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德育与比较德育 1
一、德育与教育 2
二、比较德育 15
第二节 德育比较研究的作用 20
一、德育决策的导向作用 20
二、德育改革的借鉴作用 25
三、德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27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29
第三节 德育比较研究的理论 29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论 34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论 38
第四节 德育比较研究的方法 44
一、阶级分析法 44
二、比较分析法 47
三、历史分析法 49
第二章 德育理论比较 5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 52
一、春秋末年以前德育理论的简单回顾 52
二、“百家争鸣”时期诸子德育理论概述 54
三、先秦儒家德育理论剖析 57
第二节 西方德育理论 67
一、西方古代德育理论 67
二、西方中世纪的德育理论 70
三、西方近代德育理论 72
四、现代西方德育理论 7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82
一、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82
二、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 89
一、德育是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途径 95
第三章 德育地位与职能比较 95
第一节 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95
二、德育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99
三、德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103
第二节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06
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 106
二、德育对学校其他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08
三、摆正德育的位置至关重要 111
一、德育职能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115
第三节 德育职能的历史演变 115
二、德育职能的异同 120
第四章 德育目的比较 126
第一节 德育目的理论 126
一、资产阶级的德育目的理论 127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1
第二节 资产阶级学校的德育目的 137
一、资产阶级学校德育目的的依据 137
二、资产阶级学校德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42
一、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依据 147
第三节 我国学校的德育目的 147
二、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51
三、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55
第五章 德育模式比较 159
第一节 德目主义模式 159
一、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 160
二、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代表 161
三、德目主义模式的评析与启示 171
一、全面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 173
第二节 全面主义模式 173
二、全面主义模式的主要表现形态 177
三、全面主义模式的评析与启示 182
第三节 混合德育模式 187
一、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88
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 191
三、混合德育模式的评析与启示 198
第四节 我国的德育模式 201
一、我国德育模式的特点 201
二、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 203
第六章 德育过程比较 221
第一节 德育过程及其划分 221
一、德育过程的不同概括 221
二、德育全过程 224
三、思想形成过程 22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育过程理论 229
一、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 230
二、关于品德形成过程的理论 233
第三节 西方德育过程理论 241
一、关于品德产生和发展的观点 241
二、关于品德构成的理论 245
三、现代西方德育过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249
第七章 德育内容比较 256
第一节 政治教育比较 256
一、西方政治教育概念的使用 256
二、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257
三、法制教育比较 263
第二节 公民教育比较 264
一、美国的公民教育 265
二、法国的公民教育 270
三、联邦德国的公民教育 273
四、新加坡的公民教育 278
第三节 道德教育比较 281
一、美国的道德教育 281
二、英国的道德教育 284
三、法国的道德教育 285
四、前联邦德国的道德教育 286
五、日本的道德教育 288
第八章 德育方法比较 29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 293
一、道德修养法 294
二、道德教育法 307
第二节 日本的德育方法 312
一、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方法 312
二、社会教育中的德育方法 319
第三节 美国的德育方法 327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327
二、柯尔伯格的德育方法 332
三、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方法 336
一、常用的德育途径 3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方法 345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349
第九章 德育环境比较 356
第一节 德育环境及其特点 356
一、德育环境 356
二、德育环境的特点 358
第二节 德育环境理论比较 361
一、中国古代德育环境论 361
二、西方古代德育环境论 367
三、近代西方的德育环境论 371
四、现代西方德育环境论 377
五、空想社会主义的德育环境论 385
六、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环境论 387
第三节 德育环境建设比较 391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 391
二、社会德育环境的建设 401
三、我国德育环境的建设 407
第十章 德育的主体与客体论比较 412
第一节 德育的主体中心论 412
一、西方的德育主体中心论 413
二、中国的德育主体中心论 425
第二节 德育的客体中心论 430
一、西方的德育客体中心论 430
二、中国的德育客体中心论 439
第三节 德育的主客体统一论 444
一、西方的德育主客体统一论 445
二、中国的德育主客体统一论 447
三、马克思主义的德育主客体辩证统一论 452
第十一章 德育评价比较 459
一、义利标准和慎独境界 460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德育评价 460
二、我国古代德育评价的一般方法 461
三、对我国古代德育评价的评析 464
第二节 我国当代的德育评价 466
一、我国当代德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467
二、我国当代德育评价的具体方法 471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评价的评析 473
第三节 美国德育评价 476
一、美国德育评价的分类 477
二、美国德育评价的实施方法 481
三、对美国德育评价的评析 485
第四节 其他国家德育评价概述 487
一、前苏联德育评价的两大特点 487
二、日本德育评价的兼容色彩 489
三、法国德育评价的个性特征 492
四、英国德育评价的双重风格 494
第五节 德育观与方法论的整合 495
一、外在性与主体性的整合 496
二、群体性与针对性的整合 498
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