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宋人的声诗观念 3
一、入乐之诗 3
二、颂赞乐歌 4
三、近体律绝诗 7
第二节 郭茂倩的声诗观 10
一、声诗·近代曲辞·杂曲歌辞 11
二、“在音声者”与“属事而作” 13
三、“皆诗人六义之馀” 15
四、《乐府诗集》之“乐府” 18
五、小结 20
第三节 声诗非由乐以定辞 20
第四节 声诗与“旧声” 24
第五节 宋代声诗的界定 34
第二章 唐音流韵 38
第一节 宋人歌唐诗 38
一、歌唱现象之考察 38
二、歌唱现象之分析 43
第二节 《竹枝歌》 48
一、唐音《竹枝》 48
二、《竹枝》歌唱的变化 51
三、《竹枝》在宋代的传播 55
四、《竹枝歌》体 57
第三节 《渭城曲》 63
一、宋人歌唐《渭城曲》 64
二、宋人借《阳关》歌宋诗 75
三、《渭城》体 80
第四节 《金缕衣》 84
一、唐音《金缕衣》 84
二、《金缕衣》之传播 88
三、《金缕衣》之主题 100
四、《金缕衣》“翻”“生朝曲” 103
五、以《金缕》名词 108
第三章 宋人歌宋诗 117
第一节 关于诗词入乐问题的论断 117
一、诗乐亡而词乐兴 117
二、宋诗不入弦歌 118
三、诗至宋渐不可歌 119
四、诗词同时入乐 119
五、述评 120
第二节 宋人歌宋诗纪事 121
一、四言四句 122
二、四言八句 124
三、四言二十四句 124
四、五言四句 125
五、五言八句 129
六、五言十二句 131
七、六言四句 131
八、七言四句 133
九、七言八句 138
十、杂言 139
十一、楚歌体 140
十二、琴歌 142
第三节 “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144
一、宋人唱诗所借之“腔” 144
二、七言八句诗的歌唱 146
三、“著腔子”之歌法 150
四、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157
第四节 以诗度曲与“?括” 159
一、以诗度曲 159
二、“?括” 165
三、“以诗为词”亦“?括”创作歌曲 174
第四章 仪式声诗的制作 178
第一节 宋代的雅乐复古 178
一、宋仁宗尤好古乐 179
二、论乐中的颂古声 184
第二节 郊祀声诗追慕“三代” 186
一、郊祀祠祭仪式声诗数量繁多 186
二、祭祀声诗一律四言雅颂体 188
三、独与三代同风,此则祖宗家法 193
第三节 祠祀声诗沿袭“楚歌”体 195
一、祠祀风俗隆盛 195
二、庙记祷祝之文举隅 198
三、祠祀声诗类析 199
四、小结 214
第五章 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216
第一节 旧声歌诗的音乐背景 216
一、《蜀祷杌》记载的西蜀乐事 217
二、荆南、南唐、后唐的唐遗音 222
三、宋初三朝沿唐旧声 224
第二节 雅乐制定者对“诗乐”的维护 225
一、宋祁的声诗 226
二、韩琦用“阕” 232
三、胡瑗太学歌《诗》及阮逸乐 236
第三节 “好古嗜学”者的会饮歌唱 241
一、好古之趣与“古曲”歌唱 242
二、乐舞诗中的“古遗音” 249
三、诗与乐“同其苗裔者邪” 260
第四节 北宋中期文人的声诗观 264
一、苏轼论“乐”及对声诗的重视 264
二、苏轼论琴及琴歌谱写 270
三、黄庭坚“乐为诗之美”说 279
四、张耒云:“诗、曲,类也。” 281
五、黄裳“或为长短篇及五七言,或协以声而歌之” 285
第五节 南北宋之交的声诗理论 286
一、音乐典籍的编撰 287
二、陈旸的声诗意用观 292
三、王灼的歌曲观 295
四、《海录碎事》“歌曲名门”的设立 298
五、郑樵倡导“诗在于声不在于义” 300
六、小结 303
第六章 民间声诗 307
第一节 劳作的歌唱 308
一、山歌、田歌 309
二、樵歌 313
三、菱歌(采莲曲) 317
四、棹歌渔唱欸乃声 318
第二节 踏歌 322
第三节 吴歌的传播 325
第四节 吴歌体制的多样化 329
第五节 吴歌格 339
第六节 戏词中的民间声诗 342
一、《张协状元》的声诗考察价值 343
二、同调异体现象 344
三、齐言戏词的启示 347
第七节 小结 350
第七章 乐语口号声诗 351
第一节 名称与体制 353
一、乐语、口号声诗 353
二、骈体致语、近体口号、勾放词 358
第二节 乐语的创制 359
一、翰林学士主撰 359
二、骈四骊六 律绝乐诵 362
三、偶对精巧 多庄少谐 366
第三节 乐语的表演 367
一、春秋圣节大宴 368
二、“念” 372
第四节 口号声诗 383
一、口号声诗与“著腔子” 383
二、“抗声”凯歌 389
第五节 乐语的定义 393
第八章 结论和馀论 395
第一节 全书的论证思路与主要观点 395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398
一、声诗与礼乐制度的不可分割 398
二、宋代礼乐文学的繁盛与礼乐文化建设 399
三、宋人音乐观、乐府观的“礼乐”内涵 399
四、民间声诗的“文”“野”传播意义 402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403
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