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 2
引言 2
第一章 地面水采样 2
第一节 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2
一、布点前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2
二、采样断面的设置 2
(一)一个水系或一条较长河流中采样断面的设置 2
(二)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河段上采样断面的设置 3
(三)湖泊、水库中采样断面的设置 4
三、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4
(一)河流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4
(二)湖泊、水库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5
四、岸边标志的确定 5
第二节 采样频率和监测项目的确定 5
一、采样频率的确定 5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 5
第三节 采样前的准备 6
一、容器的准备 6
(一)容器材质的选择 6
(二)容器的封口方式和封口材料 6
(三)容器的洗涤 6
二、采样器的准备 7
三、水上交通工具的准备 7
第四节 水样的采集 7
一、水质物理化学特性的现场测定与描述 7
二、水文参数的测量 7
三、采样方法和采样设备 8
(一)采样方法 8
(二)采样设备 9
四、水样采集量和装瓶方法 11
第五节 水样的保存 13
一、水样的保存方法 14
(一)冷藏法 14
(二)化学法 14
二、水样保存剂的空白测定 14
三、保存剂的添加方法 14
四、对保存剂的要求 14
第六节 水样的运输和管理 14
一、采样记录和样品登记 14
二、水样的运输 15
第二章 地下水采样 16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16
一、水文地质因素 16
二、地下水的特性 16
第二节 采样点的设置 17
一、布点前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17
二、采样点的设置 17
(一)地下水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原则 17
(二)监测井的布点原则 17
三、采样点的编号 18
第三节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9
一、采样时间的确定 19
二、采样频率的确定 19
第四节 监测项目的确定 19
一、常规监测项目的确定 19
二、选测项目的确定 19
(一)生活饮用水 19
(二)工业用水 19
(三)城郊、农村地下水 20
(四)污染源和被污染区的地下水 20
第五节 水样的采集 20
一、采样设备 20
(一)人工采水器 20
(二)机械采水器 21
二、采样要求 21
三、水样的采集 22
(一)水样采集量 22
(二)现场测定的监测项目 22
(三)采样记录 22
四、水样的运输 23
第六节 水样的保存与管理 23
第三章 废水和污水采样 24
第一节 工业废水采样 24
一、采样前的调查研究 24
(一)调查工业用水情况 24
(二)调查工业废水类型 25
(三)调查工业废水的排污去向 26
二、工业废水的采样方法 26
(一)采产点的设置原则 26
(二)流量的测量 26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27
(四)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27
(五)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28
第二节 综合排污口、排污渠污水采样 29
一、采样点的设置 29
二、采样时间 29
三、污水流量的测量 29
四、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29
第三节 容器及其洗涤 30
第四节 废水、污水水样的保存 30
第五节 废水、污水水样的运输 30
第六节 采样记录和样品登记 30
第四章 特殊监测项目的采样 31
第一节 细菌监测用样品的采集 31
一、采样位置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31
二、样品容器及其洗涤、灭菌 31
(一)样品容器 31
(二)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31
三、采样操作 31
(一)采样的注意事项 32
(二)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32
四、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33
第二节 放射性物质监测用样品的采集 34
一、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4
(一)地面水 34
(二)饮用水源 34
(三)地下水 34
二、采样频率 34
三、样品容器及其洗涤 34
四、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34
五、样品采集量 34
(一)水样的采集量 34
(二)沉积物样品的采集量 35
六、水样的保存和运输 35
第三节 悬浮固体监测用样品的采集 35
一、压滤法 35
二、吸滤法 35
第四节 油类监测用水样的采集 36
第五节 溶解氧监测用水样的采集 36
第五章 沉积物采样 38
第一节 沉积物分布的调查 38
第二节 沉积物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8
一、采样断面的设置 38
二、采样点的设置 39
三、柱状样品采样点的设置 39
第三节 采样频率的确定 39
第四节 样品容器及其洗涤 39
一、样品容器 39
二、容器的洗涤 39
第五节 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39
一、表层泥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39
二、柱状样品的采集 43
三、采样记录 45
第六节 样品的运输 45
一、样品的登记 45
二、样品的运输 46
第七节 样品的处理 46
第六章 采样安全 48
第一节 水质采样的安全要求 48
第二节 采样设备的安全操作要求 49
第三节 采样设备和样品的安全运输 49
一、采样设备的安全运输 49
二、样品的安全运输 49
第一篇主要参考文献 50
第二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 51
第七章 分析仪器 51
第一节 一般注意事项 51
一、验收 51
(一)开箱清点 51
(二)安装调试 51
二、操作使用 51
三、仪器的维护和管理 52
(一)定期维护 52
(二)仪器技术档案 52
第二节 天平 52
一、概述 52
二、天平的分类 52
(一)按天平的结构特点分类 53
(二)按天平的精度分类 53
三、天平的计量性能指标 53
四、天平的检定 53
(一)外观检查 53
(二)计量性能 54
五、天平的使用与维护 56
(一)天平的正确使用 56
(二)天平的维护 56
六、砝码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57
(一)砝码的用途 57
(二)砝码的允差 57
(三)砝码使用的注意事项 59
(四)砝码的保养 59
七、常见故障及其调修 59
(一)指针摆动阻滞 59
(二)横梁自落 61
(三)横梁扭转 61
(四)跳针 61
(五)带针 61
(六)吊耳倾侧及脱耳 62
(七)光学系统的常见故障 62
第三节 离子选择电极及pH计 62
一、概述 62
二、电极性能的测定 63
(一)响应时间 63
(二)选择性系数 63
(三)重复性 64
三、定量方法 65
(一)校准曲线法 65
(二)标准加入法 65
四、数据的记录 65
五、离子选择电极的维护 65
六、pH计 65
(一)pH的定义 65
(二)pH计的校正 66
第四节 电导仪 66
一、概述 66
二、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66
三、电导率及其计算单位 67
(一)电导 67
(二)电导率 67
四、仪器的校正 67
(一)电导池常数的测定 67
(二)电导值刻度的校正 68
(三)温度系数的测定及温度校正 68
五、水样电导率的测定及注意事项 68
(一)电导池的选择 68
(二)温度控制 68
(三)注意事项 69
(四)电导率的计算 69
(五)数据的记录 69
六、仪器的维护 69
(一)电气部分的维护 69
(二)电导池的维护 69
第五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69
一、概述 69
二、仪器的校正 70
(一)液长的校正 70
(二)吸光度的校正 71
(三)杂散光的校正 71
(四)比色皿的校正 72
三、仪器的维护 73
(一)放置地点 73
(二)光源的维护 73
(三)单色器的维护 73
(四)比色皿的维护 73
(五)检测器的维护 74
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74
一、概述 74
二、仪器分析性能的检验 75
(一)重复性 75
(二)影响仪器重复性的因素 75
三、仪器操作条件的选择 75
(一)光源灯 75
(二)火焰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75
(三)电热石墨管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77
(四)谱线及狭缝(单色器谱带宽度)的选择 77
四、使用及维护 78
(一)测试前的准备 78
(二)定量方法 78
(三)数据的记录 78
五、仪器的维护 79
(一)放置地点 79
(二)使用前后的维护 79
六、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79
(一)概述 79
(二)使用和维护 79
第七节 气相色谱仪 80
一、概述 80
二、仪器性能的检验 80
(一)稳定性的检验 80
(二)灵敏度的检验 81
(三)分离性能的检验 83
三、操作及注意事项 84
(一)色谱柱的制备 84
(二)操作步骤 85
(三)定性分析 86
(四)定量分析 86
(五)数据的记录 87
四、仪器的维护 88
(一)放置地点 88
(二)气路系统的维护 88
(三)进样系统的维护 88
(四)分离系统的维护 88
(五)检测器的维护 88
(六)放大系统和记录器的维护 88
第八章 玻璃仪器 90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分类与型号 90
一、烧杯类 90
(一)烧杯 90
(二)锥形瓶 90
(三)烧瓶 90
二、量器类 90
(一)量筒和量杯 90
(二)量瓶 90
(三)吸管 90
(四)滴定管 90
三、瓶类 91
(一)试剂瓶 91
(二)洗瓶 92
四、管类 92
(一)试管 92
(二)比色管 92
五、其他玻璃仪器 92
(一)冷凝管 92
(二)干燥器 92
(三)漏斗 93
(四)分液漏斗 94
(五)酒精灯 94
六、标准磨口组合仪器 95
(一)亚沸蒸馏器 95
(二)分馏装置 96
(三)脂肪提取器 98
(四)K--D蒸发浓缩器 98
(五)放置蒸发浓缩器 99
第二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 100
一、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 100
(一)强酸性氧化剂洗液 100
(二)碱性高锰酸钾洗液 100
(三)纯酸洗液 100
(四)纯碱洗液 101
(五)有机溶剂 101
二、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101
(一)例行洗涤法 101
(二)不便刷洗的玻璃仪器的洗涤法 101
(三)水蒸汽洗涤法 101
(四)特殊的清洁要求 101
三、玻璃仪器的干燥 102
(一)控干 102
(二)烘干 102
(三)吹干 102
(四)烤干 102
四、玻璃仪器的保存 102
第三节 量器的容量检定 102
一、量器的等级和公差 103
(一)精度(容量的允许误差) 103
(二)流出时间 103
二、量器的校准 104
(一)滴定管的校准 105
(二)移液管的校准 106
(三)量瓶的校准 107
第九章 化学试剂与试液 108
第一节 化学试剂 108
一、试剂的质量规格和用途 108
(一)一般试剂的质量规格 108
(二)高纯试剂的质量规格 108
(三)化学试剂的用途 108
(四)其他规格 108
二、试剂的保存 108
(一)空气的影响 109
(二)温度的影响 109
(三)光的影响 109
(四)杂质的影响 109
(五)贮存期的影响 110
三、试剂的提纯与精制 110
(一)蒸馏法 110
(二)等温扩散法 110
(三)重结晶法 111
(四)冻结法 111
(五)萃取法 111
(六)醇析法 111
(七)其他方法 112
第二节 水 112
一、蒸馏水 112
(一)金属蒸馏器制备的蒸馏水 112
(二)全玻璃蒸馏器制备的蒸馏水 112
(三)石英蒸馏器制备的蒸馏水 112
(四)亚沸蒸馏器制备的蒸馏水 112
二、特殊要求的蒸馏水 112
(一)无氯水 112
(二)无氨水 113
(三)无二氧化碳水 113
(四)无砷水 113
(五)无铅(重金属)水 113
(六)无酚水 113
(七)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 114
三、去离子水 114
(一)离子交换树脂 114
(二)交换床 114
(三)树脂处理 114
(四)注意事项 114
第三节 普通试液 115
一、试液的质量 115
(一)试液的稳定性 115
(二)试液的贮存期 115
(三)容器的耐蚀性 116
(四)容器的密闭性 116
二、试液的配制 116
(一)溶质 116
(二)溶剂 116
(三)配制试液的注意事项 116
三、试液的使用与保存 117
第四节 指示液 117
一、指示剂 117
(一)pH指示剂 117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 118
(三)络合指示剂 118
(四)吸附指示剂 118
(五)荧光指示剂 119
二、试纸 120
三、pH指示液 120
(一)常用pH指示液 120
(二)双组分混合pH指示液 120
(三)多组分混合pH指示液 120
第五节 缓冲溶液 122
一、缓冲溶液的种类 122
(一)弱酸及弱酸盐缓冲溶液 122
(二)弱碱及弱碱盐缓冲溶液 122
(三)酸式盐及碱式盐缓冲溶液 122
(四)单一盐缓冲溶液 122
二、缓冲溶液的选用原则 123
(一)所需控制的溶液pH值 123
(二)缓冲溶液组分的性质 123
(三)所需缓冲的对象 123
三、缓冲溶液的pH值 123
(一)一元弱酸与其盐类组成的缓冲溶液 123
(二)一元弱碱与其盐类组成的缓冲溶液 124
(三)多元弱酸或弱碱与其盐类组成的缓冲溶液 125
四、缓冲溶液的配制 125
(一)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 126
(二)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 126
(三)磷酸盐缓冲溶液 126
(四)邻苯二甲酸盐缓冲溶液 126
(五)混合酸盐缓冲溶液 127
五、标准缓冲溶液 127
(一)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 127
(二)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 129
(三)标准缓冲溶液的性质 129
第六节 标准溶液 130
一、基准物质 130
(一)基准物质的条件 130
(二)常用的基准物质 130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130
(一)直接法 130
(二)间接法 130
(三)试剂用量 130
(四)注意事项 131
三、标准溶液的标定 131
四、标准溶液的温度校正 133
(一)水和稀水溶液(≤0.1N)的温度校正 133
(二)当量酸、碱溶液的温度校正 133
第十章 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分析操作技术 134
第一节 一般操作技术 134
一、沉淀 134
(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134
(二)沉淀条件的选择 134
(三)减少沉淀的沾污 138
二、溶解和稀释 155
(一)溶解度 155
(二)溶解和稀释的操作 155
三、消化 155
(一)样品消化的一般原则 156
(二)样品消化常用的酸 156
(三)污水和沉积物的消化 156
四、加热 157
(一)加热设备 157
(二)加热方法 157
五、干燥 158
(一)干燥方法 158
(二)常用的干燥剂 158
六、灼烧 158
(一)用加热灯灼烧 158
(二)用高温炉灼烧 160
(三)坩埚的选择和使用 162
七、冷却 163
(一)一种盐和水(冰)组成的致冷剂 164
(二)两种盐和水组成的致冷剂 164
(三)两种盐和冰组成的致冷剂 164
(四)干冰和液态气体 164
(五)各种致冷剂的使用方法 164
第二节 细菌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 164
一、对实验室的要求 164
二、细菌监测用的材料、仪器和设备 165
(一)温度计 165
(二)天平 165
(三)pH计 165
(四)电热干燥箱 165
(五)高压蒸汽灭菌器 165
(六)冰箱 166
(七)紫外杀菌灯 166
(八)培养箱 166
(九)显微镜 166
(十)玻璃仪器 167
(十一)滤膜和吸收垫 168
(十二)接种环和接种针 168
(十三)纯水 168
(十四)试剂 168
(十五)染料和着色剂 169
(十六)培养基 169
三、无菌室内的操作要求 170
四、细菌监测的质量控制 170
(一)一般质量控制 170
(二)监测结果的精密度检验 171
(三)稀释试验的质量控制 171
(四)滤膜试验的质量控制 172
(五)数据处理 173
五、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173
第三节 放射性物质监测操作技术 174
一、放射性实验室建筑的特殊要求 174
(一)布局 174
(二)结构 174
(三)通风与上、下水 175
二、一般操作技术 175
(一)安全操作要求 175
(二)β、γ放射源的操作 176
(三)放射源的分装 176
(四)样品的准备 176
(五)放射性物质沾污的去除 177
三、常用辐射测量装置的使用与维护 178
(一)辐射测量装置的选择 178
(二)辐射测量装置的本底及其消除方法 181
四、放射性物质的管理 184
(一)放射源与样品的管理 184
(二)样品的接收与贮存 185
(三)实验室的“三废”管理 185
第十一章 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分离操作技术 186
第一节 过滤 186
一、滤器和滤材 186
(一)滤器 186
(二)滤纸 187
(三)滤纸浆和石棉浆 188
(四)滤膜 189
二、过滤分离的操作要求 189
(一)滤器和滤材的选择 189
(二)过滤分离的速度 190
(三)沉淀物的转移和洗涤 190
第二节 蒸馏 190
一、常压蒸馏 190
(一)常压蒸馏装置 191
(二)常压蒸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2
二、减压蒸馏 192
(一)减压泵 192
(二)压力计 193
(三)压力与沸点间的关系 193
三、分馏 194
(一)分馏装置 194
(二)分馏操作的一般原则 194
四、其他类型的蒸馏 195
(一)水蒸汽蒸馏 195
(二)共沸蒸馏 195
五、吹出 196
(一)吹出装置 196
(二)气源 196
(三)吹出效率 196
(四)吹出时间 197
第三节 萃取 197
一、间歇萃取 197
(一)萃取剂的选择 197
(二)间歇萃取的操作方法 198
二、连续萃取 198
第四节 层析 202
一、纸层析 202
(一)层析用纸 202
(二)纸层析的操作要求 203
(三)纸层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05
二、薄层层析 205
(一)薄层板的种类及其规格 206
(二)薄层板的制作 206
(三)薄层板的活化 207
(四)薄层层析的操作要求 208
(五)薄层层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09
三、柱层析 209
(一)吸附层析 209
(二)分配层析 209
(三)柱层析的操作要求 210
第十二章 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 212
第一节 防火与防爆 212
一、实验室常见的易燃易爆物 212
(一)易燃液体 212
(二)燃烧爆炸性固体 212
(三)强氧化剂 212
(四)压缩及液化气体 212
(五)可燃气体 212
二、起火和起爆的预防措施 212
(一)预防加热起火 212
(二)预防化学反应热起火和起爆 213
(三)预防容器内外压力差引起爆炸 213
三、实验室灭火 214
(一)实验室灭火的紧急措施 214
(二)实验室灭火的注意事项 215
(三)灭火器的维护 215
四、高压气瓶的安全使用 215
(一)高压气瓶的保管及使用 215
(二)使用氧气瓶的注意事项 216
(三)高压气瓶的定期检验 216
第二节 防止烧伤、割伤和试剂腐蚀伤害 216
一、烧伤的防护及一般处理 216
(一)化学烧伤 217
(二)烫伤和烧伤 217
二、割伤的防护与一般处理 218
(一)割伤的一般预防措施 218
(二)一般处理和急救 218
三、眼部灼伤的处理 218
第三节 防中毒 218
一、预防措施 218
(一)防中毒的注意事项 218
(二)毒物经消化道入体的预防 219
(三)毒物经皮肤和粘膜入体的预防 219
二、中毒的急救 219
三、毒物保管及废弃物处理 219
(一)毒物保管 219
(二)废弃物处理 219
第四节 防触电 222
一、实验室发生触电的因素 222
二、触电的预防 222
三、触电的急救 223
第五节 急救药品与器械 223
一、外伤用药 223
(一)紫药水 223
(二)碘酒 223
(三)酒精 223
(四)高锰酸钾 223
(五)獾油、烫伤膏和云南白药 223
二、器械及敷料 224
(一)器械 224
(二)敷料 224
第二篇主要参考文献 224
第三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 226
第十三章 误差和名词解释 226
第一节 误差 226
一、误差 226
(一)真值 226
(二)误差 226
二、误差的分类 226
(一)系统误差 226
(二)随机误差 227
(三)过失误差 227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 227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27
(二)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228
(三)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228
(四)极差 228
(五)样本的差方和、方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228
(六)误差计算实例 229
第二节 名词解释 230
一、准确度 230
(一)准确度的定义 230
(二)准确度的评价方法 230
二、精密度 230
(一)精密度的定义 230
(二)应注意的问题 231
三、灵敏度 231
(一)灵敏度的定义 231
(二)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231
四、空白试验 232
(一)空白试验的定义 232
(二)空白试验值 232
(三)试验用水 232
(四)应注意的问题 232
五、校准曲线 232
(一)校准曲线的定义 232
(二)校准曲线的绘制 232
(三)线性范围 232
(四)应注意的问题 232
六、检测限 233
(一)检测限的定义 233
(二)对检测限的几种规定方法 233
七、检测上限 234
八、方法适用范围 234
九、测定限 234
(一)测定下限 234
(二)测定上限 234
十、最佳测定范围 234
第十四章 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 235
第一节 数据的整理 235
一、有效数字和数值计算 235
(一)有效数字 235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 235
(三)记数规则 236
(四)近似计算规则 237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238
(一)离群数据的产生和剔除 238
(二)Dixon检验法 239
(三)Grubbs检验法 239
(四)Cochran最大方差检验法 241
第二节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243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 243
(一)总体和个体 243
(二)样本和样本容量 243
(三)统计量 243
(四)正态分布 243
(五)正态分布参数的估计 244
(六)统计检验 245
(七)统计检验的步骤 245
(八)显著性水平和置信水平 245
(九)临界值和临界值表 245
(十)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245
二、总体均值的统计检验 246
(一)总体均值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46
(二)两总体均值之差等于一已知值和两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47
(三)多个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50
三、总体方差的统计检验 250
(一)总体方差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x2检验法 250
(二)两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F检验法 250
(三)多个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 252
第三节 测量结果的区间估计 252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 252
(一)区间估计 252
(二)置信区间 252
(三)置信水平和显著性水平 252
二、总体均值μ的区间估计 252
三、两总体均值之差μ1-μ2的区间估计 253
四、总体方差σ2的区间估计 254
第四节 方差分析 255
一、方差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255
(一)常用的统计名词 255
(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55
(三)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 256
(四)应用方差分析的条件 256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256
(一)单因素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256
(二)单因素不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261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 263
(一)交叉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264
(二)系统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269
第五节 回归分析 272
一、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272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72
三、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273
四、回归直线的精密度 274
五、一元线性回归的计算 275
六、回归直线的统计检验 279
(一)截距a=ao的统计检验 279
(二)回归系数b=bo的统计检验 279
(三)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 280
第十四章附表 283
第十五章 实验室质量保证 291
第一节 概述 291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91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91
第二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91
一、质量控制基础实验 291
(一)空白试验值的测定与检测限的确定 291
(二)校准曲线的绘制与线性检验 292
二、质量控制图 293
(一)质量控制水样的分析与数据积累 293
(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使用 294
(三)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295
三、常规监测质量控制 301
(一)空白试验值 301
(二)平行双样 301
(三)加标回收率 301
四、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302
第三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03
一、统一分析方法 303
(一)方法的选定 303
(二)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与准确定 303
二、实验室质量考核 303
(一)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303
(二)样品的分发与保存 303
(三)工作基准比较 303
三、实验室误差测验 305
(一)测验方法 305
(二)结果处理 305
第十六章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307
第一节 概述 307
一、标准分析方法 307
(一)标准 307
(二)标准分析方法 307
(三)标准的级别 307
(四)国外环境水质分析方法概况 307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308
(一)标准化 308
(二)ISO水质技术委员会和水质测量的标准化 308
(三)美国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活动概况 308
(四)我国环境水质分析方法编制情况 309
第二节 分析方法标准化组织和程序 309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310
一、概述 310
二、协作试验的技术术语 310
(一)平行测定 310
(二)重复测定 310
(三)平行测定的精密度 310
(四)重复测定的精密度 310
(五)室内精密度 310
(六)室间精密度 310
(七)室内平行测定允许差 310
(八)室内重复测定允许差 310
(九)室间允许差 310
(十)标准物质测定的允许差 310
三、协作试验的组织 311
四、协作试验的设计 311
(一)参加实验室 311
(二)样品类型和含量 311
(三)分析人员 311
(四)分析设备 312
(五)分析时间 312
(六)测定次数 312
五、协作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312
六、协作试验设计书及其审批 312
七、协作试验的实施 312
八、协作试验的数据处理 313
(一)一般计算步骤 313
(二)原始数据的整理 313
(三)离群数据的检验 313
(四)精密度的计算 313
(五)精密度与含量的关系 316
(六)允许差的计算 316
(七)准确度的计算 317
(八)计算举例 317
第十七章 环境标准物质 321
第一节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321
一、环境计量与环境标准物质 321
(一)环境计量 321
(二)环境标准物质 321
二、标准物质的分类方法 322
(一)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法 322
(二)按审批者的权限水平分类法 322
三、我国的标准物质 323
第二节 标准水样的制备和应用 324
一、制备标准水样的一般原则与程序 324
二、制备标准水样的基本要求 326
(一)水 327
(二)试剂 328
(三)pH值 328
(四)容器 328
(五)确定保证值 328
三、标准水样的应用 331
第三节 质量控制水样 333
一、质量控制水样 333
二、质量控制水样的制备 333
(一)质量控制水样的设计 333
(二)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用的水和试剂 334
(三)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的基本要求 334
(四)质量控制水样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336
(五)质量控制水样浓度值的确定 336
(六)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的实例 336
第十八章 实验室管理制度 338
第一节 监测分析实验室的任务和装备 338
第二节 监测分析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的岗位责任 338
一 监测分析人员的岗位责任 338
二 监测质量保证人员的岗位责任 339
第三节 安全操作制度 339
第四节 化学试剂的使用管理制度 339
第五节 仪器的使用管理制度 340
第六节 样品管理制度 340
第七节 数据管理制度 341
第八节 监测结果的审核制度 341
第九节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341
第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342
名词索引 344
总附表 350