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新的协调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汉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测绘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3002212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城市社区发的模式与过程 1

一、引言与提要 1

二、历史的回顾: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的发展 7

(一) 自发式类型城市社区的发展 10

(二) 注入式类型城市社区的发展 17

(三) 混合式类型城市社区的发展 20

(四) 回顾中的理论思索 25

三、城市社区中的生产方式联结及其社会制约 30

(一) 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生产方式联结的社会过程 31

(二) 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生产方式联结的社会形式 33

(三) 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生产方式联结的社会因素制约 34

四、生产方式联结所引发的区域关系重组 41

(一) 区域关系重组的社会经济动因 41

(二) 要素流动与区域关系重组的社会经济特征 44

(三) 要素流动与区域关系重组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 45

第二章 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发展的战略 52

一、开放前沿的模式构想 52

(一) 基点:对外开放 52

(二) 现状:超稳定的社会系统 56

(三) 挑战:经济开放与旧格局 60

(四) 目标:开放的社会模式 64

(五) 实施:困难与选择 69

二、大潮中的战略转移 72

(一) 充满希望的中部地区 73

(二) 战略转移:二元经济的融合 77

(三) 战略实施的现实选择 83

三、被忽视的产品战略 89

(一) “九朝古都”与洛阳模式的形成 89

(二) 强化商品观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93

(三) 实施产品战略,使“成功产生成功” 99

四、历史的机会与抉择 104

(一) “乌托邦”的希望与实实在在的发展基础 105

(二) 发展中的灾难与历史的机会 109

(三) 改革中的矛盾、冲突与希望 111

(四) 机会与抉择:襄樊模式的理论思考 115

五、从新的人口流动模式中寻求发展 118

(一) 塞上江南人 119

(二) 塞上江南人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122

(三) 新的人口迁移模式 127

(四) 启示与展望 132

第三章 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互动 137

一、虚拟社区中互动的变态 137

(一) 问题的提出 137

(二) 历史的回顾:虚拟社区中企业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139

(三) 现状的分析:虚拟社区中企业互动的矛盾与冲突 149

(四) 未来的发展 155

(一) 研究的动因 170

二、非正常互动与结构性依赖的发展 170

(二) 艰难的互动 172

(三) 原因的分析 174

(四) 条件的探讨 180

三、新型互动的范例与社会整合 183

(一) 总述:企业群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 183

(二) 历史回顾:“一条龙”的产生 184

(三) 现状描述:企业群体的勃兴 190

(四) 启示与思考:企业群体与社区整合 195

四、从隔绝到互动:将潜在优势化为现实 203

(一) 军工单位与民用单位:两个隔绝的社区系统 203

(二) 系统的反差:两个系统的现状分析 205

(三) 发展的希望:从隔绝到互动 208

(四) 发展的启示:系统互动与整合的道路 212

一、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有效需求 217

(一) 有效需求--一个关键性的概念 217

第四章 城市社区发展中的知识流通与技术进步 217

(二) 有效需求的层次 219

(三) 有效需求的构成要素 222

(四) 有效需求成长的障碍 225

(五) 有效需求成长的条件 229

二、零点起步:次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道路 231

(一) 科学技术要素的空间转移 233

(二)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236

(三) 金融:不可忽视的催化剂 240

(四) 理论反思 243

三、贫困富饶中的技术发展 247

(一) 严重的问题:贫困中的富饶 247

(二) 起飞的困难:技术有效需求不足 252

(三) 发展的希望:短缺中的要素重组 257

(四) 理论的反思:增长极核效应 263

(五) 未来的战略:政策上的建议 269

第五章 城市社区发展与组织变革 273

一、组织发展与变革:新旧体制转换阶段的关键 273

(一) 难题与危机:体制转换的组织障碍 273

(二) 历史与现状:传统体制塑造的社会组织模式 283

(三) 思路与对策:组织变革设想 294

二、中国单位组织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 306

(一) 中国单位组织的分类 307

(二) 中国单位组织的社会特征 310

(三) 中国单位组织的历史沿革 313

(四) 传统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单位组织 318

三、企业职能的分化与社区整合新模式 321

(一) 研究的动因 321

(二) 社区的变态--企业职能的多元化 322

(三) 企业职能多元化的社会后果 325

(四) 企业职能多元化的原因--企业与政府目标的重合 331

(五) 改变企业职能多元化的思路--建立新的社区整合模式 336

四、企业组织:一个多功能综合的剖析 342

(一) 企业概况 343

(二) 企业部分职能部门的剖析 348

(三) 理论的思索 365

第六章 城市社区发展的理论探索 374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分析 374

(一) 多重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374

(二)多重因素分析 375

(三) 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与改革前景 394

二、社区整合 406

(一) 社区整合的涵义 406

(二) 社区整合的内容 407

(三) 社区整合的特点 409

(四) 社区整合的形式与效果 410

(五) 影响社区整合的因素 414

(一) 社区分化的涵义 415

三、社区分化 415

(二) 社区分化的形式 417

(三) 社区分化的内容 418

(四) 社区分化与社区整合的关系 421

四、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425

(一) 社区发展的涵义 425

(二) 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430

(三) 社区发展的模式 436

(四) 社区发展的内容与方法 438

(五) 社区发展的推行方法 440

(六) 社区发展的趋势 441

五、社区发展和城市化的模式与道路 443

(一) 城市化的历史概念 443

(二) 各种城市化模式分析 447

(三) 各种城市化模式的比较 460

(四)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466

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