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置 1
一 位置、面积 1
二 建置沿革 1
三 行政区划 4
(一) 晚清时期 4
(二) 中华民国时期 4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
四、城镇 19
(一) 县城 19
(二) 乡级镇 19
卷二 自然环境 24
一 地质 24
(一) 地层 24
(二) 岩浆岩 25
(三) 地质构造 25
二 地貌 25
(一) 地形特征 25
(二) 山脉 27
三 气候 31
(一) 气候特征 31
(二) 气候要素 32
(三) 农业气候分区 35
四 河流 35
(一) 长江巴东段及其支流 35
(二) 清江巴东段及其支流 37
五 土壤 38
(一) 土壤种类 38
(二) 土壤性质 41
六 植被 41
七 自然资源 44
(一) 土地资源 44
(二) 矿产资源 45
(三) 水资源 48
(四) 生物资源 48
(五) 旅游资源 50
八 自然灾害 51
(一) 干旱 51
(二) 洪涝 51
(三) 大风 53
(四) 冰雹 53
(五) 冰冻 53
(六) 冷害 53
(七) 其他灾害 53
卷三 人口、民族 54
人口 54
一 人口变化 54
(一) 晚清时期 54
(二) 中华民国时期 54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4
二 人口构成 57
(一) 性别、年龄 57
(二) 文化、职业 58
三 人口分布 60
(一) 城乡分布 60
(二) 行政区划人口分布 60
四 人口密度 60
五 婚姻、家庭状况 61
六 人口控制 62
民族 63
一 民族结构 63
(一) 土家族 64
(二) 汉族及其他民族 64
二 民族分布 64
三 民族工作 65
(一) 认定民族成分 65
(二)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65
(三) 落实民族政策 66
卷四 农业 67
晚清时期 67
中华民国时期 68
一 农业 68
(一) 耕地 68
(二) 水利设施 69
(三) 农作状况 69
二 林业 70
(一) 天然林 70
(二) 植树 70
(三) 采伐 71
三 畜牧业 71
(一) 畜禽饲养 71
(二) 畜病医治 71
四 特产 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72
一 生产关系 73
(一) 土地改革 73
(二) 农业合作化 74
(三) 人民公社 75
(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 76
二 生产条件 77
(一) 耕地 77
(二) 劳动力 77
(三) 农机具 78
三 农田水利 80
(一) 农田建设 80
(二) 水利工程 82
(三) 葛洲坝库区属段水土保持 83
四 农业区划 84
(一) 专业区划 84
(二) 综合农业区划 84
五 种植业 87
(一) 粮食生产 87
(二) 蔬菜栽培 91
(三) 经济作物种植 91
(四) 农作技术 94
六 林业 101
(一) 山林权属 101
(二) 森林状况 102
(三) 营林生产 106
(四) 森林保护 110
(五) 林业场圃 111
(六) 林特产 113
七 养殖业 115
(一) 养畜 115
(二) 养禽 119
(三) 养蜂、养蚕 120
(四) 养鱼 120
(五) 畜牧兽医队伍、兽药 121
八 乡镇企业 122
(一) 行业结构 123
(二) 企业管理 124
卷五 工业 127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30
一 食品工业 133
(一) 粮油加工 133
(二) 肉蛋加工 134
(三) 副食品加工 134
(四) 豆制品加工 135
(五) 酿酒 135
(六) 制茶 135
(七) 卷烟 136
二 纺织缝纫工业 136
(一) 纺织 136
(二) 缝纫 136
(三) 制鞋 137
三 造纸印刷工业 137
(一) 造纸 137
(二) 印刷 138
四 煤炭工业 138
(一) 国营煤矿 138
(二) 小煤窑 139
五 化学工业 140
(一) 碳铵 140
(二) 磷肥 141
(三) 硫磺 141
(四) 肥皂 141
(五) 红锈油 141
(六) 烟花鞭炮 142
(七) 其他化工 142
六 森林工业 142
(一) 木材采运 142
(二) 林副产品采制 143
(三) 木材加工 143
七 建筑材料工业 144
(一) 砖瓦、石灰 144
(二) 水泥及水泥制品 144
(三) 其他建材 145
八 电力工业 145
(一) 火电 145
(二) 水电 145
(三) 供电设施 147
九 冶炼、铸造、机械工业 147
(一) 冶炼 147
(二) 铸造 149
(三) 机械 149
十 其他工业 150
(一) 五金制品 150
(二) 竹木制品 151
(三) 皮革 151
(四) 陶器 151
(五) 编织 152
(六) 榨油 152
卷六 交通 154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154
一 水运 154
(一) 水路 154
(二) 木帆船运输 154
(三) 轮船运输 155
二 陆运 155
(一) 道路 155
(二) 桥梁 157
(三) 人力运输 157
(四) 汽车运输 158
(五) 畜力运输 1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58
一 水路运输 160
(一) 航道 160
(二) 港口 160
(三) 渡口 162
(四) 航运 162
(五) 航政 165
二 陆路运输 165
(一) 大路 165
(二) 公路 166
(三) 桥梁 173
(四) 车站 175
(五) 运输 175
(六) 路政 177
(七) 公路交通安全 178
三 装卸搬运 179
(一) 装卸机构 179
(二) 工具、设施 180
卷七 邮电 181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1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82
一 机构 183
(一) 县局 183
(二) 支局、所 183
二 邮政 184
(一) 网络 184
(二) 投递 184
三 电信 186
(一) 电报 186
(二) 电话 187
四 设备 189
卷八 城乡建设 190
一 县城建设 190
(一) 街道里巷 194
(二) 公共设施 197
(三) 供水、照明 200
(四) 园林绿化 202
二 乡村建设 202
(一) 区镇建设 203
(二) 小集镇 207
(三) 农房建设 211
三 建筑 212
(一) 队伍 212
(二) 技术 213
(三) 管理 215
四 环境保护 216
(一) 工业污染与治理 216
(二) 农业污染与治理 216
(三) 生活污染与治理 217
(四) 交通污染与治理 217
卷九 商业 218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2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21
一 商业体制 222
(一) 国营商业 224
(二) 供销合作社商业 226
(三) 私营商业、个体商业 227
二 集市贸易 228
三 行业贸易 229
(一) 粮油贸易 229
(二) 肉食、禽、蛋购销 236
(三) 土特产品购销 238
(四) 工业消费品贸易 240
(五) 农业生产资料贸易 243
(六) 废旧物资购销 246
(七) 物资购销 247
四 对外贸易 248
五 饮食业、服务业 249
(一) 饮食业 250
(二) 服务业 250
卷十 金融 252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252
一 货币 252
(一) 金属币 252
(二) 纸币 253
二 民间借贷 254
三 金融机构、活动 2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56
一 金融机构 256
(一) 中国人民银行巴东县支行 256
(二) 中国农业银行巴东县支行 257
(三)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巴东县支行 257
(四)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巴东县支公司 257
(五) 信用合作社 257
二 货币流通 258
(一) 人民币发行 258
(二) 新旧人民币收兑 258
(三) 发行金属币 259
(四) 回收苏联代印票券 259
(五) 结算方式 259
三 存款 259
(一) 城乡集团存款 259
(二) 城乡居民储蓄 260
(三) 储蓄利率 261
四 信货 261
(一) 工商信贷 261
(二) 农业信贷 265
五 基建投资 268
(一) 投资总额 268
(二) 建设项目 268
(三) 基建款使用 268
六 人民保险业务 268
七 监督管理 269
卷十一 财政 272
晚清时期 272
一 收入 272
二 支出 272
中华民国时期 273
一 收入 273
(一) 田赋 273
(二) 契税 277
(三) 税捐 277
(四) 地方公款收入 277
(五) 特产税 279
(六) 杂捐 279
二 支出 279
三 管理 280
(一) 体制 280
(二) 预、决算制度 280
(三) 行政经费管理 2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81
一 收入 282
(一) 预算收入 282
(二) 预算外收入 287
二 支出 287
(一) 本级支出 287
(二) 上解支出 289
(三) 中央借款 289
三 财政管理 291
(一) 财政体制 291
(二) 预算管理 291
(三) 农财管理 292
(四) 企财管理 292
(五) 行财管理 292
(六) 税收管理 293
四 财政监察 294
卷十二 综合经济管理 295
中华民国时期 2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97
一 计划 297
(一) 计划编制 297
(二) 计划实施 299
(三) 计划检查 300
二 统计 300
(一) 报表管理 300
(二) 统计调查 301
(三) 统计整理及分析 302
三 物资 303
(一) 管理体制 303
(二) 物资价格 304
四 工商行政 305
(一)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05
(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305
(三) 企业登记 306
(四) 商标注册 307
(五) 合同管理 307
(六) 市场管理 308
(七) 长江沿线渝荆段工商行政管理协作 309
五 物价 310
(一) 商品价格 310
(二) 物价指数 313
(三) 价格补贴 314
(四) 毗邻价格 314
(五)价格纪律 315
六 土地管理 316
七 计量 316
八 审计 318
卷十三 政党社团 319
中华民国时期 319
一 中国国民党巴东县组织及社团 319
(一) 中国国民党巴东县组织 319
(二) 社团组织 320
二 中国共产党巴东县组织及社团 322
(一) 中国共产党巴东县组织 322
(二) 社团组织 326
三 中国青年党巴东县组织 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26
一 中国共产党巴东县代表大会及委员会 327
(一) 历次代表大会 327
(二) 中共巴东县委员会 330
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东县委员会 336
三 群众团体 337
(一) 工会 337
(二) 农民协会 338
(三) 共青团(含少先队) 338
(四) 妇女联合会 339
(五) 工商业联合会 340
(六) 中苏友好协会 340
(七) 个体劳动者协会 340
(八) 科学技术协会 341
卷十四 政权 342
晚清时期 342
中华民国时期 343
一 临时政府时期 343
二 北京政府时期 343
三 国民政府时期 344
(一) 县政府 344
(二) 地方法院(司法公署) 345
(三) 县参议会 345
(四) 选举事务 345
四 苏维埃政权 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48
一 权力机关 348
(一)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48
(二) 人民代表选举 350
(三) 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351
二 行政机关 356
(一) 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 356
(二) 审判、检察机关 363
卷十五 政事 365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365
赈济 365
慈善事业 365
人事 365
褒扬 366
抚恤 366
难民安置 3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67
一 优抚 367
(一) 褒扬 367
(二) 抚恤 368
(三) 群众优待 368
(四) 拥军优属 369
(五) 苏区扶持 370
二 救济 372
(一) 灾害救济 372
(二) 社会救济 373
(三) 扶贫救济 374
(四) 临时救济 375
(五) 精减、退职职工困难救济 375
三 福利 375
四 安置 376
(一) 志愿兵复员安置 376
(二) 义务兵退伍安置 377
(三) 下乡城镇居民安置 377
(四)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378
五 移民 378
(一) 垦殖移民 378
(二) 葛洲坝库区移民 378
六 劳动 379
(一) 劳动管理 379
(二) 劳动就业 380
(三) 劳动保护 380
(四) 工资福利 380
七 人事 382
(一) 干部任用 382
(二) 干部管理 383
(三) 干部培训 384
(四) 干部精减下放 384
(五) 干部离、退休 384
八 婚姻登记 385
九 支前、支边 385
(一) 预征军粮、柴草 385
(二) 组织民运、担架队 385
(三) 支边 386
十、外事、侨务 386
(一) 外事 386
(二) 侨务 386
十一 信访 386
十二 旅游工作 388
十三 人民生活 388
(一) 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 388
(二) 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及消费结构 391
卷十六 司法 394
晚清时期 394
中华民国时期 394
一 司法机构 394
(一) 警察机构 394
(二) 法院机构 394
二 司法活动 395
(一) 警务 395
(二) 检察 396
(三) 审判 396
(四) 公证 397
(五) 调解 3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97
一 公安 397
(一) 打击反革命活动 397
(二) 取缔反动会道门 398
(三)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398
(四) 治安行政管理 399
(五) 预审、看守 403
(六) 人民武装警察 403
二 检察 403
(一) 刑事检察 403
(二) 法纪检察 404
(三) 经济检察 404
(四) 监所检察 405
三 审判 406
(一) 刑事案件审判与监督 406
(二) 民事案件审判 408
(三) 经济案件审判 409
四 司法行政 409
(一) 法制宣传 409
(二) 人民调解 410
(三) 公证 411
(四) 律师 412
卷十七 军事 413
晚清时期 413
中华民国时期 414
一 地方武装 414
(一) 团防武装 414
(二) 国民党武装 414
(三) 神兵 415
(四) 共产党武装 415
二 驻军 416
(一) 义军 416
(二) 北京政府军(北军) 416
(三) 国民革命军 417
(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418
(五) 施巴警备司令部巴东警备区指挥部 418
(六) “绥靖”各部 419
三 兵役 419
(一) 现役征集 419
(二) 国民兵役 419
四 兵防 420
五 兵事 420
(一) 南北军对峙 420
(二) 川鄂军巴东激战 421
(三) 神兵的主要战斗 421
(四) 巴东暴动 422
(五) 曾家岭御敌 422
(六) 童家坪提枪 422
(七) 三克兴山县城 422
(八) 贺龙转战巴兴归 423
(九) 万仙洞激战 423
(十) 两战二埫垭 423
(十一) 进攻小埫教堂 423
(十二) 打击团防 424
(十三) 江北游击战 424
(十四) 克复五宝山 424
(十五) 解放巴东城 424
(十六) 占领绿葱坡 425
(十七) 攻占野三关 425
(十八) 攻克娃娃寨 4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25
一 地方武装 425
二 驻军 427
三 兵役 427
(一) 现役征集 427
(二) 预备役登记统计 428
四 民兵 428
(一) 组织 428
(二) 教育 429
(三) 训练 430
(四) 勤务 431
五 剿匪 432
六 防空 433
卷十八 教育 435
晚清时期 435
中华民国时期 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37
一 幼儿教育 438
二 小学教育 438
(一) 公办小学 439
(二) 民办小学 439
三 普通中学教育 441
(一) 初中 441
(二) 高中 442
四 中等职业教育 443
(一) 林业中学 443
(二) 甜菜中学 443
(三) 卫生学校 444
(四) 农机学校 444
(五) 职业学校 444
五 中等专业教育 444
(一) 师范教育 444
(二) 卫生专业教育 445
(三) 财经学校 445
六 成人教育 445
(一) 农民文化教育 445
(二) 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446
七 教材教法 447
(一) 课程设置 447
(二) 教材 448
(三) 教法 449
八 教师 449
(一) 教师队伍 449
(二) 教师待遇 450
(三) 教师培训 451
九 教育管理 452
(一) 学生管理 452
(二) 教师管理 453
(三) 学校制度 453
(四) 行政组织 453
十 教学研究 454
(一) 教研机构 454
(二) 教研活动 454
十一 教育经费 455
(一) 财政拨款 455
(二) 民办公助 455
(三) 集资办学 455
(四) 勤工俭学 456
卷十九 科技 458
一 概述 458
二 机构 458
(一) 科研单位 458
(二) 科技推广机构 459
三 学术团体 459
四 科技队伍 460
(一) 民间技艺人员 460
(二) 专业科技人员 460
(三) 科技承包 460
五 科技普及 460
(一) 科普宣传 460
(二) 技术推广 461
六 科技咨询 462
七 气象测报 463
(一) 测报 463
(二) 预报 463
(三) 温度雨量哨 464
八 地震监测 464
九 水位监测 464
(一) 巴东水文站 464
(二) 沿渡河水文站 465
十 科技成果 465
(一) 项目 465
(二) 论著 466
十一 科技管理 467
(一) 科技干部管理 467
(二) 科技成果管理 467
(三) 科技经费管理 467
(四) 科技项目管理 467
卷二十 文化 469
晚清时期 469
中华民国时期 4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73
一 机构 474
二 文学艺术 474
(一) 民间文艺术形式 474
(二) 文艺创作 479
(三) 文艺活动 479
三 电影 484
(一) 普及放映 484
(二) 发行 484
(三) 集体、个体、工矿电影队 485
四 图书 485
(一) 发行 485
(二) 阅览 487
五 档案 488
(一) 管理 488
(二) 馆藏 488
(三) 档案利用 488
六 新闻 488
(一) 报刊 488
(二) 通讯 489
(三) 广播 490
(四) 电视 492
七 展览 493
八 文物古迹 494
(一) 文物 494
(二) 古迹 495
(三) 墓葬 496
(四) 古建筑 496
(五) 石刻 497
九 纪念地 497
十 音像制品管理 498
卷二十一 体育 499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4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00
一 学校体育 500
(一) 课程设置 500
(二) 教学活动 500
(三) 体育教师 501
二 群众体育 501
(一) 农民体育 501
(二) 职工体育 502
(三) 老年人体育 502
三 体育竞赛 502
(一) 县内竞赛活动 502
(二) 参加专区(地区、州)竞赛活动 503
四 人才培训 504
(一) 基础训练 504
(二) 裁判培训 504
五 经费、设施 505
(一) 经费 505
(二) 设施 505
卷二十二 卫生 506
晚清、中华民国时期 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07
一 卫生防疫 508
(一) 防疫机构 508
(二) 爱国卫生运动 508
(三) 公共卫生 508
(四) 疾病防治 513
二 医疗事业 517
(一) 医疗机构 517
(二) 医疗技术及设备 520
(三) 医疗制度 522
(一) 公费医疗 522
(二) 劳保医疗 523
(三) 合作医疗 523
四 妇幼保健 524
(一) 新法接生 524
(二) 妇女病查治 524
(三) 妇女“四期”保护 525
(四) 儿童保健 525
五 药政、药检 525
六 卫生经费及基本建设 526
卷二十三 民俗、宗教、方言 528
民俗 528
一 衣食居住 528
(一) 服饰 528
(二) 饮食 529
(三) 舍居 529
二 喜庆 530
(一) 婚嫁 530
(二) 祝米酒 530
(三) 贺梁 530
(四) 祝寿 530
三 婚姻 530
四 礼仪 532
(一) 筵席 532
(二) 迎宾 532
(三) 送客 532
(四) 途遇、交往 532
五 岁时 533
(一) 春节 533
(二) 花朝节 533
(三) 清明节 533
(四) 嫁毛虫 533
(五) 端午节 533
(六) 磨刀节 533
(七) 月半节 533
(八) 中秋节 534
(九) 老鼠子嫁姑娘 534
(十) 小年 534
(十一) 除夕 534
六 丧葬 535
七 祭祀 536
(一) 祭神 536
(二) 祭祖 536
(三) 斋醮 536
八 禁忌 536
九 移风易俗 537
(一) 破除封建迷信 537
(二) 婚事新办 538
(三) 丧事从简 538
宗教 538
一 佛教、道教 538
二 天主教 538
方言 539
一 声韵调 539
二 词汇 544
(一) 一般词语 544
(二) 谚语 550
(三) 歇后语 551
三 语法 552
(一) 词语结构 552
(二) 语序 553
(三) 句式 553
卷二十四 人物 554
一 人物传 554
二 人物表 591
(一) 革命烈士英名表 591
(二) 主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因公死亡人员表 598
(三) 主要公路工程建设因公死亡人员表 601
附录 604
一 现存《巴东县志》简介 604
二 部分新编史志资料备考 605
三 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 605
(一) 现任成员 605
(二) 历任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606
(三) 县志办公室人员 607
四 巴东县志总纂人员名单 607
后记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