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概况 1
第一章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
第一节 历史沿革 1
第二节 行政区划 7
第二章 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 16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6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26
第二篇 经济 34
第三章 1949年前的亳州经济 3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困境 34
第二节 商业、金融及交通业的兴衰 38
第三节 近代工业的产生 41
第一节 40年变迁 44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经济发展概况 44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差异 48
第五章 农业(上) 52
第一节 40年农业发展的轨迹 52
第二节 土地改革和合作化 57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演变 64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9
第六章 农业(下) 74
第一节 主攻小麦,“夏六秋四” 74
第二节 经济作物及其与粮食作物的关系 79
第三节 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科技 83
第四节 农业机械与水利设施 86
第五节 畜牧业、水产业的发展 89
第六节 平原林业的巨大效益 93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 98
第七章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98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布 99
第三节 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各类企业的关系 103
第四节 人员素质、收入分配与财务管理 107
第五节 资金与市场 110
附录一 药材经营大户刘东海调查 113
附录二 药王阁医药站经理孙绍彬调查 117
附录三 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创始人张怀传调查 121
第八章 工业 126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126
第二节 工业的结构组成 138
第三节 主要生产要素状况 146
第四节 主要工业企业状况 150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154
第九章 交通邮电 154
第二节 邮电 169
第十章 商业、饮食服务、物价 179
第一节 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 179
第二节 商业分系统概况 183
第三节 物价 192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 194
第一节 财政 194
第二节 货币、金融 195
第三篇 政治 200
第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亳州地区的共产党组织与民主政权 200
第一节 初建亳州中共党组织的前后 20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毫州中共党组织的发展 20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亳州边区民主政权建设 204
第四节 党组织的主要活动与功绩 20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组织发展概况 21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亳州党组织 211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中从严治党 219
第十四章 人民政权 227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27
第二节 人民政府 233
第三节 人民法院 244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 250
第五节 人民武装部 251
第六节 乡(镇)村(街道)组织 254
第十五章 人民政协和群众团体 265
第一节 人民政协 265
第二节 群众团体 270
第四篇 文化 280
第十六章 文化 280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 281
第二节 文化设施 285
第三节 文化创作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96
第十七章 教育 301
第一节 普通教育 301
第二节 其他各类教育 309
第三节 教育管理 315
第四节 教师队伍 321
第五节 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 324
附录 夏侯小学 330
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 334
第一节 科学研究和推广 334
第二节 科技宣传教育和科技服务 337
第三节 科技队伍和科技经费 340
第四节 科技管理 346
第一节 医疗卫生 354
第十九章 卫生与体育 354
第二节 体育 364
附录 华佗中医院 368
第五篇 社会 373
第二十章 社会结构 373
第一节 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373
第二节 社会结构现状 386
第二十一章 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399
第一节 农民生活 399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406
第三节 居民生活环境 417
第二十二章 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 424
第一节 社会治安 424
第二节 社会保障 436
第一节 婚姻 445
第二十三章 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 445
第二节 家庭 450
第三节 计划生育 455
第二十四章 社会习俗与宗教 465
第一节 社会习俗 465
第二节 宗教 476
第六篇 专题调查 487
专题一 花戏楼办事处调查 487
专题二 古井镇调查 501
专题三 师店乡调查 513
专题四 姜屯行政村调查 523
专题五 古井酒厂调查 529
专题六 十九里区农牧渔业站调查 535
专题七 346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 541
后记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