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卷一 建置 政区 45
第一章 位置 疆域 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6
第一节 建桐梓县前建置 46
第二节 建桐梓县后建置 47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8
第一节 明清基层政区 48
第二节 民国基层政区 49
第三节 解放后基层政区 50
第四章 县城 59
第一节 区域 59
第二节 城池 60
第三节 街道 60
第四节 治所设置 63
第五章 区乡镇 65
第一节 区镇概况 65
第二节 现行乡镇概况 69
第一节 地层 85
第一章 地质 85
卷二 自然环境 85
第二节 地质构造 89
第二章 地貌 92
第一节 地貌特征 93
第二节 地貌类型 96
第三节 地貌区划 100
第三章 山脉 102
第一节 娄山山脉 102
第二节 蒙山山脉 102
第三节 主要山峰 102
第一节 地表水 104
第四章 水系 104
第二节 地下水 108
第三节 水文 110
第五章 气候 113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13
第二节 主要气象要素 114
第三节 气候分区 122
第六章 土壤 土地 123
第一节 土壤 123
第二节 土壤分区 128
第三节 土地 129
第七章 环境及其保护 133
第一节 环境现状 133
第二节 污染治理 137
第三节 环境管理 137
第八章 灾害 138
第一节 气候灾害 138
第二节 火灾 142
第三节 地质灾害 143
第四节 病虫害 144
第五节 历史重大气候事件 147
第六节 解放后的灾害 151
卷三 资源 特产 156
第一章 植物 156
第一节 木本植物 156
第二节 草本植物 160
第三节 地衣 蕨及其他 162
第四节 珍稀植物 162
第五节 药材与果茶桑 165
第六节 方竹 166
第一节 驯养动物 167
第二章 动物 167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69
第三章 矿物 170
第一节 煤 170
第二节 石灰石 钾矿 171
第三节 黄铁矿 菱铁矿 171
第四节 磷矿 172
第五节 其他矿种 173
第四章 特产 176
第一节 农产品 176
第二节 林产品 177
第三节 牧产品 178
第四节 中药材 180
第五节 风味食品 181
第五章 旅游 181
卷四 人口 民族 183
第一章 人口概况 183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83
第二节 人口变动 185
第三节 人口分布 187
第四节 人口构成 190
第五节 姓氏 196
第一节 人口普查 199
第二章 人口管理 199
第二节 计划管理 200
第三节 婚姻 201
第四节 生育 203
第三章 民族 207
第一节 汉族 207
第二节 苗族 208
第三节 其他民族 209
第四节 民族事务 209
第一章 经济综述 212
卷五 经济综合管理 212
第一节 经济发展 216
第二节 经济结构 223
第三节 经济效益 229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 236
第五节 人民生活 238
第二章 生产关系 238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246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51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253
第三章 计划管理 255
第一节 计划体制 256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256
第三节 管理范围 258
第四章 统计管理 260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61
第二节 统计调查 261
第三节 统计监督 264
第五章 审计监督 264
第一节 国家审计 265
第六章 物价管理 267
第二节 内部审计 267
第三节 社会审计 267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68
第二节 价格体制 268
第三节 价格管理 271
第四节 物价水平 277
第五节 非商品收费 281
第六节 政策执行 282
第七节 物价监督 2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4
第二节 计量制度 284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 284
第三节 计量器具管理 285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286
第五节 质量监督 287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287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288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88
第三节 集市贸易 291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295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297
第六节 个体经济管理 298
第七节 打击投机倒把 299
第九章 土地管理 300
第一节 土地权属管理 301
第二节 非农业用地管理 301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304
第十章 票证管理 306
第一节 发行 307
第二节 管理 309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 310
第一节 生产管理 310
第二节 财务管理 312
第三节 分配管理 313
第四节 安全管理 315
第五节 民主管理 316
卷六 农业 317
第一章 生产条件 317
第一节 土地 317
第二节 人口 劳动力 319
第三节 技术设施 320
第四节 农田建设 322
第二章 种植业 325
第一节 耕作制度 325
第二节 产业结构 328
第三节 粮食作物 334
第四节 经济作物 338
卷十六 军事 342
第五节 肥料 344
第六节 植物保护 345
第三章 林业 347
第一节 森林资源 347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50
第三节 森林保护 353
第四节 采伐贮运 356
第五节 经济林果 360
第六节 林政 林权 361
第七节 林场 363
第四章 养殖业 367
第一节 牧草 饲料 367
第二节 家畜 369
第三节 家禽 371
第四节 蚕蜂 372
第五节 渔业 373
第六节 品种改良 375
第七节 疫病防治 378
第五章 水利 农电 383
第一节 水利建设 384
第二节 农电建设 395
第三节 水土保持 400
第四节 县城水患及其治理 403
第五节 水政 407
第六章 农业区划 409
第一节 综合农业区划 410
第二节 种植业区划 412
第三节 林业区划 413
第四节 畜牧业区划 415
第五节 水利化区划 417
卷七 工业 420
第一节 国有(营)工业 422
第一章 经济结构 422
第二节 集体工业 424
第四节 乡镇工业 425
第三节 私营工业 425
第五节 个体工业 427
第六节 驻桐梓工业企业 427
第二章 行业结构 433
第一节 能源 433
第二节 化工 441
第三节 建材 444
第四节 采掘冶炼 447
第五节 加工酿造 450
第六节 造纸 462
第七节 印刷 463
第八节 机具制造 465
第九节 建筑 466
卷八 交通 邮电 469
第一章 道路 470
第一节 古道 470
第二节 公路 476
第三节 铁路 496
第四节 航道 渡口 503
第二章 运输 508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508
第二节 公路运输 509
第三节 铁路运输 515
第四节 航道运输 517
第三章 邮政 电信 520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520
第二节 邮政业务 523
第三节 电信业务 526
第四节 邮电企业管理 529
第一章 体制 人员 532
第一节 私营及个体商业 532
卷九 贸易 532
第二节 国营商业 535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544
第四节 集体商业 公私合营 550
第二章 商品购销 553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 553
第二节 副食品 555
第四节 工业品 557
第三节 废旧物资 557
第五节 农业生产资料 561
第一节 餐旅业 562
第三章 饮食服务 562
第二节 服务业 563
第四章 粮油购销 565
第一节 机构 566
第二节 收购 566
第三节 销售 570
第四节 议购议销 576
第五节 储运 577
第六节 加工 581
第一节 体制 583
第五章 物资供应 583
第二节 供销 584
第六章 对外贸易 587
第一节 商品购销 588
第二节 生产 加工 589
第七章 专卖经营 592
第一节 食盐 592
第二节 酒类 595
第三节 烟草 596
卷十 城乡建设 600
第一章 县城建设 600
第一节 城垣演变 600
第二节 街巷演变 601
第三节 供水 602
第四节 供电 604
第五节 公共设施 605
第六节 居民住宅 616
第二章 集镇与乡村建设 617
第一节 集镇建设 617
第二节 乡村建设 617
第一节 体制 620
第二节 房产 620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620
第三节 地产 621
第四节 民房 622
第五节 房地产开发 624
第四章 住房制度改革 624
第一节 机构 范围 625
第二节 实施步骤 627
第五章 建设管理 627
第二节 管理 628
第一节 施工队伍 628
第六章 县城建设开发 630
第一节 规划 设计 630
第二节 实施 631
卷十一 财税 金融 637
第一章 财政 637
第一节 机构 637
第二节 体制 638
第三节 财政收入 641
第四节 财政支出 645
第五节 财政管理 650
第二章 税务 656
第一节 机构 656
第二节 农业税收 657
第三节 工商税收 662
第四节 税收征管 669
第五节 促产增收 671
第六节 改革税制 671
第三章 金融 保险 673
第一节 机构 674
第二节 货币 676
第三节 储蓄 存款 679
第四节 贷款 684
第五节 结算 690
第六节 保险 692
卷十二 政党 社团 694
第一章 国民党桐梓地方组织 694
第一节 县级组织 694
第二节 基层组织 696
第三节 活动 696
第二章 共产党桐梓地方组织 699
第一节 秘密组织及其活动 699
第二节 县委会 702
第三节 基层组织 711
第四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714
第三章 中共县委职能活动 716
第一节 领导全面 716
第二节 各项党务 719
第三节 纪律检查 730
第四章 其他政党社团桐梓地方组织 735
第一节 政党 735
第二节 社会团体 736
第一节 明县衙署 741
第一章 唐至民国政权 741
卷十三 政权 政协 741
第二节 清县衙署 742
第三节 民国政权 749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56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75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75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760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 763
第三章 人民政府 764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764
第二节 政府部门及其职能 768
第四节 基层政权 777
第三节 派出机构 777
第五节 综合政务 779
第四章 人民政协 78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782
第二节 历届会议 784
第三节 主要活动 785
第二节 二邹丑行 791
卷十四 政事 791
第一章 清代政事 791
第一节 桐梓民变 791
第二章 民国政事 792
第一节 百年靖匪 792
第二节 历代禁政 796
第三节 红军驻桐 799
第四节 抗日救亡 800
第三章 解放后政事 803
第一节 接管政权 803
第二节 “五大任务” 805
第三节 “三大运动” 807
第四节 “三反”“五反” 808
第五节 肃反审干 809
第六节 “整风反右” 810
第七节 “大跃进”运动 811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 813
第九节 “四大块”思路 817
卷十五 司法 819
第一章 公安 819
第一节 保卫工作 820
第二节 治安管理 822
第三节 户政管理 825
第四节 消防管理 826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827
第六节 看守所管理 827
第二章 检察 828
第一节 刑事检察 829
第二节 经济检察 831
第三节 法纪检察 831
第四节 监所检察 832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833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834
第三章 审判 834
第一节 刑事审判 835
第二节 民事审判 836
第四节 行政审判 837
第三节 经济审判 837
第五节 告诉 申诉 838
第六节 执行 83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839
第一节 法制宣传 840
第二节 基层工作 840
第三节 律师 公证 841
第一节 明末至清代 842
第一章 军事机构 地方武装 84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843
第三节 解放后 844
第二章 兵役 846
第一节 军户制 募兵制 847
第二节 征兵制 847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义务兵役制 849
第三章 驻军 850
第一节 明清时期 851
第二节 民国时期 852
第三节 解放后 854
第四章 民间武装 855
第一节 民团 国民自卫队 855
第二节 民兵 857
第五章 兵事 860
第一节 明清县境兵事 860
第二节 民国县境兵事 866
第三节 解放后县境兵事 872
卷十七 桐梓系军政集团 875
第一章 崛起 875
第一节 从军至结团 875
第二节 转战中壮大 877
第三节 乘隙夺黔北 880
第四节 会办到省长 882
附:政绩要览 885
第二章 瓦解 895
第一节 阵亡与继位 896
第二节 分化与纷争 901
第三节 “围剿”与瓦解 905
卷十八 人事 劳动 911
第一章 干部 911
第二节 干部队伍 912
第一节 干部政策 912
第三节 干部管理 916
第二章 行政监察 920
第一节 检查 调查 920
第二节 人事处理 921
第三章 劳动就业 921
第一节 用工制度 921
第二节 待业安置 923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工资 924
第四章 工资 924
第四节 劳务输出 924
第三节 上山下乡“知青”安置 924
第二节 解放后工资 926
第五章 劳动保护 930
第一节 劳动安全 930
第二节 争议仲裁 933
第三节 社会保险 933
第四节 退职 退休 离休 934
第一章 建政 935
第一节 基层政权建设 935
卷十九 民政 935
第二节 建镇并乡撤区 936
第三节 选举 937
第二章 拥军优属 939
第一节 优抚 939
第二节 支前 941
第三节 安置 942
第四节 褒扬 944
第三章 救济 945
第一节 灾害救济 945
第二节 社会救济 947
第三节 扶贫 948
第四章 社会福利事业 949
第一节 孤老赡养 949
第二节 其他社会福利 951
第五章 社会行政管理 952
第一节 婚姻登记 952
第二节 收容遣送 953
第六章 地名管理 954
第一节 普查 954
第三节 社团登记 954
第二节 辨误 955
卷二十 教育 957
第一章 私塾 官学 书院 958
第一节 私塾 958
第二节 官学 959
第三节 书院 960
第四节 科举 961
第二章 幼儿教育 961
第一节 沿革 961
第二节 教学 963
第一节 沿革 96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965
第二节 教学 973
第三节 德育 975
第四章 中学教育 978
第一节 沿革 978
第二节 教学 982
第三节 德育 984
第五章 师范教育 986
第一节 沿革 986
第二节 教学 987
第三节 学生 988
第六章 职业教育 989
第一节 沿革 989
第二节 学校选介 989
第七章 成人教育 992
第一节 初等教育 993
第二节 中高等教育 996
第八章 教育 998
第一节 来源 998
第二节 考核 任用 培训 1001
第三节 社会地位 1003
第一节 来源 1005
第九章 教育经费 1005
第二节 管理 使用 1007
卷二十一 科学 技术 1009
第一章 机构 人员 100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100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1011
第二章 科技管理 1016
第一节 人员管理 1016
第三节 成果鉴定 1017
第三章 科普服务 1017
第二节 项目管理 1017
第一节 科普宣传 1018
第二节 科技培训 1018
第三节 科技交流 1019
第四节 科技咨询 1020
第五节 科技扶贫 1020
第四章 科技研究 1021
第一节 专题试验研究 1021
第二节 专项考察普查 1022
第五章 应用 推广 1024
第一节 农业科技 1024
第二节 工业科技 1028
第三节 其他科技 1031
第六章 科技成果 1032
第一节 鉴定与获奖 1032
第二节 科技著作 1033
卷二十二 文化 1039
第一章 群众文化 1039
第一节 文化机构 1039
第二节 专业团体 1041
第三节 业余团体及演出 1042
第四节 群众演出娱乐场所 1048
第五节 文化团体及活动 1049
第六节 民间工艺 1051
第七节 民间故事 歌谣 1053
第二章 文学艺术创作 1058
第一节 文学创作 1058
第二节 艺术创作 1064
第三章 报刊 1068
第一节 报纸 1069
第二节 刊物 1069
第三节 橱窗宣传 1070
第二节 国营书店 1071
第四章 图书发行 1071
第一节 私营店摊 1071
第五章 电影 录像 1072
第一节 机构 管理 1072
第二节 发行放映业务 1073
第三节 发展与覆盖 1075
第四节 摄制 1075
第二节 任务 1076
第七章 藏书 阅览 1076
第一节 机构 1076
第六章 文化市场管理 1076
第一节 机构 1077
第二节 藏书 1077
第三节 阅览 1080
第八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1080
第一节 新闻报道 1081
第二节 广播 1082
第三节 电视 1085
第九章 文物 名胜 1087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1087
第二节 古城遗址 1090
第三节 墓葬 1091
第四节 重要文物藏品 1093
第五节 摩崖 石刻 1100
第六节 古近建筑 1103
第七节 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1104
第八节 名胜 1105
第十章 史志编研 1110
第一节 机构 人员 1110
第二节 学术活动 1111
第三节 史志著作 1112
第四节 方志修纂 111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26
卷二十三 医药 卫生 体育 1126
第一章 医卫机构 人员 经费 1126
第二节 医卫机构和团体 1127
第三节 医务人员 1131
第四节 医卫经费 1135
第二章 卫生 防疫 保健 1139
第一节 卫生 1139
第二节 妇幼保健 1141
第三节 疫病预防 1144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1154
第一节 医疗制度 1155
第三章 医疗 1155
第二节 疾病治疗水平 1157
第四章 药品管理 1164
第一节 药政 1165
第二节 药品检验 1165
第三节 药品展览 1166
第四节 中药资源普查与采制 1166
第五节 西药采购与供应 1167
第六节 医药市场管理 1167
第二节 体育协会 116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168
第五章 体育 1168
第三节 学校体育 1169
第四节 群众体育 1171
第五节 运动会 1173
第六节 竞赛项目 1173
第七节 设施 训练 1176
第八节 成绩 1178
第九节 经费 1180
第二节 佛教 1181
第一节 道教 1181
第一章 教派 1181
卷二十四 宗教 帮会 1181
第三节 天主教 1182
第四节 基督教 1183
第二章 寺庙宫观 1183
第一节 历代寺庙宫观 1184
第二节 现有寺庙宫观 1185
第三章 帮会坛堂 1187
第一节 帮会 1187
第二节 坛堂 1189
第一节 农作 1191
卷二十五 风俗 1191
第一章 行业习俗 1191
第二节 工匠 1192
第三节 商贾 采伐 1193
第四节 饲养 1193
第二章 家庭习俗 1194
第一节 住宅建筑 1194
第二节 房间用途 家庭陈设 1195
第三章 生活习俗 1196
第一节 服饰 1196
第二节 饮食 1199
第三节 行旅运输 1202
第四节 其他生活习俗 1203
第四章 岁时习俗 1203
第一节 传统节日 1206
第二节 法定节日 1206
第三节 岁时忌事 1207
第五章 祭祀 庙会 1208
第一节 祭祀 1208
第六章 礼仪习俗 1209
第一节 礼节 1209
第二节 庙会 1209
第二节 喜庆 志贺 1212
第七章 婚姻习俗 1216
第一节 联姻程序 1216
第二节 婚姻陋俗 1217
第三节 婚俗变革 1218
第八章 丧葬习俗 1219
第一节 报丧 1219
第二节 丧礼 1219
第三节 丧葬改革 1221
第一节 迷信 1226
第九章 陈规陋习 1226
第二节 禁忌 1228
第三节 陋习 1230
第十章 苗族风情 1230
第一节 语言 1231
第二节 文化 1231
第三节 服饰 1236
第四节 婚姻 1237
第五节 丧葬 1238
第六节 祭祀 1239
附:杂记 1240
卷二十六 方言 1244
第一章 语音 1244
第一节 语音结构概述 1244
第二节 同音字表 1248
第三节 桐梓方言的特点 1259
第四节 部分区乡语音异同 1266
第二章 语法 1275
第一节 语法特点 1275
第二节 语法结构 1278
第一节 词汇 1282
第三章 词语 1282
第二节 熟语 1290
卷二十七 艺文 1295
第一章 文选 1295
第二章 诗词选 1309
第三章 灯谜选 1319
第四章 文献辑存 1323
人物 1343
传 1343
国民革命军抗日阵亡将士名表 1372
表 1372
革命烈士名表 1376
附录 1387
卷章分任名录 1387
编辑简介 1388
本志审查验收人员名录 1392
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审验人员名录 1392
遵义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审改人员名录 1392
参加《桐梓县志》评审会人员名录 1392
索引 1394
后记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