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 殷商西周时期 1
尊天神 1
反天神 2
五行 4
八卦 5
重卦 6
阴阳 8
乾坤 10
道器 11
形而上和形而下 13
《周易》 14
一阴一阳之谓道 16
《尚书》 18
《诗经》 20
二 春秋战国时期 24
《周礼》 24
《左传》 25
诸子百家 26
儒家 27
孔子 29
《论语》 32
天命 33
仁 34
正名 35
生而知之 36
上智下愚 37
忠恕 38
中庸之道 38
礼治 39
德治 40
义利之辨 41
名实 42
知行 43
道家 46
老庄学派 47
老子 48
《道德经》 51
道法自然 52
管子 53
《管子》 55
刑名之学 57
天道 58
墨家 61
墨子 62
《墨子》 64
三表仪法 66
尚贤 68
兼爱 69
非攻 70
非命 71
法家 72
法治 73
李悝和《法经》 75
吴起 76
《吴子兵法》 77
商鞅 79
《商君书》 80
耕战 83
思孟学派 84
子思 86
诚 87
《大学》 88
《中庸》 90
告子 92
性无善无恶论 93
性命 93
天人合一 94
内省 96
慎独 97
正心诚意 97
孟子 98
《孟子》 100
道统 103
仁政 104
良知良能 106
性善论 106
王霸之辨 108
无为 109
有无 110
列子 112
庄子 113
《庄子》 115
齐物论 116
杨朱 117
为我 119
形神 121
兵家 122
孙武 123
《孙子兵法》 125
孙膑 128
《孙膑兵法》 130
名家 133
惠施 136
公孙龙 137
坚白同异 139
合同异 140
离坚白 141
坚白相盈 142
白马非马 143
荀子 145
《荀子》 148
天道自然观 150
天人相分 152
性恶论 153
《礼记》 154
《礼运》 155
《仪礼》 156
杂家 157
《吕氏春秋》 158
农家 159
阴阳家 160
邹衍 162
五德终始说 164
纵横家 166
韩非 167
《韩非子》 170
法、术、势 173
参验 175
三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78
今古文经学派 178
《公羊传》 180
《谷梁传》 181
黄老之学 182
陆贾 183
贾谊 185
《淮南子》 187
刘安 187
董仲舒 188
《春秋繁露》 190
三纲五常 192
性三品说 192
三统三正说 194
天人感应 195
谶纬 196
《白虎通义》 198
扬雄 199
性有善有恶论 201
桓谭 202
王充 203
《论衡》 205
元气 207
命定论 208
王符 209
崔实 211
仲长统 213
玄学 215
王弼 216
贵无论 217
言不尽意论 218
动静 219
阮籍 221
嵇康 222
郭象 223
独化 224
裴頠 226
《崇有论》 227
欧阳建 228
《言尽意论》 229
葛洪 231
《抱朴子》 232
佛教 233
六家七宗 235
本无宗 235
道安 236
般若 238
般若学 238
空 239
《列子·杨朱篇》 239
性空 240
性相 241
即色宗 242
心无宗 243
色即是空 243
真如 244
慧远 245
因果报应 247
轮回 248
鸠摩罗什 248
因缘 249
道生 250
涅槃 251
僧肇 252
《肇论》 253
中道 254
中观学派 255
二谛 256
四谛 257
法界 258
判教 260
格义 260
《出三藏记集》 261
范缜 262
《神灭论》 263
菩提达摩 265
《高僧传》 265
道教 267
太平道 269
《太平经》 270
四 隋唐时期 271
吉藏 271
付奕 272
天台宗 274
智顗 275
止观 276
一心三观 277
三千世间 278
三谛圆融 279
无情有性 280
唯识宗 281
玄奘 282
五蕴 283
八识 284
三界唯心 285
我执 286
法执 286
唯识无境 287
唯识五位 287
三无性 288
三自性 289
华严宗 290
法藏 292
法界缘起 293
三性一际 294
六相圆融 295
相即 296
相入 297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298
一中多,多中 299
理事说 300
四法界 301
禅宗 302
慧能 304
《六祖坛经》 305
禅定 306
顿悟 306
渐悟 307
见性成佛 308
三论宗 309
韩愈 310
《原道》 312
《原性》 314
李翱 315
《复性书》 317
柳宗元 320
《天说》 322
《天对》 322
《封建论》 325
刘禹锡 327
《天论》 328
天人交相胜 331
五 宋元明清时期 333
李觏 333
周敦颐 335
太极 337
无极 338
《太极图说》 339
邵雍 340
先天象数学 343
元会运世 344
张载 346
虚空即气 348
见闻之知 349
德性之知 350
义理之性 351
气质之性 352
程颞 353
程颐 355
理学 358
程朱学派 359
理气 361
王安石 363
王安石新学 365
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366
天道尚变 367
朱熹 368
《四书集注》 370
理一分殊 373
格物致知 375
理欲 376
朱陆异同 378
陆九渊 380
心学 382
心性 384
陆王学派 386
功利之学 388
陈亮 389
叶适 391
邓牧和《伯牙琴》 394
罗钦顺 396
王守仁 397
《传习录》 399
致良知 401
知行合一 403
王廷相 405
李贽 407
《藏书》 409
《焚书》 411
利欲说 413
黄宗羲 414
《明夷待访录》 416
《宋元学案》 418
《明儒学案》 419
方以智 421
泰州学派 423
王艮 425
唐甄 426
颜元 428
李塨 430
顾炎武 432
《日知录》 433
汉学 436
王夫之 437
日新之化 440
能所 441
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442
理势合一,超时更新 444
知必以行为功 446
戴震 447
《孟子字义疏证》 450
道主统,理主分 453
理存欲中 453
六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 455
龚自珍 455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457
魏源 458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460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 461
洪秀全 462
《原道救世歌》 464
《原道醒世训》 465
《原道觉世训》 466
《天朝田亩制度》 466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 468
洪仁玕 468
《资政新篇》 470
革故鼎新 471
王韬 472
郑观应 473
曾国藩 474
康有为 476
《新学伪经考》 478
《孔子改制考》 479
《大同书》 481
大同 482
三世说 483
粱启超 485
《变法通议》 487
谭嗣同 488
《仁学》 490
严复 492
《天演论》 494
《辟韩》 495
以太 496
体用 498
《翼教丛编》 500
张之洞 502
《劝学篇》 50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05
章太炎 506
《?书》 509
邹容 510
《革命军》 512
陈天华 512
《猛回头》 514
《警世钟》 514
孙中山 515
三民主义 517
知难行易 519
生元 520
民生史观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