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生绩溪、溪口少年文武英雄志游学美日、苏俄各从学术军政生涯 1
相同的时势,相似的环境,胡蒋少年时各自独好相异的文武之道 1
目录 1
胡蒋分别留学美日,结识孙文,开始了各自的学术生涯和军政生涯 4
在苏俄,所见所闻对蒋胡政治观有影响,但各有所感,各取所需 8
二 倒向南京胡适支持蒋介石问罪“新月”蒋介石警告胡适 11
蒋介石南京政府建立之后,胡适一度游离于南北政权之间,结果是倒向蒋介石 11
胡适谈“人权”,反“党治”,求“约法”受国民党警告。“新月”风波挫伤了胡适的锐气 13
胡适的“党外”立场被当局理解,何应钦作中介人,促进蒋胡“互相认识” 22
1932年底,蒋胡初次相会,话不投机。胡要蒋做“无为”领袖,蒋要求胡“改革教育”、对付学潮 27
三 外患内忧蒋胡心灵有相通之处 无偏无党胡甘做蒋的独立诤臣 27
标榜“独立”,指斥革命,胡适退出“民权保障同盟”,为蒋氏约法辩护 33
胡适在政治上倾向蒋介石政权,但不等于他拥护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胡坚持民主,表现出改塑蒋介石的意向 37
蒋胡的“政治统一”观有同有异,胡攻击一切反蒋抗日派,“西安事变”发生后,胡蒋接近“共同认识” 43
随着蒋介石权力的扩大,胡适由亲汪疏蒋变为捧蒋。以“诤臣”之力图塑蒋介石成为“中国的兴登堡” 50
四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胡适的和平论与破釜沉舟 56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的“和平论”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论异曲同工,但胡适同情中 56
国军人白发抗日守土的义举 56
华北事变中,胡适提出“破釜沉舟”,三次上书,谨防日本“倒蒋”。胡适暂时收起自由主义旗帜,拥蒋统一 63
“七·七”事变后,胡适参加“低调俱乐部”,一度退而主和,劝蒋介石应战同时不忘外交路线 74
五 以战求和蒋介石被迫抗日 苦撑待变胡大使在美受罪 74
胡适由“和平论”到“和比战难”再到“苦撑待变”论,抗战立场日渐坚定。胡出任驻美大使,蒋胡关系由远及近 78
书生大使被排挤,胡适不就任“特别顾问”,并滞美不归 90
六 内战独裁蒋介石登座当总统 撑面授印 胡适甘当过河卒子 98
战后,蒋授胡胜利勋章,请胡回国图良晤。胡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放弃武装,做美式民主党 98
争民主、反饥饿,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蒋介石仰仗胡适坐镇北大,“疏导”兼制裁,胡适为平息学潮奔忙 104
蒋介石一党“制宪”、“行宪”遭唾弃,拉胡适入阁撑门面。胡坚持在政府外为蒋“做面子”,然大势去矣 114
七 蒋介石驻台湾重整残局 胡适在美国 道义支持 123
胡适流亡纽约。他总结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为蒋介石重整残局提供“理论” 123
胡适认为大陆“没有说话的自由”,希望台湾成为“自由中国”,但蒋介石却不给自由 128
胡适系统进言政见,要蒋“罪己”,蒋容忍胡的诤言,为的是连任总统,维持法统 131
八 蒋介石借重胡适渡过总统连任关 胡适劝蒋无为退休却遭围攻厄运 136
1954年,蒋介石总统任期将满。胡适应蒋之召专程返台解释“法统”,蒋介石得以连选连任 136
胡适提出“无为总统”论,劝蒋到期退休,以示台湾民主化。蒋氏父子发动思想大围剿,指胡为“匪谍帮凶” 140
九 一生追求自由不得 胡适博士忧愤而逝 新旧一体是楷模 蒋介石颁布褒扬令 148
胡适回台定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蒋胡政治思想正面冲突,胡适再次受到围攻 148
胡适反对蒋介石三连任总统,蒋坚持做终身总统。胡无可奈何,从自己的理论原则上退却妥协 153
雷震组党被判刑,胡向蒋进谏无着。蒋胡政治裂缝已无可弥补 157
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终不可得,忧愤而逝。作为“诤友”,蒋介石褒扬他是新旧一体的“楷模”。胡适的悲剧意味着什么?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