系关系到中下游长治久安 何乃维 44
走生态农业道路促进农业技术稳定协调发展 何乃维 44
中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绿色生态工程 何乃维 45
关于“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何乃维 45
评发展中国家农业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邓一鸣 45
商品粮基地县的困境及其出路 邓一鸣 46
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的对策建议 邓一鸣 46
评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 邓一鸣 46
城镇居民粮食销售体制改革设想及市民支持程度 邓一鸣 47
加强生态经济研究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 迟维韵 47
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构想 迟维韵 47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略 迟维韵 48
论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 迟维韵 48
人力投资理论与当今经济发展 姚梅 48
论优化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王松霈 49
似是而非的农村非农化与农村工业化 丁泽霁 49
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设计 李周 49
中国房地产经济研究 杨重光 50
商业运行概论——中国商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涤陈 50
中国十年经济改革理论探索 张卓元 50
财贸经济研究所 50
服务经济论 白仲尧 51
城市经济学原理 刘增录 51
城市宏观经济与管理新论 刘增录 51
世界旅馆旅馆世界 张广瑞 52
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 刘维新 52
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研究 赵效民 52
现代通贷膨胀理论比较研究 李晓西 53
创汇农业产品论 陈家勤 53
中国市场发育研究 卢中原 53
城市发展与建设 刘维新 53
流通经济论——高涤陈文集 高涤陈 54
优先稳定经济加快改革步伐 张卓元 54
发展商业企业集团的若干思考 贾履让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探讨 赵效民 55
论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赵效民 55
旅游购物研究 贾履让 55
催化市场成熟增强企业活动 秦毅 55
试论国家运用产业政策对市场的调节 赵效民 55
论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特点 温桂芳 56
论我国价格改革的新阶段 温桂芳 56
现阶段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 温桂芳 56
价格并轨的深层障碍 任建平 57
收入极大化:经济导向目标及其缺陷 任建平 57
不发达地区企业成长的启示 任建平 57
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张广瑞 58
试论旅游业文化 乔玉霞 58
完善批发企业运行机制的探讨 王诚庆 58
关于大中型商业企业股份制的几个问题 王济光 58
供销合作社建立发展农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申恩威 59
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宏观效益的对策 卢关平 59
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济光 59
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申恩威 59
中国房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刘维新 60
试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管理机制 刘维新 60
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刘维新 60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实质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流通模式高涤陈 60
建立内外贸统一的流通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高涤陈 61
从集中计划分配向市场流通的转变 杨尚想 61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国际比较 杨重光 61
居民、非政府组织和半官方机构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 杨重光 61
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内的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叶杰刚 62
树立集约效益观念摆脱财政困境 何振一 62
关于建立高效、通畅、可调控的物资流通体系的几点看法 叶杰刚 62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宏观思考 何振一 63
集中财力若干问题的理论剖析 杨之刚 63
城市财政管理比较 杨之刚 63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征 冯远 64
我国征收自然资源税费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张莉 64
九十年代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战略研究 袁文祺 64
深化价格改革 完善商品市场 卢圣亮 64
我国纺织工业的现状与对策 卢圣亮 65
试论外贸经营集团化 卢圣亮 65
我国农产品价格补贴的现状和对策 卢圣亮 65
收入分配与通货膨胀 郭冬乐 66
我国城市商品住房价格畸高的机理性原因剖析 石小抗 66
我国城市土地价值测算方法的选择 石小抗 66
我国农业几种主要宏观政策手段的微观基础分析 石小抗 66
我国九十年代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及其实现 郭冬乐 67
论九十年代经济增长中的资金供应 谢卫 67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道路 谢卫 67
走出目前财政困境的基本对策思路 柏冬秀 68
关于居民储蓄存款的若干认识问题 柏冬秀 68
略论政府规模与活动范围的经济界限 李军 68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69
199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 刘国光 69
企业数量经济学应用趋势 吴连生 69
中国宏观经济定量分析 张守一 69
国际市场动向 方汉中 70
现化管理基础知识 方汉中 70
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郑友敬 71
献给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家——西门子精神 鲍琳洁 71
农村外向型经济学 刘天福 71
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变动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李京文 72
高技术经济竞争与传统产业改造 李京文 72
九十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李京文 72
关于人口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李京文 73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问题 李京文 73
混沌理论与经济学 李京文 73
我国宏观经济形式预测 李京文 73
90年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李京文 74
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及其提高途径 李京文 74
关于我国产业政策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李京文 74
理论价格的实证研究 张守一 75
社会科学要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研究 李京文 75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新方法初探 张守一 75
甘肃与其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分析 张守一 76
我国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研究 张守一 76
科技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张守一 77
两种劳动投入产出模型及其比较 张守一 77
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应用 刘树成 77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机制 刘树成 78
周期波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与波动的根本原因 刘树成 78
中国工业短期波动的地区不平衡格局分析 刘树成 78
节能是沿海地区能源开发的重点 杨敏英 78
航空航天高技术与综合国力“强硬度” 郑开昭 79
农业技术变革:理论与实践 周丽 79
华中华东地区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分析 杨敏英 79
航天技术的最大优势 郑开昭 79
生物技术与农业发展 周丽 80
必须重视开发边界区 李青 80
国土经济学体系探讨 李青 80
如何理解80年代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郑玉歆 81
利益格局的改变与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郑玉歆 81
发展我国新能源的战略与对策 朱业伟 81
我国风电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朱业伟 82
积极研究中国农村能源发展战略 朱业伟 82
以协调来推动县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浙江省嵊县协调开发模型》 82
跟踪分析 袁嘉新 82
探讨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袁嘉新 83
国有企业复合公有制方案探讨 金周英 83
技术进步测算研究 袁嘉新 83
高新技术项目评价在CIMS中的应用 金周英 84
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金周英 84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金周英 85
如何既实现6%增长速度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金周英 85
也谈技术引进 金周英 85
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的分离模型 樊明太 85
因素分析法与区域经济比较研究 姚愉芳 86
经济计量学变革中的亨德里学派 汪国三 86
投入产出表转移矩阵的数学调整法 龚飞鸿 87
就业与物价通论 周方 87
中国农林旅游经济研究 王恩同 87
技术进步的障碍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周明武 87
技术进步跟踪观测指标体系 周明武 87
从“高技术”技术经济研究论航天技术经济学 吴连生 88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表征 张静波 88
关于超大型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的若干问题 钟学文 88
技术经济研究的新发展 鲍琳洁 89
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贺菊煌 89
建立中国劳动投入数据库系统初探 张国初 89
四边贸易模型:中国-日本-美国-世界其他地区 沈利生 90
我国价格结构与理论价格的偏差分析 曾力生 90
人口研究所 90
中国老年人口 田雪原 90
中国老年人口社会 田雪原 91
中国老年人口经济 田雪原 91
计划生育管理学 杨子慧 92
生育心理学 杨子慧 92
就业改革出路 李辰 92
人口控制理论与实践 杨子慧 93
田雪原文集 田雪原 93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宗族的兴盛与衰落 王跃生 94
试论清代游民 王跃生 94
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王跃生 94
晚清社会的游民问题 王跃生 95
清代生监的越轨活动及其原因 王跃生 95
关于控制生育的金融机制问题 胡伟略 95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问题 胡伟略 96
中国老年保障与孝文化 胡伟略 96
构造宏观、微观相协调的人口控制机制 宋瑞来 96
试论自发性与诱导性人口转变 宋瑞来 97
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目标量的估计方法与精度分析 高嘉陵 97
现代化过程与生育率转变 宋瑞来 97
稳定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现代化 王维志 98
市镇设置与城市化水平探讨 王维志 98
人口的死亡与死亡率 王维志 98
中国人口政策综述 王维志 99
论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 杨子慧 99
中国1970-1987年15-19岁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研究 杨子慧 99
九十年代面临三大人口难题 杨子慧 100
哲学研究所 100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 胡孚琛 100
道教与仙学 胡孚琛 100
魏晋神仙道教 胡孚琛 101
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 肖万源 10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聂振斌 102
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 梁志学 102
中国书学 韩玉涛 103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王路 103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现代卷) 周云之 103
科学变革论 金吾伦 104
生态学哲学 余谋昌 104
评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提纲》的解释 徐崇温 105
要牢牢把握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徐崇温 105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徐崇温 105
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作用 徐崇温 106
评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权观 徐崇温 106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徐崇温 106
中国哲学中的“合作”和“斗争”及其世界意义 闵家胤 107
马克思主义,巴哈伊教和一般进化论 闵家胤 107
民主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 徐崇温 107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 徐崇温 107
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蒙培元 108
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蒙培元 108
玄学主体思维散论 蒙培元 108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蒙培元 109
评冯友兰的境界说 蒙培元 109
对中国大陆40年来研究孔子情况的回顾 冯增铨 110
从王弼《周易大演论》看朱熹易数之学的渊源 王葆玹 110
哲学与原始意识 肖万源 110
简论朝鲜两种情理学说 徐远和 110
孔子的尚义思想和义务论证的学说 马振铎 111
礼乐文化和孔子的仁学 马振铎 111
朝鲜朝之理学与朱子学 徐远和 111
孔子君子人格和中庸之道中仁、智并重思想 马振铎 112
孔子天命观新论 马振铎 112
旧梦说的整理和新梦说的提出 胡孚琛 112
唐代道教流派概论 胡孚琛 113
从宗教学看道教 胡孚琛 113
道家、道教缘起说 胡孚琛 113
《荀子》宋椠考略 高正 114
刘鹗手记考释 高正 114
庄子学派与神仙道教 高正 114
陈立夫哲学评传 佟玉琨 115
调查研究方法与实用社会学方法比较 徐素华 115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徐素华 115
哲学的终结 宋祖良 116
青年费希特的人际性理论 梁志学 116
格奥尔格·克劳斯评传 梁志学 116
析海德格尔对现化技术的批评 宋祖良 117
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意义 章士嵘 117
70~80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 卞学道 117
日本哲学研究40年 卞学道 118
中国石器时代生殖观一说——拔牙习俗解 朱狄 118
论赫希的解释学理论 朱狄 118
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诸葛殷同 119
辨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 诸葛殷同 119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中世纪彼得的语言逻辑理论 张家龙 119
庄子名辨论 刘培育 120
东汉后期思想家对古代名辨学的贡献 刘培育 120
再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周云之 120
专业人员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 邱仁宗 121
论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及其哲学意义 张家龙 121
评李泽厚“自然的人化”美学观 谷方 121
科学技术伦理学的若干概念问题 邱仁宗 122
道德在流动 邱仁宗 122
整体论与科学革命 金吾伦 122
论理论评价和现代选择的复杂性 金吾伦 122
托马斯·库恩的理论转向 金吾伦 123
中国数学哲学研究综述 林夏水 123
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思想 林夏水 123
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 余谋昌 124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余谋昌 124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124
社会主义新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 孙连成 124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疑难问题解答 马国泉 125
论中国劳动力市场 冯兰瑞 125
新版《毛泽东选集》学习辅导 韩荣璋 12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的现实意义 高敬增 126
恩格斯在1890-1895年对国际共运新问题的探索 高敬增 12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 127
理论的伟大贡献 孙连成 127
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回顾 韩荣璋 127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党内腐败问题的思考和斗争 毛立言 127
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孙凯飞 12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孙凯飞 128
科技现代化要求社会科学现代化 孙凯飞 128
多元化的上帝观 何光沪 129
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 金泽 129
世界宗教研究所 129
近十年两个失业高峰的比较 冯兰瑞 129
中国的基督教 周燮藩 130
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卓新平 130
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 金宜久 131
中国的伊斯兰教 秦惠彬 131
中国的伊斯兰教 冯今源 131
佛教密宗仪礼窥密 李冀诚 132
藏传佛教 李冀诚 132
中国的道教 金正耀 133
老子与道家 李申 133
魏晋玄谈 孔繁 133
何晏王弼玄学新探 余敦康 13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讨 彭耀 134
我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彭耀 134
联邦德国的政教系统 于本源 135
谈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我国社会的一体化 彭耀 135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概况 卓新平 135
基督教在中国的道路 唐逸 136
中国基督教在发展中 唐逸 136
美国新正统派代表——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卓新平 136
范·得·列欧传略 卓新平 137
女权主义神学及其影响 段琦 137
美国宗教的发展与变化 段琦 137
漫谈伊斯兰教法 吴云贵 138
伊斯兰教与经济发展 周燮藩 138
伊斯兰教苏非教团与中国门宦 周燮藩 138
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 冯今源 139
赵城金藏研究 李富华 139
有关“真唯识量”的几个问题 罗炤 139
宋代禅宗的文字禅 魏道儒 140
聂赤赞普与当时的宗教 尕藏加 140
禅宗与默照禅 魏道儒 140
宋代禅学的主流 魏道儒 140
佛教造像与宗教仪轨的矛盾现象 张总 141
现代柬埔寨佛教 黄夏年 141
现代尼泊尔佛教 黄夏年 141
李白和道教 孔繁 142
玉皇大帝与儒教和道教的融合 李申 142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 142
论仁学 孔繁 143
读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孔繁 143
司马迁的冤案和汉武帝的私心 李申 143
青龙泉与大寺 金学山 144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黄石林 144
考古研究所 144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孙秉根 145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 孙秉根 145
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 佟柱臣 145
谈谈中国文明的起源 安志敏 146
考古学与饮食文化史研究 王仁湘 146
中国古代青铜戈 李健民 146
试论中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 陈星灿 146
考古学是天生客观的吗?——谈泰勒的《考古学研究》 陈星灿 147
史前农业考古学述评——纪念《农业考古》创刊十周年 陈星灿 147
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观浅析 焦天龙 147
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七十周年而作 陈星灿 148
碳-14断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 安志敏 148
北京流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漆器复原研究 郭义孚 148
考古摄影的特点与应用 赵铨 148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 杨虎 149
泰山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 邵望平 149
试析浙江余杭反山、瑶山两处良诸文化墓地的几个问题 吴汝祚 149
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与研究 赵信 150
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 朱乃诚 150
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 杨虎 150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邵望平 150
山东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 高广仁 151
中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环境的考古研究 高广仁 151
我国史前骨刻记事实物的发现 任式楠 151
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 王吉怀 152
天水西山坪和师赵村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 王吉怀 152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球是狩猎工具吗? 陈星灿 152
陕西武功赵家来院落居址初步复原 梁星彭 152
陕西蓝田泄湖遗址 吴耀利 153
河南汝州中山寨遗址 郑乃武 153
西藏拉萨市曲贡村石室墓发掘简报 赵慧民 153
湖北黄梅陆墩新石器时代墓葬 任式楠 154
陕西子长县栾家坪遗址试掘简报 吴耀利 154
四川汉源县大树乡两处古遗址调查 叶茂林 154
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 王仁湘 155
四川广元市中子铺的细石器遗存 王仁湘 155
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工作在北京青铜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乌恩 155
释麋 曹定云 155
关于夏桀南巢的考古学探索及其意义 杜金鹏 156
中国夏商王国文明与乡国文明试论 佟柱臣 156
关于“越为高后说”的考古学探析 杜金鹏 156
包山楚墓人骨鉴定 韩康信 157
新干商墓出土人牙鉴定 韩康信 157
山西临猗县程村两座东周墓 赵慧民 157
始皇陵封土上建筑之探讨 叶小燕 157
从深圳出土乘法口诀论我国古代“九九之术” 叶小燕 158
唐钗琐谈 张广立 158
漫话唐代金银牙脱 张广立 158
内蒙古托克托县皮条沟发现两座鲜卑墓 金学山 159
浅谈南宋官窑及窑炉的复原 蒋忠义 159
辽墓壁画反映的契丹人生活 佟柱臣 159
吉野里遗址的研究 安志敏 160
弥生时代的铁刃先及相关问题 白云翔 160
日本古代水田址的发现与研究——以弥生水田为中心 白云翔 160
藏族体质人类学特征及其种族源 韩康信 161
我对日本九州地区古代人骨骼的考察 韩康信 161
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 韩康信 161
日本的徐福传说试探 安志敏 162
从考古学上看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 佟柱臣 162
历史研究所 162
先秦都城复原研究 曲英杰 162
吴起传 孙开泰 163
耶律阿保机传 李锡厚 163
中国政治制度史·明朝政治制度 杜婉言 164
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 林永匡 164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六卷 何龄修 165
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 吴焯 165
比较考古学随笔 李学勤 165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 刘忠 166
纪念侯外庐文集 卢钟锋 166
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 胡厚宣 167
从甲骨文看汉字的特点 胡厚宣 167
甲骨文“奭”字新解 王贵民 167
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与胡厚宣教授的贡献 王宇信 168
武丁期战争卜辞分期之尝试 王宇信 168
传经还望君 王宇信 168
王字本义初探 齐文心 169
关于英藏甲骨整理的几个问题 齐文心 169
历组胛骨记事刻辞试探 齐文心 169
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李学勤 170
新干大洋墓商墓的若干问题 李学勤 170
西安老牛坡商墓族属遗存族属新探 彭邦炯 170
从商的竹国论及商代北疆诸氏 彭邦炯 170
释督昼 宋镇豪 171
“臣”、“宰”申议 萧良琼 171
夏代军事制度初探 杨升南 172
殷墟卜辞中众的身份考 杨升南 172
夏商人口研究 宋镇豪 172
殷商时期的羌和羌方 罗琨 173
郭沫若对青铜器铭文研究的贡献 张永山 173
商代“北土”方国与氏族初探 孟世凯 173
读刘尧汉先生“家支就是氏族”后的意见 易谋远 174
道家和道教之“太一”源于彝族虎宇宙观吗? 易谋远 174
“彝族的虎图腾即伏羲”说质疑 易谋远 174
论彝族“毕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 易谋远 175
论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 易谋远 175
论彝族之起源 易谋远 175
吴起 孙开泰 176
孙武与齐文化 孙开泰 176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法 王贵民 176
法家术治说探原 应永深 176
试论孔子“仁”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孙开泰 177
试评孟子的认识论 孙开泰 177
齐都临淄城复原研究 曲英杰 178
先秦史研究与吴文化 孟世凯 178
孙武故里考 陈可畏 178
“道统”抉微 唐宇元 178
观圣贤气象与看孔颜乐处 姜广辉 179
试探先秦战争中的辅助战技及其物质基础——兼论冷兵器时代的动物参战 史延庭 179
先秦战争中气象学、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及特殊战法 史延庭 179
一代才女和史家——班昭 陈绍棣 180
“侍廷里父老?”与古代公社组织残余问题 林甘泉 180
《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考释 谢桂华 180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 李学勤 181
东汉道符释例 王育成 181
对孙吴复客制与世袭领兵制的再探讨 胡宝国 181
汉晋之际的汝颖名士 胡宝国 182
魏晋南北朝政界名人年龄结构剖析 朱大渭 182
陆机《洛阳记》的流传过程与历史价值 史为乐 182
陈寿及其《三国志》 吴树平 183
诸葛亮隐居地考 陈可畏 183
“论赤壁大战与赤壁考”补 陈可畏 183
论魏晋时期中国北部的民族矛盾及其演变 陈可畏 183
山东士族入关旁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 刘驰 184
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 刘驰 184
武昌南齐刘觊地券刻符初释 王育成 184
北魏后期的贪污之风与治贪之策 梁满仓 185
论北朝鲜卑婚俗的两次改革 梁满仓 185
北朝赏赐制度述论 梁满仓 185
论蒋神在六朝地位的巩固与提高 梁满仓 186
论六朝时期的民间祭祀 梁满仓 186
麴氏高昌国张氏之仕宦——张氏家族研究之一 宋晓梅 186
高昌供食文书中的突厥 吴玉贵 187
也谈两税的“量出为入”与“定额给资” 吴丽娱 187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书中“签符”“样人”问题再探 吴丽娱 187
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 黄正建 188
论伯氏第2504号文书的著作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史延庭 188
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 张弓 188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 华林甫 189
关于唐代斤两轻重的考订 郭正忠 189
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 张弓 189
唐代的地名整理 华林甫 190
《括地志》辑本校读 华林甫 190
唐庙考 华林甫 190
中唐《春秋》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谢保成 191
唐宋道教秘篆文释例 王育成 191
解开《宋会要》之谜 陈智超 191
从陈元光母妻的姓氏看他的籍贯 陈智超 192
二程“天理论”的建立 姜广辉 192
陆学的立世精神 姜广辉 192
高俅其人 陈绍棣 193
金末宋末抗蒙(元)义军的比较 陈智超 193
宋代广盐课利及其帐籍考辨 郭正忠 193
明代前的朱学统治与学术史研究的朱学特色 卢钟锋 194
宋代度量衡的行政管理体制 郭正忠 194
辽中期以后的捺钵及其与斡鲁朵、中京的关系 李锡厚 194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兼论郑和远航目的及终止原因 万明 195
关于明初苏松自耕农的数量问题 林金树 195
论解缙 商传 195
关于明代民屯的几个问题 商传 196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张显清 196
朱舜水思想剖析 韦祖辉 196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 栾成显 196
从沙勿略到庞迪我——晚期西班牙来华传教士纪略 张铠 197
薛方山的心学思想及其他 孙开泰 197
黄绾思想新议 唐宇元 197
汪中治学精神述要 陈祖武 198
东林学派与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步近智 198
十八世纪的中国——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不能在当时的中国激起回响 陈祖武 198
论清初文化政策 陈祖武 199
论清初学术的历史地位 陈祖武 199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陈祖武 199
武昌兵变与康熙 吴伯娅 200
试论康熙平藩致胜的经济原因 吴伯娅 200
江户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冯佐哲 200
明清及其前后中日饮食文化交流述论 冯佐哲 201
试论顺康雍三朝对西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 冯佐哲 201
关于李漱芳获谴的几个问题 韩恒煜 201
顾炎武的史学成就 施丁 202
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 杨珍 202
鸦片战争研究四十年 牟安世 202
中国史学经世思想的传统 施丁 203
论太平天国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牟安世 203
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 何龄修 203
我国地方政区制度史的研究与当前政区改革的设想 史为乐 204
后套引黄灌区的形成与发展 田尚 204
《东北史纲》第一卷的作者是傅斯年 胡厚宣 204
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 彭卫 204
中国传统史学的步履 彭卫 205
历史时间散论 彭卫 205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姜广辉 206
论古代阿拉伯医方书与《回回药方》的剂量关系 宋岘 206
《回回药方》与几种阿拉伯古代医书 宋岘 206
《回回药方》与阿拉伯医学主流的亲缘关系 宋岘 206
清代全史(第六卷) 喻松青 207
对《回回药方》中的古医人姓氏的考证 宋岘 207
近代史研究所 207
太平天国史 罗尔纲 208
太平天国时期的地主阶级 贾熟村 208
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 朱宗震 209
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杨奎松 209
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 马勇 209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览 夏良才 210
唯物史观与史学 蒋大椿 210
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 蒋大椿 210
元代社会风尚的几个问题 韩志远 211
明代女真的地缘组织—噶栅 刘小萌 211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行会的近代化 虞和平 212
太平天国的国际观念与对外关系 王庆成 212
满族肇兴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刘小萌 212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 张德信 212
洪秀全的事业和思想 王庆成 213
关于曾国藩的幕府和幕僚 朱东安 213
论洋务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李长莉 213
中国近代第一部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 崔志海 214
论清末政府在经济上除弊兴利的主要之举 果鸿孝 214
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自为化”问题 虞和平 214
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 耿云志 215
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 侯宜杰 215
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 侯宜杰 215
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侯宜杰 215
清末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宪政 罗华庆 216
论清末资政院第二届常年会 罗华庆 216
清末预备立宪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 罗华庆 216
载泽奏闻清廷立宪“三利”平议 罗华庆 217
1911年的拒英、拒法、拒俄运动 杨天石 217
清末报纸对武昌起义的反应 杨天石 218
儒学在近代中国 杨天石 218
试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 曾景忠 218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英雄人物史鉴初考 俞旦初 218
二十世纪初年外国爱国人物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 俞旦初 218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刘大年 219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说 张海鹏 219
孙中山19世纪末对社会主义的求索 宋士堂 220
论“五四”前廖仲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宋士堂 220
试论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宋士堂 220
孙中山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夏良才 220
论梁漱溟对五四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批判 郑大华 221
南京国民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 李义彬 221
胡汉民的军事倒蒋密谋及胡蒋和解 杨天石 221
“安内攘外”政策始末 郑则民 222
国共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 郑则民 222
爱国何所罪——青史有定评——张学良爱国获罪略析 张友坤 222
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国家政体思想 罗华庆 223
民国初年的民主党 曾业英 223
民国初年的权威主义 朱宗震 223
程德全与民初政潮 朱宗震 224
辛亥后帝制复辟思潮平析 马勇 224
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 马勇 224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 章百家 225
“联省自治”性质论 汪朝光 225
胡适与梅光迪——关于文学革命的早期争论 耿云志 225
抗日战争前期中共对美政策的起源与确立(1936-1941) 章百家 226
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关系 陶文钊 226
四十年代中共对苏美关系及其政策的演变 杨奎松 226
中国战场、缅甸战役与盟军战略的转变 陶文钊 226
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胜利 丁守和 227
略论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农民战争 张海鹏 227
早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论的探索 唐宝林 227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 宋士堂 2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杨奎松 228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历史经验 荣维木 228
《新民主主义论》意义之再认识 曾景忠 229
论阶级分析在党史研究中的运用 荣维木 229
评史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的争论 唐宝林 229
立三路线的形成及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和远东局的争论 杨奎松 2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奠基人——李大钊 李义彬 230
毛泽东与共产国际(1935年前) 李玉贞 230
试论刘少奇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 宋士堂 230
蔡和森的哲学思想 丁守和 231
华盛顿会议与二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政局 郑则民 231
胡适与国民党的一段纠纷 杨天石 231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陈铁健 232
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简论 赵云田 232
近代我国边疆民族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 赵云田 232
论晚清驻外使领馆的建立在华侨史上的作用 高士华 233
试论“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内容变化问题 薛衔天 233
近代中国的边患与边界问题——一个简要的回顾 张振鹍 233
早期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 高士华 233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文本问题 李嘉谷 234
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召开的中苏会议的流产及其原因 李嘉谷 234
北洋政府与苏联关于退回庚款的交涉 李嘉谷 234
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与苏联国内战争的支援 黄纪莲 235
1918-1921年的外蒙古与中苏关系 刘存宽 235
1942年关于香港新界问题的中英交涉 刘存宽 235
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 刘存宽 236
五四时期史学思潮新探 刘俐娜 236
试论中国20年代初年史学方法的几个新特点 刘俐娜 236
论梁启超进化史观及其变化 王也扬 236
关于中国国体问题的探讨 丁守和 237
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 虞和平 237
论张荫麟及其“新史学” 李洪岩 237
历史学也是一门艺术:论张荫麟的一个史学观点 李洪岩 237
近代墨学与西学 罗检秋 238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丁守和 238
胡适与瞿秋白 陈铁健 238
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胡适与梁漱溟文化心诚的比较 郑大华 238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时代性——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 239
郑大华 239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二 郑大华 239
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 雷颐 23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240
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 吕一燃 240
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 马大正 240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当代边界问题研究刍议 马大正 241
论噶尔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马大正 24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吕一燃 241
论当前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大正 242
东北史坛巨擘金毓黻 邢玉林 242
近代新史学的开山者王国维 邢玉林 242
扩大边臣疆吏研究的视角 邢玉林 242
南沙群岛史地问题的综合研究 林荣贵 243
论汉帝国的北部边疆系统 刘逖 243
论《禹贡》畿服制——中国最古的边疆学说试探 刘逖 243
北宋与交趾间两峒边界争端探微 李国强 244
世界历史研究所 244
苏联史纲(1917-1937) 陈之骅 244
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 马细谱 245
失败的胜利者——布朗基传 曹特金 245
再说美国: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的书信 张海涛 245
法西斯新论 朱庭光 246
新世界的震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陆国俊 246
美洲华侨史话 陆国俊 247
苏联历史辞典 陈之骅 247
布哈林晚年的科技理论 闻一 247
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崛起 朱忠武 248
德国纳粹主义的若干历史特征 杨玉生 248
德国纳粹党内的两派斗争 邸文 248
战前纳粹德国的巴勒斯坦政策 赵云侠 249
论法国第二帝国现代化的条件 王家宝 249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普选制的社会政治作用 孙娴 249
巴黎公社 孙娴 250
战后的法国外交 周剑卿 250
试论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变形问题 许明龙 250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若干特点考察 陈祥超 251
人权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许明龙 251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职团制 陈祥超 25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张椿年 252
论瑞士联邦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端木美 252
乾嘉之际英人评华分歧的原因(1790-1820) 张顺洪 252
清教对殖民地初期马萨诸塞政治的影响 毕健康 253
肯尼迪对华政策 顾宁 253
科学技术是我们当代文化的新基础——论加拿大技术文化 吴必康 253
加拿大与非洲——经济援助与对非政策 彭坤元 254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与“民族一体化”问题——玻利维亚印第安人问题例析郝名玮 254
世界格局演变中拉丁美洲的地位和作用 郝名玮 254
论尊皇思想在日本现代国家政权诞生过程中的作用 武寅 255
从九·一八事变的处理看国际压力对日本决策的影响 武寅 255
东南亚华人研究学术思潮的演变 丘立本 255
17、18世纪欧洲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后果 许明龙 256
印度独立以来农业的发展及90年代趋势 黄思骏 256
以色列多党制的形成和特点 赵云侠 256
中西方家庭的历史比较:差别及其影响 俞金尧 257
财富的消长与古代早期王权 朱建军 257
氏族内婚禁忌探源 朱建军 257
古代西方关于混合政体的政治理论 施治生 258
亚里士多德与魏特夫宣扬的“东方专制主义”无关 廖学盛 258
赫梯王权的神化问题 易建平 258
封建政治与西欧农村财产所有权经济职能的萎缩 赵文洪 259
论历史思维 于沛 259
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姜芃 259
从“叙事史的复兴”看当代西方史学的困惑 陈启能 259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 260
文学研究所 260
福尔摩斯探案的学术研究 陈启能 260
哥伦布航行美洲: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萨那 260
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 261
周邦彦传论 刘扬忠 261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 连燕堂 262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 杨义 262
新时期文学格局 张炯 262
悖论与代价 张德祥 263
走出历史的雾霭 董之林 263
当代鲁迅研究史 袁良骏 264
白先勇论 袁良骏 264
评说三毛 古继堂 265
心灵的和鸣 杨匡汉 265
矫矫不群 杨匡汉 265
白先勇小说艺术论 袁良骏 265
北京:城与人 赵园 266
思考与答问 曾镇南 266
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集 樊发稼 267
唐诗名篇赏析 吴庚舜 267
中国长篇小说辞典 许觉民 267
张洁研究专集 何火任 268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敏泽 268
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敏泽 268
雪峰的贡献 敏泽 269
论文格与人格的二重性 何西来 269
从审美意趣的窗口望过去——读《双塔》山西作家之页 何西来 270
神秘的荆楚艺术世界——评刘恪的长江楚风系列中篇 何西来 270
论文学鉴赏中的风格选择 何西来 270
论文学功能的多元系统 何西来 271
论文学鉴赏中的风格把握 何西来 271
仪容美学 杜书瀛 271
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 杜书瀛 272
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魅力 杨汉池 272
社会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王善忠 272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鸟瞰 王善忠 273
美的观念与美感教育 王善忠 273
论人的主体性和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评刘再复的“主体论”兼及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 张国民 273
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关于评价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争鸣 张国民 274
必须明辨一个重大的原则是非 张国民 274
社会主义文艺的指针 张国民 274
驳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民粹主义”的谬论 张国民 275
散怀山水 党圣元 275
略论北朝辞赋及其与南朝辞赋的异同 曹道衡 275
读张著《王维年谱》札记 陈铁民 276
叙事方式和结构的新变——二论唐传奇和小说文体的独立 董乃斌 276
从《蕙风词话》看金词发展的几个问题 刘扬忠 276
唐咸通至天佑时期文学概说 刘扬忠 277
惩恶扬善,尚朴求真——略论明代无名氏传奇的审美特征 金宁芬 277
徐渭《四声猿》人物、思想辨 金宁芬 278
从“合浦珠还”的故事说起——读《古典诗文欣赏集》 陈祖美 278
苏轼谪儋时期的心态与文风 陈祖美 278
谭嗣同梁启超初晤及始创“新诗”系年问题 王飚 278
空前高涨的戏曲改良论 王卫民 279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读《高志虹文集》有感 樊骏 279
曲律文采俱工案头场上兼擅——论吴梅的《霜崖三剧》 王卫民 279
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张大明 280
穆木天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走向 张大明 280
现代派在中国现代文坛 张大明 280
跋涉在生命的河流里——《南行记》美学风采及人物得失论 刘扬体 281
乡村荒源——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 赵园 281
鲁迅早期的浪漫意识 冯奇 281
新文学评价中的历史主义问题 张炯 282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张炯 282
关于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特征与规律问题 张炯 282
研讨短篇小说文体特征的一条新思路 蒋守谦 283
近期小说价值意识的演化 张韧 283
报告文学的现状及其走势 张韧 283
最后的仪式——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历史及其评估 陈晓明 284
历史颓败的寓言——当代小说中的“后历史主义”意向 陈晓明 284
巨片四题 翁睦瑞 284
小说的开放概念——论艺术间的边缘状态及其积极性 李洁非 285
比较研究:华欧文论的历史与形态 李洁非 285
小说的诞生 李洁非 286
小说类型探讨 李洁非 286
港台海外丁玲研究巡礼 袁良骏 286
台港文学史家的鲁迅论 袁良骏 286
论鲁迅学的学科形成条件及其特征和前景 张梦阳 287
土家族巫师——梯玛——湘西土家族梯玛文化调查报告之一 马昌仪 287
民间神灵崇拜与唐代文学 程蔷 287
唐山派寓话巢痕——论台湾当代文学的中国人文精神 杨匡汉 288
谈“多妻主义”诗人余光中——与苏汀商榷 古继堂 288
南天一隅,重峦叠翠,万壑争流的散文风景线 楼肇明 288
七十年代台湾小说三题 王淑秧 289
台湾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几部新编台湾文学史 王保生 289
海峡两岸中国当代文化小说比较 王淑秧 289
海峡两岸“寻根文学”比较 王淑秧 290
凡人时代的救赎之路——试论八十年代台湾新文化小说 黎湘萍 290
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读川端康成笔记 陈骏涛 290
近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略 陈骏涛 291
胡适整理文学遗产的成绩与偏失 胡明 291
关于胡适的《水经注》研究 胡明 291
北朝文化主潮与文学的式微 张国星 292
近代启蒙思想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卢兴基 292
原始叙事性艺术的结晶——原始性史诗研究 刘亚虎 293
再论《江格尔》的产生时代 仁钦道尔吉 293
神判论 邓敏文 293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293
《青史演义》创作年代考 扎拉嘎 294
尹湛纳希年谱 扎拉嘎 294
由萨满神器看满族原始经济生活 宋和平 294
《玛纳斯》论析 郎樱 295
波斯神话 郎樱 295
《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 郎樱 296
听众在史诗传承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郎樱 296
多民族文化网络中的阿尔曼拜特形象 张彦平 296
柯尔克孜族与中亚突厥语族英雄史诗中的相似因素辩析 张彦平 297
战神杂考 谢继胜 297
霍尔库特的传说与霍尔库特史诗 穆塔里甫 297
《福乐智慧》的世界文化学术思想背景 热依汗 297
原始性史诗整体形态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 刘亚虎 298
原始性史诗中射日型和斗雷型 刘亚虎 298
神判之源考释 邓敏文 298
揭开“玉龙第三国”的秘密 白庚胜 299
中国江南稻作起源传承研究 白庚胜 299
“纳西”考 白庚胜 299
藏族《格萨尔》与白族金鸡崇拜 李沅 300
论草明的小说创作个性 朱兵 300
殷商与满族始祖神话同源考 苑利 300
简狄吞卵神话与上已祈子习俗 苑利 301
中国双语文学:现状与前景的理论思考 朝戈金 301
外国文学研究所 301
法国文学史(第三卷) 柳鸣九 301
显克维奇评传 张振辉 302
马克·吐温画像 董衡巽 302
先锋派女性格·斯泰因 申慧辉 303
海明威与中国当代创作 董衡巽 303
一位早期现代派的语言实验——评葛屈露德·斯泰因 董衡巽 303
也谈斯泰因的语言实验 申慧辉 304
曲高未必和寡 申慧辉 304
谈谈文化超越 钱满素 304
含混:形式兼主题——《文书巴特比》与《绝食艺人》的联想 钱满素 305
英国运动派的诗歌审美观形式观和本体观 傅浩 305
早期叶芝:梦想仙境的人 傅浩 305
普鲁斯特传奇 柳鸣九 306
法国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 柳鸣九 306
从文学流派的演变看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吴岳添 306
《约拿》别解 郭宏安 307
回归自我——当代法国文坛自传小说热剖析 张容 307
论霍尔瓦特的大众戏剧 张黎 307
法捷耶夫之死 孙美玲 308
现实与文学 宁瑛 308
血与火熔铸的丰碑 李辉凡 308
他们也不应被冷落 周启超 309
俄苏形式主义在当代苏联文艺界的命运 周启超 309
安德列·别雷与俄国象征派小说艺术 周启超 309
《百年孤独》及其表现手法 朱景冬 310
帕斯诗歌的特殊结构形式 朱景冬 310
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 黄宝生 311
梵语文学修辞例释 黄宝生 311
东方赠给西方的一份佳礼——纪伯伦的文学和绘画艺术 伊宏 311
帝王传奇中的神权观念 元文琪 312
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审美特征 盛宁 312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 盛宁 312
西方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典哲学 韦遨宇 313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试论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韦遨宇 313
叙述的参照 冯季庆 313
恐惧·文本的快感·乌托邦 韦遨宇 314
语言研究所 314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王海棻 314
应用语言学 刘涌泉 315
形容词用法词典 郑怀德 315
汉语新词新义词典 韩敬体 315
金瓶梅词典 白维国 316
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 晁继周 316
具有提示作用的“是”字句 方梅 317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及其他 李临定 317
语法研究回顾 李临定 317
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徐枢 318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施关淦 318
再说次动词 饶长溶 318
动词作主宾语是汉语的语法特点吗?——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一 杨成凯 319
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 杨成凯 319
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张伯江 319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张伯江 320
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汉语教材——评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 杨成凯 320
古汉语反复问句源流探查 王海棻 321
多少与久暂 王海棻 321
六朝以后汉语叠架现象举例 王海棻 321
匣母字上古一分为二试析 邵荣芬 322
《中原音韵》音系的几个问题 邵荣芬 322
王力先生与《中原音韵》研究 杨耐思 322
越人歌的解读 郑张尚芳 322
《说文》篆籀字汇与甲金文字考释 郭小武 323
切韵j声母与i韵尾的来源问题 郑张尚芳 323
古文字形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 董琨 323
禁止词“别”考源 江蓝生 324
“不成”词性的转移 钟兆华 324
颱风的本字 李荣 324
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句型的关系 贺巍 325
汉语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贺巍 325
获嘉县志方言编 贺巍 325
湖南江永方言词 黄雪贞 326
福清话名词性后缀“囝” 冯爱珍 326
福建永春方言词汇概说 林连道 326
福建省永春方言古音的遗存 林连道 326
“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 沈家煊 327
南昌县(蒋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 谢留文 327
太平(仙源)方言同音字汇 张盛裕 327
成语化的语言学探讨 赵世开 328
应用神经网络基于音素的非特定人元音识别研究 蔡德和 328
汉语普通话音节时长变化的动态模式 曹剑芬 328
普通话二合元音韵母的时长结构 曹剑芬 328
汉语普通话边音的声学分析及时间感知实验 陈肖霞 329
普通话带鼻尾零声母音节中的协同发音 林茂灿 329
普通话卷舌元音的声学模式及感知实验 孙国华 330
普通话零声母音节起始元音前的声学特性研究 吴宗济 330
普通话不送气塞音在双音节中的协同发音实验研究 吴宗济 330
汉语普通话三合元音最小时间感知阈及其声学特性 祖漪清 331
汉语普通话元音共振峰可变范围的研究 祖漪清 331
普通话单音节语音参数数据库 颜景助 331
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刘涌泉 332
信息社会和术语学 刘涌泉 332
应用型机器翻译应该解决的两个问题 刘倬 332
GRA篇名英汉机器翻译系统TVECT的研制 王广义 333
川沙方言里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某些差别 卫志强 333
当前汉语中的变异现象 赵世开 333
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 贺巍 334
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 侯精一 334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错误举例 刘坚 334
法学研究所 334
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 吴大英 334
立法机关比较研究 李林 335
国家赔偿法概论 王德祥 335
中国法律教程·民事经济法律 王家福 336
行政程序法论 周卫平 336
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 王家福 337
买卖法 徐炳 337
合同要旨与实务 陈甦 337
台湾亲属与继承法 信春鹰 338
知识产权实用手册 莫纪宏 338
中国智力产权 郑成思 338
中国当代刑法改革 崔庆森 339
贪污贿赂犯罪对策论 陈泽宪 339
新民事诉讼法讲话 薄凤阁 340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王敏远 3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 徐益初 340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初论 刘瀚 341
为人民民主与法制奋斗的70年 刘瀚 341
国家航空法 赵维田 341
完善我国立法制度的几个问题 刘瀚 342
论规章 刘瀚 342
董必武与中国法学事业 陈春龙 342
论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陈春龙 343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 陈春龙 343
科学认识我国法的本质属性 信春鹰 343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问题 刘兆兴 344
现代中国法哲学课题——关于人治与法治 刘兆兴 344
社会主义中国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维护国家的独立权 李林 344
试论法律废止 李林 345
立法修正案比较 李林 345
立法听证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李林 345
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张庆福 346
关于制定我国经济特区基本法的几个问题 蒋兆康 346
《问刑条例》与明代中后期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 杨一凡 346
海峡两岸法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