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上篇 银企关系的理论框架 3
第一章 银企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 3
第一节 银行的资源配置与经济控制职能 3
一、商业银行对资源的配置职能 4
二、商业银行的经济控制职能 6
第二节 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 8
一、平等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银企关系的市场理论分析 8
二、契约式债权关系:银企关系的信用理论分析 10
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银企关系的信息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12
一、融资模式的一般类型划分 17
第二章 银企关系与融资模式的对应关系 17
第一节 现代公司融资模式的类型划分及其运行基础 17
二、融资模式的主导类型划分 19
三、现代公司融资模式运行的制度环境与市场基础 21
第二节 融资模式发展与银企关系变迁 27
一、融资模式发展与银企关系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27
二、融资模式与银企关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31
中篇 银企关系的历史嬗变:从非债权约束到准债权约束 51
第三章 非债权约束:传统体制下中国银企关系的历史考察 51
第一节 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传统银企关系的制度基础 51
一、非债权约束:传统银企关系的特征分析 53
第二节 非债权约束:传统银企关系的行政化构造及其后果 53
二、传统银企关系的运行效应 55
第四章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市场化演变的基础及其悖反 57
第一节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演变的前提与基础 57
一、金融体制改革:多元金融主体形成与银行中介功能增强 57
二、国民储蓄主体位移:财政主导投资的格局难以为继 58
三、银行负债结构剧变:由对政府负债转化为对居民负债 61
四、储蓄一投资功能分离与权力、利益主体形成 64
五、银行中介功能强化:信贷资金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的主要支点 65
第二节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的双重归向 71
一、双重身份:市场主体与政府附庸——银行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71
三、双重职能:经济调节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银企关系的行政性倾向仍未根本扭转 72
二、双重约束:债务硬约束与债权软约束——银企间存在着非对称性的债权债务关系 72
四、双重渠道:资金的借贷制与供给制——银企间的资金“统管”与“供养”并未消除 73
五、双重纽带:市场纽带与行政纽带——企业、银行与政府的行政纽带还未割断,银行资金财政化倾向仍继续存在 74
第五章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准债权约束假说 75
第一节 悖论与假说 75
第二节 准债权约束的基本特征 77
一、准市场主体 77
二、准交易规制 77
三、准市场价格机制 78
第三节 准债权约束的基本态势: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状态透视 78
一、社会资金环流(运行):高储蓄、高负债、高风险、高成本与低效益 78
二、对银行间接融资过度倚重与银企双双陷入 “资金供应陷阱” 86
三、企业“风险短缺”后遗症:粗放经营、投资扩张和经济低效率 89
四、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以及 “银企合谋”:对国有资产造成严重威胁,导致信贷资金大量流失 92
第四节 准债权约束的形成机理 94
一、既存体制框架与利益格局未获实质性突破:真正意义的银行主体和企业主体均未形成 97
二、银企产权关系的同质性与交易关系的非市场化倾向:银企始终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关系 101
三、破产清算制度有欠成熟与实施进展缓慢:难以对债务人构成潜在压力和威胁 105
四、相关金融交易规制建设滞后与监管手段落后:债权约束缺乏应有的制度性保护 107
五、经理人才市场发展滞后:缺乏人力资本评价与价格确定的市场基础,经理人员完全没有来自市场竞争的约束和潜在压力 112
第六章 准债权约束与政府、企业(银行)行为变异 115
第一节 政府与企业(银行)行为的一般考察 115
一、银行与企业:以利润为主的多重行为目标 115
二、政府: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统一 118
第二节 政府、企业、银行行为变异与准债权约束 120
一、政府、企业(银行)行为目标相互异化 121
二、“强政府”、“弱银行”:地方政府行为边界过大与金融资源的条块纵横分割 123
三、“合约失灵”与银企行为变异 130
四、盈利至上:银行行为偏离“三性”统一的准则 137
五、金融资产变异:信贷资金财政化 145
第三节 三维债务危机:政府、企业、银行行为变异与关系错乱的现实印证 149
一、财政、银行和企业三维债务危机的表征是银企债务危机 149
二、银企债务危机的背后隐含的却是国家财政危机 163
三、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表现为居民与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 163
第七章 内部人控制:准债权约束下国有企业行为失范的特殊表现 165
第一节 现代公司“代理问题”的一般分析 165
第二节 内部人控制:准债权约束下国有企业 “代理问题”的特殊表现 169
下篇 债权约束与银企关系再造 179
第八章 债权约束:银企关系再造的制度基础及运行机制 179
第一节 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中国银企关系再造的制度基础 179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创新次序: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其现阶段定位 181
二、路径依赖与融资模式选择:融资模式选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86
第二节 债权约束型银企关系的运行机制 195
一、建立并完善以银行债权约束为主导的相机治理机制 195
二、银行可转换债权的作用机制 197
三、规范与完善主办银行制度 198
四、必须的经济法律制度准备 204
第一节 银行的作用:债权约束与转轨时期企业治理 206
第九章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银企债务重组 206
第二节 债权主体再造: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若干要求 210
一、重任难胜:金融体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211
二、约束与激励:商业银行必须成为真正的权力与利益主体 214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模式 217
第三节 银企改革联动与对接:不良债务重组与纾解 218
一、银企债务重组的不同方案及评价 218
二、银企债务重组的两步纾解法构思 222
结语 226
附录:文献综述 229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